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道德經》第六十四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
還有另一個類似的道德經問題:
《道德經》如何「取天下」? 關於道德經,在其他回答中,我也提出過一個基本的看法,為什麼《道德經》版本會出現異同?
也就是說,我現在所見到的所有關於道德經的注釋和提問,幾乎都是根據漢之後的道德經版本,以及其解讀框架來進行的。這種對待道德經的視角,從漢至今,幾乎看不到有人懷疑它。個人認為,三個古本道德經,都一致的指向另一種道德經,而漢之後的版本,則完全指向一個完全不同的道德經內涵。這就像3個古本是在說辣椒,而所有的其他解釋和版本是在說饅頭,所以兩種道德經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
所以我一直不鼓勵人們閱讀道德經,這就像有的人認為山海經是部地理書,然後花了大量的精力來證明山海經是如何與世界地圖相對應的,我覺得回答這種問題意義不大。如果還想用2000年的習慣來理解道德經,至少也要理解有一個完全不同的道德經存在,然後有意識的拋棄3個古本道德經,只在2000年來的道德經解讀框架下,豐富我們對道德經的「誤解」內涵。
既然我們已經習慣了2000年來的道德經版本以及解讀方式,當然也不妨忽略3個最早的古本, 不考慮這些章節所指向的完全不同的含義,而是集中精力按著習慣的套路來進行。因為3個古本反映了先秦道家的方式,而漢之後的解讀,都是用儒家之文字和世界觀視角,來誤解道家,所以在這裡突然提出完全不同的解讀,會引起大眾的不滿。那麼下面,我們還是按照常規的解讀方式,根據2000年的各種注釋,大家可以找到很多令人滿意的解答,重複那些解答價值不大,下面的簡單解釋,沒有什麼新意,只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而與2000年來的解讀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用現代語言,如果我們將人看成是一個「ego"的存在,即我們所體驗的其實只在ego的空間存在,不僅是我們自己,我們崇拜的每個英雄,偉人,其實也是在集體無意識的ego空間,只不過偉人的ego膨脹的更大而已。這種ego的人性,其實是脫離生命本體的,它的短暫膨脹看似一種勝利,但在永恆的時間面前,它必定是失敗的。這就像人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享受了無盡的榮耀,但醒來後發現,那隻不過是泡沫。去執著於夢中的泡沫,即使是栩栩如生,但最終也會失去它。比如2000年來的各種朝代,每個建國者都懷著滿腔的熱誠,拋頭顱灑熱血,多少情感和付出,多少頌揚,宮殿和偉績,我們現在知道,那些無數的宮殿和偉業,現在煙霧般的消散了,那些偉人的後代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先祖曾經當過皇帝。
關於取天下,道德經說,天下是神器而不可為的。物,也許可以攥在手裡,但神器是無法那麼做的。但提問的樓主似乎還是想取天下,並且還想取代取天下的「聖人」,那麼該採取什麼策略呢?根據每個朝代的更換規律,你當然是尋找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然後膨脹出一個巨大無比的ego,並且將這種美如煙花的膨脹,傳染給身邊的每一個人,成為他們心中的天子和聖人。一旦你成為聖人,當然只能等待著「失之」,根據歷史規律,下一個ego的膨脹會取代你,或者粉碎你所創造的那個泡沫。這裡的"聖人"當然不是什麼大惡人,他們往往是追逐一個美麗的夢想,然後被那個美麗的夢幻所吞噬。其實這不是什麼理論或者個人見解,這種規律已經重複2000多年了。
當然,生活在那個泡沫中的人們,他們的體驗是真實的,他們的情感也是真實的,只不過這種真實是被包裹於一個看不見的邊界之內。由這個邊界所構築的世界,是一個不斷破碎和誕生的泡沫。所以道德經的文字,是企圖將人類引導到鮮活的生命中來。
真人,不應該將生命建立在那個看不見的高牆之內,不能在膨脹和毀滅之間不斷的重複。所以整個道德經當然不是在談世俗含義的取天下,三個古本的道德經,它是在談一個完全不同的生命和世界。2000年來,我們並沒有解讀過那種道德經,整個道家的世界,還在沉睡於地下,在等待著復活。
(我過去曾不建議年輕人去閱讀各種現代的道德經解讀,也許會激怒一些人。其主要原因,就是各種解讀還沒有跳出2000年的框架和束縛。雖然去學習那種「誤解」,也有現實意義,但這種知識的豐富,在目前的文化環境下,還不是那麼重要。)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個人理解,為,表示主動地、積極地對事務發展進行干預。執,表示執著於、拘泥於某些利益。
所以,大概可以解釋成:積極主動干預事務的發展,反而容易招致失敗;過度執著於自身的利益,反而容易失去它。所以,聰明人採取順其自然的方式做事,既然沒有主觀上的目的,自然也就不存在達不到目的(失敗);聰明人不執著於局部的、暫時性的利益,允許利弊自然地流動,結果在整體上、長期上,反而不會失去它。
切換到我所從事的投資活動來說,可以這樣理解:
市場的運動、價格的波動,有其自然的規律,人為干預市場,或者主觀上試圖操控市場,反而容易失敗;在市場中每個人都追求利益,但利益是流動的,沒有永恆的輸家或者贏家,也只有如此,市場才能周轉不息,富有活力,太過於執著於一時一地的利益,反而阻塞了市場能量的流動(也屬於「有為」),最後反而會徹底失去它。
所以,投資者要學習市場運行的規律,順著規律去做。市場的規律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過程的絕對不確定和結果的相對確定。比如說,股市長期來看都是上升的,但是過程必然充滿了曲折,甚至高達80%的下跌也不是沒可能。
近年日漸流行開來的被動化指數投資,就有點無為的意味了。僅僅是跟蹤市場,沒有要超越基準的意圖,所以,談不上失望。至於上升期和回撤期的切換過程中,賬面上的數字肯定會來來去去,都是暫時的,最後該是你的,還是你的。
大部分主動管理型的基金經理很難超越基準,我覺得,用來給「為者敗之」做註腳是很合適的。
※失眠的好處
※屈原:即使被全世界拋棄,也要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此人在梁山活的最苦,宋江不僅殺了全家,她還要開心叫宋江哥哥
※那些年讀過的好書
※崩潰的帝國(下)——鴉片戰爭系列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