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這本書真的能讓人點燃希望嗎?


你會發現,

原來世界上真有這樣的人,和你承受著相似的孤獨與痛苦。

你獲得了認同與歸屬。

你也會發現,原來有些孤獨與痛苦,你真的無能為力。

於是,你品嘗到了另一種痛苦: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力感;

又或者是,

顧影自憐舔舐傷口的無盡悲戚。


懷著希望就會看到希望??


與其說是希望,不如說是找到了歸屬感吧。


很遺憾

說句真話,讀人間失格,大多數人(包括我)都是把自己生活中悲觀的片段很片面地投射到對文本的理解上,像倒垃圾一樣(哪怕我知道這樣讀是錯的)。因為太宰治寫得抽象,一句典型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就讓人很輕易地把自己生活中的所有苦,所有受傷,都投射到了書中,彷彿產生了極大的共情。而片刻之後一句他可能又寫一句正面的話,就又讓人彷彿感覺受到了極大的鼓勵。這樣沉浸在虛假的自我感動和麻痹中,確實感覺很爽。

但是講道理,這是虛假的共情。並不是說在某一個細節中,甚至細到某一句話里,讀者聯繫起自己的苦和累,把自己感動到流淚,就表明讀懂了。也不是懵懵懂懂讀了很久,突然某一句話讓你彷彿感有了什麼啟發,就一股腦地順著聯想下去,最後好似得到了力量,好似與作者靈魂相通。這其實是虛假的麻痹。

太宰治寫了千百味的苦,寫了形形色色故事,是有邏輯,有線索的,或者說有綱領的。而零碎的閱讀,只會有兩個效果,一是讀書最終變成倒垃圾的過程——把自己的垃圾情緒,在書中找到映射,隨之一股腦宣洩在太宰治的書里。二是讀書讀的不是作者的真正意思,而是自己的迴響,自己的想法,也就是里內心希望聽到的聲音。舉個例子我工作不順,讀了人間失格就覺得社會污濁,逼人作賤。或者我拚命在書中尋找鼓舞,於是發現人間失格處處充滿了對我的鼓舞。書大可這麼讀,但過於自我安慰和滿足。而這樣讀完了之後太宰治本人究竟想說些什麼?不知道。這就是整體沒有把握,邏輯沒有理清。人間失格全文那麼多個故事,有什麼關聯,有什麼邏輯,作者的認知是怎麼變化的?小學開始就教導的閱讀理解方法,其實做起來是挺困難的。

所以我很反對在初讀時做摘抄式的閱讀,特別是這類難懂的書,這會讓自己難以把握全文,過於代入主觀情緒,過於細節。所以也建議全文讀完後坐下來想想:他到底寫了些什麼,他到底想說些什麼。等明白點了,則再讀再抄。畢竟一般說來都是先把握整體,再關注細節。走反了,就會對細節錯誤的理解而帶偏整體。

不過,道理雖是這樣,但我也是一個很喜歡被句子打動的人,也會抄句子。因為我並不關心他整本書想寫什麼,我真的就是去各種書中尋找自己的影子,斷章取義,促動自己思考。作者想表達什麼我並不在意,我只是真實地做一個快樂閱讀的人,知曉自己膚淺卻快樂。

回應開頭說的,沉浸在這樣虛假的自我感動和麻痹中而不自知,很爽,但也悲哀。但不如沉浸在自我感動中不僅自知而且還主動尋求這種快樂,這更爽。雖然有時候反覆說服自己,讀書沒有誰高級低級,沒有膚淺與深入,但現在的自己,唉,有空讀讀書,不錯了。

於是我很喜歡斷章取義讀文章,讀人間失格也摘抄了一句話,感覺很適合說我自己,也推薦給你:

「不過,只要我們兩個人一相見,頃刻就會變成外形和毛色都完全相同的兩條狗,一起在下著雪的小巷裡往來竄動。」——《人間失格》


如果為了點燃希望去讀人間失格 我只能說有比這個性價比更高的。

如果想問這本書是否能【點燃】希望的部分,我的回答不能確定。【充滿】希望的部分,我說有。

其實這本小說的兩個主人公好像被很多人忽略了。作為敘述者的主人公就像一個正常人一樣覺得葉藏該去精神病院。所以你說太宰治陷進去了嗎?我倒覺得他至少比一部分讀者清醒。

甚至小說里的最後時間是將東京大空襲(1945.8)之後的第二年二月(1946.2),也就是戰爭已經結束了,大家都恢復新的生活(新住民)、欣欣向榮(船橋市的新鮮的海鮮)的那種生機勃勃的畫面。我想這裡寄託著太宰治對和平的美好世界的嚮往吧。畢竟他憑著所謂的【頹廢】能在二戰文學一片荒蕪的時候發小說瞞天過海的嘲諷天皇和期待本國戰敗呢。

所以人間失格真的是看見的【喪】嗎?或許大家把葉藏當作太宰治嘲笑他弱的時候,他在更高的地方嘲笑著那些自以為是的人。

嘲諷著讀這本小說真的很有意思!

但是要是想獲得生活的動力的話就看點別的吧還是。


是讀著很舒服的感覺。

根本不會正能量滿滿,也不會痛哭流涕。

這種感覺就是「這就是一直以來的我,就好像默默地看我自己的生活一樣,終於有人和我一樣並把它寫了出來,很舒服」

因為人生一直這樣習慣了,所以看這本書不覺得很喪很悲傷,反而覺得很有歸屬感,「這就是屬於我的宿命」。

人們窺探到深海時以為深海很恐怖。但是有些魚就是屬於深海。人們無法理解深海里雙眼失明的魚是怎麼生活的,也無法理解深海魚是如何用其他敏感的感官生活的。

有些人讀這本書,感覺自己像富二代去體驗農村生活。「哇這麼艱難,你們是怎麼活的?好同情你們,你看你們這麼難,我這點困難算什麼呢!我活著的動力更足了呢」

農村人回答:

第一,我不需要你們同情,因為我們不慘。

第二,許多城裡人打著農村人的幌子賣慘,以為自己就是農村人,這種人是最矯情的。

第三,每個人在所在的環境都有他的痛與快了,不同環境的人永遠無法理解,我們最希望和同類有交集,謝謝。


有的人適應世界,是讓自己完全融入這個世界,習慣世界的規則,絲毫不能改變世界;有的人看似世界的傀儡,但夜半時分還能悄然卸下面具,內心承受著「自我」的鞭策與譴責——彷彿有一個聲音在警示自己,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忘了本心,看似合群卻悄然獨行。

太宰治或許就是後者,無論如何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這與順應潮流,抹滅內心想法尋求安寧完全不同。

------

我當初不理解,為何有人解讀「西西弗斯接受懲罰日復一日地將石頭推向山頂,直至生命終結」是一種反抗。

我後來看了加繆的《西西弗神話》:西西弗斯無聲的全部快樂就在於:他的命運是屬於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同樣,當荒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時,他就使一切偶像啞然失聲。荒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把西西弗斯留在山腳下!我們總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負。而西西弗斯告訴我們,最高的虔誠是否認諸神並且搬掉石頭。他也認為自己是幸福的。這個從此沒有主宰的世界對他來講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這塊巨石上的每一顆粒,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礦砂唯有對西西弗斯才形成一個世界。他爬上山頂所要進行的鬥爭本身就足以使一個人心裡感到充實。

從這個角度理解,倒也能稱作是反抗,只要我放下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西西弗斯。一切訴諸本心——我的信仰——使我形體勞役,不能壓制我的思緒。

二者同理。


是也不是。講講我的故事吧。我現在高一,暗戀了一個之前寒假關係較好的女生,我向她表白,她委婉地拒絕了我,我知道她有喜歡的學長,但我仍然開始淪陷,淪陷入無休無止的思念,傷心,甚至是生氣。開學後我與她關係就不知為何開始疏遠,我不明白為什麼原本的形影不離為何會漸行漸遠。朝朝暮暮腦海里都是她的身影,她與別人歡笑的身影。起初看這本書我很壓抑,我看到了自己與男主葉藏的共同點,我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會如此悲哀。最終葉藏寫到「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幸福與不幸的了,只是一切都將逝去。」我頓時覺悟,一切的一切,不過都將逝去,又如書中所說「沒有猛烈的欣喜,就不會有悲痛來襲」。我開始放下了。課間我不會再去刻意關注她,我沉默寡言,開始默默地學習,同學說我變了,再也看不到歡聲笑語的我,引人發笑的我。沒錯,不過我是變成了更好的自己,更理智的自己,無喜無悲的自己。也因如此,才能靜下心來做該做的事吧。也因如此,我的未來才會更璀璨吧。這或許不是希望,而是讓我看清了事實,使我更加理智冷靜罷了。


我覺得可以,從這樣一本以喪為主基調的書中找尋希望也許很難,但是從喪中看到希望的眼睛是你我都應當擁有的。

我欣賞太宰治,欣賞他自殺五次想要逃離這世間的決絕。其實不論是書中的主人公大庭葉藏 還是 太宰治本人,喪是附著在脆弱軀體上的抹不去的情緒。同時也是活著的唯一動力 終點是完美的死去。合上書的一瞬間 ,我好像感受到那種無力感,原來無力感充滿了悲憫的力量,那力量強大到可以把無賴派作家的生與死,都碾碎成了心酸眼淚,揉進書里 揉進眼睛裡 揉進一生的平凡瑣碎里,揉進四次未果的生命節點裡,揉進最後的善終里。自殺不是值得稱讚宣揚的方法,可是五次的堅持在我眼中是給世界最後的善意,也是生平第一次為自己而做的決定。

我喜歡《人間失格》,因為從書中鋪天蓋地的喪和死亡里我看到了希望和生,終於理解了何為 向死而生。所以像我之前所說的那樣,看完後會輕鬆,會自由。其實太宰治和大庭葉藏一樣,都在掙扎著,努力地融入這個世界。只是人格面具戴久了,便摘也摘不掉,所以痛苦的來源是臉上的笑容越真,越厭惡真正的那個笑不出來的自己。我們努力生活著的同時,也都在努力與自己和解;我們愛人,也需要被人愛;我們依賴別人也需要被人依賴;一切的我們與外界的相對的相似或者衝突都是源於我們心裡對自己的厭惡。 認清這些然後試著和世界達成共識,把「喪」的感受變成一種生活的力量。

最後,只要心中有希望,從哪裡都能看到希望。


個人理解。

不能。

只是發現他有希望,

可惜那個希望被澆滅了。


熄滅希望吧,從開篇到結尾都是滿盈而出的負能量(但這並不是批評,因為細想,人生不也是滿盈的負能量嗎?)

我讀人間失格的時間,距今已經三年多了。還記得當時的沮喪帶給我的難受。可真正大學畢業後才感受到,現實比太宰治的文字更讓人體味到錐心之痛是什麼。


有絕望也有掙扎

如果要感受希望 《奔跑吧梅勒斯》和《女生徒》都是很有力量的作品,非常正且充滿希望。


說白了就是比慘咯。

跟亨利米勒差不多:「小子,你上過的女人比我差很多,你心中的痛苦比我差很多,你TM還是活著吧。」


emm,我對《人間失格》觀感很差。

推薦《山月記》


我高一看完,心態崩了一個月。站在光明中的人體會不到來自黑暗的寒冷。在黑暗中人不會喜歡光明的溫暖。人各有異,在書中所獲得的情感與自己的經歷掛鉤


點燃就算了,這本書不會起到增加希望的作用。但是能讓人多看看自己多想想自己,多思考思考自己的絕望之處。能不能走出來、繼續向前,還是要靠自己啊。


並不能哦

除非你心裡本來就有希望

但是本來就有希望要重拾希望的話,比人間失格適合的太多了


太宰治有勇氣講出真實和感受,我們做的接受這些事實並且反思,大庭葉藏不體面很沒有尊嚴的生活,個人開始自我萎縮,包括太宰治自殺。

最重要的還是反思,成為父母之後別弄出像這樣的小孩就好。

太宰治像極了小孩 一樣,他還存在著一份善良用於寫作當中。


其實還是看你的角度吧

這本書讀完之後,會有一種壓抑感

但是如果你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這本書

世上有人承受著如此的悲傷和痛苦

你所承擔的又算得了什麼呢


也許正如魯迅先生說的,「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推薦閱讀:

春子小姐
019:《人間失格》——總有一根稻草可以壓倒我們
讀物 | 夏目漱石:心(6)

TAG:日本文學 | 日本作家 | 太宰治 | 人間失格書籍 | 人間失格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