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歌德是一個浪漫主義作家嗎?
謝邀。
要了解歌德,我認為有兩部作品是必須要讀的,一本是歌德的《浮士德》,這部晦澀難懂的詩劇,代表性的反應了歌德的創作風格;另外一本是艾克曼的《歌德談話錄》,這本德國式的《論語》,比較全面體現出了歌德關於文藝、美學、哲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思想。
以我個人的理解,我更傾向於將歌德理解成一個披著浪漫主義外衣的現實主義作家。事實上,關於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朱光潛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專門探析此問題,轉載如下,供題主參考:
朱光潛: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朋友們: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是一個極難談而又不能不談的問題。難談,因為這兩個詞都是在近代西方才流行,而西方文藝史家對誰是浪漫主義派誰是現實主義派並沒有一致的意見。例如斯湯達爾和巴爾扎克都是公認的現實主義大師,而朗生在他的著名的《法國文學史》里,卻把他們歸到「浪漫主義小說」章,丹麥文學史家勃蘭德斯在他的名著《十九世紀歐洲文學主潮》里也把這兩位現實主義大師歸到「法國浪漫派」。再如福樓拜還公開反對過人們把他尊為現實主義的主教:
大家都同意稱為「現實主義」的一切東西都和我毫不相干,儘管他們要把我看作一個現實主義的主教。……自然主義者所追求的一切都是我所鄙棄的。……我所到處尋求的只是美。
值得注意的是福樓拜和一般法國人當時都把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看作一回事。以左拉為首的法國自然主義派也自認為是現實主義派。朗生在《法國文學史》里也把福樓拜歸到「自然主義」卷里。我還想不起十九世紀有哪一位大作家把「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的標籤貼在自己的身上。
這問題難談,還有涉及更實質性的一面,就是沒有哪一位真正偉大的作家是百分之百的浪漫主義者或百分之百的現實主義者,這在很難在他們身上貼個名副其實的標籤。關於這一點,高爾基在《我怎樣學習寫作》里說得最好:
在談到象巴爾扎克、屠格涅夫、托爾斯泰、果戈理……這些古典作家時,我們就很難完全正確地說話出——他們到底是浪漫主義者,不審現實主義者。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好象永遠是結合在一起的。(註:高爾基:《論文學》,第16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姑舉莎士比亞和歌德這兩位人所熟知的大詩人為例。莎士比亞是近代浪漫運動的一個很大的推動力,過去文學史家們常把他的戲劇看作和「古典型戲劇」相對立的「浪漫型戲劇」,而近來文學史家們卻把莎士比亞尊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者」。究竟誰是誰呢?兩說合起來看都對,分開來孤立地看,就都不對。可是我們的文學史家和批評家們在蘇聯的影響之下,往往把現實主義和浪溫主義割裂開來,隨意在一些偉大的作家身上貼上片面的標籤。而且由於客觀主義在我們中間有較廣泛的市場,現實主義又錯誤地和客觀主義混淆起來,因而就比主觀色彩較濃的浪漫主義享有較高的榮譽。只要是個人作家,哪怕浪漫主義色彩很濃的詩人,例如拜倫、雪萊和普希金,都成了只是理實主義者,他們的浪漫主義的一面就硬被抹煞掉了。這是對歷史事實的歪曲,在讀者中容易滋生誤解。所以這個難問題還不能不談。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區分,作為文藝流派和作為創他方法,是應該分別清楚的。作為創作方法,它適用於各個時代和各個民族;作為文藝流派,它只限於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末的一個短暫的時間。過去西方常談的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很少談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歌德就是一個著例。他在一八三○年三月二十一日這樣說過:
古典詩和浪漫詩的概念現已傳遍全世界,引起許多爭執和分歧。這個概念起源於席勒和我兩人。我主張詩應採取從客觀世界出發的原則,認為只有這種創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卻用完全主觀的方法去寫作,認為只有他那種創作方法才是正確的。為了針對我來為他自己辯護,席勒寫了一扁論文,題為《論素樸的詩和感傷的詩》。他想向我證明:我違反了自己的意志,實在是浪漫的,說我的《伊菲姬尼亞》由於情感佔優勢,並不是古典的或符合古代精神的,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樣。史雷格爾弟兄(註:當時德國著名的文學史家和文藝批評家。)抓住這個看法把它加以發揮,因此它就在世界傳遍了,目前人人都在談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是五十年前沒有人想得到的區別。(註:《歌德談話錄》,第22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這是涉及本題的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文獻。歌德本人是標榜古典主義者,而依他的說明,古曲主義「從客觀世界出發」,所以就是現實主義。席勒「完全用主觀的方法」創作,所以是走浪漫主義道路的。
歌德所談到的席勒的長篇論文對本題也特別重要。席勒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區別古典詩(即素樸的詩)與浪漫詩(即感傷詩)。他認為在希臘古典時代,人與自然一體,共處相安,人只消把自然加以人化或神化,就產生素樸的詩;近代人已與自然分裂,眷念人類童年 (即古代)的素樸狀態,就想「回到自然」,已去者不可復返,於是心情悵惘,就產生感傷的詩。素樸詩人所反映的是直接現實,感傷詩人卻表現由現實提升上去的理想。依席勒看,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對立就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對立。古典主義就是現實主義,這是他和歌德一致的;現實主義就是理想主義,這卻是他的獨特的看法。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席勒在這篇論文里第一次在文藝上用了「現實主義」這個詞 (過去只用於哲學)。
無論是歌德還是席勒,都把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實即現實主義)當作文藝創作方法來看,還沒有把它們當作文藝流派來看,因為當時流派還沒有正式形成。從歷史發展看,浪漫運動起來較早,是西方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個人自由和自我擴張的思想的反映,是政治上對封建領主和基督教會聯合統治的反抗,文藝上對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反抗。這次反抗運動是由法國啟蒙運動掀起的,繼起的法國大革命又對它增加了巨大的推動力,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對它也起了很大的影響。德國古典哲學 (包括美學)本身就是思想領域的浪漫運動。單就美學來說,康德、黑格爾和席勒等人對崇高、輩劇性、天才、自由和個性特徵的研究,特別是把文藝放在歷史發展的大輪廓里去看的初步嘗試,都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提高了人的尊嚴,深化了人們對於文藝的理解和敏感。由於德國古典哲學是唯心的,把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首尾倒置,而且把主觀能動性擺在不恰當的高度,放縱情感,馳騁幻想,到了漫無約束的程度,產生了史雷格爾所吹噓的「浪漫式的滑稽態度」,把世間一切看作詩人憑幻想任意擺弄的玩具。
浪漫主義又可分積極的和消極的兩派。這個分別是首先由高爾基在《談談我怎樣學習寫作》里指出的:
在浪漫主義裡面,我們也必須分別清楚兩個極端不同的傾向:一個是消極的浪漫主義,——它或則是粉飾現實,想使人和現實妥協;或則是使人逃避現實,墮入自己內心世界的無益的深淵中去,墮入「人生命運之謎」,愛與死等思想去。……[另一個是]積極的浪漫主義,則企圖加強人的生活意志,喚起人心中對現實及其一切壓迫的反抗心。
從此可見,這兩種傾向的差別主要是人生觀和政治立場的差別,有它的階級內容。這當然是正確的,資產階級文學史家們一般蔑視這種分別,是為著要掩蓋社會矛盾,為現存制度服務。不過這個分別也不宜加以絕對化,積極的浪漫主義派往往也有消極的一面,消極的浪漫派往往也有積極的一面,應就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例如在英國多數人眼中,在華茲華斯、雪萊和拜倫這三位浪漫派詩人之中,華茲華斯的地位最高,其次才是雪萊和拜倫,可是由於我們的文學,史家們把雪萊和拜倫擺在積極的浪漫主義派,甚至擺在現實主義派,把華茲華斯擺在消極的浪漫主義派,甚至一棍子打死,根本不提,這不見得是公允的,或符合馬克思主義的。
現實主義作為流派,單就起源來說,在西方比浪漫運動較遲,它反映資本主義社會弊病日益顯露,資產階級的幻想開始破滅。科學隨工商業的發達所帶來的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對它也起了作用。它本身是對於浪漫運動的一種反抗。它不像浪漫運動開始時那樣大吹大擂,而是靜悄悄地登上歷史舞台的。就連現實主義 (Realism)的稱號比起現實主義流派的實際存在還更晚。上文提到的席勒初次使用的「現實主義」指希臘古典主義,與近代現實主義流派不是一回事。作為流派而得到「現實主義」這個稱號是在一八五○年,一位並不出名的法國小說家向佛洛里 (Chamflaury),和法國畫家庫爾柏(Courbet)和多彌耶(Daumier)等人辦了一個以《Realisme》(現實主義)為名的刊物。他們倒提出了一個口號:「不美化現實」,顯然受到荷蘭畫家冉伯倫等人 (慣畫平凡的甚至醜陋的老漢、村婦或頑童)的畫風的影響。當時不但浪漫運動已過去,就連現實主義的一些西歐大師也已完成了他們的傑作,不可能受到這個只辦了六期的「現實主義」刊物的影響。
對現實主義文藝提供理論基礎的有兩種著作值得一提。一種是斯湯達爾的論文《拉辛和莎士比亞》(註:可參看王道乾的譯文,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這部著作被某些文學史家稱為「現實主義作家宣言」,其實它的主旨是攻擊新古典主義代表拉辛而推尊「浪漫型戲劇」開山祖莎士比亞的。他的名著《紅與黑》的浪漫主義色彩也還很濃。另一種是實證主義派太納的《藝術哲學》(註:可參看傅雷的譯文,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太納是應用心理學和社會學來研究美學的一位先驅,代表作是《論智力》,已為《藝術哲學》打下基礎。他的基本觀點是文藝的決定因素不外種族、環境 (即他所謂「社會圈子」)和時機三種。他還認為文藝要表現人類長久不變的本質特徵,而人性中對社會最有益的特徵是孔德所宣揚的愛。不過太納的主要著作都在十九世紀後半期才出版,他不能看作現實主義者預定的綱領。
法國人向來把現實主義叫做「自然主義」。不過法國以外的文學史家們一般卻把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嚴格分開,而且「自然主義」多少已成為一個貶詞,成為現實主義的尾巴或庸俗化。它的法國的開山祖和主要代表的左拉,他把實證科學過分機械地搬到小說創作里去。他很崇拜貝爾納的《實驗醫學研究》,於是就企圖運用這位醫師的方法來建立所謂「實驗小說」。他說:
在每一點上我都要把貝爾納做靠山。我一般只消把「小說家」這個名稱來代替「醫生」這個名稱,以便把我的思想表達清楚,使它具有科學真理的精確性。(註:《實驗小說》法文版,第2頁。)
這裡所說的「科學真理的精確性」,實際上指自然現象細節的真實性,而不要求抓住客觀事物的本質。左拉在他的《盧貢家族的家運》里對一個家族及其所住的小鎮市作了一百幾十頁的煩瑣描述,可以為證。自然現象細節的真實性並不等於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典型化。真正的現實主義所要求的是從具體客觀事物出發,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對客觀事物加以典型化或現象化,顯出空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自然主義雖然也從具體客觀事物出發,卻滿足於依樣畫葫蘆,特別側重浮面現象的細節。這是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本分歧。
談到現實主義,還要說明一下文學史家們所慣用的一個名詞:「批判現實主義」。首創這個名詞的是高爾基。他在一次和青年作家的談話中,把近代現實主義作家稱為資產階級的「浪子」,指出他們用的是批判現實主義,其特點是:
……除了揭發社會惡習,描寫家族傳統,宗教教條和法規壓制下的個人的生活和冒險外,它不能給人指出一條出路,它很容易地安於現狀。
這是不是說批判現實主義是現實主義流派中一個支派呢?恐怕不能這樣看。十八、九世紀的現實主義大師們一般都是「資產階級浪子」,都起了「揭發社會惡習」的作用,卻也都沒有「指出一條出路」!高爾基正是在肯定他們的功績時,指出了他們的缺陷。
從上文所談的可以看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作為流派與作為創作方法雖有聯繫,卻仍應區別開來。作為流派,它在西方限於十八世紀末期到十九世紀末期,不過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這是特定社會民族的特定時期的歷史產物,我們不應把這種作為某一民族、某一時期流派的差別加以普遍化,把它生硬地套到其它時代的其它民族的文藝上去。可是在我們的文學史家們之中,這種硬套辦法還很流行,說某某作家是浪漫主義派,某某作家是現實主義派。作為創作方法,任何民族在任何時期都可以有側重現實主義與側重浪漫主義之分。象歌德和席勒等人早就說過的,現實主義從客觀現實世界出發,抓住其中本質特徵,加以典型化;浪漫主義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情感和幻想較佔優勢。這兩種創作方法的基本區別倒是普遍存在的。亞理斯多德在《詩書》第二十五章就已指出三種不同的創作方法:
象畫家和其他形象創造者一樣,詩人既然是一種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種方式中選擇一種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種主試中選擇一種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按照事物為人所說所想的樣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的應當有的樣子去摹仿。
這三種之中第二種專指神話傳說的創作方法,暫且不談,第一種「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便是現實主義,第三種「照事物應當有的樣字去摹仿」,從前一般叫做「理想主義」,也可以說就是浪漫主義,因為「理想」仍是人們主觀方面的因素。
不過過去人們雖早已看出這種分別,卻沒有在這上面大做文章。等到十八、九世紀作為流派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各樹一幟,互相爭執,於是原先只是自在的分別便變成自覺的分別了。文藝史家和批評家抓住這個分別來撿查過去文藝作品,也就把它們分派到兩個對立的陣營中去了。例如有人說在荷馬的兩部史詩之中,《伊利雅特》是現實主義的,而《奧德賽》卻是「浪漫主義」的,並且有人因此斷定《奧德賽》的作者不是荷馬而是一位女詩人,大概是因為女子較富於浪漫氣息吧?
我個人仍認為兩種創作方法雖然是客觀存在,卻不宜過分渲染,使旗幟那樣鮮明對立。我還是從主客觀統一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詩是反映客觀事物的,而反映客觀事物卻要通過進行創作的詩人,這裡有人有物,有主體,有客體,缺一不行。這問題的正確答案還是所引過的高爾基的那段話;不妨重複一下其中關鍵性的一句:
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常好象是結合在一起的。
高爾基曾指責批判現實主義「不能給人指出一條出路」,出路何在?當然在革命。所以在我們的社會主義時代,我還是堅信毛澤東同志的「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主張。是否隨蘇聯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較好呢?我還沒有想通,一,為什麼單提現實主義而不提浪漫主義呢?二,如果涉及過去文藝史,是否也應在「現實主義」之上安一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或「資本主義」的帽子呢?對這個問題我才開始研究,還不敢下結論。這也是一個重要問題,請諸位也分途研究一下。
不是。歌德是一座雨露豐沛的高原,從任何一個方向看過去都耀眼奪目。
歌德非常出名的一部作品是《少年維特之煩惱》,你可以去看看中文版本的,(原諒我外語不好,只能看中文。)這部作品的文字活潑跳躍,寫的非常優美,我看了以後簡直像是享受在文字的海洋里一樣。
然後我看完以後也感覺像是一個浪漫主義的作家,但是事實是他自己卻說,以下是搜狗百科摘錄:
歌德指出:「我主張詩應從客觀世界出發的原則,認為這種創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卻用完全主觀的方法去寫作,認為只有他那種方法才是正確的。」我不免想,席勒對哲學的煩向損害了他的詩,因為這種傾向使他把觀念看得高於一切自然,甚至消滅了自然。」歌德在這裡明確指出的「從客觀世界出發的原則」,正是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
基於對文藝與現實的審美關係的正確而深刻的理解,歌德總是一再告誡作家「要面向現實」,善於到浩瀚無際的生活海洋中去汲取創作的素材。歌德認為,生活中到處有詩,關鍵在於作家是否善於不懈地去探求和發現。「不要說現實生活沒有詩意。詩人的本領,正在於他有足夠的智慧,能從慣見的平凡事物中見出引人入勝的一個側面。必須由現實生活提供做詩的動機,這就是要表現的要點,也就是詩的真正核心。」他囑咐愛克曼:「我只勸你堅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現實生活。」
歌德指出:「藝術要通過一種完整體向世界說話。但這種完整體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實,或者說,是一種豐產的神聖的精神灌注生氣的結果。 」
歌德認為藝術家從事創作應具有偉大的人格。優秀的藝術家,「他們是憑著自己的偉大人格去看待自然的。」然而,「我們的守舊派藝術家們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憑著人格的軟弱和藝術上的無能去摹仿自然,自以為做出了成績。其實他們比自然還低下。誰要想作出偉大的作品,他就必須提高自己的文化教養,才可以像希臘人一樣,把狠瑣的實際自然提高到他自己的精神的高度,把自然現象中由於內在弱點或外力阻礙而僅有某種趨向的東西實現出來。」
。。。。。。。分割線。。。。。。
而浪漫主義,同樣摘錄搜狗百科, 浪漫主義作為歐洲文學中的一種 文藝思潮,產生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 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 古典主義相對立,屬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
積極浪漫主義
敢於正視現實,批判社會的黑暗,矛頭針對封建貴族,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殘存的 封建因素,同時對資產階級本身所造成的種種罪惡現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滿反抗、戰鬥的激情,寄理想於未來,嚮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贊成 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作家有英國的 拜倫, 雪萊,史蒂文森,法國的 雨果、 喬治·桑,德國的 海涅,俄國的 普希金(早期),波蘭的 密茨凱維支以及 匈牙利的 裴多菲等等。
消極浪漫主義
消極浪漫主義者不能正視社會現實的尖銳矛盾,採取消極逃避的態度,他們的思想是同那個被推翻了的封建貴族階級的 思想意識相聯繫的。他們從對抗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出發,反對現狀,留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 宗法制,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去尋找精神上的安慰與寄託。消極浪漫主義的出現,實際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貴族階級沒落的思想情緒在文學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國的史雷格爾兄弟,即奧·史雷格爾和弗·史雷格爾,諾瓦里斯,法國的 夏多布里昂,拉馬丁·維尼,俄國有 茹科夫斯基,英國有 華茲華斯、 柯勒律治, 騷塞,等等。
綜上所述,歌德不是浪漫主義作家。
蟹妖,我就初中時候看過《少年維特之煩惱》,現在都忘了。居然邀請我這個見識短淺連文學殿堂的門檻都摸不到的人?好吧,建議題主去讀讀楊義先生的《中國敘事學》,確定浪漫主義在西方的文學呈現以及這一呈現在來到中國後國人對其的種種岐解,也許可以更深度的理解這一名詞的含義。至於歌德是不是浪漫主義作家學界自有討論,但自己要有屬於自己的看法,而建立主見的前提就是了解相關概念。
是...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職業更容易作家?
※不要提到日本當代推理作家就只想到東野圭吾(上篇)
※賈平凹,四十之後的活法
※對於一個剛入門寫小說的最重要的是什麼?
※被指責「抄襲」對一個創作者來說是怎樣的體驗?如果指控不成立,惡意的指責者會為此付出代價嗎?
TAG: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