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人看起來比現代人要厲害?


首先,要搞清楚本問題中的古代人、現代人指什麼人?

通常意義上的古代人,指史料、書籍、傳說中的人,都是歷史名人。幾乎都有傳記、著述,而被廣為傳頌。其他的人,皆被歷史的長河所湮沒。而現代人不僅包括各類的名人,還有你我身邊的人。

其次,古代人和現代人的比較,一般都是以古代的名人相比較。歷史沉積的作用非同小可,不可類比之比,結論自有偏誤。

其實,古人並非就比今人厲害。從人數上講,作為人類文化起源發創學說、開山立派和傳承的宗師,並不那麼多。現代人中同類先驅者,遠勝古代。門類之下的佼佼者更是浩如煙海,信息量太大,反而被遮蔽了。

加之,至少自秦就被論證的「厚古非今」的人的心裡使然等,就得出了「古人比今人厲害」的非真實結論。


古代人只要天天想著怎麼寫關於道理人倫之類的道德文章。現代人嗎,金融股票理財了解一下,電費手機支付寶微信遊戲了解一下,高等數學微觀生物了解一下,各種報表各種機械各種文件各種材料了解一下。現代人你寫的道德文章,沒人給你錢啊!所以就感覺古代人很瀟洒,寫寫文章就當官,現代人就太悲催了。當然這是感覺問題。如果現代人穿越去了古代,那肯定是人精,肯定被當做神仙的。所以只是看起來厲害。就比如很多標題黨喜歡的民國以後無大師這個命題。那是因為那會你讀來讀去就那麼幾個人寫書,寫的還都是道德類文章,考古類文字類文章,還有頂多也就是個建築方面的文章。回到現在,每年出版的各種書籍根本看不過來,並且各行各業都有,百花齊放,這些書如果能夠發表在民國,那這些作者肯定更是大師中的大師。民國大師違反人倫之類事情,在那時候叫風流,才子。放到現在,要進監獄的!


宋羅大經編寫的《鶴林玉露》中寫到: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出處。僅僅讀了半部論語,就能治理天下?古人憑什麼這麼牛?

古人但凡會識文斷字,最不濟也是私塾先生,澤被鄉里,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一旦通過科舉獲得功名,就算走上了為官的青雲之路。走馬上任,收稅征丁、賑災濟貧、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尊敬耆老,樣樣樁樁,都要一手抓。而現代的大學生,3年學前啟蒙,9年義務教育,4年的大學生活,可出了社會,卻似乎什麼也不會。公司新招的大學生,讀了4年計算機,基礎的編程還不會,還得去達內那種培訓機構再鍍金培訓。為什麼古人那麼牛,現代人這麼菜?

思來想去,想到以下幾點:

首先,古代人讀書認字少,能識文斷字的,在當時的人口基數中,那絕對屬於精英級別,不啻於現在的清北畢業。而現在的教育越來越普及,文盲幾乎也快絕跡了。以前讀書屬於精英教育,現在讀書是普適性教育,想要變得牛,就得學更多的知識技能,就算讀了大學,也不能算是讀書人,頂多算是個識字人。

其次,文化和知識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多。古人幾十年上百年發生的事情,用一卷竹簡,或者一個鼎,也就記載下來。而現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各種信息以指數級增長,每分每秒需要處理的信息,就媲美古人幾年了。而人的大腦容量,幾千年來是基本不變的。

年代越久遠,其事迹流傳下來的就越少,也就顯得越神秘越NB。而現代人,知道你老底的人太多了。常言道,僕從眼中無偉人。與你越接近的人,對你的生活細節就了解的越清楚,也就沒了那層敬畏感。所謂的偉人英雄,無一不是經過了典化,才增添了那層神聖的光芒。你想想,偉人也和正常人一樣,需要吃喝拉撒,也會挖鼻孔摳腳丫子,那種崇拜感和敬畏感就蕩然無存了。

再者,現代人的學習太浮躁了,這也學那也學,結果是什麼都懂,但什麼都不精。大家都處於學習過載的境況中,尤其是手機的普及,將人的專註力分割的支離破碎,美其名曰碎片化學習。這樣學的越多,對人卻無半分益處,學的越多就越焦慮。

學習是需要深度的,古人說得好,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打下一個紮實的基礎,才能算初窺門庭。圍棋教學中,要先下夠1000盤棋,而且每盤棋都要復盤反思,才能算入門。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而且學習的規律是一法通萬法通,在某一個領域融會貫通登峰造極後,再學其他領域就會高屋建瓴容易的多。而在初始階段,學的越多,就貪多嚼不爛,就很難精通掌握。

按照學習金字塔理論,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效果是天差地別的。現代人依賴的聽說閱讀,都屬於被動學習,知識的留存率不足10%。而深度的學習,更多地依靠實踐和教授他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就很精練的概括了被動學習與主動學習效果的差異。

知行合一,知道做到,也是古人最推崇的學習境界。知識只有經歷思考和應用才能內化。所以說,持續學習與不斷反思總結才是學習的最佳方式。

教學相長,也完美詮釋了深度學習的精髓。很多老師對某一類知識的精通,導致他們具有讀書人身上的某些特質,專註、深度學習。當然,以上說的是愛崗敬業負責任的老師,而非那些僅為混口飯吃、從不總結反思的老師。


距離產生美。現代的人的事情,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很容易就被別人知道了。古代人的事情,大家都一知半解,很多事情已經不知道歷史的真相了。


當然是某些現代人吹的 所以這部分現代人還真打不過古代人 結果他們竟然證明了自己是對的 這個就叫現代人佯謬


厚古薄今的傳統。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拜祖先、厚古薄今的歷史傳統。歷代皇帝把堯舜作為治國安邦的榜樣加以推崇,因為他們足夠久遠,對他們都是美好的想像。

古代生產力低下,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醫療水平差,人均壽命很短,古人的整體生活質量很低,電燈、冰箱,火車、汽車、飛機、電腦、電話等科技產品都是現代社會才有的東西。古代社會生活質量實在一言難盡,戰亂饑荒等是目不暇接司空見慣,老百姓基本在生死邊緣掙扎,千萬不要以為古代社會真的是一片和諧、人間樂園。我們更應該慶幸生活在當今科技進步和社會穩定繁榮的時代。

而為我們後人熟知的古人大多是比較上層傑出的人物,因為這樣他們才能的事迹才能流傳下來,但是絕大多數是芸芸眾生,被遺忘在歷史的塵埃里。


現代是平民社會,社會主要針對的研究對象是人民,而人民多是平凡人,平凡人中出現厲害的人的幾率是很小的。

而古代,百分之九十的農民,供養百分之一的非體力勞動者,他們中的精英率是遠遠大於普通人的(相對而言)。

所以,如今的新聞主體大多報道的是對人民實施何種政策,或者老百姓生活水平云云以及娛樂新聞的八卦(明星也屬於普通人)

而古代史書上描述永遠是帝王將相的不凡事迹。《金瓶梅》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將帝王時代的百姓常貌細緻入微的展現出來。你會發現,人類幾千年了,似乎從來沒有什麼變化。

還有就是厚古薄今的傳統,其實是因為久遠產生的美感,加之前世流傳前人的文化藝術等瑰寶,難免有所幻想,對古代過於美化了,不止現代人,古人也對『古代』很嚮往,史書疊加的浩瀚,可一個時代被寫進歷史的人能有幾人呢?倖存者偏差罷了。每朝堂會議,無不以堯舜禹比現位之君,無非就是堯舜禹因為久遠到了傳說時代,自然是完美的明君標杆。

類似於前輩總愛說某某後是垮掉的一代,不如咱們那一輩怎麼這麼吃苦,中國未來堪憂云云,實然可見,五零後被說沒受過戰爭的苦,一打仗准玩犢子,七零後光知道看錄像帶,逛迪廳,以後能幹啥……

譬如二戰時有一個仰慕中國的日本來華考察員,來時想像中國人都是什麼樣的,想的是中國人會不會都是像李白一樣快意瀟洒,或是如諸葛亮般富有智慧,亦或如老莊一般逍遙哲思,就連乞丐會不會都是仙風道骨的世外高人。但是來了之後卻見,滿目瘡痍,愚昧無知,道路餓殍,朱門酒肉臭,官僚花街柳巷,街上的人一口濃痰還吐在了他的皮鞋上,小孩在河裡撒尿……

每個時代都在說人心不古,但是時代卻並沒有因之不古,反而一直在進步。


回答這個問題前你先告訴我,為什麼五百年後的人沒有你厲害?


推薦閱讀:

古人是如何評價孔子的?
界詮法師:寧信古人不可信今人
古人在什麼情況下會不用已有漢字而自造生僻漢字?
古人煮酒,你我烹茶
古人如何說分手?

TAG:古人 | 古代 | 古代人 | 現代人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