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歷史現場,學會「同情之理解」,以當事者而非旁觀者去觀察洞悉世事變遷。
大概看了一下這問題下的回答,基本沒解決清末時期的一個最關鍵問題——國家認同。
這個問題不解決,所有技術性意見都是在鋪設一條埋葬清國的道路,你每生產一支槍、一門炮,都將把清國頭上的鉸鏈收緊一分。
21世紀前二十年的人可能有一種錯覺,覺得只要發展經濟和工業,意識形態無所謂。工業黨「用發展解決問題」和入關學「不辯經」也是這種思潮的產物。然而歷史證明,越是關鍵性時刻,意識形態和國家認同的作用就越大,在21世紀接下來二十年,我們將深刻意識到這一點。
能讓晚清力挽狂瀾的辦法,滿清當年也能想到,就是立憲。立憲的前提條件是滿漢合為一體。問題是滿清只能說到但做不到。
「憲政之基在弭隱患,滿漢之界宜歸大同。」
「放棄滿洲根本,化除滿漢畛域,諸族相忘,混成一體。」
「我國自去年七月十三以來,預備立憲之聲,既騰達於中外,而革命之風潮不息,暗殺之手段所以日加烈者,其第一之爭執,在於滿漢之不平等。故不先除滿漢之界,雖日日預備立憲,不過成一立憲之空名詞而已。」
「是以政府不欲實行立憲則已,果欲實行立憲,非先平滿漢之界,其道未由。政府不欲消除革命之風潮則已,果欲消除革命,非先除滿漢之界,無由著手。故早一日實行立憲,即早一日弭革命之禍;早一日平滿漢之界,即早一日成立立憲之局。」
「實現立憲之第一著,當自破除界限、改革政體始。互通婚姻之詔,前已布告天下矣;旗官都統之缺,亦已酌補漢員矣。然此特表面耳,形式耳,塗飾耳目,牢籠天下,無當也。其要點在撤駐防,裁旗餉,不分部缺諸大端。果能採擇而實行之,使彼黨中恍然於朝廷之與民更始,則一切平等自由之說不攻自破,尚何有乎排滿?尚安用其革命?」
慈禧太后還發過一道掩耳盜鈴的懿旨:
我朝以仁厚開基,迄今二百餘年,滿漢臣民從無歧視。近來任用大小臣工,即將軍、都統亦不分滿漢,均已量材器使,朝廷一秉大公,當為天下所共信。際茲時事多艱,凡我臣民方宜各切憂危,同心挽救。豈可猶存成見,自相紛擾,不思聯為一氣,共保安全。現在滿漢畛域應如何全行化除,著內外各衙門各抒所見,將切實辦法妥議具奏,即予施行。
晚清保皇黨與革命黨的輿論戰中,有保皇黨引用歷史上氐羌、鮮卑入主中夏,而旋折入同化於漢族為例,來說明滿人可同化於漢人。胡漢民、汪精衛在《民報之六大主義》一文中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批駁:「然向氐羌、鮮卑之同化於漢,為當其僭王猾夏之日而許之乎? 抑俟我漢族復振,被我摧夷,散伏在下之曰,而後許之乎? 故以滿政府不傾,而遂許其同化者,以狐媚為虎倀,無恥之尤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