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用獎勵來讓孩子做家務嗎?


我個人不傾向於用獎勵的方式來讓孩子做家務

獎勵是對孩子取得某一項成績,或者優點給予正面肯定,目的是為了鞏固和發展孩子「做家務」的優點,即所謂的「正強化」

狹義的獎勵是指給予榮譽或物質獎勵,廣義的獎勵還包括表揚和讚賞,這裡假定為廣義的獎勵。

利用獎勵來鼓勵孩子做家務的行為對孩子會很有效:獲得獎勵的行為會重複出現。若是媽媽一直通過獎勵糖果或者工資的方式,讓孩子做家務,那麼當孩子自己能夠糖果或者工資的時候,父母就會失去對孩子的控制。

正如前幾天,同事跟我抱怨,說孩子不願意做家務,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我問「試過為每一樣家務明碼標價,鼓勵孩子掙一些零花錢、工資嗎?」

同事說「試過啊,可是孩子說『不想掙這點兒錢,因為他有自己的小金庫』,拖地、收拾屋子的工錢,根本就看不上眼啊!」

這也是事實,孩子每年過年、生日收到的紅包、壓歲錢,少則上千,高則上萬,當然會看不上「10元/次的拖地」了。

心理學家Mark Lepper曾經做過一個實驗[1]找到一些喜歡繪畫的孩子分為兩組,一組許諾「如果你們畫得好,老師就給你們獎勵」,對第二組的孩子說「我很想看看你們的作品」。兩個組的孩子都高興地畫畫,第一組的孩子得到了獎品,後一組的孩子得到了口頭上的表揚。

三個星期後,第一組孩子的繪畫興趣明顯降低,大多不情願主動去畫畫了,但是第二組的孩子卻一如既往,興緻不減。後來,心理學家又把這個實驗在不同國度、不同興趣組做過多次的論證,結果都是一樣的。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就不能簡單粗暴的利用「獎勵」來鼓勵孩子做家務了,因為獎勵不能保證一直有效;實際上,我們有很多方法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一、和孩子明確觀念:家裡每個人都有做家務的責任

在我們家,愛人做飯、我刷碗、孩子擺碗筷擦桌子,這是「全家搭配,幹活不累」的節奏;媽媽是大廚,負責掌勺、炒菜;我是二廚,負責洗菜、刷碗;米寶目前是三廚,負責擺碗筷,但是已經開始偶爾要「篡二廚的位」,做麵包、包餃子、包包子的時候,他就很喜歡參與揉面(主要是當成橡皮泥一樣地玩)。

我們沒有給每一樣家務明碼標價,或者給買玩具式的正強化,來鼓勵孩子做家務,而是告訴孩子每一項家務都會有一個價值,比如說「我拖地了,那麼我就為家裡做貢獻了,讓家裡保持乾淨了,家裡的環境、空氣就好一些,每個人都能保持健康」,而媽媽做了一桌子好吃的,就是解決了我們一家三口的飲食溫飽;而米寶幫助爸爸媽媽擺碗筷,在我們工作的時候,可以自己玩玩具、讓爸爸媽媽專心工作,也是一種價值。

孩子在參與家務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自己已經長大的成就感,也體會到了為他人帶來價值的滿足感,最重要的是他很喜歡這樣的「家務」。

雖然有他加入的勞動過程,通常我會更累,他用拖布拖地的時候,不僅需要警惕他別不小心用拖布把桌子上的水杯弄掉地上了,很多時候還需要再拖一次,所以實際上工作量也更大了。

但是現在,每到用吸塵器拖地的時候,我們家的畫風是這樣的:

合理分配,讓其承擔一部分家務勞動,已經讓我能比較放心的讓他感謝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務了,我們也輕鬆了許多。

孩子不就是在試錯、學習、再進步的過程中一點點成長的嗎?習慣,不也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養成的嗎?

二、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米寶在幼兒園啟蒙和學會的。

米寶不到一歲就進入幼兒園以後,學會了自己用手抓飯喂自己,自己穿衣服、戴帽子。雖然有時候嫌他動作太慢想去幫他,可是想想「這可能就是孩子長大過程中的『慢即是快』吧」!

我想這也是很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的誤區,我們一方面幫孩子把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做了,一方面又埋怨孩子不愛做家務了。

雖然在家裡,我們會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不管誰在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時,都要表示」感謝「。比如,媽媽前兩天為我們做了一頓特別好吃的紅燒肉,孩子主動的跟媽媽說:」謝謝媽媽為我做紅燒肉吃。「而我們準備吃飯的時候,由孩子來分發餐具,我會說一句」謝謝「。

我認為,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部分,尊重他們作為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也尊重並認可他們逐漸增強的能力。

三、不建議用金錢鼓勵做家務

這裡,可能會有很多朋友說「讓孩子做家務,掙工資和零花錢,是培養孩子對於金錢觀念的好機會,還可以教會孩子如何理財」。

正如,前面提到的同事家孩子,根本看不上「做家務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正強化也就不起作用了。

個人很認同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很重要,但是可以有很多種培養方式:比如遊戲。

米寶一直特別喜歡玩「大富翁」的遊戲(已經是每周一次的固定家庭活動),我們三個人的啟動資金都是600塊錢,可以用來買地、買車,也可能會被用於交地租(走到已被其它玩家買走的土地上),甚至會用於交罰款。而每走一圈,可以有200塊錢的收入,所以,每個玩家都需要根據自己的收入、存款情況來規劃自己的支出、消費。

遊戲還有很多好處,比如現在10以內的加減法已經很流利了,都不用數手指頭了。

我想這也是對小孩空間想像力的一種鍛煉吧。

四、怎麼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永遠不要忽視「榜樣的力量」

孩子們的觀察學習,是通過觀察榜樣(父母)的行為來不斷學習的。如果家長認為做家務活是很累很髒的事,全是負面情緒,孩子也會對家務活抱有相同的態度;但是如果家長認為做家務有意思,干起活來樂在其中,孩子自然也會積极參与。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2],認為人類是具有認知能力,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能夠思考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係。

他有一個經典的充氣娃娃實驗[2],在實驗中,實驗者先要求兒童觀看成人攻打充氣娃娃的視頻,之後,一組兒童看到的是這個成人得到了獎賞,即實驗者稱讚他是英雄;而另一組兒童則看到成人得到了懲罰,即實驗者批評了他。

之後,將兒童帶如了有充氣娃娃的房間,告訴兒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實驗者則在房間外觀察房間內孩子的反應。

第一行是在實驗中給兒童看的影片的截圖,第二行和第三行分別是一個小男孩、小女孩模仿榜樣行為的圖片

研究的結果發現:看過有攻擊性行為的錄像之後,所有兒童都表現出了一定的攻擊行為,而那些觀看了獎勵」擊打充氣娃娃「行為的兒童,會模仿更多類似的擊打充氣娃娃的行為。

綜上,我們要想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並且和孩子一起維護「家庭每個成員都有做家務的義務」的家庭理念,讓孩子在做家務中找到快樂!

@知乎親子

參考

  1. ^Lepper, Mark R., and David Greene. "Turning play into work: Effects of adult surveillance and extrinsic rewards on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3 (1975): 479.
  2. ^ab《發展心理學》 (美)David Shaffer Katherine Kipp 著 鄒泓 等譯


什麼是家務?孩子該不該做家務?這兩個問題,父母要想清楚。

如果孩子洗自己的內褲襪子手套之類,這是通常所說的家務嗎?如果孩子打掃衛生鋪床疊被之類,這算家務嗎?所以,先不談用什麼方式來獎勵的問題,先要搞清楚哪些事情孩子該做,哪些事情是孩子份外的事,不用孩子做?

獎勵,是對於一種額外的付出的肯定。如果是做份內的事,也就是說,孩子做應該做的事情,就不應被獎勵。

孩子是人,首先要有生活,不能讓孩子一味地學習。所以,孩子首先要學會把自己的事情管理好,這種觀念應從小開始。

孩子在管理好自己的事情的前提下,幫助大人做些家務是否應該?這個問題需要考慮。相較於大人對於孩子的付出,孩子作為家庭成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是應該的,而不是額外地對家庭的付出。

孩子做家務,不應被獎勵,但應被肯定。孩子做家務的行為,是熱愛勞動,是勤勞的表現,再說深入一點,是愛家的表現。所以,大人應從肯定孩子勤勞、愛家的角度去肯定孩子做家務的行為,而不要給予獎勵。


首先讓孩子做家務這個事情是值得肯定的,是可以鍛煉孩子多方面綜合能力的活動,主要就是實施的問題,有些家長會採用獎勵的方式去激勵孩子做家務,以此來引起孩子的參與感,但也有些人擔心獎勵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會讓孩子養成只有錢才做事的意識,而不是真正的養成做家務的習慣。關於應不應該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做家務,徐老師有以下建議。

如果孩子是在之前沒有養成做家務的習慣,突然間想讓孩子去做家務,徐老師建議可以用獎勵的方式來,讓孩子做家務,用適當的一些,獎勵來激勵孩子的參與感積極性是可取的。

但同時也要注意度,不是說可以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做家務,就為了讓孩子做家務,而給孩子獎勵,我們要清楚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興趣參與感,才去進行特殊的獎勵,獎勵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

所以我們在設置獎勵時就要注意,我們要有規則,我們可以先把家裡面的家務劃分不同的類型,哪些家務是公共的,哪些家務是私人的,比如,客廳廚房,這些地方的衛生,家務,是屬於公共的,因為家裡每個人都會用,那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做這個事情,我們可以去進行排班,當天是你做家務沒有獎勵,如果當天不是你做家務,你卻做了可以有獎勵,如果當天是你做,你沒有做,我幫你做了,那你要給我獎勵。用這種方式,去慢慢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

像自己的卧室這些就是屬於私人領域,這些需要去自己做,你想讓我幫你做,可以,但你要給我支付相應的報酬,你會發現這時,你幫孩子做,孩子都不會讓你幫他。

獎勵可以用一些面額較小的現金,或者用積分,如果用積分的話呢,家裡面就需要準備一個積分兌換表,這個積分兌換表,或獎勵規則是整個家庭通用的,不分小孩兒和大人,當然為了公平起見,可以把有些小孩子不能做的家務拋除在外。

這種形式的獎勵,全家參與型,相對於只要做了一項家務就給孩子獎勵的方式,更能讓孩子意識到做家務的樂趣,從中學到東西,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的確是為了掙得一些錢或一些積分,是會非常賣力的做家務,可能還會搶著做,但總有孩子鬆懈的時候,當他不想做的時候,他一想到他不做,你幫他做,他就要給你一些錢或積分,特別你的積分、錢比他多時(溫馨提示:為了讓孩子堅持下去,激勵孩子,我們可以製作一個獎勵公布表,把截止孩子做家務得了多少錢或積分,寫出來,讓孩子隨時看得見),孩子再累也會堅持讓自己去做。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只需要33天,當孩子堅持33天之後,慢慢的孩子已經養成了做家務的習慣,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已經成為了他的一個習慣。後期的話,當孩子養成了這個習慣。咱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繼續去維持這個規則也無妨,就相當於增添了我們的親子時光,家庭樂趣。

最後如果孩子偏小,培養孩子做家務,不用獎勵也行,因為他們還小,培養習慣比較容易。今日分享就到這裡,如果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收藏哦!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以後心甘情願主動做家務,那麼就去獎勵他做家務!

這樣他做家務的動機就是獲得獎勵,當你撤銷獎勵的時候,孩子就會對家務毫無興趣。

我就遇到過這樣的真實例子,一對夫妻,老婆做家務需要老公獎勵誇獎,如果老公不誇獎不獎勵,老婆就啥也不幹。

但老公認為,做個家務需要什麼獎勵?

兩個人為此吵架鬧矛盾。

追根究底,女方小時候做家務,都是有家長獎勵的。


讓孩子意識到勞動的辛苦,獎勵只是作為一個激勵,給家務勞動指定一個積分,讓孩子用積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會讓孩子真正明白勞動創造價值的含義,而不是做了就馬上獎勵。


推薦閱讀:

新生寶寶如何日常護理?新生爸媽必看
泰國試管嬰兒和IVF助孕周期
生下早產寶寶,寶媽擔心問題解答(一)
孕婦睡眠不好怎麼辦?孕期如何能睡眠好?
人工餵養嬰兒不容忽視的這些那些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 母嬰 | 兒童心理 | 正面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