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智者與愚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人有智愚之分,是生而不同嗎?如果不是,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們的不同?
我這麼理解的:生活環境和不同人與生俱來的獨特個性共同塑造了一個人,使人與人之間有了差距,於是在這種差距下有了智愚之分。
如果這個說法沒問題的話,是不是可以認為人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是註定的,並且改變命運需要很多的機遇和運氣。
如果上面那個說法沒問題的話,那麼每個人大概就相當於被編寫好了人生劇本,每個人都相當於是環境產物,這樣的話人與人之間本質上還有差距嗎?應該如何評判?
還是說每個人都兼有智慧和愚鈍,只是在某些條件下一些人的智慧沒有被展現出來而被他人看作愚人?
ps:至於上文中「環境」的範圍是從社會環境到某一個瞬間,是能對人產生影響和改變的一切事物。
(個人拙見,想了解一下各位的看法)
矛盾對立,立場之分。
一個某領域的專家很有可能在另一個領域是徹徹底底的白痴。
是你,你的心動了
素質教育上說的很明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培養人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這四者缺一不可。四者兼具就是智者。
1全面發展:就是德智體美勞,再拿最主要的文化知識,基本掌握高中各科知識,能考上本科,表示學生已經擁有了基本的社會認知和學習能力。缺乏全面發展的人,很容易跌倒在短板上,就是木桶原理了。
2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天生我材必有用說的都是這回事。我堅信總有適合每個人的領域,但不去廣泛學習涉獵和接觸,可能一輩子也碰不到想做的事。個性被壓制的人,泯然眾人,不是智者。
3創新思維:取火造字百家爭鳴,文藝復興科學進步,淘寶抖音知乎5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等,無疑都是創新!
4實踐能力:思維沒有邊界,但把思維訴諸筆端乃至動身實踐,這種能力大多數人是沒有的。那麼思維只能一直呆在腦子裡,毫無用處。
是人格!
孔子說,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人的本質的性質都是相同的。比如智商,視力,聽力,五臟六腑的功能等,區別都不會很大。但最終人與人卻有著天壤之別。
而這個區別就在於習慣!
而習慣又多源於周遭的環境。
能夠突破環境的影響,而成就智慧的大多是有獨立思想和夢想追求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愛好和努力的目標與興趣,並有毅力不受外界影響而達成自己目的,從而成就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總結一下,組成人與人不一樣的原因:
一,有自己的目標和興趣。
二,有毅力不受環境影響而努力為著自己的理想努力奮鬥。
三,有個性,獨立思想,不隨大流。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能夠做到了以上三點的人。相信一定是一個不俗的優秀人材,甚至智者。
根本原因在於智者擁有著愚者所沒有的思想或者說知識結構,而決定思想和知識結構的則是「會不會思考」。
首先來看看智者有哪些表現:
1、能看到問題的本質
2、反應快,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舉一反三
3、會思考並且不斷獲取新知識
4、考慮問題周全、很少犯錯
個人覺得以上4點足夠了。
會發現全部都離開不了「思考」。因為事實就是如此,智和愚本就體現在在思想上,一個人會不會思考和怎麼思考事物就決定了他是否擁有智慧。
這也是人和一般動物的區別,所以說我們比一般動物更智慧,只因為我們會思考。
比如喜歡讀書的人,當知識足夠多的時候,量變產生質變,知識就能融會貫通。慢慢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
當然讀書只讀不思考,就屬於讀死書,不去思考當然也就難以把知識變成自己的,不能拿出來自然談不上一個有思想和有智慧的人了。
而當一個人掌握了很多一般人沒有掌握的知識後,就可以說這個人比一般人有智慧。這個時候,自然看問題比一般人要更通透、更全面、更深遠,對比就產生了智者和愚者。
另一種情況,當一個愚者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愚時,想通了,發現是因為自己懂得太少。然後開始學習和思考,也能慢慢變成一個智者。
所以,關鍵就在於思還是不思。
而決定智慧程度的,則和以下幾點有關:
1、接觸的信息的質量
2、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3、融匯貫通的程度
而為了最大化的提升上面三點,當然也是有方法的。比如:
1、尋找最權威和最前沿的信息。在乎於信息的質量。
2、思考問題時思考本質。除了能找到問題的產生的根本原因,還能在得到答案時將問題化繁為簡,能有效的舉一反三。
3、形成思維框架。包括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除了可以提高效率,換個說法就是悟性的具象化,經常練習的話,悟性會提高。
4、將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建立聯繫。旨在於學以致用,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然後就能直接變成條件反射。
推薦閱讀:
※東方陽熹:因為你還有這個在——道德真源
※不要迷信片斷的因果(圖)—道德真源
※繽果盒子副總裁 鄧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驅動零售行業產業變革》
※對女生來說,智慧和美貌,孰輕孰重。?
※如果人類不是社會性動物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