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佛對宇宙的描述有錯誤?

比如在《長阿含經》里佛說太陽是方形的裡面有宮殿,別的還說過海水咸是因為魚在海里尿尿。


轉載:

第一部分:

欲界天位於須彌山頂,四大天王居半山腰,地獄在須彌山地下。太陽和月亮長得一般大,像兩個盤子一樣的掛在天空。

四大洲分布在須彌山四方,被香水海包圍。

整個世界又被鐵圍山包裹。

按照經書,阿修羅族居于海底,阿修羅王跟帝釋經常打戰。阿修羅王身高能過須彌山,還能手擒日月,使得日全食事件發生。龍擺尾助攻時,還能夠發生大海嘯。

這說明了幾點:

1.修羅道跟欲界天道處於同一空間。

2.修羅王是住在地球上的,否則不可能和日月發生關係。

3.修羅王跟須彌山一樣高大。

唯一的硬傷就是與科學事實不符合,但現在依然有人堅定的認為:須彌山是存在的,只是我等凡夫俗子,看不見而已,如果有神通的高人,就能夠看見。

但問題是哪怕我們承認神通可以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事物,但其說法至少也要能自圓其說,不能違背既定事實。

下面腦洞來了:

說法一:

須彌山就是銀河系中心,銀河系一共有5條懸臂圍繞中間旋轉,如果上面除了地球以外另外還有3個懸臂上有其他的人類居住,那麼則很有可能是佛經上講的「四大部洲」。

矛盾處:

1.阿修羅身過須彌山,不只一部經這麼說。如果把須彌山設定為銀河系中心,圍繞銀河系的恆星分部設定為香水海,那阿修羅就是星系級的生物了。其一個揮手,必然是幾萬光年的距離。一場大戰,必然把整個銀河系弄得一團糟。

2.地球對於他們來說,就是身體上的一個細胞。而人類,就是細胞上的一個病毒。

這樣級別的存在,居然跑到自己細胞裡面去聽一個病毒講經說法?還摻合他們的是非當護法,不可思議!

3.而且,阿修羅都這麼大,四大天王想必尺寸也不小,至少也是星系級的存在吧?

然而,經中說四大天王經常巡視人間,也不知四大天王是怎麼在眾多細胞中找到這麼一顆特別的,然後對其上的病毒產生特殊感情的?

其所在的羅剎族還經常吃人,也不知是怎麼吃的?

如此體量的阿修羅王,又是如何手遮日月的?

說法三:

其實銀河系就是南瞻部洲,須彌山就是宇宙中心。

矛盾之處:

同上,不過阿修羅變成了宇宙級的存在。

說法四:

須彌山就是地球兩極的磁場

矛盾之處:

1.地磁場有兩端,為何另一端沒有天人?

2.你們把須彌山弄這麼高,而修羅王身過須彌山,地球不夠他站的啊?

綜上,越描越漏洞多,倒不如乾脆承認須彌山不存在,佛教的世界觀其實是方便說。

然而,

因為須彌山不存在,住在須彌山上的欲界天自然也不存在。

因為欲界天不存在,因此與欲界天對立的修羅道不存在,天龍八部等護法也不存在,天道的各種菩薩也會沒有立足之地了。

所以,須彌山必須得存在,否則六道廢了兩道,六道輪迴就不能成立了。

接下來是佛教的「神通」時間,注意括弧內的文字

《佛說長阿含經 第二十二卷》

  是時。此地有自然地味出。凝停於地。猶如醍醐。地味出時。亦復如是。猶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後眾生以手試嘗知為何味。初嘗覺好。遂生味著。如是展轉嘗之不已。遂生貪著。便以手掬。漸成摶食。摶食不已。餘眾生見。復效食之。食之不已。時。此眾生身體粗澀。光明轉滅。無復神足。不能飛行。爾時。未有日月。眾生光滅。是時。天地大闇。如前無異。其後久久。有大暴風吹大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使令兩披飄。取日宮殿。著須彌山半。安日道中。東出西沒。周旋天下

(太陽本來在海裡面,被風吹到天上的)

  第二日宮從東出西沒。時眾生有言。是即昨日也。或言。非昨也。第三日宮繞須彌山。東出西沒。彼時眾生言。定是一日。日者。義言是前明因。是故名為日。日有二義。一曰住常度。二曰宮殿。宮殿四方遠見故圓。寒溫和適。天金所成。頗梨間廁。二分天金。純真無雜。外內清徹。光明遠照。一分頗梨。純真無雜。外內清徹。光明遠照。日宮縱廣五十一由旬。宮牆及地薄如梓柏

(太陽是正方形的,寬571公里,因為太遠所以看起來是圓的)

  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寶鈴.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金牆銀門。銀牆金門。琉璃牆水精門。水精牆琉璃門。赤珠牆馬瑙門。馬瑙牆赤珠門。車[(王*巨)/木]牆眾寶門。眾寶牆車[(王*巨)/木]門。又其欄楯。金欄銀桄。銀欄金桄。琉璃欄水精桄。水精欄琉璃桄。赤珠欄馬瑙桄。馬瑙欄赤珠桄。眾寶欄車[(王*巨)/木]桄。車[(王*巨)/木]欄眾寶桄。金網銀鈴。銀網金鈴。水精網琉璃鈴。琉璃網水精鈴。赤珠網馬瑙鈴。馬瑙網赤珠鈴。車[(王*巨)/木]網眾寶鈴。眾寶網車[(王*巨)/木]鈴。其金樹者銀葉華實。銀樹者金葉華實。琉璃樹者水精華實。水精樹者琉璃華實。赤珠樹者馬瑙華實。馬瑙樹者赤珠華實。車[(王*巨)/木]樹者眾寶華實。眾寶樹者車[(王*巨)/木]華實。宮牆四門。門有七階。周匝欄楯。樓閣台觀.園林浴池。次第相比。生眾寶華。行行相當。種種果樹。華葉雜色。樹香芬馥。周流四遠。雜類眾鳥相和而鳴

(太陽上面有各種果樹和鳥類)

其日宮殿為五風所持。一曰持風。二曰養風。三曰受風。四曰轉風。五曰調風。日天子所止正殿。純金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門。周匝欄楯。日天子座縱廣半由旬。七寶所成。清凈柔軟。猶如天衣。日天子自身放光照於金殿。金殿光照於日宮。日宮光出照四天下。日天子壽天五百歲。子孫相承。無有間異。其宮不壞。終於一劫。日宮行時。其日天子無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娛樂。日宮行時。無數百千諸大天神在前導從。歡樂無倦。好樂捷疾。因是日天子名為捷疾

(太陽上面住著人,前面還有百千天神引路,這樣才能繞著地球轉)

  日天子身出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業功德。故有此千光。是故日天子名為千光。宿業功德云何。或有一人供養沙門.婆羅門。濟諸窮乏。施以飲食.衣服.湯藥.象馬.車乘.房舍.燈燭。分布時與。隨其所須。不逆人意。供養持戒諸賢聖人。由彼種種無數法喜光明因緣。善心歡喜。如剎利王水澆頭種初登王位。善心歡喜。亦復如是。以此因緣。身壞命終。為日天子。得日宮殿。有千光明。故言善業得千光明

(日天子身上有一千道光,所以太陽會發光)

  復以何等故。名為宿業光明。或有人不殺生。不盜。不邪淫。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不貪取。不嗔恚.邪見。以此因緣。善心歡喜。猶如四衢道頭有大浴池。清凈無穢。有人遠行。疲極熱渴。來入此池。澡浴清涼。歡喜愛樂。彼十善者。善心歡喜。亦復如是。其人身壞命終。為日天子。居日宮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緣故。名善業光明

(前世做好事,後世才能當日天子)

  復以何緣名千光明。或有人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以此因緣。善心歡喜。身壞命終。為日天子。居日宮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緣故。名善業千光明。六十念頃名一羅耶。三十羅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優波摩。日宮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極南不過閻浮提。日北行亦復如是

(六月太陽向南走,每天走三十里)

  以何緣故日光炎熱。有十因緣。何等為十。一者須彌山外有佉陀羅山。高四萬二千由旬。頂廣四萬二千由旬。其邊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一緣日光。炎熱。二者佉陀羅山表有伊沙陀山。高二萬一千由旬。縱廣二萬一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二緣日光炎熱

(太陽光因為碰到佉陀羅山,所以才變熱)

  三者伊沙陀山表有樹提陀羅山。上高萬二千由旬。縱廣萬二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三緣日光炎熱。四者去樹提陀羅山表有山名善見。高六千由旬。縱廣六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四緣日光炎熱。五者善見山表有馬祀山。高三千由旬。縱廣三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五緣日光炎熱。六者去馬祀山表有尼彌陀羅山。高千二百由旬。縱廣千二百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六緣日光炎熱

  七者去尼彌陀羅山表有調伏山。高六百由旬。縱廣六百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七緣日光炎熱。八者調伏山表有金剛輪山。高三百由旬。縱廣三百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八緣日光炎熱。複次。上萬由旬有天宮殿。名為星宿。琉璃所成。日光照彼。觸而生熱。是為九緣日光炎熱。複次。日宮殿光照於大地。觸而生熱。是為十緣日光炎熱。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太陽光碰到大地,所以變熱)

第二部分:

如你所問,地球是南瞻部洲,那麼日月圍繞須彌山而轉動,那麼對照「一個世界」的模型及「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模型圖,請指出須彌山是什麼天體。

以下是演培法師的俱舍論頌講記中的分別世間品的一部分,我認為講的非常好,很客觀,符合印度當時的人文。

南贍部如車三邊各二千南邊有三半 就中,位於南方的,是贍部洲,或名間浮提洲,是從閻浮提河得名的,約在佛世時的僧伽施到舍衛一帶。等到印度人擴大視線到全印,發現海岸,於是或說四洲在海中,南間浮提即印度全境,可說閻浮提是印度人對於印度的自稱,本為印度的專名。佛法傳來中國,於是間浮提擴大到中國來。到近代,由於世界範圍的擴大,因而認為我們所住的地球,就是南閻浮提,而閻浮提成為地球的別名了。這真是隨著人類知識的發展,以逐漸擴大共範圍。那裡知道範圍越擴大,其與事實距離越遠。如依向來所說,此閻浮提洲的形態,就如印度古代車子一樣,北廣南狹,三邊各有二千由旬,南面僅不過三由旬半。如以圖顯示,那是這樣的 ,住在此洲的人,其面上廣下狹,恰如間浮提洲一樣。

  東毗提訶洲其相如半月 位於須彌山之東的,是東勝身洲,其形態如半月體,若以圖顯示,那是這樣的 ,因而住在此洲的人,其面孔也就像半月一

  樣。昆提訶,以近人的考證,本為摩竭陀王朝興起以前的有力王朝,在恆河下流,即今巴特那以北地方。又有人說:昆提訶,原是種族名,奧義書中曾經說到有王治理其國,佛陀時代,以其地為首都之昆提訶族及以昆舍離為首都之離車族,合併而為跋耆族,成立貴族的共和國。後為阿闍世王所並,阿闍世王的母親,就是該國人,所以葉做韋提希。

  三邊如贍部東邊三百半 東勝身洲的四周量,南、西、北的三面,如瞻部洲的東、西、北的三面一一有二千由旬,但是其東邊,只有三百五十由旬,所以如上圖示,其形猶如半月。

  西瞿陀尼洲其相圓無缺 位於須彌山之西的,是西牛貨洲,其形態是圓體,就如圓滿無缺的圓月一樣。所以住在此洲的人,其面孔如洲一樣是圓的。此洲,據近人考證,就是現在的拉支普塔那洲,屬於塔爾沙漠,如據西域記說,就是婆羅婆私的一塊游牧地帶,因在沙漠中不能耕種,偶有水草的地方,就為游牧人民據為游牧區。由於是游牧區,所以西瞿陀尼,譯為牛貨。起世經七有說:「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寶」,這不營是當時游牧區的實際情形的寫照。

  徑二千五百周圍此三倍 西牛貨洲的四周量,其直徑為二千五百由旬,周圍比此大三倍,合為七千五百由旬。

  北俱盧畏方面各二千等 位於須彌山之北的,是北俱盧洲,其形態是方的,因為四邊各有二千,所以周圍在大體上,為八千由旬。住在此洲的人,其面孔如洲那樣,是四角形的。俱盧,又名拘羅,譯為福地,為婆羅門教的發皇地,在薩特利支河與閻浮提河之間,是雅利安民族由五河向東進展的據點。原來,雅利安人先住於閻牟那河上流拘羅地方,婆羅門所說的中國,就是此地,所以又稱為婆羅門國,或雅利安國。後來,漸次南下而至恆河下流地方,漸及於第二三角形的全部。共年代大略白紀元前一千年至五百年頃。當第一期時,他們的限界,專限於五河地方,尚未與雪山相接,當更不知海是什麼;雖據傳聞而知有恆河,但還沒有親目所睹。到了第二期時,發見較印度河更大的恆河,入於豐沃的平原,眼界固已次第擴充,生活狀態亦自變動,文明進步遂益顯著(見印度哲學宗教史總緒第二節)。由於恆河上流口趨發達,而一向被推重的拘羅,反一天天的沒落下去,成為印度人仰望的樂土。拘羅所以受推重,不特是雅利安人發展的據點,婆羅門教的發皇地,且是婆羅門四姓成立的地方,以四吠陀說,除了阿闊婆吠陀,是在摩竭陀國成立者外,夜柔吠陀與沙摩吠陀,都是在拘羅地方作的,至於為最原始的梨俱吠陀,雖說是在五河地方所創的,但實也在拘羅地方所整理的,因此安居在南閻浮提的印度人,時時還在想念著古文明的發祥地。如以現今的印度地理說:在旁遮普的東北、西旁遮普之南的平原,亦即巴提阿拉四周之地。

另外在演培法師的講記中認為四州中間的須彌山就是現在的喜馬拉雅山,因為須彌是梵文的音譯,而當今世界上有一種草叫做喜馬拉雅草,而喜馬拉雅草的梵文音譯也是須彌草,因此演培法師講,不用神話須彌山,它很有可能就是當今的喜馬拉雅山


你不能指望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對宇宙能有多少認識,揪著這點不放來黑佛教的人腦子一定有問題(玩在虛擬世界裡尋找真實感的人腦子一定有問題的梗,無惡意,非不友善內容),人家這宗教也不是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謝謝。


事實上,在浩如煙海的佛經裡面,除了《俱舍論》中對的世界描述以外,在《時輪金剛》中,還有一種與《俱舍論》不同的對世界的描述。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佛經裡面對世界的描述,是有密意的。

為了更好的回答這個問題,我決定搬運一篇文章。我相信這篇文章一定可以解答您的疑惑的。

慈誠羅珠堪布:佛教的世界觀

一、學習佛教世界觀的重要性

佛教世界觀——慈誠羅珠堪布

一、學習佛教世界觀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講佛教的世界觀呢?因為,雖然佛教的世界觀是一門普通的常識,但對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來說,卻是相當重要的。

有些人認為,因為佛教講空性,所以就沒有什麼世界觀或人生觀等概念;也有人認為,佛教只不過就是燒香磕頭,勸人向善而已。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其實佛教並非如此簡單。雖然佛教是講空性,但並不是說萬物皆不存在;燒香磕頭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闡明佛教教義;還有,勸人向善的確是佛教所宣揚的,但卻並不是佛教獨一無二的特點,例如:傳統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教導,也同樣是在勸人向善。由此可見,上述這些觀點,都是因為對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為了讓更多的人弄清這一點,所以有必要就此問題進行一些研討。

要討論這個題目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佛教經典對宇宙構成的描述,與現代自然科學所發現的結果,從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衝突。一些不懂佛教教義的人,就因此而認為佛教不科學,並連帶地將佛教的一些修法與見解,也認定為是不準確、不合理的。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主要是由於沒有系統地學過佛教,因此也就無法透徹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見解。

在西方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宗教與科學之間的爭論。每當此時,自然科學往往能提出強有力的、具說服力的證據,來駁斥宗教的部分理論;然而,不但現代科學無法推翻或證明西方宗教所闡述的造物主,就連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說明這一點。如此一來,有些人就以點代面,想當然地依此類推,對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見解,都抱持同樣的觀感,認為它們都是迷信、愚昧、消極、落後的代名詞,佛教當然也難逃此劫。為了澄清這些誤會,為了消除這些成見,就理當以研學佛教世界觀作為切入點。

因此,雖然佛教特有的教義包括緣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一系列的見解和修法,但此處暫時不講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觀進行一些必要的討論。

這個題目如果深入地講,就必須要對宇宙形成理論作廣泛的研究,其複雜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淺談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給諸位一些思維的線索。

二、佛教的微觀世界觀

要完整地敘述佛教的世界觀,就要從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兩個層面來講。

首先講微觀世界:佛教的很多基本教派在對微觀世界的觀點上,都存在著許多分歧,其緣由可上溯到近三千年以前,佛在轉法輪時,曾有意地宣講了不同的教言,人們根據各自所聽到的法語,從而創立了不同的教派。基本教派有四:一切有部、經部、唯識宗與中觀派。(如果將密宗單獨分開,則就是第五派了,但今天暫時不講密宗的見解。)如從大小乘的角度來分,則一切有部和經部屬於小乘,唯識宗和中觀派屬於大乘。四大基本教派的見解像樓梯一樣,分成四種不同層次,一層高過一層。

之所以有這樣不同的層次,是因為佛考慮到眾生的承受能力不同。如果一開始傳法就講中觀或密宗,聞法者會難以接受,並因此退失信心,從而不能進入解脫道。如果這一世不能走解脫的路,下一世能否再有這樣的機會就很難說了。為了給眾生培植相應的善根,為了適應不同眾生的根基,佛才會以不同教言的方便來因材施教。也可以說,是因為眾生需要不同的引導,才會有這些教派的創立。這一切,都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而並不是佛教論師或高僧大德們彼此之間的觀點存在著分歧或者矛盾所導致的。

下面分別就四大基本教派的觀點一一進行介紹:

(一)一切有部的觀點

一切有部認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質,都是由微塵所組成的。佛經中所謂的微塵,就如同科學目前所發現的基本粒子——質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樣,是構成物質的極小單位。他們認為,所有粗大的物質,都是由細小的微塵所組成的。雖然《俱舍論》中對非常細微的、最小的物質結構體,安立了許多不同的名詞:極微、微塵、鐵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象毛塵、日光塵等等,但我們暫時知道是「微塵」就足夠了。微塵又是由最細小的極微塵組成,這個極微塵已經細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說已經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無方分極微塵。這種極微塵是實有的,它是物質構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質,則只不過是極微塵的產物而已。

也就是說,山河大地、人體、房舍等粗大的物質,都是由許多極微塵堆積而成的,除了極微塵以外,這些物質實際上都不存在。眾多極微塵的累積,就會使人形成幻覺。所謂的幻覺,就是以為物質確有形狀、顏色等等。然而,這些錯覺中的山河大地、人體、房舍等卻並不存在,只不過是一些沒有形狀、顏色的極微塵而已。

極微塵與極微塵之間,有空間相隔。這種極微塵之間的空隙,雖然從宏觀世界的角度來看是很渺小的,但在微觀世界裡,它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

一切有部同時認為: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無法像物質那樣由方向來分,而是經由時間來分。譬如一個人心中冒起了一剎那的念頭,雖然這一剎那的念頭在宏觀世界裡是非常短暫的,但從微觀世界的角度來看,這一瞬間的念頭也可以再分成許多前後的階段,直至最後分到實有的無分剎那。

另外,一切有部還將時間、空間、速度、方向等法都抉擇為實有。

由時間將精神分割到不能再分的無分剎那,與物質的最小單位極微塵相結合,這兩個元素就構成了人,除此之外,我與眾生都不成立。一切有部就是經由極微塵以及無分剎那來抉擇人無我,再以此為理論基礎,從而證達阿羅漢的果位。

(二)經部的觀點

經部關於微觀世界的觀點,基本上與一切有部相似。二者之間的差別,在於經部進一步將時間、空間、速度、方向等判定為非實有。

何謂空間?所謂空間,就是在一個範圍內沒有被任何物體所佔據的位置,這種沒有被占的位置,就是空間,除此以外,並沒有空間的存在。如果有東西佔據了某個位置,這個位置就沒有空間了;當物體被移走後,騰出來的位置就是空間。由此可見,所謂的空間,實際上是假立的、不實在的。

再說時間,不論是一分鐘或一小時,一個月或一年,都只不過是物質變化的過程而已,除此之外,並不存在所謂的時間。我們只能通過世上萬物的變化來判定時間,譬如根據氣候的變化過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時間概念等等。這種物質變化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時間。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太空中沒有任何星球的話,我們能算定時間嗎?不能。由此可知,時間只不過是以物質變化為基礎,由人的意識而增上安立的法。

雖然現代物理學對時間也有不同說法,到底時間存不存在,它的本體究竟為何,都是學術界激烈討論的課題之一,但經部的論師們卻認為,時間只是人的一種概念而已,除了物質的變化以外,實際上並不存在獨立的時間本質。

那麼速度又是什麼呢?只是物質運動的過程而已。除了物質以外,並沒有速度可言。譬如,當某個物體在靜止狀態下,它是處於零的位置;在第一剎那,它進入第一個位置;在第二剎那,進入第二個位置……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速度」。由上可知,無論物體是在零的位置,還是正進入第一、第二、第三等位置時,都是除了物質自身的本性以外,不存在任何實質上的速度。

雖然從宏觀而言,用我們的肉眼可以看到一個物體遷移的速度;但從微觀的角度而言,它卻不存在任何真正意義上的遷移。因為一個極微塵才剛產生,在還來不及遷移之際,就當即消失了。這個觀點,與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比較接近。

方向也是如此。譬如,我們如果以一個基點為中心,來指出東南西北的方向,這些所謂的方向也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為如果向東移動一段距離,重設一個基點的話,原來的東方就變成現在的西方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故不一一陳述。

以上內容,為經部與一切有部的差異。

二者的共同點是,經部也同樣認為粗大的物質並不獨立存在,所謂的存在只是由許多的極微塵佔據了空間而已。但極微塵為什麼會聚集在某個空間而不分散呢?他們對此解釋道,這是由於每一個微塵都可分成地、水、火、風四大的緣故。請大家注意,這裡所說的地、水、火、風,並非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地、水、火、風,而是指某種能力。

所謂「水」,是指將微塵聚集在一起,而不讓它們分散的能力。由於每個微塵中都有水的成分,即彼此之間的吸引力,所以不會散開,但在經部的一些論著中,卻將其歸為風的力量。而在物理學中,則稱其為「粒子之間的引力」;所謂「地」,不是指宏觀世界裡的地,而是指所有堅硬的物質,如骨頭、金屬等物質中的堅硬成分都屬於地;除了四大之外,還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就是眾生的共業,這是現代科學所無法證明的。

以上內容,是經部關於微觀世界的觀點。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西方的科學家們就提出過原子學說。他們認為,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是物質的最小碎片,這種碎片希臘文稱為atomos,即不可再分割的意思。原子的英文寫法atom,即來源於此。幾千年來,人類一直認為原子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小單位,但事實證明,原子根本不是堅實而不可分的物質,而是極為微小的能源貯藏室。直至二十世紀初期,科學家們才對原子的結構有了新的了解,並開始探討潛藏於原子中的巨大能量。在每一個原子的中心,是由質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組成的原子核,原子核周圍有電子(electron)圍繞旋轉。

而夸克學說的提出,更使世人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尺度分別縮小到原來的十億分之一(相對於原子)和萬分之一(相對於原子核)。但即使是夸克、輕子和傳播子(即傳遞力的粒子)這些現代科學目前所發現的更為基本的粒子,其細微程度仍遠遠不及經部與一切有部所說的極微塵。

更重要的差別是,經部和一切有部通過對微塵的發現,從而抉擇出人無我,並由此走向解脫;而物理學對基本粒子的研究結果,卻不幸被用於現代武器的推陳出新方面。雙方所走路線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

(三)唯識宗的觀點

唯識宗認為,如果不詳細觀察的話,外界的物質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進行觀察,則外界物質的實有性就無法成立。為何無法成立呢?因為,如果用最簡單的分解方法來觀察物質,就根本找不到物質終極的實有性,也就是說,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這也是佛教獨有的論點之一,其他學說都還沒有到達這個境界。

在唯識宗的微觀世界裡,沒有真正的物質存在,所有的物質經過觀察後,都是內心的現象。這種觀點的某些部分,有點像貝克萊的「經驗論」,但二者的差異之處也很多。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它們有一點像,便認定唯識宗就是唯心論。這好比牛羊頭上都有角,卻不能因此而認為牛就是羊,羊就是牛一樣。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人創立的,其間必定會有某些共同點,但細微的共同點不足以認定此即彼,彼即此。

總之,唯識宗的微觀世界,是一個非常內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質世界對他們而言並不存在。

(四)中觀派的觀點

中觀派有兩種觀點,其中最究竟的見解就是空性。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已經不存在所謂的微觀或宏觀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觀也講世俗諦,所謂世俗諦,就是從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結論。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中觀也有兩種:一種是與唯識宗類似,即認為不存在物質的微觀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觀世俗諦見解,也可以稱之為世間觀。所謂世間觀是指: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以眼耳鼻舌身能夠感知到某種物質,就承認它的存在。譬如,如果能看到或聽到某種事物,就承認這個事物的存在。

佛曾說過:「世間人會與我爭論,但我不與世間人爭論。世間人認為存在的,我也承認是存在;世間人認為不存在的,我也承認是不存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不可能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只不過這是世俗人的見解,是眼耳鼻舌所得出的結論。這就是世間觀,很多中觀世俗諦的境界就是如此。

在世間觀的世俗諦境界中,也存在著物質的微觀世界。這種見解與經部的觀點十分相似:外界粗大的物質是由許多極微塵構成的,很多極微塵堆積成不同的形狀,並由人替這些不同的形狀取了不同的名字,如房子、車子等等,而實際上它們只是一堆堆的微塵而已。

總結四個基本教派的論點如下:由於唯識宗認為沒有物質的微觀世界,所以就暫且不談;其他三派大部分的見解,也承認物質的微觀世界。

中觀派則是將一切有部與經部認為不可再分割的無方分極微塵分解盡了,什麼都不存在——虛空一片,物質的本體越往深處尋找就越找不到,最終到達無中無邊的空性境界。就像萬里無雲的晴朗天空,沒有天地萬物、喜樂悲苦,這就是中觀的空性。

小乘的微觀世界觀,與早期自然哲學的原子論,或經典物理在物質結構上的發現,是有一點點相似的。但是中觀派和唯識派遮破了這種論點,而認為:根本就沒有任何基本粒子的存在。但目前科學領域的研究結果卻尚未達到這種境界,量子力學雖說比較接近,但也只是接近而已。

我曾與幾位數學家,以及權威的量子物理學家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們都認為物質最終是不可能變成虛空的,即便質量可以轉變成能量,但能量卻不可能消失。目前科學的觀點僅止於此,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還不夠深。

這兩年我看了一些物理學方面的書,並多次向物理學專家請教,也學到了一些東西,但對我來說卻是了無新意,因為其中的許多觀點與佛教是一致的,而且在經書中都已講得非常透徹。只是他們的結論是靠儀器實驗出來的,而我們的結論則是由推理或前輩的證悟而來,差別僅此而已。不論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或是玻爾等人的量子力學,我都不覺得特別新鮮,反倒認為這些理論還未達至顛峰,有必要繼續發展。

綜上所述,中觀的微觀世界觀,其境界已經超越了最先進的物理學說。至於密宗,則更有著非常奧妙的、準確的、實用的微觀世界的觀點,但現在還不必急著講,就只先講顯宗的觀點。

僅就微觀世界的論點而言,縱觀全世界所有的學說,不論是宗教的、科學的還是哲學的,沒有一個能比佛經講得更為透徹。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佛教的微觀世界觀,已經遠遠超越了所有目前已知的其他學說。如果量子力學能不斷發展進步,也有可能達到佛教微觀世界的部分境界,但即便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發展,它也不會超越佛教的究竟境界。

無數的事例可以證明,世間的科學理論永遠無法抵達究竟,終將被新的觀點所替代。我們都知道,雖然經典物理學家也曾宣布: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已經達到了頂峰!但隨著愛因斯坦等人的相繼出現,經典物理學的觀點就陷入了尷尬的境地,而不得不被推翻。

佛教中觀的微觀世界的境界卻不是這樣,在這種境界中,物質世界已經被分解到虛空的狀態,所以沒有再超越它的可能。

有些人因為不了解佛教的推斷方式,所以不能接受上述觀點,不接受也無妨,這是個人的問題,能否接受通常要看個人的理解程度。諸位也許對量子力學的觀點比較精通,但對佛經中的觀點卻不一定能了解得十分透徹,所以自然會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無論如何,絕不是因為我是佛教徒才如此自賣自誇,如果單純因為我們是佛教徒才這樣說,那就是片面的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假如無根無據地誇大其詞,也就毫無意義;如果所講的觀點有根據、合邏輯,則在任何情況下都經得起考驗。總之,佛教教理的無懈可擊,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只需拿幾本其他宗教或者學科的書與佛經比較一下,就可以一見分曉。

言歸正傳,佛教的微觀世界觀為何要如此抉擇物質呢?其宗旨,是要藉此打破我們對人、對事、對錢財名利等世間萬法的執著。至於其他學說,則有著與佛教截然不同的目的。

三、佛教的宏觀世界觀

世人對佛教的最大誤解,主要是在宏觀世界的問題上。譬如:有人認為,《俱舍論》中沒有說地球是圓球形;《時輪金剛》也沒有提到這個世界是圓形的;佛經中對須彌山、月亮、太陽以及四大部洲等等的描述,與科學家們從月球上或太空中所看到的情形也是大相徑庭;還有,佛經所說的太陽圍繞四大洲的觀點,也與現代科學所發現的事實恰恰相反;另外,經書中在描繪月球的時候,提及了月球上的天人以及天人的宮殿等等。但大家都知道,一九六九年的七月二十日下午,阿波羅十一號正式在月球上登陸。三位太空人在月球上進行了長達二十一小時的探測,卻沒有發現任何的天人或宮殿……這些事實是無法迴避的,因為這在佛經中叫做現量,就是能清清楚楚地見到。

難道是佛的錯誤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是不是現代科學發達以後,就出現了新的世界觀,所以我們才要去尋找答案?這一切,就是今天要講的主題。

其實,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就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現代科學的歷史只有三百多年,二千多年前結集的佛經,雖然不可能存在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相抵觸的問題,但在當時的佛經中,就有了自己的問題和答案。當時的佛教學者, 便已經就佛經與佛經之間對宇宙構成,以及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的不同描述提出過疑問 。譬如《俱舍論》與《時輪金剛》對宇宙構成的描述就有非常大的出入,關於日食和月食的說法也有很多種,以至於後來的佛教學者對此產生了諸多疑問:難道是有兩個世界?還是一個世界有幾種不同的描述?於是乎學者們就到佛經中去尋找答案,結果他們找到了。那麼,佛經中對這些差異是如何解釋的呢?下面我們分別進行講解:

第一、關於對宇宙不同描述的解釋,有以下的幾種:

1、在《時輪金剛》的一個大疏里將此問題講得非常清楚。這個《時輪金剛大疏》,是以前的香巴拉人寫的,距今約有二千一百八十一年的歷史。後來西藏人

也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書,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所以,這些都不可能是為了應付登陸月球或物理學的發展,才被動地來思考該如何進行解釋的。針對《俱舍論》與《時輪金剛》對宇宙結構描述之間的巨大差異,《大疏》以恰如其分的理由向我們一語道破:問題的關鍵,在於佛陀傳法的內容不是根據自己的證悟境界,而是取決於聽眾的接受能力。其主要考量,是看對方能否受益。

如果能利益眾生,就算所講的與事實不盡相符,佛也會暫時先這樣講,然後再慢慢地引導;如對眾生有害,就算事實的確如此,佛也不會如實告知。聽眾能承受到什麼程度,唯有佛才知道。因為佛有他心通,所以十分清楚地知道,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及文化背景下,只有這麼講才能讓聽眾接受,從而利益那些眾生。

由此可知,佛之所以說大地是平面的,中間有須彌山等等,都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權巧方便。

不僅《大疏》之類的論著這樣進行解釋,包括佛陀自己也作過類似的解答。

比如,針對釋迦牟尼佛在不同場合談及當初自己是如何發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脫道前後說法之間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問道:為何從前您說是在某尊佛前發心,

現在又說在另一尊佛前發的心呢?佛陀對此回答道:我傳法的內容是隨眾生的根基而定,針對以前那些人,就要那麼講,他們才能接受;對於後來的這些人,只有這樣講,才能對他們有益。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眾生的利益。由此可見,佛陀傳法的內容,是隨眾生的根基而變的。

這是否意味著佛永遠都不講真理,只隨眾生根基而說呢?也不是。這隻能說明:因為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所以進入佛門的途徑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經由不同方法逐步將各類眾生引導入門之後,最終的解脫道還是只有一條。

佛經中對同一事物或現象之所以有多種不同的描述,其原因就在於此。至於佛經的描述與現代科學發現之間的差異,想必也就不難理解了。

2、無論是《俱舍論》或《時輪金剛》,其中對宇宙結構所作的描述,從空性的角度來說,都是眾生的幻覺,都不可能實有存在;但從世俗諦或眾生的角度來看,兩者的描述都有可能。也就是說,在某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結構正如《俱舍論》所言;而在另一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結構又如《時輪金剛》中所說的一樣。因此,針對不同業感的眾生,佛的開示也不只一種。

另外,《時輪金剛大疏》中還提到:在一個五肘深五肘寬的岩洞里,可以容納轉輪王與他的四部大軍。也即是說,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而言,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山洞;但對另一個眾生而言,則可以容納轉輪王以及他所率領的千軍萬馬。

《大疏》中又說道:令人類垂涎三尺的一桌豐盛美食,在餓鬼眾生的境界中卻根本不存在;對於造作過殺生等嚴重罪業的地獄眾生而言,在如同針尖般大小的微塵上,也會出現險惡峻峭的高山。

對於這些看似矛盾重重的描述,該如何解釋呢?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不同眾生會有不同的認知或者「業感」,因為這些景象都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種內在的緣起。這好比米勒日巴尊者鑽到牛角中去,牛角沒有變大,米勒日巴也沒有縮小一樣,但這卻是誰也抹殺不了的事實。

依照佛陀所講的觀點,不同的眾生看同一個星球,各自會看到不同的形狀,因為內在緣起的差別會影響到外在的緣起。佛教所講的這些奇妙現象,蘊含著現代科學與哲學以前從未接觸過,將來也不可能徹底知曉的真理。

當修行不足的時候,外在的誘惑會變得強大有力,從而使內在的能力無法與之抗衡;當修行達到一定程度,而使內心獲得自在之後,內在的能力就能隨意改變外在的狀況。現代科學無法解釋這一點,即使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其深度和廣度卻遠遠不夠。

雖然佛陀將這個世界描述成很多不同的形狀,但並非意味著這個世界同時存在這麼多不同的形狀,而是表明一個世界在不同眾生的眼裡,會顯現出不同的面貌,其原因就在於內在因緣的不同,只有佛才能知道箇中奧妙。佛經中對這個世界的各種描述就是由此而來的。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沒有一部佛經中的描述,符合現代科學所發現的世界「真相」呢?

因為,在當時人的概念中,大地就是平面的,太陽圍繞著大地而轉。雖然從現代人的角度而言,這些觀念是錯誤的,但在這些相對來說不是很關鍵的問題上,佛陀都不會與世人爭論。不論地球是圓的還是平的,對希求解脫的人來說並不重要,對修行也不會有絲毫影響。因為這些都是小問題,佛也就無需與世人爭辯,但在重要的關鍵問題上,佛卻非常認真,力圖要推翻世人的錯誤觀點。譬如,我們始終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對此,佛就不遺餘力地加以破斥。佛的說法原則,是抓根不抓枝。

佛陀傳法先後只持續了四十多年的時間,宣講《俱舍論》與《時輪金剛》中間相隔的年頭也只有三十多年,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以佛陀浩瀚如海般的智慧,怎麼可能講到後面就忘了前面是如何講的,然後又重新再講一個不同的觀點呢?

即使普通人在說話時,也會注意到前後的一貫性,不可能前後顛倒、信口開河。所以,佛陀如此傳法,是有世人無法測度之密意的。

實際上,不要說我們生存的這個小小的世界,就算是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所有成員的一切運動,佛也了解得一清二楚。關於這一點,我們只需將

《時輪金剛》天文學與現代天文學的某些數據作一比較,就可以真相大白,譬如: 

古今天文學比較

主要天文數據

現代天文學

(單位:天)

《時輪金剛》

天文學(單位:天)

地球公轉軌道周期

365

365

月球軌道周期

27.3217

27.395343

火星軌道周期

686.980

687

水星軌道周期

87.968

87.97

土星軌道周

10759.2

10766

金星軌道周期

224.701

224.7

木星軌道周期

4332.6

4332

白道交點周期

6793.460

6792.99

註:兩個天文學的小數進位取值不一定相同。

其中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在《時輪金剛》天文學中取名為羅睺羅的頭和尾,羅睺羅是傳說中的動物,因此有些人就誤解了佛教的天文學,以為這只不過是一些神化傳說而已。但從上面的數字可見,除了土星的周期以外,其它結果與現代天文學的計算結果有著驚人的相似。

我們都知道,為了研究月球等天體的運動,幾個世紀以來,許多天文學家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但是,沒有藉助於任何精密儀器,僅憑著超人的智慧,佛陀便早已用精確度極高的數據,十分準確地描繪了月球在其軌道上運動的平均速度和近地點與遠地點的速度,以及其它星球的順行、留、逆行等運動的情況。

具有如此智慧的佛陀,又怎麼可能毫無意義地說出先後矛盾的話來呢?絕不可能!

3、佛經對宇宙結構的描述眾說紛紜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如果經書中只有一種描述,大家就會從此認定宇宙只是這個樣子,世界肯定就是這樣,繼而使其成為固定不變的一種執著。正因為佛經中有各種各樣的描述,孰是孰非很難確定,世人就不會固守一見,從而最終了解到:原來外境是隨著眾生的因緣而變的。

所以,要了解佛教或是想研究佛經,就必須飽覽佛教經論。無論是要支持或是批評佛教,就算沒有讀遍所有的經論,至少也要掌握其中的關鍵。如果只是翻過幾本經書,就想對佛教妄加評論,是非常草率的做法,誰也沒有資格這麼做。

在僅知皮毛的情況下,任何評語都是盲目的、無知的。這就像要評價基督教的觀點,首先就必須熟讀聖經,假設除了知道耶穌這個人以外,對基督教的其他教義都一竅不通,又如何去加以評論呢?

上述觀點除了在《時輪金剛》中提過以外,在一千多年前的學者所著的《般若波羅密多釋》中也宣說過同樣的道理。

第二、佛經中曾講道:月球上有天人和天人的宮殿。可是當宇航員登上月球時,卻只能失望地看到一個毫無生機的星球。

如果要問其中誰對誰錯,應該是雙方都沒錯。我們在承認科學發現的同時,也要記住佛曾親口所說的話:「世間人與我爭論,我不與世間人爭論;世間人認為存在的,我也承認是存在;世間人認為不存在的,我也承認是不存在。」所以,佛教的包容性很大。不僅是現代的,就是千百萬年以後的科學新發現,佛教都可以包容。

佛所說的「世間人」,並不是指任何一個人的胡思亂想,而是指在正常情況下,以人的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結論。如果我們看到此屋中沒有駱駝和大象,佛也會認定是沒有;如果我們看到此屋中有很多人,佛也會承認有很多人。當佛站在我們世間人的立場來看問題時,由於這些是我們眼睛所得到的結論,佛就會予以承認。

同理,雖然現代科學是依靠各種儀器來作實驗,下定論,但儀器最終還是要靠人的眼睛來觀察。說穿了,實驗都是人作出來的,而人靠的就是眼耳鼻舌身。

這些感官在正常情況下所得到的結論,佛永遠都不會否定。只要是經過無可非議的實驗所得到的結論或新生的事物,佛教都會接納。只要是佛教徒,都應該知道這一點。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的宏觀世界觀有著無限發展的空間,這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我們不否認現代科學對宇宙的準確認知,那麼佛陀為什麼要在荒涼寂寥的月球上描繪出美麗的天人和華麗的宮殿呢?

其實,佛並沒有說月球上存在著以普通人類的肉眼可以看到的天人和宮殿,並不是說在月球上存在著人類的城市,而是說有天人的城市。如果佛說有人類的城市在月球上,人們就應該能看到;如果月球上只有天人的城市,則人類就不一定能看到。

佛曾說過,兩種不同道的眾生在看同一個東西時,會得到兩種不同的結論。

人只能看到人的世界,而看不到天人的世界。就像人的肉眼只能看到粗大的物質,而看不到無線電波等更細微的物質形態,但卻不能說因為我們看不見,無線電波就不存在。同樣,天人的世界也不是我們所能看到的。

這種說法合乎邏輯嗎?其邏輯性非常強!兩種完全不同道的眾生,其器官的構造與阿賴耶識中的種子都截然不同,當他們同時看一個東西時,看到的會是兩種不同的結果。如同有些魚類和人類的感受不同一樣,天人和人類之間的差別就更大,他們在觀察同一外境時,所得出的結果就更不相同。由於天人比人類高一個生命檔次,所以天人可以看到人的世界,而人卻不能看到天人的世界。總而言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因為佛並沒有說月球上有人可以看到的城市,所以佛的說法沒有錯。

這不是新的答案,而是幾千年前就有的答案,也是非常精妙的回答。如何能證明這一點呢?佛經中講過:以前有一種老鼠,專門住在火坑中,以火為食卻毫髮無損;過去還有一種衣服,穿髒了不能用水洗,而是要扔到火里,以熊熊烈火來清除衣服上的污垢,卻不會燒壞衣服,因為這種衣服的原料是石材。在中國的史籍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因為那種老鼠的身體構造與我們不同,就像用石材做的衣服與用普通布料做的衣服不同,所以能夠承受烈火的高溫一樣,老鼠對火的感覺也與我們人類完全不一樣,因此就可以生活在火里。雖然現在沒有再聽說有此類動物,可能是已經絕種了,但很多人都知道,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即使水溫高達攝氏二百度,卻仍然有一些魚類常年生活於其間,完全不受高溫的影響。如果是人類或其他魚類,則絕對無法在這種環境中生存。

從以上這些例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不是所有眾生對冷熱疼痛的感受都一樣。既然感覺可以如此不同,那麼眼睛所看到的現象不盡相同也是合情合理的。類似的邏輯還有很多,此處無需贅述。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推理的話,就根本沒有理由執持一般人所謂「眼見為憑」的正確性。難道在整個宇宙中,唯有人眼所見才算是真理嗎?並非如此!我們不能排除有比我們看得更清楚、更透徹的生命存在,而且也不能排除他們在看我們所了知的太陽系之時,會看到一個跟我們所見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們對外在冷熱疼痛等等的感覺,其實也是一種內在的特殊因緣反應在表面上而已。而人類正常的感官反應,也只是相對地準確,而不是絕對真理。人類的許多傳統觀念已經被量子力學推翻,而量子力學無法推翻的觀念,卻早已被佛理所推翻了。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固守己見地堅持:只有我們所看見的才是唯一的真理!

對佛教修行人來說,這是很容易接受的。譬如:米勒日巴尊者能自在地穿越懸崖,或雙盤坐在空中;有些成就者的腳踩在石頭上,就像是踩在泥地上一樣,

立刻可以現出腳印;又有些瑜伽士能夠穿越牆壁等等。這些不可否認的事實,便足以顛覆傳統的舊觀念。

現代人很傲慢,總喜歡將自己沒看到或想不通的歸結為不存在。沒有看到是事實,但這卻不能說明不存在。譬如,在三百多年前,還沒有量子力學理論的出現,可它當時是不是絕對不存在呢?當然不是,只是未被人發現而已。同樣,有關月球的問題,也要從這個角度來分析。

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並不是在人類登陸月球,並發現它是個不毛之地之後,我們才開始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而是由於佛學家們考慮得非常周到,所以二千多年前的佛教典籍中,就已經有了答案。

總結以上各點可知,佛教的微觀世界境界不僅超越了早期的自然哲學原子論,也超越了現代量子力學的論點;而佛教在宏觀世界領域中,已經令人心悅誠服地分析出:宇宙構成的許多類型,是由於眾生內在因緣的不同所致。反觀科學和其他學說,他們只是一成不變地死認一個我們熟知的圓形地球,月球則是死寂一片,從沒有推測過一個地球或月球同時有不同現象存在的可能性。僅從這一點而言,我們也無法否認佛教宏觀世界的先進性與包容性遠勝於現有的其它學說。

總而言之,作為一種學說,或是像佛教這樣極具邏輯性的宗教,其所有的觀點都必須有根據、合邏輯。在佛教的世界觀中,微觀世界與現代的物理學既有相同點,也有超越其上的地方;而宏觀世界與現代科學的相同點,大家可參閱《大方廣華嚴經》的第九品。在第九品中講道:太空中漫布著許許多多的世界,其數量是無邊無際的。這不僅與現代科學的發現一致,更遠遠超越了日心說和地心說;至於宏觀世界與科學的不同點,則是佛陀為了令眾生入道的一種權巧方便;還有許多佛教特有的、超勝於科學的觀點,則是現代科學根本無法解釋的。

在西方,時常有媒體或科學工作者到寺廟或佛學院去探討這類論題,可是我們這裡目前還沒有,除了一些人在看過《俱舍論》後,有時會私下進行討論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交換意見的機會。但自然科學的觀點現在連小學生都知道,當佛經中所講的與其發生衝突時,大家就會產生懷疑。有些人打骨子裡就輕視佛經,認為裡面的全部內容都是不科學的。

針對這些現狀,就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佛教的世界觀,這需要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著手:微觀世界包括相同的和超越的部分;宏觀世界則包括相同的、表面上不同的以及超越的部分。一旦建立起這些框架與思路,講起來就比較容易被了解。凡是稍有智慧與思維能力的人,都不太會排斥佛教的理論及行為,因為佛教永遠都不會害怕智者的觀察。

由於不了解這些論點,就會產生諸多誤解。

以前,我們比較了解的是東方文化,所以只認為大乘佛法是整個東方文明中最辯證、最透徹、最頂峰的思想。後來逐漸看到了西方哲學和科學理論,才深深地體會到,佛法不僅是東方文化的頂峰,而且也是全人類所有文化中最偉大、最頂峰的思想。

僅僅從世間的角度來說,佛法所強調的自由、和平、平等、民主、真誠、環保、素食、衛生、節約等理念,也是真正的跨世紀思想。因此,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對任何人來說,沒有機會讀佛書都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在這個充滿著冷嘲熱諷的世界裡,深廣理性的智慧從古至今就容易被世人所忽視,但我們深信,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定能為人類社會帶來新的希望!


第一個可能,佛陀只是在隨順當時印度人的世界觀說法而已,佛陀的主業是教導解脫道。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與人爭論地球是不是圓的這種問題上。佛曾說過:「世間人會與我爭論,但我不與世間人爭論。世間人認為存在的,我也承認是存在;世間人認為不存在的,我也承認是不存在。」

第二個可能就是那些經文是後來人加上去的,不是佛陀說的。比如長阿含的起世經,南傳就沒有相應的對讀經文。

第三可能在天眼中觀看世界和肉眼看世界是不一樣的。佛陀可能產生了幻覺。


宣佛講法,一定要契眾生的心機,也就是說你講的法,一定要讓你的聽眾聽懂你講的東西。

佛對宇宙的描述,是給兩千多年前的人聽的,以方便的描述給古人聽。如果講太陽系,九大行星,重力,磁場,引力,當時的人會信嗎?恐怕不拿他當騙子就不錯了。

佛曾說過,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如手掌上的安摩拉果,這印度的一種很圓很圓的水果,來比喻地球。當時沒人注意,因為這超出他們理解的範圍。

現在法師講佛法,其中講到的宇宙情況,都是正確的,可有多少人去聽呢?大家想聽正確的,有,但這時候就沒人聽了。


推薦閱讀: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三十九、楞嚴經總結
敲響心中的木魚+木魚唱誦精編版(佛經每日聞思修系列)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十二,十三
《心經》揭示了怎樣的般若智慧?
學處|佛經中的隨喜文

TAG:佛教 | 佛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