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鴉片戰爭,清朝繼續發展會怎樣?

就是假如沒有列強,中國獨立,小農經濟發展有極限嗎


被農民起義搞的傷筋動骨,滿清政府疲於應對,權威淪喪,漢人地方勢力崛起,某大員高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旗幟,成為朱元璋2.0;

滿洲皇室被宰個大半,所有有繼承權的宗室和鐵帽子王均被擒獲殺死或者被病死;但是不少滿洲人加入新政府,類似於隋唐時期的鮮卑人;

新的朝廷會更加註重邊防和華夷之辯,漠南蒙古諸部鬧不動了,漠北和吐蕃等邊疆可能乘機鬧獨立,去留就看新政府本事了,最晚也得1-2代皇帝去解決;

民間服飾中馬褂會消失,長衫和小帽【瓜皮】會繼續成為常服,但是會逐漸變得寬鬆,深衣等交領衣回歸,衣冠制度在讀書人和貴族中回歸,但軍方依然保持很多清代特色,可能會恢復鳳翅盔、文山盔作為禮服性質的軍服;

經濟上,人口因為戰亂減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地矛盾,特別是東北的開發大幅度減少了流民問題。對前滿蒙貴族的剝奪也提供了大量土地;新王朝恢復朝貢體制後,日韓越琉交流更加緊密,海盜和國際商業活動複雜度和活躍度有望提高;

學術上,清朝的樸學家得到解放,從考據中訓練的邏輯思維和研究方法,將有機會延伸到其他領域。西學和國學再續前(晚明)緣,西方的邏輯學和哲學伴隨基督教傳入;

因為被提問者限定,西方列強在中國周邊但是死活不來侵略,但是商業活動比如大量展開,廣東、江南開闢商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傳入。商業稅和關稅讓新朝廷允許農民喘一口氣,但是商埠的資本家為了給西方高端瓷器、絲綢定製客戶提供商品而大量圈地總桑、開始「蠶吃人」,農民想要學北方人闖關東而不得,不得不進工廠996,或者去南洋去開闢新的種植園當農業工人。

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化,但是依然是君主制國家。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王朝。


說一點個人的不成熟想法~

就算沒有鴉片戰爭,大清也和之前的朝代一樣是要滅亡的,而中國的封建帝制發展到清朝其實也已經玩不下去了。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發展,取決於遇到的實際問題,為了解決問題而調整政治制度。秦朝為了解決封建諸侯割據的問題,搞出以郡縣製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隋唐為了解決宰相權力威脅皇帝,搞出三省六部來分割相權;宋朝為了解決地方武裝威脅中央的問題,搞重文輕武、以文制武、將兵法等制度,諸如此類。其核心都是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舊的政治制度不能適應新的時局,必須調整、改革。

說起清朝的政治制度首先得從明朝開始說起。明朝朱元璋搞的那套政治制度主要是為了解決「宋、元以寬縱失天下」的問題,以及南宋後期和蒙元時期宰相與君主權力重疊的問題。

通俗的說,如果搞北宋的群相制度,同時有若干作為正宰相的同平章事以及若干作為副宰相的參知政事,加上管理財政的三司和管理軍事的樞密院,總共有六、七名號稱「宰執」的最高官員對皇帝負責,這還不如讓六部尚書作為最高行政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呢,還要宰相何用?

而到了南宋後期和元朝,乾脆搞「獨相」制度,甚至到了元朝還出現了某大臣同時兼任中書令和樞密使的政治人事安排,簡直是作大死,堪稱人類迷惑行為。到了這個程度,有宰相就行了,還要皇帝有什麼用?

鑒於宋朝、元朝留下的問題,朱元璋通過廢除宰相、統一意識形態(程朱理學)、宣傳禮教制度約束民間等手段,創造了前無古人的絕對中央集權制度。但這個制度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國家決策高度依賴皇帝的個人能力。朱元璋、朱棣能力強,把國家建設得「遠邁漢唐」,但子孫後代沒有祖宗的政治水平,不能用如朱元璋、朱棣那種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精力來處理國政、制伏朝臣,最終完崩了。

清朝的政治制度其實就是在明朝制度上打補丁的加強版。明朝的制度不是依賴皇帝的個人能力嗎?那就搞秘密立儲、加強皇室教育,保證每一代皇帝都是朱元璋和朱棣那樣的「明君聖主」。明朝的王爺不是帶頭搞土地兼并嗎?那就把他們圈在北京不準出去,並且搞降襲制度限制人口。諸如此類的還有攤丁入畝、永不加賦、養廉銀等等制度,都是給明朝打補丁,並以此創造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最巔峰。

可清朝發展到了乾隆時期,舊的政治制度其實也出問題了。簡單的說就是皇帝個人的能力已經無法應對國家的治理了。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是由於人口的膨脹所帶來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內政方面的事務越來越多,多到作為一個在原有政治制度上,任何人,只要還是生理上的「人」,坐到皇帝的位子上,都是處理不過來的。

這種狀況到了嘉慶朝尤為明顯。嘉慶個人的能力與勤政難道比乾隆、雍正、康熙等祖輩差很多嗎?我看未必。但為何清朝在嘉慶治理下如此疲軟,乃至於一個川楚教亂都打得稀爛呢?原因就在於國家的事情已經多到皇帝個人的智慧、謀略、意志力已經不夠用了,無論這個皇帝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是堯舜禹湯。

這個問題其實在明末清初就有學者反思過,比如王夫之就認為「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換言之自從中國搞了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皇帝裡面沒幾個好東西,大多數都是為了個人享樂而不顧百姓疾苦的人渣敗類。把國家的前途命運寄託於君主個人的素質之上,是極為危險與荒謬的。只不過大清總結明朝的教訓後通過種種手段最大程度保障君主的個人素質,把本來就已經註定要掃入歷史垃圾堆的中國傳統帝制續過了康雍乾三代百餘年時間,可最後還是玩不下去了。

基於以上的想法我大膽推測,如果沒有鴉片戰爭,清朝的國祚也不會超過三百年,最終會滅亡於農民起義。大清遺留下來的「國家事務太多,皇帝個人的能力已經管不過來」的問題,是取而代之的新政權必須解決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政治制度上必須做出重大改革。這個新政權的制度與秦漢以來形成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差別,將堪比先秦諸侯分封制和秦漢郡縣制的差別,屬於大變革、大過渡,總之是跨時代意義的。

從中國十八、十九世紀的社會狀況來看,我大膽假設取代清朝的將會是一個以會道門組織統治的國家。政治上政教合一,教主兼任君主。其皇位繼承製度和民間會道門組織的家族世襲重疊。君主作為最高宗教權威,主要負責解釋教義,統一全國意識形態,而具體政務由幾個有不同分工、權力大體相當並且擁有自主決策權力的,可以被視作「准君主」的高級領導者(頭銜可能是王、侯、國公、副皇帝或是其他稱謂)共同處理。

之所以有這個假設是因為清朝中後期的會道門組織無論從教義理論、組織制度還是管理模式上都已經發展成熟了,完全有可能通過農民起義建立新的政權。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沒有專業性,也不一定正確。寫出來和大家做個分享~


歷史很難假設,不確定性太多,我們只能提供一些可能性作為參考。

清朝自從乾隆晚期和嘉慶時期開始,就已經轉入衰落,到了道光時期,財政已經出現危機,吏治上的腐敗已經積重難返,道光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一味強調自身的節省。

乾隆和嘉慶還能依賴綠營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但是根本矛盾卻難以緩解。

如果沒有鴉片戰爭,也沒有鴉片的大規模輸入,也不存在英法外貿商人的大規模進入,更沒有工業革命/洋務運動,清政府和清朝社會繼續以純粹農業經濟的模式延續下去,不會有工業革命,不會有外貿,不會有海關財政收入,商業還被抑制,也不會有外國力量進入中國,完全是明清中期的情況。

那麼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將會持續加劇,土地兼并和人口爆發的矛盾持續加劇,到了咸豐時期,太平天國運動將會以傳統中國農民起義的形式爆發。

由於沒有外來干涉,農民軍和滿清的對決,將會以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為主要矛盾,類似於元末農民大起義。

如果清政府能夠以中央軍順利鎮壓下這個起義,那麼就會延續50年左右。

如果清政府被迫分權給地方力量,鎮壓下起義,那麼就會重複晚唐藩鎮割據的局面。

如果清政府內部出現混亂,無法鎮壓下起義,那麼可能出現南北朝局面。

如果清政府和農民軍決戰中戰敗,那麼可能重複元末紅巾軍起義建立明朝的局面。


如果完全沒有列強的話,清朝就會在道光末期或咸豐年間,死於一場大規模農民起義

PS 那些說沒有列強就不會有農民起義的,你們是不是對農民起義有什麼誤會?太平天國剛開始拖家帶口也才2萬人,可用戰力也就3000人左右,是路上不斷吸收其他農民軍才不斷變大的。道光年間清朝已經遍地火藥桶,不是炸不炸的問題,是哪個先炸的問題


沒有列強入侵,正史中的太平天國運動或是和他性質相似的農民戰爭一樣會爆發,說到底這還是底層人民的暴力反抗,事實上嘉慶年的白蓮教大起義就和太平天國有相似之處,都是依託民間宗教進行結社,進而席捲數省。

從歷史經驗來看,清朝後期的不穩定因素有以下幾點:

  1. 適用於所有封建王朝的周期律:土地兼并,人民赤貧,財政破產,由吃飯問題導致的民變,一如唐末,明末故事;
  2. 黃河水患帶來的黃河下游,淮河流域大規模災難,從而導致運河淤塞,南北交通受阻,從而激起民變,一如元末故事;
  3. 其他氣候變化,導致農業減產,災疫橫行;
  4. 以上3點和民間反清排滿思想的結合。
  5. 天下有變,則權力落入地方督撫手中,仍是必然。

因此,即使沒有列強入侵,清朝仍然會面對上述問題。

且,19世紀中後期的歐洲列強入侵導致,市場開放,尤其是英國人對清朝海關的把持和改造,在客觀上還大幅增加了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我疑心如果不是海關關稅和外國借款續命,清政府能否堅持到二十世紀還尚未可知。

小農經濟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經濟結構。一方面,他的效率極其低下,對天災人禍的抵抗力幾乎為0。另一方面,他又非常穩定,理論上只要能夠開拓出足夠的耕地,就可以無限擴張而幾乎不用考慮其他因素。不論中國的近代過程如何屈辱如何不堪,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必須要到小農經濟徹底瓦解,才有可能實現工業化,現代化。

孫中山的平均地權,土改時耕者有其田,以及11th3rd之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其核心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就是穩住基本盤。對於彼時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小農,這種政策只是保證了他們「餓不死"。和歷史上殘酷的土地兼并相比,把全國的土地分割成無數的小份,讓所有農業人口都保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使其溫飽,這種政策無疑是進步的,會受到農民階級擁護的。但是,並不能說這個政策就是先進的——因為現代化的社會化生產,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從根本上是對立的。

所以,把給大清朝續命寄托在列強不來叩關,是非常不現實的。

有清一代,對傳統漢地的統治,其指導思想,就是把小農經濟做到極致,一切制度建設都是以保證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穩定性為第一要務。無論是永不加賦還是攤丁入畝,其核心思想就是阻止土地的集中化。這可以認為是對歷朝歷代統治經驗的概括總結,是一種制度上的優化。但優化不是進化,無論怎麼調整,小農經濟的基礎不變,社會就不會有進步。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可開墾土地逐步減少,最終還是會爆發社會危機。

所以,沒有英國、法國,就算清朝能保持獨立,但仍然不能解決王朝周期律,不能解決人口增長和土地兼并之下帝國的危機。

在嘉道年間,康雍乾時代的開疆拓土已經基本停止,帝國已經開始陷入泥潭,即使沒有鴉片戰爭,帝國的危機也會在道光末年、咸豐初年總爆發,發難者仍然會是兩廣、黃淮地區的窮苦人民。民變+水旱災害,即使可以如正史位面靠地方督撫加民團苟過去,但恐怕地方勢力的尾大不掉是會比正史位面更加嚴重的存在。

所以,如果英國人不來,我的結論是:

大清朝仍然會在1850年代迎來如太平天國運動一樣的巨大危機;

危機的烈度和持續時間只會更大,更長;

缺乏列強站台,沒有足夠財政收入的中央政府會陷入如唐末和北洋時期相似的軍閥割據,民國亂局提前到來(甭管帶清亡不亡)。


推薦閱讀:

如果岳飛穿越到清朝末年,會發生什麼事情?他會抵抗清朝嗎?
在中法戰爭中,中國擊退了法國,卻為何沒有享受戰勝國的該有的待遇呢?
清朝與明朝,有哪些不同?
清朝,男人都留著辮子。是什麼回事?

TAG:清朝 | 晚清 | 鴉片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