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社會和游牧社會在運用騎兵方面各有什麼優劣勢?

社會人口、經濟結構、生產能力各個方面都可以談,但挑釁引戰不允許。


謝題主 @吳門 邀請,三個問題我一個回答簡要解決一下吧。

第一個問題,很明顯是農耕民族的職業騎兵更強。

首先農耕民族擁有更高的生產力以帶來更好的裝備和營養,像古代中國王朝那樣的中央集權帝國還能夠利用行政手段來加強這一優勢。好馬不止需要牧草,還需要穀物來提供營養,還需要專門的育種。好的騎兵不僅需要操練,還需要良好的裝備。而游牧民族,靠近農耕國家的,或許能有好裝備使用,比如明代的漠南蒙古,戚繼光評價為「鐵騎數萬衝突」,能直接沖斷長槍。

稍微窮一點,遠一點的,那裝備水平就是一近戰就「弗能當」了。

而且還有一點,那就是很多情況下,農耕民族可以直接讓游牧民族騎兵為自己所用。漢武帝設立的八個校尉,就有一個手下以匈奴人騎兵為主的胡騎校尉。換句話講很多情況下一個從小騎羊長大騎馬的游牧民騎手很有可能會為了更好的生活水平選擇加入到農耕帝國的軍隊里。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一提到農耕民族就是騎兵垃圾個人武力差。

這個很大程度上講是一種偏見。以為古代農耕民族都是只種地的莊稼漢,打不過天天打獵的游牧民。

類似的偏見還有古人體質都不行之類的。

而且很多內容,比如古代中國甲騎具裝的發源,古代中國騎兵的發源,古代中國育馬的歷史等等,網路上的討論水平總體都是比學術界要落後起碼那麼好幾年,比如其實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基本確定商朝已經存在了非獨立部隊性質的騎兵和騎馬作戰的獵奴隊,並於2006年納入了《商代史》當中去了,然而到了應該是2019年年初還有人噴我說商朝是沒有騎兵。

至於其他如「中國古代騎兵騎得全都是驢一般的蒙古馬」之類的暴論(實際上這方面直接的考古資料已經有了,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就能一次殉葬三位數,一米五個頭的改良蒙古馬)我也不一一贅述了(真贅述起來怕不是到了知乎清硬碟把20XX年以前的文字全刪了都不一定寫完),總之概括一下,網上的這方面的討論普遍都是圖個嘴快,別指望有多少人會樂意花錢花時間去買書看書然後準確的把內容分享出去,能做到這點的,要麼成了無數人嘴中的大神,要麼成了沒mother的撕逼犯(所以我個人對歷史遊戲類貼吧存在一定的鄙夷,因為這種人很多都在這類貼吧里吹水)。

第三個問題,這個可以參見我過去的回答吧。

不過說一下,很多游牧民族其實也用的是直刀。

而古代中國之所以流行產生直刀,是因為最早的直刀環首刀的形制和製作工藝實際上是來自秦漢長劍。

而說實在的,古代各國對刀劍的選用是個很複雜的時候,有不少因素需要考慮,所以我其實也說不出啥特別權威的總體解釋。

為什麼唐代直刀會失傳? - 無聊的法外狂徒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46965/answer/209269818


這是個生活常識問題。

農耕民族生活穩定,物資豐富,容易攀科技;但很容易因為制度弊病造成逆淘汰,使得「民不聊生」。

換句話說就是上限高但下限低,低到一定程度就會自動崩潰——可以粗糙的以數字形式表示為上限100,下限-10。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很難積累財富,不僅攀不了科技,哪怕拿先進技術給他們學他們都傳承不下去。

但爛到底,他們至少也能「逐水草而居」。換句話說就是上限低但下限略高——可以粗糙的說成是上限20,下限10。

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得農耕民族一旦進入穩定期、上升期,它對游牧民族的優勢就是碾壓性的。

典型如漢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八萬匈奴騎兵戰於浚稽山,匈奴竟不能勝。直到箭矢射光才兵敗投降。

李陵_百度百科

但是,一旦農耕民族積弊沉重,軍官吃空餉,士兵餓肚子;甚至軍官本身都可能因為種種瑣事(比如娘子漂亮的林沖、比如丟了生辰綱的楊志、比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而黑化掉……

一旦到了下限接近甚至低於0的關頭,哪怕沒人來打它自己都會崩潰掉;何況起碼也有10點戰力的游牧民族。

這時候,戰力10的游牧民族自然就會對戰力低於0的農耕民族造成碾壓性殺傷。

打個比方的話,農耕民族類似蘋果諾基亞這樣的正規軍,它的戰力一定是強於華強北那些散兵游勇的。

但是,一旦積弊日深,再稍微遇到點挑戰,諾基亞就會轟然倒塌;反倒是華強北那些散兵游勇,在應對智能機時代上比諾基亞更為遊刃有餘。

不過,華強北的散兵游勇並不能打敗蘋果、小米等正規軍。它們的上限在那擺著。

除非蘋果把自己經營成下一個諾基亞。


主要的一點是:農耕國的初始裝備度更高,而游牧國的初始訓練度更高。

這很好理解,因為農耕國的生產力尤其是冶鐵技術更強,游牧國則擁有更大的天然牧場和更多的牧馬民。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事實上,雙方一直在相互學習、借鑒、競爭。經過一定的努力,兩個方面的差距都會縮小。

例如漢代、明代的馬政下,中原馬匹的數量、質量一定比不上北方游牧民族嗎?不一定。

漢武帝厲兵秣馬,衛青、霍去病等率領的騎兵的軍事技能就一定比不上匈奴嗎?也不一定。

反過來以蒙、金為例,看游牧國的騎兵變化,也非常有意思。

先來說說蒙古騎兵。

早期蒙古騎兵主要還是以輕騎兵為主。

缺裝備,但不缺馬,馬比人還多。一個人配好幾匹馬。

它主要的優勢在於:能打能跑、能射能砍,還省糧食。

能打能跑主要是馬多,機動性強。

能射能砍值得一說,蒙古騎兵的騎術訓練度主要就體現在這裡,衝鋒、後撤都不影響他們射箭,還TM是齊射,這誰頂得住啊?另外他們還都配近戰武器。彎刀、狼牙棒之類的都有。

省糧食主要是地形優勢,馬可以直接吃草,人可以吃馬奶——畢竟馬多。學不來學不來。

但到了後期,尤其是蒙古西征的時候,蒙古騎兵中重騎兵的比例明顯有所上升。鐵甲護身、彎刀長矛,到哪都是一路碾過去。輕騎重騎相互配合,往前平A就行。無腦,但也無解。

金國騎兵也是類似。

這裡單說說聞名天下的金國鐵騎——鐵浮屠+拐子馬。

這也是游牧民族向農耕國學習後的產物,當然這裡面金國本身也在向農耕化轉變。

那麼他的戰略思路是什麼呢?中央以重裝的鐵浮屠為鎮,兩翼配以輕、重結合的拐子馬。

中央重騎衝鋒破陣,兩翼輕騎迂迴包抄。在當時幾乎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這些都說明游牧民族也在向農耕民族學習。


馬不是核動力的,行軍作戰也要消耗體能,能量的來源是馬的食物。

光靠吃草是無法維持長距離行軍的,更何況是行軍作戰。所以,自古以來,代表騎兵戰鬥力巔峰的都是農耕民族,因為只有農耕民族可以攢出足夠的儲蓄來維持規模龐大的騎兵。

馬的營養問題不僅直接制約了游牧民族的騎兵戰鬥力和規模,還影響了作戰時機。古代草原帝國南下作戰多選擇在深秋和初冬。秋季草結籽,馬肥,可以支撐長距離行軍消耗,不會出現大量馬匹死亡。而農耕民族則選擇秋季防守以逸待勞,深冬或者初春開戰,比如漠北之戰發生在春季,李靖擊突厥發生在大雪後的深冬。


因為搓宋經常性撲街兼一觸即潰而已就那麼簡單

戰馬要能夠馱載披甲的士兵衝鋒,首先就得長膘,你去看看哪只馬吃草會長膘的?

戰馬除了草料,還要大麥、米糠、豆類等等人吃的口糧,再精貴一點的切草料時還要加生雞蛋。

所以歷朝歷代馬政首要邊戶有田可種,自己能夠吃飽之餘還能夠餵養馬匹

搓宋「不抑兼并」,邊戶連種田餵飽自己都不行,怪誰呢


推薦閱讀:

楊貴妃到底有多美?
如果當時唐太宗殺掉武則天 現在會怎麼樣?
如何評價郭子儀?
唐朝若是以文官掌軍,能不能阻止節度使不受控制的發展?
中國的唐朝時期到底有多強盛?

TAG:唐朝李唐 | | 漢朝 | 騎兵 | 古代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