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證無我,自然不是我成佛。那究竟是誰在修證,誰成佛?
無我誰成佛?
首先,佛肯定是無我者,但是無我者,不一定是佛。
其次,想要成為佛,除了無我,還需要從無我中衍生出無我的大愛,並去掉二元對立的妄想、分別、執著,並時刻保持住,這樣的人,才是佛。
然後補充一下,
為什麼能說,「這樣的人才是佛?」為什麼無我的普通人也能成佛?
因為,按照廣義的說法,佛家自始至終都是無神論的,講究人人皆可成佛,釋迦牟尼也是凡人之軀。沒有成佛的人(凡夫),只是修心功夫不到,沒有去掉妄想、分別、執著而已,如果修到了,凡夫即佛。
按照狹義的說法,即便是後來佛教經常說到的佛菩薩,或者說那個舉頭三尺有的神明,或者看不見的神仙,這些其實和我們凡夫俗子本源上並沒有區別,我們通過努力也能變成祂們。
祂們以老師的身份降維來到三維地球,投胎於人身,把高維世界的知識傳授給我們學生,然後死後就涅槃回到高維世界去了,比如釋迦牟尼佛(俗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個王子),在一系列的修行後,成了佛。說明你和釋迦牟尼同樣是人,都可以成佛。
所以就像五祖弘忍問六祖慧能:「你這獦ge獠liao(說惠能長得像猴子)也想成佛?」惠能回答:「獦ge獠liao身(指惠能自己)與和尚(指五祖)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翻譯過來就是:我雖然長得像猴子,但是和你,在人之初的那個東西上,並沒有差別。)
接下來解釋,沒有我了,那到底是誰成了佛?
首先需要明白,什麼是「無我」?
無我的真實含義,並不是沒有我這個靈魂或者身體,而是一種無私以後的一種心境。
簡單地說就是有我=自私,而無我=無私,完全的無私以後,你會發覺,你原來所有的想法念頭都是自私的,比如:我想吃飯是為了我,我想睡覺是為了我,我想生氣還是是為了我。
比如,學校午休鈴聲響了,發現肚子餓了,但是老師沒下課。你會……?
那麼如果無私的,你會想:「哦,時間到了,可以吃飯了,肚子也餓了,但是老師也沒吃飯啊,不想自己的得失了,先認真聽講吧。」
可是如果有我的話,就會生氣,想法變成了:「***(粗鄙之語),時間到了,肚子餓了,這老師太不人道了,還不下課。」
關於這一點佛已經在《金剛經》中說的很透徹了:
原文如下: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譯文如下:須菩提,比如我過去被歌利王用刀支解身體,我在當時就沒有心存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和壽命的相狀。我在過去被用刀支解身體的時候,如果有心存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和壽命的相狀,就應該產生憤怒和怨恨。
原文如下:
所有的生氣都是因為有我。放不下。
可能有人覺得這些個佛門術語太難懂了,那麼我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雷鋒。
雷鋒同志大家都知道,已經能夠耳熟能詳了,雷鋒精神永垂不朽嘛。
其實雷鋒同志的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無我」。
所以,到底沒有我,誰成了佛?
還是我。
因為在佛教這句話里,無我的意思,不是沒有我,而是無私。
無私的人,具備了成佛的條件。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
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意義,只是建立在一個錯誤邏輯上的問題。人的真相就是無我,不僅僅無我成佛,而且衣食住行都是無我,我只是人類迷惑錯誤的一個知見,並且在錯誤的知見基礎上,產生了貪嗔痴,回到真相就是佛了,不是誰成了佛,這個我只是一個假名。
就佛論佛,這裡諸多答案,除了 @羅斯同學 (雖然夾雜了很多私貨),都是僅從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下斷言,絲毫不考慮佛教哲學,未免有失偏頗。
其實題主有這個疑問很正常,即使是比丘在聽佛陀講說「無我」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疑問: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 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 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雜阿含五八經》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沒有我,那麼是誰在造業誰在受業報;誰活?誰受苦、樂?這估計跟題主你所謂的無我誰成佛想法相近。我當時也有過類似的困惑,當時也略學習了一下。
其實啊,關鍵在於,印度語中的"我"(aham)是有多重含義的,即使通曉梵文與巴利文,能直接閱讀原典,也不容易把握,更何況在中文的翻譯上,都同樣地翻譯成為「我」,這就又更不容易分辨了。不過主要分為兩層意思,一是「代名詞」的我,另外一個是「哲理」的真我。「代名詞」的我,也就是我們平時日常使用的自稱(佛陀也常常這樣自稱),然而這並不是「無我」要否定的內容。而「哲理」的真我,含有「不變的」,「實在的」,「唯一的」,「主宰的」等內容,而常聽到的「我即是梵」,裡面的「我」,就是指的「哲理」中的真我了。
我們來看看,佛陀是怎麼回答的呢?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 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如是所疑,先以解釋。彼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答言:無常,世尊!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若無常、 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雜阿含第五八經》
以五蘊「無常、苦、非我、非我所」來回答。
「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告比丘:愚癡凡夫不有所聞,見我是我,而著於我。但無我、無我所,空我、空 我所,法生則生,法滅則滅,皆由因緣合會生苦。若無因緣,諸苦便滅。眾生因緣會相連續,則生諸法,如來見眾生相連續生已,便作是說:有生有死。我以清淨天 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中阿含第六二經》
以「眾生因緣會相連續」,所以說「有生、有死」,來回答。
所以,佛陀說的」無我「,指的是在當下的生命中,不以任何形式存在有「不變的」,「實在的」,「唯一的」,「主宰的」內涵,在過去的生命里也沒有,就是將來從死(這一期生命)到生(下一期 生命)的過程中,也不會有。一切的存在,不論在任何時空下,都是「因緣會相連續」,都是因緣條件所生。既是因緣所生,必定受眾因緣所左右,而展現出無常。 既是無常,就是「非我」(不是「我」),既然沒有任何一項是「我」,那就是「無我」
你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有一個假設,就是 有主體和客體的分別的,或者 有 人,我,眾生的分別的;
從佛教的角度講,這個假設就是於 普通眾生的境界 來說的;
這個境界來說,我是成立的,我要成佛 也是 可以說的;
但是成佛時,此時就不是普通眾生的境界了,是勝義境界了,此時無 人,我,眾生分別,我成佛的說法就不成立;否則就著了我相,還有我執,不可能成佛,自相矛盾。
所以,普通人可以說 我要成佛,這個沒問題;
但是不能說 我成佛了,那一定是於佛理還沒明白,是大妄語。
修行,就是 有我 到 無我 的過程,在完成這個過程之前,有我;在完成之時 和 在完成之後,無我。
親~無我誰成佛的前提是你真的做到了「無我」啊!
無我不是光光理論上的,是要去證的。
證的時候你就斷了各種身見,人我之見,慢結。等等。
真正證到了無我,你就成佛了啊。
如果脫離不了七情六慾,那你就還是「我」。沒有隔絕這些感覺,你時時刻刻會被提醒,你還有一個「我」,也就沒有苦的止息啊!
佛教為什麼修行~因為萬物皆苦因啊!因為人生就是苦啊!你不認同,而想知道修他來幹嘛?就跟說我這個人其實本來就是自由身,我為什麼還要逃出牢獄一樣?佛祖告訴我們我們其實是自由人,我們重複這句話有什麼用?
我們還是被關著的呀,那你是自我麻醉,還是阿q精神?有些人啊,學會了這句話,就天天跟別人嚷嚷我們是自由人,然而有什麼用呢?被打的時候就知道了。要自己逃出去才能知道啊,哦,原來我們真的是自由人!
逃出去了,才能提到無修無證啊。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阿門。
接補充~無我不是說單純的「沒有我存在這個世界上」,是我知道我不僅僅是人,也可以是四大和合,而其實啥都不是,只是清凈本性 聚合而成一個東西。就像一棵樹,你可以說他是一堆葉子加杆子,也可以說他一棵樹,也可以說他是原子。所以無我這個詞其實很深奧,不僅理論,也還要證,不是說。。隨便想想就可以理解的。佛法本來就超越邏輯。不說了。阿門。
※佛陀是如何知道眾生居處,從而道出六道輪迴?※南傳佛學※南懷瑾《南禪七日》—— 三十、光厚和尚和洪部長※千年古剎密印寺與靈祐禪師※佛說,生死輪迴的那一瞬是什麼樣子?
TAG:佛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