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波長越短,波就越像粒子」?


「像粒子」這種表述本身嚴格來說是不對的,只能說更容易觀察到粒子性的一面還是波動性的一面。

波長越短,發生干涉衍射需要的尺度(波長大小尺度)就越小,小到你難以創造這種條件去觀察干涉衍射現象的存在。

波長短的另一個意思是動量大、能量大,更容易觀察到類似宏觀那種甲物體與乙物體相互作用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確定粒子性這種一份一份的存在)。最簡單的例子,光電效應是證明光具有粒子性的一個典型現象,但若光子波長太長,頻率就太小,能量就不夠,根本就打不出電子,光子怎麼進就怎麼出,不會被吸收,粒子性就無從證實。就好比你去參加武林大會,但是你功夫菜到連初賽都進不了,別人又怎麼會知道你會功夫呢?你只有參加了比賽被觀眾看到,觀眾才會知道你其實也是個會功夫的人。


擀麵杖的確比竹竿更像粒子。


這句話實際上在告訴你,它既不是也不是粒子,受觀測制約。


如何評價"波長越短,波就越像粒子"?筆者認為宇宙大爆炸時,宇宙的大小,只有一個普朗克長度,即是1O^-35米,波長極小,故看起來就像一個粒子,它就是高能電子,能量卻達到1O^19Gev,今天的電子大小為1O^-15米,看起來像一根弦,故探測電子到內部1O^-18米,也未發現電子有內部結構,超弦理論就是把所有粒子都當成一根振動的弦來分析的,不夠全面,應把基本粒子都當成波粒二象性來分析才算量子理論是完備的。


像粒子的說法本來就是錯誤的,光本身就具有波粒二象性。


推薦閱讀:

人類可以將物質加熱到什麼程度?
妙蓮量子是真的嗎?
世界萬物的根本是什麼?
強烈安利一本神書
【薛餓】親愛的,我把量子力學放大了!

TAG:物理學 | 量子物理 | 科學 | 波粒二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