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讓晚清力挽狂瀾?

回到歷史現場,學會「同情之理解」,以當事者而非旁觀者去觀察洞悉世事變遷。

大清藥丸是19世紀晚期風雨飄搖的清廷的最真實寫照。「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謂之「變」並存危與機的兩個側面,長期以來在革命史與現代化兩種範式下,更多地看到了危的一面,對於機遇卻或多或少忽視。

那麼,在列強衝擊下的傳統帝國是否還有些許生機,虎口之中有無脫險之可能?


大概看了一下這問題下的回答,基本沒解決清末時期的一個最關鍵問題——國家認同。

這個問題不解決,所有技術性意見都是在鋪設一條埋葬清國的道路,你每生產一支槍、一門炮,都將把清國頭上的鉸鏈收緊一分。

21世紀前二十年的人可能有一種錯覺,覺得只要發展經濟和工業,意識形態無所謂。工業黨「用發展解決問題」和入關學「不辯經」也是這種思潮的產物。然而歷史證明,越是關鍵性時刻,意識形態和國家認同的作用就越大,在21世紀接下來二十年,我們將深刻意識到這一點。


能讓晚清力挽狂瀾的辦法,滿清當年也能想到,就是立憲。立憲的前提條件是滿漢合為一體。問題是滿清只能說到但做不到。

「憲政之基在弭隱患,滿漢之界宜歸大同。」

「放棄滿洲根本,化除滿漢畛域,諸族相忘,混成一體。」

「我國自去年七月十三以來,預備立憲之聲,既騰達於中外,而革命之風潮不息,暗殺之手段所以日加烈者,其第一之爭執,在於滿漢之不平等。故不先除滿漢之界,雖日日預備立憲,不過成一立憲之空名詞而已。」

「是以政府不欲實行立憲則已,果欲實行立憲,非先平滿漢之界,其道未由。政府不欲消除革命之風潮則已,果欲消除革命,非先除滿漢之界,無由著手。故早一日實行立憲,即早一日弭革命之禍;早一日平滿漢之界,即早一日成立立憲之局。」

「實現立憲之第一著,當自破除界限、改革政體始。互通婚姻之詔,前已布告天下矣;旗官都統之缺,亦已酌補漢員矣。然此特表面耳,形式耳,塗飾耳目,牢籠天下,無當也。其要點在撤駐防,裁旗餉,不分部缺諸大端。果能採擇而實行之,使彼黨中恍然於朝廷之與民更始,則一切平等自由之說不攻自破,尚何有乎排滿?尚安用其革命?」

慈禧太后還發過一道掩耳盜鈴的懿旨:

我朝以仁厚開基,迄今二百餘年,滿漢臣民從無歧視。近來任用大小臣工,即將軍、都統亦不分滿漢,均已量材器使,朝廷一秉大公,當為天下所共信。際茲時事多艱,凡我臣民方宜各切憂危,同心挽救。豈可猶存成見,自相紛擾,不思聯為一氣,共保安全。現在滿漢畛域應如何全行化除,著內外各衙門各抒所見,將切實辦法妥議具奏,即予施行。

晚清保皇黨與革命黨的輿論戰中,有保皇黨引用歷史上氐羌、鮮卑入主中夏,而旋折入同化於漢族為例,來說明滿人可同化於漢人。胡漢民、汪精衛在《民報之六大主義》一文中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批駁:「然向氐羌、鮮卑之同化於漢,為當其僭王猾夏之日而許之乎? 抑俟我漢族復振,被我摧夷,散伏在下之曰,而後許之乎? 故以滿政府不傾,而遂許其同化者,以狐媚為虎倀,無恥之尤者也。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出於眾所周知的理由不能提名字的那個人

晚清崩盤的直接原因就是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誰才是與中央政府利益一致的基本盤。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唯物史觀來分析,清政府代表的是反動腐朽落後的地主階級,以及一部分與地主階級高度綁定的買辦資產階級。所以,清政府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維護這部分人的利益,然後在承受範圍之內儘可能不動根本的對地主階級實施小規模改良,儘可能的緩和地主階級主導的小農生產模式與列強力推的半殖民地經濟模式之間的矛盾。

如此一來,清政府完全有條件續命到一戰以後,與德國、奧匈帝國、沙俄擁有同等待遇。


其實,你要意識到一個問題:滿清是被自己埋葬的,尤其是在慈禧死後,滿清所有的現代化的努力都是在為自己掘墓罷了。

問題的根本還是「人心向背」。洋務運動敗了有李中堂背鍋、戊戌維新黃了惋惜的也不多。但是庚子拳變以後,國家糜爛如此,士大夫們都要求發憤圖強;所以老佛爺趕緊推動新政、倡導立憲,試圖以變革收攏人心、維護滿族統治。這期間一是仰仗洋務派老臣、二是扶植袁宮保及北洋,都起到了振奮人心的效果,最起碼漢人是看到希望的,沒怎麼想著剪辮子反皇權。但慈禧死後,隆裕載灃就開始開倒車:一是阻礙新政反對立憲試圖維護皇權專制,二是排擠漢族官僚搞親貴專權搞「一姓專權」。

說實話,那幫王爺們什麼德性什麼本事大家一清二楚。本來按照慈禧的路線,以「立憲」讓皇位「世襲罔替」同時在權力上實行「滿漢共治」,說不定就成為當時德國日本俄國的弱化版了,苟延殘喘數年不說趁著一戰指不定還能再次「中興」,而且漢族知識分子也可以通過議會獲得權力和地位、從而繼續給王爺們賣命。結果,後面這次宵小們的倒行逆施實在讓漢人知識分子心寒,「皇族內閣」最終讓漢人精英們看清了隆裕載灃「新政」的本質而離心離德,於是大家都在等那一聲槍響從而好徹底拋棄這幫親貴而已。

為什麼當前太平天國鬧得那麼大滿清都能擺平,而武昌城一地之失就崩塌敗亡呢。其實那聲槍響就是個信號,至於是響在武昌還是響在其他什麼地方,都改變不了滿清已經徹底被漢人拋棄的現實。根結無非是滿清作為「異族」以少數統治多數,一旦其「特權階級」的本質充分暴露,人心自然就會離它而去。從順治到慈禧都明白這個道理,都努力在掩蓋這個本質,沒想到最後那群宵小的吃相絲毫不顧及臉面。


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更難。

晚清是不可能力挽狂瀾的,因為作為異族殖民政權,滿清貴族的基本盤數量太少,被殖民的各族人民數量龐大,而滿清殖民政權與各族人民的利益是完全背離的。

所以維持現狀等待壽終正寢是滿清的最好結果。

除非把滿清貴族的權力和利益分出來平衡,不然為什麼要去保衛這樣一個腐朽透頂甘做帝國主義代理人的辣雞。

利益,還是利益。

連畫餅都畫不好,呸,滿清不配,不配。

PS:【回到歷史現場,學會「同情之理解」】要求一方來同情理解,於賊何異?


推薦閱讀:

關於阿古柏·伯克政權特性的研究(二)
孟森先生的《清史講義》第二章說「侍郎之添列,則用意周密,殊便考核。」是為什麼?
作為管理皇族宗室的機構,宗人府為何會接受朱益藩等民人大臣任職?

TAG:近代史 | 晚清 | 晚清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