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什麼要創建兩種理論(十二因緣,五蘊)來說法?
個人認為佛法的偉大在於緣起,即十二因緣,為什麼又要創建出五蘊,並且四聖諦是圍繞五蘊的而不是緣起,弄得好像五蘊比緣起更重要?
緣起是圍繞著五蘊緣起,沒有五蘊,哪來的緣起?十二因緣法的每一支都屬於五蘊,因此苦諦的證得需要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而不是緣起法的無常苦空非我。四諦法和十二因緣法是存在差異以及聯繫的,它們的差異是一個是世界觀和一個是價值觀。十二因緣法屬於一種對世界的理解,屬於一種客觀規律,而四諦法則涉及的行者的價值取捨,同樣是面對世間種種緣起規律,有的人認為輪迴挺好,有的人認為寂滅為樂,四諦法就是認為寂滅為樂的價值觀,反對輪迴挺好的觀念,因此佛教講佛弟子以涅槃為目標而不求人天果報,因為人天果報是外道法,即便證得了緣起,如果認為輪迴挺好,選擇了人天福報為修行目標,那麼同樣屬於外道法,因為你的價值觀和佛陀不一樣,佛陀是用緣起法實現永恆的寂滅的,而你用緣起法實現怎麼更好的輪迴,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緣起法不是佛教中的正見,正見是四諦法,因為緣起法不代表你一定認同四聖諦主張的寂滅為樂。但是四諦法離不開十二因緣法,這是他們的聯繫,苦諦就是指十二因緣法的每一支,他們對生老病死的緣起關係就是集諦,把十二因緣法的煩惱都滅盡就是滅諦,斷十二因緣的煩惱的方法就是八正道,因此十二因緣法是四諦法的基礎,四聖諦不能沒有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
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凈。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痴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發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駁。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舍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
五蘊在十二因緣裡面稱為名色。
※「黃河40」聖引一:活佛的情歌
※《金剛經》里為何一面倡導無欲無求無分別心,又一面提倡人傳播此經,講究功德?
※如何看待佛教的惡?
※時照禪師靜心課程:知道你做夢的那個是誰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福慧雙修。(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