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學習5分鐘娛樂3小時,怎麼打破這個死循環?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縮短了很多很多東西的時間,其中也包括我們的個人時間。

你前天剛買的衣服,隔天就到;大洋彼岸剛發生的重大新聞,用不了多久,你就能看到;娛樂八卦更是快的難以想像,幾分鐘之內就能迅速竄上各大熱榜。

網路之所以能發展這麼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它可以讓我們有效的逃避孤獨,進而與他人建立起廣泛的認同。

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獃。

你覺得你的生活孤獨嗎?

生活本就孤獨、而學習更是如此。

在很多人眼裡,學習,就像是一場修行,在這場漫長不知期限的旅途里,讓人感覺到孤獨與無助的。

本就孤獨的生活,還有孤獨的學習,誰他娘的能受的了呢?

這個過程,我們並不享受,我們每個人都想逃避孤獨,獲得認同。

而娛樂能你從孤獨和無助中解放出來。

通過網路,娛樂變得更是簡單,更是多彩。你只需要一台手機,一個wifi就能將自己從孤獨中解放出來。

威爾曼和海森斯威特在《日常生活中的網際網路》所指出的,互聯網已經從一個神奇的具有魔力的事物變成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部分。

這也就是為什麼,點贊,評論,彈幕等功能相繼出現,因為有需求就有創造,各大平台深知這一點,所以創造了這些功能給所有人提供途徑——滿足自己內心的認同感。

如果單單如此,自然不會讓你過於沉迷娛樂。

可怕就可怕在,這一切都是有目的性和不斷更新方式讓你上癮,直戳你的軟肋的。

什麼意思呢?

就拿當下正紅的某音來說吧。

個性化處理:

擁有強大的演算法,根據數據分析,針對不同的用戶進行個性化處理,滿足不同用戶的愛好。

高強度的即使反饋:

也就是我們上面說的點贊,評論等功能,讓你能從中找到認同感和掌控感。滿足你的情感需求。

注意力成本低:

沒有目錄、沒有縮略圖、沒有菜單分類的設計,免去的你思考、選擇的時間。根據你的愛好,進行個性化推薦,牢牢抓住你的眼球。

干擾因素少:

同時全屏模式播放,沒有時間顯示。

這讓你在強烈視覺刺激、被情緒帶著刷視頻的同時,忽略時間存在。

當一切都是有預謀的時候,沒有準備的你自然會被死死的按在這裡,任意摩擦。

好,現在知道了他們的這一切陰謀之後,我們就不能繼續處於原來被動的地位了。

你之所以更喜歡娛樂,而不是學習,是因為學習產生的孤獨感讓你無法忍受,如果我們能讓學習之後產生也產生滿足感和認同感,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在這之前,我希望優秀的你更給我點個贊,一個原因是:你的一個贊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個回答,至於另外一個原因,在下文會講到,絕對會對你有所幫助~

所以,讓我們繼續往下閱讀吧

01.學前儀式感,讓你進入學習狀態

民國才女林徽因不管是寫詩還是寫小說,都會先點上一炷香,擺一瓶插花,魯迅先生會在看書前先洗手。

所以,我們在學習前也可以通過某種方式給自己一個「狀態切換」的時間。

可能有人會覺得者過於形式主義,但是改變往往就是在這些簡單的行為當中。

所以,當我不想學習的時候,就會通過這種方式進入學習的狀態。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洗個手,然後冥想5分鐘開始學習。

不過有時候,我也會選擇在整點,比如10:00,開始學習。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小王子》

很多人之所以不想學習,是因為覺得學習平淡、無趣,而儀式感正是給學習這個行為加上了一層光芒,像一條華麗的分割線,跨過去就是另一個世界,將雜念隔絕在另一邊。

02.養成習慣,番茄鍾工作法

如果長久的恐懼中,你只會越來越習慣逃避。你一直害怕學習,就越不想開始學習。

所以當你重新打算開始的時候,不要看得太遠,因為這會讓你心生敬畏,從而害怕開始。

番茄工作法是個不錯的方法,一點一點,重新養成習慣。

把學習上的大任務劃分成小任務,一點一點完成。

以25分鐘為一個番茄工作單位,每完成一個番茄,休息一小次,每累計完成4個番茄,休息一大次。

當然,當你使用番茄鍾學習的時候,你得明確你的學習目標,不然每個番茄的目標不明確,會讓你難以產生滿足感。

03.SMART原則定製計劃

S.具體明確

知道自己接下來的主要學習內容是那一塊的內容,或者自己學習這個知識是為了拿下期末考試的高分?還是拿下英語六級證書?

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知道自己的學習行為到底有沒有用,正確發力,不要變成蒙眼瞎打的王八拳。

M.可衡量

比如,今天完成幾道題目,而不是說今天我複習數學,讓自己的目標更具體一點。

A.可達到

量力而行。

就像爬樓一樣,你不可能直接從一樓飛到10樓,為什麼?因為人根本不會飛!

所以,一層一層的走,總會到你想要的10樓,20樓,30樓。而不是因為恐懼,停留在一樓,告訴自己太困難了。

R.關聯性

目標的關聯性是指實現了這個目標的同時與其他目標相關聯,不然這個目標的即使完成也是沒有意義的。

比如你單純的學了單詞,而無法進行造句,那就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T.規定時間

時間規劃好,這一小時做什麼,那一小時做什麼,幾點之前完成上面,不然就可能一拖再拖,變成明日「何其多」,記住我們的時間是寶貴的,有限的。

努力的過程總會出現各種問題,但是問題的出現正是努力的意義,所以務必給自己一個時間堅持下去,不要在時間沒到之前,改變沒發生之前就輕易的說放棄。

04.設立獎勵,進行有效的刺激

學習不比玩手機,手機能讓我們產生強烈的心理上的快感——及時、刺激的反饋能促進我們多巴胺的分泌,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與各種上癮行為有關。

學習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你專註於此,自然反饋沒那麼快,那麼強。

光付出沒收穫,誰都不樂意。

所以我們可以在階段性的學習中,自己給自己設置獎勵,刺激自己的多巴胺,讓自己快樂起來。

你喜歡喝奶茶,那就完成目標獎勵自己一杯奶茶。

但是千萬不要明知道玩手機停不下來,還獎勵自己玩手機。

獎勵可以有,但是要避免掉到坑裡去。

05.輸出滿足「認同感」

正是因為認同感,我們才會出現前面的那些問題,那麼只要在學習中也能滿足我們的認同感不就可以了嗎?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寫這個回答的原因,因為我學習了這些知識,希望把這些經驗分享給有需要的人,你們的一個贊,就是對我的認同,讓我有動力繼續分享更多的經驗和知識。

所以,當你學習了一個知識之後,你也可以把它分享出來,分享到網上,分享給周圍有需要的人,當你的知識能幫助到別人,你自然也就獲得「滿足感」。

隨之產生的「成就感」也會讓你進入積極學習的正向循環里去。

最後

打破自己的壞習慣或許不會輕鬆,但是當你走出來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全新而獨特的自己。

在艱難的時候多堅持一分鐘你就能發現不一樣的風景,在挫折的時候多做一次努力你能反敗為勝。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或許,你還會對我的這些回答感興趣

如何才能有效的放下手機安心學習??

www.zhihu.com圖標怎麼才能心無旁騖地學習??

www.zhihu.com圖標自律性差該怎麼樣提高??

www.zhihu.com圖標


這個問題暗含了一個假設:學習是件苦差事。

學習是苦還是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夫子認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孔子那個時代的知識總量跟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在古代,一個人學富五車就算知識淵博了,而今天,就算你學富五百車也還差得遠呢。

客觀來說,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在學習之初很少覺得苦,因為最開始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進階到一定程度,再想拔高,就變得很吃力——此時學習的「苦」出現了。

這就像奧運會110米跨欄,最開始進步很快,一旦成為世界冠軍,想把成績縮短0.1秒都是極困難的事。

學習到底是苦還是樂?具體到個人,這是很主觀的一件事。彼之蜜糖,我之砒霜。高中時,很多同學不喜歡英語,但我卻始終樂此不疲,尤其在接觸到「李陽瘋狂英語」後,我對英語的熱情只增不減,除了課上學習,課下還會繼續投入。英語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主觀上的「苦與樂」對我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影響很大。學生時代,最常見的現象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喜歡這個老師教的科目,成績往往也不錯,這就叫「愛屋及烏」。反之,則是「恨屋及烏」,不喜歡某個老師,我就不好好學。

如果主觀上認為學習是「苦」的,那麼極有可能出現「補償效應」。最常見的想法:已經學1個小時了,現在我要放鬆一下。結果看了一部3小時的電影。

為什麼厭學?

出現「厭學」現象時必須搞清楚:是啥都學不進去?還是對某個領域特別感興趣能學得進去,對其它領域則沒興趣?

若是後者,只要持續地在該領域投入,出成果是遲早的事。若是前者,有以下幾種可能的原因:

①不知道為什麼而學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不搞清楚這個問題,那極有可能「後勁不足」。最常見的:學習一段時間後才發現當初是因為別人說這個東西有用或別人通過這個賺到錢了,所以自己也跟風學,最後不了了之。

17年後半年,區塊鏈火了,很多人趁勢大賺一筆。看到很多朋友都在學習區塊鏈,我也心動了。然而我只是蜻蜓點水,裝做自己很努力的樣子,最後啥也沒學到,更別說賺錢了。

②貪多求快,急功近利

這反映了人的本性——期望速成。短時間內沒獲得期望的結果,就開始懷疑進而放棄。這種心態違背了學習與進步之間的客觀規律:學習與進步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現在的付出可能很多年後才能有實質性收穫。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中分享的一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從里德學院退學後,喬布斯報了一個書法班,他學習了各種襯線和無襯線字體,如何改變不同字體組合之間的字間距,以及如何做出漂亮的版式。當時,他壓根兒沒想到這些知識會在未來派上用場。10年後,喬布斯把它們全部設計進了Mac,這是第一台可以排出好看版式的電腦。後來所有的個人電腦都有了這些東西。

耐心最終會體現為遠見卓識。

③不知道學它有啥用

人會基於一模一樣的理由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這是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分享的一個令我非常震撼的觀點。

李笑來上初中時和班主任的兒子是同學,面對在少年宮學習電腦的機會,李笑來父母的態度是「不知道學那東西有啥用,但多學一點總不是壞事」,他們給了李笑來10元報名費。而班主任則跟他兒子說「不知道學那東西有啥用,不用學了」。

多年以後,李笑來在編寫《托福核心辭彙21天突破》的過程中,由於他會基本的編程技能,這大大降低了工作量,使得他有時間確保書的質量。最終,質量保證了銷量,這本書成為了長銷書。

大概是2013年,我建議我姐學習盲打,她說:先緩一緩吧,現在學了也用不上。在學校機房,我練了幾個小時就學會了。如果不會盲打,那我只能用手指一個個敲,寫文章要浪費多少時間啊。我姐至今沒學會盲打,當然,她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壞處。

如果我們不會某個技能,那我們很難體會到習得該技能所帶來的巨大好處。

這形成了惡性循環,因為沒有體會到習得某個技能帶來的好處,進而以後碰到任何機會都視而不見,最後的結果是沒學會,更加意識不到學會的好處。

著名作家史鐵生說過一句話:人與人時間的差別,大於人與豬之間的差別。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認知,認知上的微小差別經過時間的積累,會被放大成千上萬倍——人與人之間的財富差距就是最好的證明。

要想改變行為,請先提升認知。否則改變不會真正發生。


能做到學習3小時,娛樂5分鐘,就可以拍手稱快了。可以採用美國著名作家,斯蒂芬-金所說的那種——「在洞穴里工作學習」。

你可以想像自己在一個荒山的洞穴里,沒有人會來打擾你,你除了集中精力專心做自己的事,也沒有其他玩具給你玩耍。

比如斯蒂芬金(1947年出生於美國緬州的波特蘭,畢業後因為工資微薄而走上寫作道路,後靠寫作成為億萬美元富豪,多部作品被搬上好萊塢屏幕。)在他的《寫作之道》中談到了他的寫作方式,我覺得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分享給大家。

他每天上午固定寫作,一般是在9點到12點,如果當日的寫作任務沒有完成就會加班,比如寫到13點。他在家裡的寫作房間里寫作,寫作的時候,把門關上,把窗帘拉上,把電話線拔掉,杜絕別人來打擾他。然後這樣的環境中專心寫作。

我看著這段描述的時候,就感覺他是在一個「洞穴」里寫作。這樣的環境里,別人想打擾你很困難,你想分心做掉其他事情也很困難。

我們在自己平時的工作學習的時候,如果為了深度工作學習,也可以給自己做這樣一個「洞穴」。不論是自己有一個書房,還是在大學裡找一個自習教室偏僻的角落,還是一個小小的陽台掛上屏風或者窗帘,只要有個1平米,就可以自己造出一個類似「洞穴」的環境來。

在這裡,沒有什麼玩具。把手機的網路斷掉,把手機設置成勿擾模式(只把一些特殊聯繫人的來電設置成可以響鈴);沒有音樂,不要帶著耳機聽歌或者音響聽歌;沒有郵件提醒;沒有零食,只有白水……就是什麼都沒有,只有你,水杯,你和你工作的電腦(本子,筆)。

給自己定下個任務,當然是要那種貼合你實踐經驗的任務,不能是那種每天深度工作3小時,一般都是寫作2000字,但是卻要把自己的任務定為每天5000字。然後每天這個關在洞穴里的時間裡,就集中精力把這個任務完成,如果差一些還沒有完成,就加加班。

比如斯蒂芬金就是每天這個3個小時,要求自己寫好2000字。另一個作家村上春樹,在他寫作的期間,也是每天集中精力連續寫作4到5個小時,他的任務是要求自己每天寫好4000字。

斯蒂芬金談到他一般3個月能寫成一部長篇小說,就是靠著每天必須寫作2000詞的任務要求。不論生日,聖誕節,國慶節還是周末,每天2000詞,已經成為了生命的必然,不做都不行。一天2000詞,一個月就是6萬,3個月18萬正好就是一部長篇小說了。

我們如果學習一門學科,或者工作中要長期做某個固定的事務,也可以這樣要求自己每天在洞穴里固定呆一段時間(當然了,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可以要求自己是1小時,也可以是3小時),不論周末還是假日都去做,那麼3個月下來可以做不少的事情。

我覺得在做的時候,節日可以不用做,但是周末我強烈推薦還是去做。如果一周工作7次,對比一周工作5次,其工作量是7/5=1.4,看到了嗎?工作量可以多40%,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

感謝關注公眾號:米知山

關注個人成長,分享對成長的認知、方法。


說明你沒有找到學習的樂趣,我周圍一些朋友,都是學習5分鐘娛樂5分鐘,沉迷於學習的樂趣不能自拔。


1.給自己定一個時間段 固定好並堅持下去 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個記憶習慣

2.專心 在學習時不要想別的事情 有定力

3.勞逸結合 不是說學習一會玩兒一會兒 而是說學一會不擅長的科目以後為了防止厭惡 再學一會兒擅長的科目 找到動力與興趣

4.學習效率 當你的努力得到成效時即使是會做同類型的題都會感覺到有勁兒


推薦閱讀:

為什麼自我反省後知道不足和認清現實後,仍然遲遲不肯去執行?
有些中年女人喜歡一個人報團旅遊,是什麼樣的心理?
為什麼現在的人更願意以文字溝通,恐懼電話溝通?

TAG:學習 | 心理學 | 心理 | 自我管理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