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說俯卧撐做不了就算練到位了,但我怕是由於卧推導致肱三頭肌沒力從而做不了俯卧撐,而不是胸部沒力,我感覺只能證明肱三頭肌練到位了
「第二天酸痛」,「訓練充血」,「沒力」,這幾個都不是判斷是否練到位的標準。
- 譬如,經常訓練的人,練完一個部位第二天就是不痛。
- 再譬如,喜歡大重量訓練的人,練完就不會充血或者就不怎麼充血。
- 又譬如,你可以那一杯水側平舉,側平舉100000次,你肩膀絕對沒力,但是這根本就不算練到位。
上面這些問題,對於新手來說絕對都是靈魂拷問和疑惑。那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第二天酸痛」,「訓練充血」,「沒力」這些全部不是判斷是否練到位的標準。
老手/高手是怎麼判斷的?
健身的反饋效率很低,人們傾向於喜歡反饋率特別高的東西,既做什麼,馬上就有反饋。
而所謂的延遲性酸痛、沒力之類的那一套就是一種快速的反饋,很多新手都可喜歡用這個來判斷自己上次訓練是否達標。
但很多新手堅持訓練一段時間之後,在可承受範圍內,無論你怎麼訓練,第二天都不酸痛,就開始無比焦慮。其實這是正常現象,肌肉勤奮訓練之後,就是很少會疼痛,越是勤快、刻苦,你的肌肉酸痛反應會越來越小,最後基本不痛。
但我要告訴你肌肉不痛了,這是一個好現象,證明你最近真的努力在訓練,但沒有了酸痛、無力的反饋,很多新手就不知所措。那怎麼辦呢?
可以關注以下指標:
- 一定周期內的訓練重量是否提升?
- 一定周期內訓練容量是否提升?
- 一定周期內、同樣訓練內容,訓練時長是否下降?
- 一定周期內訓練頻率是否可以增加?
你沒看錯,一般有經驗的人都會以一段時間以內,某個指標是否提升,再來判斷自己這一段時間內的訓練是否達標(練到位),如果沒到位,就繼續加碼,調整。
健身就是通過試錯-糾正錯誤-再試錯-再糾正錯誤,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理論,而不是生搬硬套別人的。
接下來就是分別講講怎麼去做。
1、一定周期內的訓練重量是否提升
這個一定周期是你自己定的,我給個參考:
- 3個月以內新手,2周考慮一次
- 3-12個月以內新手,1個月考慮一次
- 1年-2年以內新手,1.5-2個月考慮一次
考慮什麼?考慮相同計划下,是否可以以相同的組數與次數,完成更重的訓練。如果能按時的完成重量提升,那麼這就給你一個看似模糊但清晰的反饋:你最近的訓練奏效了,肌肉也漲了。
2、一定周期內訓練容量是否提升?
詳細的容量科普可以看「方正:容量的科普」,在這裡,我們以組數來作為容量的基準。參考上述的考慮時間,我們對容量進行如下檢測和調整:
- 一定周期內,每個動作訓練組數嘗試增加,比如練胸,從15組,增加到20組。辦法是增加某個或者多個訓練動作的組數。
- 一定周期內,檢查某個動作的次數,低於12個的,向12個靠攏。一旦超過12個,就增加重量來降低次數。
如果能按時的完成重量提升,那麼這就給你一個清晰的反饋:你最近的訓練奏效了。
3、一定周期內、同樣訓練內容,訓練時長是否下降?
我們不可能每次訓練都進行調整,這不現實,我們總有卡住的時候,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關注訓練總時長的變化,相同內容的訓練下,盡量去壓縮你的訓練總時長。
一定周期內,相同訓練內容,通過壓縮訓練休息時間來達到壓縮訓練總時長的辦法,這就給你一個清晰的反饋:你最近的訓練奏效了。
4、一定周期內訓練頻率是否可以增加?
上述技能都使用完畢以後,最後一個就是嘗試去增加一下訓練頻率,比如本來一周3天,增加到4天一周,看看身體情況是否扛得住。
一般來說,都是上述幾個規則,反反覆復的對自己的訓練進行檢查,然後調整計劃,繼續檢查,繼續調整,直到你肌肉變大變強。
上述的核心是訓練筆記
你會看到一些大佬去健身房拿著小本本,寫這寫那的記錄。他們的目的就是儘可能的記錄下自己的訓練內容,然後在後續分析時回溯自己的訓練。
比如,我請你回憶一下,你這段時間具體都做了什麼樣的運動,具體到每個訓練日,都分別練了什麼,每個項目都練了幾組,每組多少次,訓練的重量又有多久沒變了?
很多人一下子估計就能懵了一個大逼,非常難以置信但又無法逃避的一個事實就是:他們壓根兒就無法回溯到之前,記得自己到底練了多少組,什麼重量,這個重量下多少次,保持在這個重量多久了。
很多人只是記得自己哪個動作到底能舉多重,但對於其他的就了解甚微。在這種全憑藉感覺去訓練的情況下,你遇到「瓶頸」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因為,你無法對自己過去的訓練進行復盤,換句話說:你壓根不知道自己到底練了什麼。
健身一途上,突破的根本就是有完善的健身記錄。因此在這個基礎上,我開發了一款APP,訓記,能夠輕鬆的記錄、對比你的訓練,能幫助你最快速度的找出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