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曹魏外姓第一大將,與關羽對陣,關羽安然無恙,于禁卻被生擒,這是為什麼?
于禁等人被淹,預謀+天時,也就是:關羽預謀+漢水秋汛。這鍋,曹仁和于禁都要背。
每年秋季,漢水襄陽附近,都會爆發秋汛洪水,正常時間裡,襄樊百姓應該在此時防洪。而在219年初,曹魏的溫恢,就已經示警,關羽會利用漢水汛期,來對付曹仁。
所以「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于禁等人的水淹七軍,壓根就不讓人以外。
(注)三國志溫恢傳: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征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
(注)資治通鑒卷六十八:已而關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眾攻曹仁於樊。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注)三國志龐德傳: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
(注)資治通鑒卷六十八:已而關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眾攻曹仁於樊。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
龐德本身就是曹仁部將,而在曹仁督荊州的情況下,于禁趕來馳援,也要受到曹仁所督。況且正是曹仁命令于禁、龐德屯兵在樊城以北10里。
(注)三國志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
「會天霖雨十餘日」導致「樊下平地五六丈」,下了10餘天的暴雨,水深五六丈,超過10米了,要是水位每天上漲約1米,持續10餘天,那
這普通人肯定是不可能存活10天的。說明雖然下了10多天暴雨,而洪水是突然爆發的,並淹沒于禁等人的。那這洪水是怎麼來的呢?
(注)三國志滿寵傳:寵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
樊城的滿寵,提到過「山水速疾」,是山洪爆發。那襄樊附近哪裡有山?
襄陽南面的硯山。
樊城和襄陽和漢水相望,于禁等人在樊城以北10里,而硯山在襄陽以南,正好是關羽的控制範圍。
如果硯山毫無徵兆,突然爆發洪水,也是先淹沒關羽,但關羽卻沒有被淹。顯然,關羽應該是提前預知了,並且布置安排了。
最後于禁、龐德被淹,怪誰呢?畢竟于禁、龐德的位置是曹仁指定的,所以曹仁和于禁,兩人都要背鍋。
最後歡迎關注我 @大內義興 ,以及我的歷史專欄:
一、于禁由始自終都不曾榮膺所謂外姓第一大將,不提史渙、韓浩這種中軍主,即便是建安十一年三將表文中,于禁也是位居樂進之後。
二、曹仁鎮荊州,命于禁駐紮城北,不得曹仁軍令,于禁自然不能擅自移營。遭遇洪水,于禁措手不及又不能隨機應變,再遇上關帝的趁勢猛攻,兵敗被俘也是情理之中。
說實話,所謂于禁XX第一這個梗還要玩多久?用晉朝的假節鉞生搬硬套到曹操時期,是真不懂還是故意裝不懂?同理曹操時期已經有了都督制雛形,征南將軍曹仁假節鎮荊州,那于禁必然受曹仁節制,是曹仁安排于禁駐軍位置,然後于禁所部遭遇洪水,曹仁既不能提前察覺也不能及時調整,只能困局城中坐觀。這份責任,曹仁也是跑不掉的。
講兩段:
被拿來強證曹操時期于禁假節鉞>假節的晉制也一再強調了都督的尊崇,所以既然要用晉制鼓吹于禁,又怎麼會得出鎮荊州的曹仁在於禁之下甚至受于禁指揮的結論?
司馬懿伐公孫淵,命諸將依次屯駐。但暴雨,水位暴漲,張靜憂慮難安,命所部移營,旋即遭司馬懿處決。
第一個,于禁是哪裡人,泰山矩平人。
于禁的部隊高級長官的班底是以鮑信為什麼基礎的山東,河南,山西人。北方基本都是旱,南方都是澇。北方人看看電視就能理解湖北的洪水的厲害嗎?完全不能。
我們現代人有這麼多信息渠道況且不能,作為1800年前的漢末時期更加不能理解。
所以,以當時年代來說作為一個只在北方戰鬥過的部隊,一去南方,又恰逢雨季,不明地理而被雨所困是很容易理解的。
必然因素應該是以于禁為首的北方將領不了解南方的天氣與地理環境。偶然因素應該是天氣也出乎了所有人意料。
看看後來的羊祜都被陸抗教做人,卡位這個問題,從來都是高難度的活
超一流大將(關羽)打贏一流大將(于禁)一般都是靠那常人打死也想不到的靈光一閃(超自然行動——水淹七軍),才鎖定勝局的,不然最多也就是小優而難取勝(比如諸葛亮打司馬懿,有優勢,但難以取勝)。
比如周瑜赤壁破曹操,就是超一流利用靈光一閃的超自然行動東風火燒(外地人只會想當然的認為冬天有個鳥的東風,只有本地人知道特定時間段就是有東風來一小陣),才打贏的曹操這個一流or准超一流軍事家的。
陸遜破劉備同理。
簡單列一下原因:
自然條件:
1.于禁駐紮在樊北,而整個樊城附近都是大片平原,地勢較低;
2.樊城臨近漢水,且兩面環水,漢水雨季流量很大;
3.當時處於雨季,降水量大。
人為因素:
1.關羽控制了襄樊地區的漢水;
2.關羽有強大水軍可以利用;
3.于禁所帥為北方軍隊,沒有水軍;
4.曹仁本應有水軍但考慮到其失去了對漢水的控制,應是水軍在之前的戰鬥中全軍覆沒。
剩下的不用多說,關羽在這種條件下用水計是天時地利人和全占齊了,是一個絕妙的時機,也是因此才能在幾乎毫無損失的情況下全滅數量佔優勢的敵軍。
瀉藥,我覺得主要是于禁沒有多少獨立帶兵經歷,而關羽一直是獨立帶兵的,于禁經驗不足。
為將者,如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陰陽,不曉奇門,不觀陣圖,不掌兵勢,庸才耳。
于禁履歷以從為主
從討呂佈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從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屯版粱,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斬(辟)邵等,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從圍橋蕤於苦,斬蕤等四將。從至宛,降張綉。綉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
李世民評價曹操,認為曹操是一個好將領,不是一個好君主。
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關羽在劉備集團一般擔任分隊統帥
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孫子兵法讀少了,在下游又整好天降大雨。總體來說還是主帥于禁的鍋,但話說回來他是來增援曹仁的,樊城都給淹了,這于禁也是死在了執行命令上,只能說老天爺一定要讓關羽威震華夏,于禁自認倒霉吧。
于禁被淹,完全是天數,非人力所能預料避免。
江河有汛期,常年差不多的時間發生洪澇災害,的確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請注意,洪水是有大小之分的。每年洪水的水位規模,能淹到多少地方,並不是固定的。現代多以十年百年千年一遇來區分洪水的大小。而此次洪水,能淹到樊北十里,能淹得樊城城不沒數板,必然是很難遇到的極少數情況,否則樊城也不可能在此立城。所以,曹仁于禁等沒預料到會被淹,是非常正常的事。畢竟往年汛期,樊城和樊北十里不會被淹。至於那些說什麼不識天文地理是庸才等等的話,無知之輩沒常識死讀書而已。沒有現代科技信息手段,光憑天下雨水上漲就能判斷淹不淹你?你咋不去預報地震呢?
再來說說為什麼關羽沒有被淹?以下是我的推理:第一,關羽帶了水軍,並且控制了襄樊地界的漢水河面,對於水文水位變化等情況,第一時間了如指掌。第二,關羽軍靠水路船隻運送糧草等補給。而補給卸貨必須要有臨時修建的碼頭等設施,畢竟載重吃水深的大船,是不能隨意靠岸的。關羽的水軍船隻也必須要有停靠休息的地方。所以關羽軍應該立有水寨。第三,關羽要攻打臨漢水的樊城,並且要接受補給,與碼頭水寨的距離不會遠,甚至有可能是水寨旱寨連在一起的。這就決定了關羽軍的營地,就在漢水岸邊不遠處,即便往年的汛期洪水都可以威脅到的地方。所以當汛期來臨,大霖雨的時候,關羽就必須提前移營到地勢高處了。(PS.見過有人推斷關羽營地在漢水南岸,不能認同。若營地在南岸,豈不是每次攻打北岸的樊城城池或與龐德軍交戰的時候,必須先來次登陸戰?曹軍也沒道理任由關羽軍安安穩穩下船登陸吧?這跟半渡而擊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這個說法很不靠譜。)
天災非人禍,知乎為什麼那麼多拿演義當歷史的小孩子
※于禁投降關羽,為什麼到了東吳中間就杳無音信了?※如果沒有遇上連日大雨,于禁與龐德齊心協力能打敗關羽嗎?※三國時期投降的名將不少,有的甚至功成名就,為何于禁下場凄慘?※如果張遼代替于禁救援樊城,會敗給關羽嗎?※有人說黃忠一輩子只打了一場勝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輩子只打了一場敗仗被無限黑,對此你怎麼看?
TAG:歷史 | 三國 | 曹操 | 關羽 | 于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