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屬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請作解釋?
試圖回答一下:
1、相自然就有有相和無相,有相簡單說就是集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相,無相從根本上說不是沒有相,而是不要著相,也就是對集五蘊之相不要執著。為什麼不要執著呢?因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那麼諸相也因緣生,諸相也因緣滅,都是無常的,何必執著無常的相呢?所以,凡所有相,皆是不真實的,因緣生滅,簡單點說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生和滅,所以想要去抓住這個相,是徒勞無功的,最終一定會滅,你以為有,其實只是短暫的一段時間而已,因此是虛妄無常的。
2、夢、幻、泡、影、露、電是六種不同的相,你說它們不存在嗎?不是的,它們是存在過的,但是它們很快生滅,你抓不住的,它們也都是因緣生滅的,不是永恆的,而是無常的,所以類比這六種相,一切有為法,也都是因緣生滅,也都是無常的,不可以去執著;你想執著這些有為法,不管是什麼目的,最終也沒啥用,就像抓不住「夢、幻、泡、影、露、電」一樣,但是世人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是很容易的,即使明白了,能做到不著相嗎?不著相就是要放下,談何容易?放下財、色、名、食、睡以及人世間的享樂,很難!放下一切有為法,要通過實修才能證悟清凈自性,才能真正做到如是觀,否則也就是一句口頭禪而已。
3、道理容易明白,放下極不容易,應無所住難啊!
你小時候玩過玻璃彈珠或者紙畫嗎?那時候於中有喜歡、貪戀,為了玻璃彈珠和紙畫甚至可以和小朋友發生衝突、爭奪甚至打架,我再問你,你現在長大後,還會如此痴迷玻璃彈珠或者紙畫嗎?會貪戀它們嗎?甚至為之嗔怒、不惜爭鬥打架嗎?大多不會了!
玻璃彈珠和紙畫本性空寂,無所謂愛恨悲喜,也無所謂貪嗔痴,是人自迷自執,妄見愛恨悲喜,妄趣貪嗔痴迷。長大了,放下對這些事物的執迷,自然不為之所動,於中不見喜樂貪著,也不見厭惡逃避,無取無舍,彈珠紙畫再也沒辦法牽著你走,再也沒辦法讓你為之心生煩惱。
你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玻璃彈珠和紙畫都沒有改變,但人對它的看法截然不同。人的一念之差,感受天差地別。一念迷則萬法生,一念離則萬法無生無滅。
非但玻璃彈珠是這樣,一切事物也是這樣,迷則萬法生,離則無生滅。
除了事物本性寂滅,一切法本性也是寂滅。比如因彈珠紙畫而起的喜怒哀樂,我問你,你長大後再回憶一下,你那時候的感受,現在還能重新為彈珠紙畫而出現嗎?很難再生起了!我再問你,你那時候因為得到彈珠紙畫而生起的歡喜貪著,你現在覺得還有價值和意義嗎?嗔怒呢?也還有什麼意義嗎?那些感受,過去了就過去了,對現在的你而言也大多失去了意義。玻璃彈珠的得與失對於現在的你而言都是平等而沒有任何差別,因為它們而起的愛恨悲喜對你而言也都是平等、再無價值意義。那些圍繞玻璃彈珠發生的故事,對你而言,就好像夢幻一場,夢中甚是熱鬧,但無論是那些彈珠紙畫的得還是失、悲還是喜,夢醒之後,你都一無所得,當然,也無所失。
一切事物和一切法(人對於事物的感受或者認知)都自性寂滅,無垢無染,因為人的顛倒分別,而妄見生滅苦樂。
世間的事物和感受,本是非常亦非無常,無生無滅念,此起彼伏,無有定相,而眾生痴迷,記為有常無常,喜樂執迷,憂悲苦惱,自取其苦。
對事物的認知感受,本來就是因為不知事物的本性而起,又不知道這些感受認知的本性寂滅而虛妄分別、顛倒妄想,是於虛空中妄見空花,迷中再迷,倍復顛倒。這些對於感受的分別取捨,驅動著人不停的流轉沉淪,不得自在。以這些感受因迷而起,因分別而有取捨貪嗔,所以說言,有受皆苦。其實,所有事物和感受,都是自性寂滅,就像長大後再看小時候圍繞彈珠紙畫的往事,清凈平等,無縛無解。
對同樣的彈珠紙畫,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看法感受可以截然不同。可以得出,這些事物和感受其實是隨著人的心念而改變的,沒有定法的。人年輕時可能喜歡新鮮刺激,經歷多了,又可能喜歡清凈安穩。可見,這些感受對於人而言,性質也是隨心念而變的,沒有定相的。這些事物和感受認知隨人心念而變化,本性其實寂滅,是人顛倒,妄取分別。得到這些事物和感受,或者失去,其實就像對於長大後的人一樣,如夢如幻,無有所得,亦無所失。得失因顛倒分別而生,離顛倒分別則無生無滅。就像夢中的事物,和人本質並無實際相關,所以說言,諸法無我、無有自性,或者說,諸法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眾生執迷,非我非無我之中,以為有我無我。
彈珠紙畫,迷則有貪嗔痴,有愛恨悲喜;離則自在無礙,無縛無解。貪嗔痴和愛恨悲喜這些感受認知,也是如此,離則有得有失,有受有不受;離則無得無失,無受無不受。一切相、一切法,迷則有得有失,離則無有得失。迷則煩惱憂悲,離則無縛無解。若離一切相,則煩惱與涅槃,都是菩提,都能自在無礙。所以說言,一切法無垢無染、無凈無不凈,眾生顛倒執迷,而妄見分別,妄生染凈。
總而言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離一切相,即一切相,實相無相,即是諸法本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換句話說,一切法自性如如,如來者,來者無所從來,去者亦無所去
佛所說皆為譬喻,如佛說世界即非世界,你若真當念阿彌陀佛是為往生極樂世界,那是行邪道。念佛就是有為法,不傳之秘是無佛可憐。正如佛說阿彌陀佛其實根本就沒有阿彌陀佛,幾諸佛非佛即見如來。
修持是以有為證無為,明心見性前是修色空,明心見性後是修性空,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即為佛。
有相無質的意思。
花開花謝,我們為花開而欣喜,為花謝而感傷。我們從眼前的花建立起內心中花的形象認知,將心中對花的認知當作真實。然而真實的花是不斷變化的,眼前的花是相對靜止的表象,當下的花是過去種種因素相互作用結合後的結果,也隨著現在種種因素的改變,導致未來凋落的結果。
將世界比作夢幻,如人夢醒才知夢是虛幻,眼前的世界並不以實質形式存在,如果世界以實質形式,它將是一個恆常不變的實質體,所以當眼前的世界發生改變,就如同醒來的夢,我們知曉其並非實在,而是虛有如幻。將真實的世界比作泡,泡泡一形成就很快碎掉,種種因素如泡泡瞬息萬變,種種因素相互作用結合起來的眼前世界就像泡泡的影子,也很快隨著泡泡破裂而變化。
當下的的世界,如清晨的朝露過了清晨就不再存在,如雨中的閃電,雨晴過後不再有它的痕迹。
以上,以眼睛觀察的世界舉例,耳、鼻、舌、身、意根認知的世界,也是如此。
首先你的說法不對,佛經從來沒說「一切皆是虛幻」,只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這兩種說法本質上是不同,請細細品味。其次「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這已經方便說法,你把一切看的太實在,太呆板,不能了知事物不斷變化的特性,為了啟發你只好這麼說,這個說法也是相。說不說都是相,懂不懂在你。6月6日更新:果然認真不得,眾生皆苦,大體對這樣的問題還是太在意了,哈哈。題主,要更改題目還是把原題目保留吧,隨便改不尊重自己哦,能自我堅持,客觀自觀,踏實一步步來,進步才快哦。 新問題的解釋如下:「凡所有相,皆屬虛妄」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是不同,「皆是虛妄」還是更準確些,不易產生歧義。後面四句是金剛經中的四句偈,告訴我們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所思所想所見得一切都是緣起而生,緣起而滅,實在沒有自性,本質「性空」。舉例來說,汽車本來是個概念,是一堆比如輪子、發動機這樣的零件讓它發揮了載人載物的作用,緣起相聚而能起用,並不是汽車這個概念這個相發揮作用。如果細細往深處探究,任何一個零件也是相,發揮作用因也是緣起而起用,這樣一路向源頭追尋,直徹事物本質就是「性空」道理如此,懂這個道理也是著相,身心證到才是根本,著相一定導致苦,比如這段啰嗦下來真是累,畢竟言語道斷,心行滅處。
我用我發現新的觀點同回答問題。凡事都是一對時間結合的信息速度正中時間統一標準,光速移動空間時間信息,是輸入眼球的時間電流。思想空間時間信息,是無速度限制的無形時間原理模型。速度信息和速度力量,都是一對正中時間統一標準原理系統模型。
※學佛,讀佛經越學越迷茫怎麼辦?
※金光明經 法身攝一切法一切法空 無眾生有於本 懺悔滅除業障
※佛法門徑 | 何為實相
※五百羅漢022伽耶舍多尊者助過玄奘
※楞嚴經四種決定清凈明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