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朝不是「嬴」姓么,那麼公子扶蘇和胡亥為什麼不姓嬴?

,受寵若驚_(??ω?? 」∠)_(發出了心虛的聲音)

因為對於這些東西只是愛好,並沒有過多探究,基本上以粗看為主,所以回答里在例子上有疏忽,所以相關的問題(秦國公室到底氏什麼,公室女子的稱呼方式)已經在評論區置頂。

———————

以下正文:

先秦時代的人名稱呼比較複雜,總體而言,包含姓氏名字四個部分,和現在這樣稱直接稱姓名的很少。

比如百里奚,他是姜姓,百里氏,名奚。按照春秋稱男性為氏+名的習慣,他在史書上就叫百里奚。

但百里奚的兒子就不一樣了,他的兒子,史書稱為孟明視,姜姓,百里氏,名視,字孟明。

他的名和字之間的關係符合一向的取字習慣,明與視意思關聯,孟代表長子(有說法認為孟是庶長,伯是嫡長)。

但是他的稱呼是字+名,也就是孟明視,按照正常稱呼應該稱他百里視。

與此相同的例子還有: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子姓,宋氏,名嘉,字孔父。按照正常稱呼應該稱他宋嘉。

而孔子的父親,史稱叔梁紇,則是孔氏,名紇,字叔梁。

可能你已經發現了,孔父嘉明明是宋氏,為什麼叔梁紇就變成孔氏了?

春秋戰國的氏是很容易改變的,氏的含義是家族的封地,源流等,改封等行為很容易導致氏的變化。

實際上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他的氏就已經變成了孔,而非宋,所以孔父嘉算是孔子這一脈孔氏的源頭。

關於改氏,還有一個典型例子,那就是諸葛。

為什麼諸葛氏往往被簡稱為葛氏?因為諸葛就是從葛發展而來。

陳涉手下的大將葛嬰,因為私立王而被陳涉所殺,漢朝建立後,為了表彰葛嬰的功勞,朝廷尋找到葛嬰後人,封到諸地,於是葛氏後人在葛前加上封地諸,自稱為諸葛氏。

一不小心多扯了一點。

回到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上來。

和普通人相比,先秦的公族和王族,稱呼是比較固定的。

有爵在身的直接稱爵位,比如晉文公在世時為晉侯,秦穆公在世時為秦伯。

而他們的孩子,統稱為公子+名。

比如晉文公還不是晉侯時,叫公子重耳,齊桓公還不是齊侯時,叫公子小白。

晉文公是姬姓,晉氏,名重耳,不知道字,國君的字往往流傳不下來,因為沒人敢用字稱呼他們。

齊桓公是姜姓,呂氏,名小白。

按照稱呼規則,他們應該分別叫晉重耳,呂小白,但是因為他們身份是「公子」,所以有權直接稱為「公子xx」。

扶蘇和胡亥就是這麼個情況。

————————————

補上評論區的幾個問題:

1. 為什麼不是姬重耳,姜小白?

因為先秦時對人的通常稱呼規則並非秦之後的姓+名,而是男子稱氏+名,女子稱名+姓。

姬重耳,姜小白是依照秦之後的稱呼規則的說法,因為這時奴隸時代的貴族制度被取消,氏不再有指代封地和先祖的效果,於是姓氏被同一化了。

但如果是他們自己時代的稱呼,應該按照先秦的規則,稱為晉重耳和呂小白。

同樣的道理,秦始皇在統一之前,按理來說並不叫嬴政,而是趙政(例如西漢早期的竹書《趙正書》,西漢早期的人大多都是經歷過戰國的,因此會沿用戰國的稱呼),但在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取消了全國的貴族,這之後姓氏已經混同,稱他為嬴政還是趙政都一樣。

總之,我的觀念是,哪個時代的人,就按哪個時代的稱呼,先秦的人就按先秦稱呼,秦後的人就按秦後的稱呼。

至於秦始皇這個終結了上個時代,開啟了下個時代的人,兩種我覺得都行。

2. 先秦時代的女子怎麼稱呼?

接上面的問題,女子稱名姓,例如秦國公主文嬴,懷嬴,齊國公主庄姜。(根據評論區補充,文嬴,懷嬴是同一人,其中文嬴是本名,懷嬴是她丈夫晉懷公的謚號作為前綴)

文,懷,庄是她們的名,嬴,姜是她們的姓。

但並非所有先秦史書中的女子都是這麼稱呼的,比如趙朔之妻,晉國公主趙莊姬(趙氏孤兒趙武的媽),就不是按這個規則。

姬是她的姓,趙是她夫君趙武的氏,庄是趙武的謚號,她的名並沒有流傳下來。

對於沒有流傳下名的女子,丈夫的氏+自己的姓也是一種稱呼方式。

比如著名的夏姬,姬姓,名shao(字為上孔下皿,讀音如少),夏是她第一任丈夫夏御叔的氏。

(再補充,一女多嫁的行為在先秦不算少數,多次出嫁的女子只保留第一任丈夫的特徵作為前綴,比如先後出嫁三次的夏姬,史官殺手崔杼的妻子東郭姜,即使她們再嫁,但還是保留第一任丈夫的氏)

同時因為姬字即可以指代女子,又是一個大姓,所以並非每個x姬都是姬姓女子,比如秦始皇生母趙姬,就是個沒有名字的女人,趙是她的家鄉,姬是代指女子,趙姬的意思就是趙國的美女。

所以,還是具體情況具體來看。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樗(同觸音)里疾

戰國中期的秦國宗室、將領,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嬴駟)異母弟。

他足智多謀,綽號「智囊」,被後世堪輿家尊之為「樗里先師」。

輔佐過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國君主。

他的名字就很奇怪了,他的名叫疾。因居樗里,而稱樗里疾

其後他任庶長(當時大良造的幕僚輔官,大良造相當於丞相),又被稱為庶長疾

補充:後來他被封於蜀郡嚴道,又稱嚴君疾。

樗里疾、扶蘇、胡亥都姓贏的,只是樗里疾、扶蘇、胡亥是他們的名不是姓,一般戰國的時候喜歡以名來作為稱呼的。

另說秦國的國君為嬴姓,但是不可能秦孝公自稱嬴渠梁,秦始皇自稱嬴政,先秦時代男子都是用的。

比如趙武靈王:嬴姓,趙氏,名雍,所以叫趙雍,不叫嬴雍。

比如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所以大家都叫他呂不韋,沒聽說過叫姜不韋的。

還有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這樣的稱呼是錯誤的。因為先秦王侯只能稱國不能稱姓,所以這兩人應該被叫做「周昌」、「周發」。

秦朝過後,姓氏才被人們合二為一。

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了分封制,所以氏就不存在了。而姓又不是能直接稱呼的,所以大家一般都稱呼扶蘇為公子扶蘇。

但是氏和姓徹底混在一起,那還是漢代的事情。

先秦時代的氏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單一的姓氏,這也就說明了曾經的泱泱大秦,他們的嬴姓族人為什麼在今天寥寥無幾了。

漢朝之後,隨著人們對先秦時代宗法制度的逐漸生疏,於是乎姬昌、姜子牙、姬重耳、姬夫差、姒勾踐、嬴政這類不倫不類的名字全部鑽出了地表 。


其實,就連秦始皇該不該叫嬴政,歷史上都一直爭議不休。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先秦的姓氏制度說起。


湖南龍山縣出土的里耶秦簡中,有一類詳細記錄了所屬人的姓名、職務、年齡、外貌等的文件,被認為是居民用於外出的身份憑證,稱作「傳」。


可見早在秦朝,身份證制度就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假如秦始皇坐上時光機器,得以穿越到歷朝歷代進行遊覽,那麼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也是去給自己辦一張居民身份證。


不過這可難為了替他辦證的人,因為僅是搞清楚他的「姓名」一項,就要費上不少周折。


歷史上人們對於秦始皇的稱呼一直爭論不休,直至今日也沒有統一定論,主流說法一般有三種。

嬴政之說

倘若秦始皇穿越到了西漢,替他辦證的人是揚雄,那「姓名」一項大概會被填上「嬴政」,《揚子法言》云:「嬴政二十六載,天下擅秦。」


這個說法影響深遠,以至於後世的許多文人在寫詞作賦的時候都把「嬴政」和秦始皇畫了等號,我們的很多影視劇、通俗讀物,甚至就連現行版本的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也將秦朝的建立者稱作「嬴政」。

先秦「姓」「氏」的起源

想要回答這些問題,還得從當時的姓氏制度開始講起。我國現在的姓氏制度形成於秦漢之際,在此之前,「姓」與「氏」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


「姓」是血緣的標誌,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用來區別婚姻,且獲得後一般不會發生改動;而「氏」則是一個人門第出身與社會地位的代表,可能會隨著身份的變化而改變。

先秦時期的貴族兼有姓、氏,且女子稱姓,男子稱氏;而一般的平民沒有氏。

禮崩樂壞 姓氏合流

戰國時期,周王室暗弱,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制能力。加上各國紛紛變法,原有的宗法分封制逐漸被新的制度取代,這使原本的姓氏制度受到了衝擊,姓與氏的界限也逐漸模糊。


等到秦朝建立,郡縣制在全國大面積地實行,世卿世祿制不復存在,諸侯甚至皇帝「子孫皆為民庶」,從前用來標明身份地位的「氏」也就失去了其本來的作用,姓、氏便也漸漸合二為一。


誠如宋人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寫: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三代之後,姓氏二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北大簡《趙正書》局部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北大簡《趙正書》局部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北大簡《趙正書》局部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按照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的說法,秦人的祖先伯翳,為舜馴獸有功,被賜嬴姓;另有研究稱秦人其實是少昊東夷部族的一支,其嬴姓是繼承了少昊之姓。


儘管秦人的起源眾說紛紜,但秦王室為嬴姓是毫無疑問的。秦始皇畢竟出生在姓氏逐漸合流的戰國末期,因此,後人站在自己時代的視角將其姓、氏混淆而以「嬴政」相稱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如果嚴格地按照周制,男子不稱姓,因此秦始皇及其之前的各位秦王、秦公都不宜以「嬴」字冠於名前。

趙政之說

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中,有一份叫作《趙正書》的文獻,主要記載了有關秦始皇在臨死前與丞相李斯關於確立繼承人的對話,其中就將秦始皇稱作趙正,而正又與政相通。

氏趙來源一:自造父以降,統治者均氏趙

據記載,秦、趙的祖先分別是商紂大臣蜚廉的長子惡來和次子季勝。季勝的後代造父為周繆王駕車,並因在平叛中立功獲封趙城。《史記·趙世家》中這樣寫道:


趙氏之先,與秦共祖。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周)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根據宗法制,此時的造父一支相比於大駱地位較高,理應是嬴姓家族的大宗。而且,按照《史記》中的說法,大駱一支曾經假借造父的榮耀,以趙城為榮,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42 篇內容

鹽選專欄

邂逅秦始皇

中信出版·大方 編 作者

¥39.00 會員免費


先明確一下姓、氏、名的關係。姓在母系社會時是用來標明共同的母系祖先的,但是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後,姓就被用來標明共同的父系祖先了。氏則是根據國名、邑名、居住地、官職、爵位、職業、謚號、出生地等等用來標明身份的,而且一個人可能有好幾個氏,這個是重點因為後世混淆就因為這個。名就是用來具體區別哪個人的。至於漢代開始姓氏不分甚至混淆的原因首先是弱化戰國貴族階層姓氏的存在利於統治,其次是相關歷史記錄混亂和缺失,這個鍋應該由司馬遷來背。另外先秦時期稱呼男子是氏+名,稱呼女子是名+姓。

一、先看嬴姓的來歷,這個起源於伯益,因為馴養鳥獸有功,所以被舜賜姓嬴,嬴伯益是嬴姓的首代先祖(而且這個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二、嬴姓的第一塊封地是嬴造父的,給周穆王做車夫日馳千里有功勞,賜予封地趙城,被稱嬴姓趙氏造父,趙國的第一任先祖。(順便說一下,所有百度百科裡歷代秦王趙氏的說法都是來自史記里關於趙國先祖這一段記載的斷章取義),他的後代在晉國歷任各種高官,公元前403年獲得周威烈王賜予的諸侯封號之後,公元前376年夥同魏、韓兩個諸侯瓜分了晉國領土,史稱三家分晉。所以說趙國成為諸侯國其實比秦國晚了三百九十五年。

三、嬴姓的第二塊封地是嬴非子的,給周孝王養馬有功(史上最早弼馬溫),賜予封地秦地,被稱嬴姓秦氏非子,雖然這封地小到只有五十里,不能算諸侯國,但畢竟是秦國的第一任先祖。

四、秦國成為諸侯國是秦襄公時期的公元前771年,也就是嬴姓秦氏開。從嬴非子得到秦地作為封地開始,一直到秦始皇為止,一共有三十八任統治者,至於最後兩任胡亥和子嬰就不說了。前五任只能說秦地之主因為沒有成為諸侯不算立國,第八任秦靜公沒有即位不算正統秦王,但是歷任統治者都是從嬴非子開始延續下來的直系血脈,所以每一任統治者都是嬴姓秦氏,這是毫無疑問的。

五、到了秦始皇,出了一點意外,由於其父親秦莊襄王,嬴姓秦氏子楚號異人在趙國做人質期間和呂不韋的姬妾趙姬(重點:這是個沒有姓名的人,趙是地點,姬是身份)有了孩子,所以這孩子就有了兩個氏,按血脈來說是秦氏,按出生地來說是趙氏,全稱就是嬴姓秦氏趙氏政。所以稱呼他為秦政、趙政都沒問題,雖然他明顯不會喜歡趙政這個名字。

六、綜上,扶蘇應該是嬴姓秦氏扶蘇——秦扶蘇,公子是源於爵位的稱呼。胡亥應該是嬴姓秦氏胡亥——秦胡亥。子嬰應該是嬴姓秦氏子嬰——秦子嬰。


他的兒子當然姓嬴。只不過國君之子不稱姓,不稱氏,公子+名即可。 公子重耳,公子小白,公子扶蘇,公子胡亥。

國君之子不用姓氏

姓氏名字是貴族的

平民有姓有名就夠了

秦王嬴政 是後世的說法,那個時代人們在他還未封太子時可以叫他趙政,當太子後就是公子政,太子政,(他的好朋友燕太子丹)當皇帝後他的兒子就是公子扶蘇和胡亥。

先秦時代貴族有姓有氏,有名有字,平民只有姓和名。

劉邦 姓劉名邦

項羽 羋姓項氏 名籍,字羽,你劉邦為什麼沒氏,也沒字,因為你是平民,我項羽是貴族。

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 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通志·氏族略》

姓氏原來只有貴族才有,一般百姓沒有姓氏。

--- 戰國以後,人們漸漸以氏為姓,姓與氏合一。

---漢魏時,則通謂之姓。

平民取名沒什麼講究。劉邦還未發達時叫劉季,劉邦的老媽乾脆叫劉媼,不但沒名,連姓什麼都不知道。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為什麼叫重八,有可能是生於八月八日,也可能生下來的體重,也可能是別的什麼緣由,她的老對手陳友諒原名陳九四。

一、姓的起源

姓是源於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屬共有的名稱

姓者,生也 明血緣 氏者 旁支別屬也

最早的古姓,幾乎都有一個「女」字偏旁,如「姬」、「姜」、「姚」等。

姓氏產生 部落時代,母系社會

中國 BC 5000 世界最早

日本 1870 富士 三菱 松下 三井

越南韓國 AD1000

歐洲 AD1600

土耳其 1935

二、姓的作用

1、別種族,明世系 整個氏族稱號

黃帝—— 姬 炎帝—— 姜 太昊——風

2、別婚姻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3、分權責

百姓——貴族 黎民——奴隸

4 聖王的姓氏

黃帝(姬姓 軒轅氏)

炎帝(姜姓 烈山氏或厲山氏)、

太皞(風姓 伏羲氏)、

少昊(姬姓 金天氏)

帝堯(伊祁姓 陶唐氏)、

虞舜( 虞氏)

夏禹(姒姓)、

皋陶(偃姓)、

契( 子姓)、

伯益(嬴姓)、

稷(姬姓)

上古八大姓是指依即:姬、姜、姒、嬴、妘、媯、姚、姞。

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

黃帝十四姓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發展到現在大約400多個姓來自於姬姓

祝融八姓

《國語卷第十六》記載:八姓,祝融之後。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也。

5女子的姓氏

古代女子必須稱姓——別婚姻(上古同姓不婚),特別是貴族婦女。

待嫁與未嫁女子有不同稱謂

待嫁女子往往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羋

出嫁女子的稱謂有以下幾種: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國名或氏例如:齊姜、秦嬴、孟姜……

2.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例如:芮姜、秦姬…

3.嫁給別國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趙姬(趙衰妻) 秦姬(秦遄chuán妻)

4.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謚號,例如:

武姜(鄭武公妻)文嬴(晉文公妻)

上古婦女的稱呼可在姓之下加上「氏」字,如:嬴氏、姜氏

三、氏

1氏的作用

氏是姓的分支,是用來明貴賤的。貴族有氏,平民無氏。

嬴姓十四氏,最顯達者 趙氏(趙國)、秦氏(秦國)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

2氏的來源

(1)可以受封國名封地名為氏;管叔封於管國——管 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蘇

(2)可以居地為氏;東方、百里、東郭、南宮、西門

(3)可以官職為氏;司徒、司馬、司空 、太史 、上官、亓

(4)可以祖先字可謚號為氏。

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林

比乾兒子林堅

齊國大夫童刁——刁

3氏並不固定

商鞅 姬姓 按現在說法應該叫姬鞅,但是戰國時貴族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叫商鞅」、「衛鞅」、「公孫鞅」。

商,因封地得氏

衛,因國得氏

公孫,因祖先得氏

秦王嬴政 是後世的說法,那個時代人們在他還未封太子時可以叫他趙政,當太子後就是公子政,太子政,(他得好朋友燕太子丹)當皇帝後他的兒子就是公子扶蘇和胡亥。


推薦閱讀:

大秦王朝擁有百萬大軍,為何短短十五年被起義軍推翻?
秦國前期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為何能夠吞併六國統一天下?
大秦帝國是如何作死的?——恐怖主義是把雙刃劍
中國哪些朝代對後世影響深遠?
此人是秦始皇的曾祖,他的一個舉動,已證明秦國有統一天下的國力

TAG:姓氏 | 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