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和噁心事其次的,重點是呃逆反射。
就是你會想吐,胃腸會收縮做出吐的動作。
這是非常影響檢查的。
所以
我始終覺得
無痛胃腸鏡檢查,在非特殊的情況下,應該像無痛分娩一樣,是就診者的應該享受的權利。
當然,無痛的費用更貴一點,
但請相信,在無痛下檢查的體驗、檢查效果、觀察角度都更加全面,是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存在。
為什麼要做無痛胃鏡?
首先你要知道胃鏡檢查是檢查什麼
說白了,胃鏡,以及腸鏡等內鏡檢查,重點是通過這些「鏡」來看!
沒錯,就是肉眼看!
所以,胃鏡檢查過程中,消化科醫生的眼睛,還有檢查過程中,是否能夠充分的看到胃的各個角落,是檢查的關鍵。
在沒有無痛的情況下,
很多患者不能耐受胃鏡的刺激,包括通過打氣使胃擴張、胃鏡對賁門、幽門和胃壁的刺激,常常容易發生呃逆反應,就是想嘔吐,導致胃腸急劇收縮。
一方面,這種反射會導致心率血壓升高,對一些高血壓、腦血管病等患者是有很大風險的,急劇升高的血壓容易造成小動脈瘤破裂等,
另一方面,這個收縮導致胃鏡的視野會發生變化,本來胃鏡的光就不是很強,在局限的範圍內,很容易導致視野無法聚焦,模糊,或者因為胃壁的運動,導致內鏡醫生看的時候,
看不清。
這就好比你坐在一輛山地越野車裡看書,車顛顛簸簸,你能看清書上的每一個字嗎?
看不清,就沒辦法分析診斷,沒辦法判斷,更沒辦法針對性的取活檢。
也就無法發現細微的問題
這樣的情況下,檢查的效果就會很差。
而在無痛胃鏡下,
患者的呃逆反射被抑制,通過丙泊酚鎮靜可以消除胃鏡進入胃的一系列心血管反射,心率和血壓相對平穩,降低了因檢查引起的心血管風險。
同時,因為患者對檢查耐受,檢查過程中,內經醫生對食管、胃壁和十二指腸的觀察會更加仔細,看的更加清楚,對一些細微的變化,比如小的潰瘍,小的息肉,胃竇部的一些變化,都能有很好的判斷,大大提高了檢查的效率。
有人可能會問,
胃鏡麻醉,會帶來後遺症嗎?
真的不用擔心,胃鏡檢查,以及很多的內鏡檢查,麻醉僅僅用一些靜脈鎮靜藥物,有些醫院可能會用一些阿片類鎮痛藥用來抑制呃逆反射,但用量都非常小。
這些藥物的用量都非常小,而且能快速代謝,對患者幾乎不產生任何不良反應(我說幾乎,是出於對科學的嚴謹),在檢查後只需要留觀15-20分鐘,等患者完全清醒了,就能自己走回家了。
所以,推薦所有患者,都能採用無痛胃腸鏡。
(雖然這也意味著麻醉醫生的工作量進一步增加)
麻醉學的內涵,已經遠不是手術不痛這麼簡單。
麻醉學科的目標正在向著提供舒適化、精準化的麻醉邁進,其中重點就是讓檢查、分娩、術後管理等各個方面,都能提升患者的安全和體驗。
最近一兩年逐步普及的「無痛分娩」、上海眼耳鼻喉醫院麻醉科的「無哭聲手術室」、第六人民醫院的「快速康復骨科」,都是這一目標的體現。
麻醉學發展到今天,儘管仍十分年輕,但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
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希望能讓「無痛」,成為對患者最基本的保障。
實不相瞞,在下做了四次了!
上大學的時候因為經常胡吃海喝,飲食不規律,經常不吃早餐,而且又熬夜,這頻繁的「撞擊」,那疲憊的胃終於反抗,在實習期大爆發。
那晚,發熱了一整夜,我徹夜未眠,當時住的偏,附近又沒醫院,就煎熬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我就請假去了醫院,雖然已經不發熱了,但是我意識到這次問題嚴重。
果然不出我所料,在吃了幾天葯之後,發現並未好轉,就去了大一點醫院檢查,醫生安排做胃鏡,那麼粗的管子從嘴裡伸進去,肚子有明顯的被搗鼓的感覺,因為第一次做,噁心根本忍不住,一直在嘔,即使按照醫生說深呼吸,放鬆還是忍不住,眼淚還一直流,伸進去兩分鐘感覺過了兩小時一樣。
同時,由於作嘔和自覺咽口水的動作,喉嚨會夾緊管子,加上醫生又在操縱管子,加重了喉嚨與管子之間的摩擦,所以導致的喉嚨出血,第二天喉嚨比較痛。
時隔7個月,我又做了第二次胃鏡,第一次結果為胃出血+淺表性胃炎。吃了好幾個月的葯,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國產葯還是進口葯,有接近四個月每天都要吃,結果還是沒好,反而還經常肚子疼,不管飯前飯後,於是又去醫院做了一次胃鏡,相同的場景相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