疫情期間你養成了哪些好習慣?

在家宅久了發現自己不僅廚藝漸漲,就連生活習慣都變好了,特別注意衛生。而且因為不上班的關係熬夜的毛病也改了,有空還會主動幫忙做家務,就連挑剔的我媽都不怎麼罵我了哈哈哈。希望這些習慣能堅持到疫情過後。大家在這段時間有養成哪些生活好習慣,或者get到哪些小技能,來交流一下。


作為一名大學生,被困在湖北已經45天了,從一個年輕、向上、但宅的,變成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好像沒啥差別)

自此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啊,不,這一點都不讓人開心,這簡直是要了我的命。

烤肉、烤魚、炸串子,通通吃不到;

饞火鍋、饞雞腿、饞女票,可望不可及。

至於說養成了什麼習慣,說來慚愧,可能是重新撿起來了「精讀」的事情。

我找了一個可以稱得上精讀的APP,然後開始了精讀過程。

每天中午,會把軟體里的材料扒拉下來,然後整理成PDF,再把材料發給已經值班整一個月的俺爹,用他辦公室的印表機搞出來。下了班他再帶回來,就這麼日積月累下來,最後我的材料,大概比一元硬幣薄一點。

不好意思,圖放錯了

這張對了

學外文的都知道有精讀這麼一回事,

大體上來說,可以對文章進行深入的理解,把陌生辭彙轉化為主動辭彙,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樹立文章的段落關係。

但語言習得,尤其是二語習得,強調一個語言積累的過程,不斷的語料輸入才能實現輸出。一天兩天的精讀其實用處並不大,需要幾十天,上百天的的積累。

好在,語言學習的有一個邏輯「高投入=高產出」。

在大二學年的時候,堅持過一個學期的精讀練習,效果還是很顯著的。

滿分為100分

趁這次疫情爆發,困在了湖北無法回寧,就又撿起來了精讀這個技巧。目前來看,效果明顯。


習慣說完了,我們嘮一嘮別的,

每年快到期末 、四六級考試的時候,都會有人過來問我學習英語的經驗,但我想說的是,英語這個學科,考試通過和語言習得是幾乎分割的,不是說沒有聯繫,而是聯繫的不多。

想通過各種奇奇怪怪的考試,那麼

得閱讀理解者,得天下。

那麼精讀可以有效促進你對閱讀的理解水平

分享幾個個人認為不錯的精讀小技巧:

  1. 難度選擇可以是稍微高於自己目前水準的,遵循i+1的原則,一個標準就是自己能看懂整篇文章約70%的辭彙,看不明白的話就降低一個難度。
  2. 選擇材料時,對於沒有選拔性的考試朋友來說,題材可以儘可能的廣闊,人文、社科、科技、歷史、政治都可以,精讀這些文章,可以極大的拓展你的辭彙量,但是要盡量選擇broadsheet,而不是tabloid。前者類似於我國的光明日報、求是雜誌,後者接近於今日頭條。所以Broadsheet的語法,用詞甚至是修辭手法會更加地道。
  3. 精讀的材料長度,我個人的建議是控制在300詞到500詞之間,視個人情況而定,一個標準就是,弄清楚材料的每一個單詞的意思句法結構,總時長不超過40分鐘,那這個材料難度和字數控制的就不錯。貪多嚼不爛,這句俗語放在英語閱讀裡面也非常合適。
  4. 遇到生詞的方法,是的,精讀的單詞應該全部弄清楚,但是,我要說的是但是,精讀提供了一個難的的機會,辭彙不是孤立的,是in context的,可以用上下文推測的。盡量是在聯繫文章基礎上,猜測完單詞意思後再去查閱字典,這種主動記憶的效果會很好。

歇會,我吃個飯過來繼續更新。


疫情期間基本上都宅在家裡,沒怎麼外出,在家裡又無所事事,怎麼辦呢?得找點事情來消遣時間,於是,我養成了兩個好習慣。

1、每天搞一次衛生

由於是農村自建房,屋子面積太大,一般都是兩天掃一次地板,四天拖一次地板,疫情期間實在無聊,就每天掃一次、拖一次,既可以完成運動量,增強免疫力,又能使屋子更乾淨整潔。

2、每天看書兩小時

已經很久沒好好靜下心來看過書了,疫情期間沒有別的娛樂,不去拜年,又恰好家裡藏書很多,就把《西遊記》看了一遍,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西遊記》真的是常讀常新,每次都受益匪淺。


埋首書齋,撰寫畢業論文

休息之餘,順便讀了不少好書

因抗疫在家,倒也不是悲守窮廬

因有了難得的大塊時間讀書

算是因禍得福

這幾本是閱讀率比較高的,也是給我啟發最多的:

陸銘: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7.

沈志華: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3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5.

賈根良:美國學派與美國19世紀內需主導型工業化道路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4.

葛兆光: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中華書局,2014.10.

梁建章,黃文政:人口創新力:大國崛起的機會與陷阱,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4.

歷史是昨天的現實

深挖史料之餘,讀些現實的對策研究,一點壞處都沒有

另外也讓我對此前翻譯好的史料有了新的理解和取捨

所謂「濫讀殺學問」

研究古代史的苦惱在於史料太少,研究現代史的難度在於史料太多

只須知道一條:我們不可能窮盡所有史料

因此大膽取捨

去粗取精,抓大放小

知道自己要寫什麼,應該寫什麼,哪些需要補充,哪些果斷下架,這樣才會主次分明,主題突出。

在寫paper過程中我有一種體驗,寫小論文和畢業論文一樣:主要和最耗時的工作都是翻譯史料的碼字階段,具體寫作過程反而比較順暢,只要資料充足、來源豐富,組裝起來就容易得多,只要有一個成熟的思路串聯即可達到及格線以上

還有就是在翻譯史料時,直接在相應段落把原文頁碼標明,引用時就不用再對照原文了


通過寫字來釋放鬱悶!

我讀書的時候喜歡邊讀邊寫,只是簡單的摘抄,我從來不分行標類,因為那樣會讓我覺得是一種負擔,寫字的時候還要想著怎麼排版,我太難受了!

所以我的讀書筆記都是醬紫的,疫情期間寫了快兩個本……

1.《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這本是我最近在讀的,決定花七天的時間讀完,一天一條準則,努力吃透它,我以前很不喜歡看工具書,但是這本書真的改變了我對它的看法,也稱得上能夠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以下放幾張筆記圖

2.《雪國》

昨天剛剛讀完,被稱為史上最美諾貝爾文學獎,名副其實!

很喜歡雪國中的環境渲染,裡面的環境摻雜了作者太多的感情,一枝一葉總關情!

3.《人生海海》

看完很久了,也很喜歡其中的一些金句。

4.《霍亂時期的愛情》

5.《羅生門》

6.《萬曆十五年》

7.《麥田裡的守望者》

疫情期間讀了不少書,對於我來說,寫字是很好的解壓方式,在這期間每天都在本子上寫一點,是我這幾十天最開心的事情了!


戴口罩吧,我覺得以前感覺戴口罩感覺好不得勁,現在感覺不戴口罩出門就跟沒穿衣服出門一樣,而且也不知道是我的錯覺還是什麼,就感覺,戴口罩之後,我生病也變得少了,以前可能會感冒啊,或者發燒什麼的,也可能是,可能戴口罩真的很衛生,當然也可能是在家呆的,而且臉上起了包,也可以用口罩遮掩一下。


從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到有效的控制,期間讓我們養成了很多好習慣,例如外出配搭口罩,勤洗手,提倡就餐時公勺公筷等等。關於洗手問題直備受關注,因為雙手的使用頻率高且長期暴露在外,相對風險更大,所以有效地手部清潔非常重要。

手部清潔其實有3種目的,只有達到此3種目的才能真正的長期有效。

第一:首要目的當然是有效清潔手部的細菌及病毒等微生物,目前比較公認的是肥皂或者普通洗手液+清水沖洗去除方式,需特別注意正確的洗手步驟。病毒幾乎不可能在洗手過程中被殺死的。細菌在揉搓三分鐘以上有部分會被殺滅。大部分的病毒和細菌實際上是被流水沖走的,所以,良好的清潔力和更少的殘留非常重要。

第二:去污力強,且易沖洗,無殘留,洗完後不會覺得滑滑的沖洗不幹凈,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洗手液都有這種問題,原因在於產品基料比較劣質,其次是生產工藝因為成本問題未做提升。

第三:呵護手部肌膚,避免破壞手部本身天然屏障,不能一味地想著殺菌而忽略了對手部的護理,而是敏感肌膚及兒童,長期使用需要兼顧除菌和護手。

目前市面上比較流行的是抑菌洗手液,有乳液的也有泡泡的產品非常豐富,這類產品只能解決最多1種目的,也就是去除手部細菌,但是無法實現易沖洗,且呵護手部肌膚。

純凈啫喱洗手液產品是由VOFUWOOD ? 丹麥桑德堡設計中心研發,可實現以上3種目的,可全家長期使用。選用純凈水基料,不含鹼性皂基、不含酒精、不含色素,不含甲醛發生體及尼泊金酯類防腐劑、不含抑菌抗菌用三氯生成分,比香皂更衛生,比傳統抑菌洗手液洗得更乾淨,豐富的輕盈泡沫,沖洗不粘滯,潔凈無殘留。用量節省66%,一瓶頂三瓶,適合家庭、民宿、酒店、餐飲連鎖機構和餐廳後廚等場合。


戒煙了……


越發地愛洗手,其實沒爆發疫情以前就已經有每次回到家都要用洗手液洗手的習慣了,經過這次疫情,更加堅定了要把習慣保持下去的決心。


比較規律,接寫作稿鍛煉寫作能力,定期投稿(大部分石沉大海唉,繼續加油),每天背單詞做題目練聽力,還有每天看名著專業書補充專業知識,定期鍛煉,到了晚上看恐怖小說,然後下個動作片自我安慰一下。疫情結束後還是時刻可以為社會奮鬥的女大學生


1堅持不熬夜

2每天兩個小時毛筆練字

3每天看書一個多小時

4每天一泡茶

5即使在家也保持運動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習慣 | 假期 | 好習慣 | 疫情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