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解決長輩教育理念的不同,過多呵護。過多關注,過多督促對孩子的影響!?


謝邀,

長輩對孫輩的關心基本是三個方面

一是血緣關係,天然的喜歡,天然的關心。

二是出於對孩子父母的不信任,覺得他們不能勝任。

三是出於對家庭權利的壟斷,希望把每個人都控制在自己手裡。

首先第三條必須要擺脫,不止因為孩子也是為了自己生活的完整。

其次要表現出擔當和責任感,讓父母知道你真的成人了,可以讓所有人信賴了。

最後要理解長輩對孫輩的關愛是出於本能的。

解決辦法基本只有一個,就是錢。

有錢才能單獨過,有錢才能有時間陪伴孩子,有錢才能給孩子更多的見識,有錢才能證明你是對的。

有祖輩呵護的童年才是完整的,但不是天天跟祖輩在一起,而是禮儀性的,有儀式感的拜訪,祖輩是有準備的,有目的的傳承,要麼是寶貴的經驗,要麼是人生感悟,要麼是平和的關愛,一切都是適可而止,恰如其分的,這樣的童年回憶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說什麼都沒用,有錢有想法就能解決。


如果共同生活,而且主要時間交給隔代,而且隔代不容易溝通配合的家庭,不好解決。

至少我看到的家庭,因為這個事情造成家庭矛盾的不在少數。

舉一個題外的真事例子。

某年某月,兒童醫院。一個老人和護士幾乎打起來,原因是:打針孩子哭了。

老人聲嘶力竭怒吼:我孫子在家裡一根手指都沒人敢動!

真事,我就在旁邊。

其實可以理解,有一些老人,就是感情一上來,只會胡攪蠻纏了,育兒本來就是重災區。

所以,如果可以解決,如果有條件,就是和老人提前達成一致,能做到配合孩子的教育,只負責監護孩子安全,只負責玩,教育方面以父母為核心。

能做到的,才可以一起長期共同生活。

所以每家不一樣,某一家條件就是只能住一起,房子就那麼大,又請不了保姆需要老人幫忙……然後說到教育把老人「甩到一邊」(老人主觀感覺),這個不容易調和。

所以,回到題目,回答就是:不容易解決。


沒刻意解決過,適當減少了接觸, 對我媽和我婆婆的催飯,喂飯,我直接會出言反對。但她們幾乎不停的,一般老人都很難作出改變,固執的認為自己的處事原則是對的,一如我們堅持我們所堅持的。尊重她們,不滿意也說出來,讓她們知道你的態度,他們雖然不會改,但大多會留意一下,說不定下次會試試。


這裡面的關鍵點是:教育理念 的問題。

不僅僅是隔代教育,既是夫妻之間也有可能會有教育理念的差別,當然夫妻之間差別有可能會小一些,每個人都是被環境所塑造的,長輩之間的理念可能就出入比較大,因為完全是兩代人,所經歷的所處的環境差異還是很大的。

但凡有長輩來帶,這個問題就會普遍存在的,對孩子都是愛,只是每個人愛的方式不一樣,至於如何解決,結合我們家之前的經驗有兩點可以參考:

一、理念趨同:

  1. 爸爸媽媽之間、長輩之間能先在「教育理念」上達成一致,對孩子那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先有個明確的標準;這個是清晰的
  2. 可以根據寶寶目前所處的年齡段應該怎麼培育,可以找一些權威的觀點,這些觀點可以和長輩討論能有個基本的一致;
  3. 或者在與老人家教育理念不同時,可以在討論的時候請第三方的人來協助(備註:這個人可以是某個權威的專家、不管是書裡面看到的或者電視網路里也都可以)。因為往往只有你自己說,老人是並不贊同的。然後通過討論制定方案並嚴格遵守。
  4. 根據相對趨同的理念來推進會相對好一些,標準是一致剩下就是操作的問題了;

二、養育分開

  1. 如果理念衝突大,可以劃分個範圍,那些自己負責,那些長輩負責,有個明確的分工;如爸媽以育兒為主,長輩以養為主;
  2. 爸爸媽媽平時的陪伴、閱讀、作業輔導等等;長輩可以幫忙孩子的接送等日常類型的事情;

三、多溝通多肯定;

其實能與長輩帶已經是挺幸運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夫妻二人都在上班的而且很忙的那種,有家人分擔帶孩子時很不容易的,遇到事情多和長輩溝通,多給他們一些理解和關愛

最後,原創不易,點贊和關注是最好的支持,你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創作動力!


這個問題曾經在4、5年的時間裡困擾我,差不多孩子5歲時基本消失了,孩子現在6歲。

問題最白熱化的時候,孩子2歲半,被送去托班。

矛盾結構是什麼呢?我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套想法,孩子父親有一套,我們倆大體是看書派,大體一致;

我的父母日常照顧孩子,父母都是醫院退休工作人員,也算知識分子吧,但年代關係,育兒醫學知識還是有的,兒童發展規律這些偏心理學的沒有。那麼基本算經驗派。

另外呢,因為父母照顧飲食、日常玩耍,題主說的「過多關注、過多督促」都存在。

為什麼5歲時問題基本消失呢?

因為我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了。

1,個人經過2年的事業發展瓶頸,開始學習心理學,包括發展心理學。其中對我影響很大的一本書是《哈佛成年人發現研究》。過年期間寫的讀後感如下:

寫在疫情四溢時 | 如果「愛能戰勝一切」可以被數據支持?

mp.weixin.qq.com圖標

這本書的中文譯名雖然俗,但很適合中國父母《那些比成功更重要的事》。

2,我開始領悟並接受一件事:每個人都是家族的孩子,沒有人生活在真空里,沒有「完美」。

3,在自己的心態平和後,我會每天在早上起來、晚上回到家、晚飯後和爸媽聊聊天、洗洗碗收拾家裡這些日常。這些日常就讓我和爸媽關係緩和下來,我們開始有了「我們」,而不僅僅圍繞孩子,大人只能1、2、3的談事。

4,在我和爸媽緩和關係後,我會把我覺得原則的問題,在吃飯時,心平氣和說出來,孩子也參與發表意見。特別嚴重時,會在家庭群里發信息,比如:

當天外婆和孩子道歉了。也笑著回應我了。我爸爸沒覺得沒面子。

在生活習慣的小細節上,我個人覺得是沒完沒了的,大家會磨合出各自的空間。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內在氣質。


推薦閱讀:

「朱雨辰」式的中國親子家庭「坑」,看看你家中了幾條?
用「小紅花」獎勵孩子,對 or 錯 ?
父親普遍更疼愛女兒的原因是什麼?這裡有答案
女人啊,不要為了孩子留在失敗的婚姻!
三個媽媽最真誠的愛

TAG:兒童教育 | 教育方式 | 教育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