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手機數碼圈都流行一種觀點:小米用戶是窮人,iPhone用戶買手機從來不會看價格。這種論調就算從小米發布第一款手機算起,已經風靡了近十年,經久不衰。現在只不過是從過去的iPhone用戶不差錢,還加上了華為P/MATE用戶不差錢,換湯不換藥。但很遺憾,這是錯的。這不過是對一支品牌的刻板印象,而無關事實。否則你難以用這個理論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用戶「用最貴的手機,點最便宜的外賣」的現象。 先簡單地看一份報告。這是騰訊旗下企鵝智庫於 2019 年 1 月進行網民調研,給出的各手機品牌的用戶畫像,下面是國內五大主要品牌的用戶畫像: 揀大家關心的要點說: 各品牌中,蘋果用戶月收入在8000以上的佔比最高,為15.7%; 華為與小米用戶8000以上高收入群體佔比相當,分別為10.8%、10.3%; OPPO、VIVO用戶中月收入在3000以下的佔比最高,接近60%; 如果按照我們對各品牌的刻板印象,那麼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高收入iPhone用戶應該擁有更高的佔比才對。可實際上這個比例僅僅只有15%,相反的,有高達85%的iPhone用戶月收入是在8000以下。你難道覺得這85%月收入在8000以下的iPhone用戶也是有錢人嗎?很顯然並不是。你仔細觀察觀察自己的四周,這些iPhone用戶其實就是我們的同事、同學、朋友。他們同樣在生活中面對著高高的房價望而卻步,在職場里為求生存左右奔波,既會因為油價上漲時選擇少開兩次車,也會在點外賣時為了湊2塊錢紅包絞盡腦汁。至少大多數iPhone用戶並不富有,他們是同我們一樣在生活中要面對柴米油鹽的普通人。另一方面,小米高收入用戶10.3%的佔比也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不堪——僅從收入來看,整體的用戶結構,甚至幾乎與華為保持一致。作為對比,OPPO、VIVO用戶中月收入在3000以下的佔比接近60%,而小米只是將將50%出頭。 想不到吧?那個天天被我們調侃屌絲的小米用戶,在收入上竟然能比肩華為,比O/V用戶更加富有。如果我們再把標準放寬至8000元以下,OV的佔比更是已經高達95%了。OPPO和VIVO反而更接近窮人品牌的定義。但在互聯網的主流觀點裡,卻鮮人在討論OPPO、vivo用戶收入的高低與否,為什麼?和大家得出「買小米的都是窮人」結論的原因一樣,歸根究底,是我們對品牌的刻板印象下沉到了每個用戶個體: 蘋果——因為是高端品牌——所以擁有高端用戶——得出結論:iPhone用戶都是有錢人; 小米——因為是性價比品牌——所以用戶是普通大眾——得出結論:用戶收入不高; 這是一種十分簡化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忽略了實際消費場景的複雜,只是簡單地將消費能力和收入掛鉤,默認一個人只要越有錢,就一定會買越貴的東西。人們總是傾向「化繁為簡」的思考方式:看參數太複雜了,於是將參數簡化成品牌;評價一個人太麻煩,那我就看看他穿什麼牌子的衣服,戴了什麼手錶。所以容易基於刻板印象得出「買小米的大多是窮人」的錯誤結論。同時,這種刻板印象來源於品牌方的刻意塑造。不管是蘋果小米,還是華為榮耀,品牌名都只是一個代號。摘掉了這個代號之後,產品只剩了下一堆參數。 挑選參數無疑要比挑選品牌複雜得多。所以對於大眾消費品來說,品牌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簡化消費者的決策過程,品牌方有足夠的動力去 「化繁為簡」地塑造品牌,讓一個簡單的品牌儘可能地包含更多複雜的信息。但代號只是代號,真正重要的是塑造品牌的方式——來源於產品的內核、包裝畫面、字體設計等方方面面,而不是命名本身。如果喬布斯在公司創立之初取名叫Banana,如果雷軍和幾位聯合創始人喝的是小麥粥。那麼今天大眾對Banana、小麥等辭彙也一定會有一番不同的感受。事實上,什麼品牌高端,什麼品牌平價、什麼品牌性價比,都是被品牌方塑造的結果——今天你對蘋果關於「高端」的想像,只不過是品牌方刻意地讓你這麼認為而已。因此,明明OPPO、VIVO低收入用戶佔比更高,卻並沒有讓人產生「用戶是窮人」的刻板印象。因為他們本來就不希望你通過「價格」的方式去看待這支品牌。消費者通過品牌篩選產品,同時品牌方也在通過品牌篩選消費者。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O/V的品牌主張從來無關價格——既不強調貴,也不強調便宜。大眾自然不會將其產品與用戶的貧富聯繫在一起。 oppo品牌主張 vivo品牌主張另一個更有意思的事情。在疫情席捲全球,經濟頭上盤旋陰霾揮之不去的今天,消費產品價格升級的趨勢並沒有因此止步。剛剛過去的618,大家都在買旗艦,1-2K的終端機型份額反而在減少。既然錢更不好掙了,又是什麼在驅動消費者買入更貴的產品呢? 因為我們的主力消費群體在發生變化。 之前寫的: 高售價,掠奪的從來不是高收入消費群體,而是那些更在乎體驗、更願意為高附加值買單的人。所以我們看得到,匡威和iphone是兼容的,奶茶店和iPhone並不違和。 學生和剛入職場不久的小白領才是最願意為此買單的消費者。他們消費趨同的本質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在他們眼裡消費體驗權重更高。 過去的幾十年,是中國經濟騰飛,生產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幾十年。期間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年人,在這幾年裡慢慢成為了我們的消費主力。這部分消費者,成長在生活水平最高的時代。因為從小衣食富足,沒有經歷過食不果腹的窘境,所以消費觀比起上一代人更加激進: 能吃,不夠滿足,要吃得更好; 能穿,不夠滿足,要穿得更個性; 能用,不夠滿足,要用得更極致; 沒錢?沒有關係,那就花未來的錢; ... 於是我們的社會從2010年左右開始,經歷了一波長時間的、全面的消費升級。這波消費升級的本質,就是消費者開始脫離實用主義更加關注產品為自身體驗帶來的幸福感。早些年iPhone如此高昂的售價在中國區仍供不應求,也是抓住了這波主力消費青年人消費觀變化的紅利。只要產品體驗足夠好,就會有足夠的人為此買單。雖然這兩年由於經濟下行的壓力,消費降級又成為了新的熱詞。但實際上這波升級並沒有結束,只是升級的速度在相對放緩而已。消費觀仍在進行著緩慢的代際更替,擁有新消費觀的年輕的消費者還在不斷進入市場。2020年雖然環境不好,但目前仍未到置死地而後生的地步,還處在這波紅利的尾巴。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明明錢不好掙,但東西還是越買越貴的現象。捨得買匡威和奶茶的消費者未必是有錢人,但一定是更願意為自己花錢的人。相對應上一代消費者,他們實際掌握社會資源卻怎麼也想不明白布鞋和奶茶竟然還能賣這麼貴?他們區別的本質不在於收入,在於消費觀的巨大衝突。簡單的說就是,由於消費觀的變化,現在我們的主力消費群體,更加註重產品體驗,更加願意為高附加值買單,更加捨得為自己花錢了。而性價比,也是一種消費觀。 所以,我其實無法確定買小米和紅米手機的人收入高低,但他們大概率,是擁有同樣消費觀的一個群體。 應評論區的要求,附上更完整的報告內容,有興趣的可以點開查看原圖研究研究: 僅供參考 以上是正文,下面額外聊聊:我們說,消費升級的本質是消費者開始剝離實用主義,更關注消費體驗為自身所帶來的幸福感。那麼這波紅利的尾巴結束之後呢,真的只能迎來所謂的消費降級嗎?不是的,至少沒那麼簡單。不論經濟如何變化,科技發展讓社會的生產力只會向前遞進。這就為人們向「自身」的探索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所以,在消費升級之後,等待我們的不一定是消費降級,很可能是更加關注「自身」。事實上,如果你有足夠留意,下一波關注「自身」的消費現象已經在逐漸顯現了。關注我 @子非魚葉,之後的文章里我會再好好聊聊關於這個話題的想法。哈哈哈,么么你個噠。 買小米的人收入高不高我不知道。但用手機來定義收入的人,覺得人的價值居然能被一款手機來定義。可悲。怎麼說也得是車或者表好吧?太可悲了。當然,嚴肅地說,小米的用戶大多是價格敏感型用戶,但這並不等於窮。或者說大部分消費者都是價格敏感型的,區別是哪個領域罷了。對電子消費者天天喊智商稅的男性消費者,可能一雙球鞋幾千塊,一瞬間就秒了。 在菜市場里為了幾毛錢吵架的女性消費者,可能一個包幾萬塊,一瞬間就秒了。擱這兒裝啥用戶調研呢?不就是想發表用小米的都是窮吊的睿智言論嗎?攻擊廠商最多是黨同伐異,攻擊用戶就是突破底線的手段了。廠商都知道消費者五花八門,搞了三四條產品線,細分下來六七八九種用戶畫像。到了嘴炮黨嘴裡面,用一個品牌的手機的人,就全都是一個尿性了。這倒是很像宗教信徒如何看待異教徒的情況。 先確認一個基調,答案如問題,是這樣兒的,買小米和紅米手機的人普遍收入不高。實際上這話只說了一半,在中國無論買哪種手機的人都是普遍收入不高。就看你怎麼去定義高收入群體了,如果在普通的三線城市以外,月入1.5萬就屬於高收入群體了,至少是前10~15%的水平,如果在大城市,比如北上廣深,至少要達到3萬月薪,才能算高收入群體,然而只要是工薪階層,就基本都是房奴。如果說買4000塊錢的華為,那麼我相信低收入群體也會佔一多半,如果買5000塊錢的iPhone,我相信低收入群體還是會佔一多半兒,我甚至見過月入3000的小姑娘去買了一個11,000多的iPhone。(當然這個消費觀我不太認可,但是人家怎麼花我管不著。 ) 這句話其實應該換一個問法,把這個主謂關係換一下,問是普遍低收入群體都會去買紅米或小米嗎?其實這個還是廢話。低收入群體買的最多的是華為(榮耀),因為無論高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裡頭,華為的銷量都佔了很大的部分。題主的意思是想問一個趨向性,是窮人普遍意義上會選擇紅米和小米嗎?其實仍然不是這樣的。很多窮人,超級多窮人,某種程度上,與低學歷群體重合。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也沒有時間或精力去研究這些東西,所以他們最後的選擇往往是那些個牌子大廣告打得響的牌子,而不是說真正最適合他們的。就2019年千元級,我只推薦兩款,一個是榮耀9x,一個是紅米note8pro。銷量不少,但是也沒有想像的多,同價位很多競爭的產品,很多辣雞也都混了進來,也都搶走了很多的銷量,也就是說很多時候真正的銷量口碑與產品力並沒有什麼關係,甚至說群眾用人民幣投票之時,腦子裡都是沒概念的。手機它還有社會價值,還有消費觀念,還有約定俗成,還有愛國情緒,還有家常里短,還有接人待物,還有經濟規律,還有社會發展,還有宗教信仰,還有互聯網,還有階級鬥爭。更多情況下,買哪個手機,收入能力以外,還有消費觀,或者說後者的決定性更大。這是作為一個數碼的愛好者最悲哀的事兒,就是我們的科普,很多時候是沒有意義的。人們往往喜歡去看誰喊的響,並不一定想研究誰說的對。辯證的思維邏輯是非常需要腦細胞的,大家普遍偏懶,並不願意費時間和精力去考慮這些東西,雖然很多人的收入確實很低,但他們仍然不願意去費這個心思,或者說辨別的成本非常大,獲取信息辨識信息非常難。又或者說千八百塊錢甚至幾百塊錢的東西,不值得他們去浪費這麼多的時間精力去研究,手機這東西能用就行了。Redmi K30 王一博同款 120Hz流速屏 前置挖孔雙攝 索尼京東¥ 1399.00去購買? 騰訊發布手機品牌用戶畫像 騰訊旗下 互聯網產業趨勢研究、用戶研究和產品創新的專業機構 企鵝智庫 發布了2019主流手機品牌的用戶畫像,針對 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榮耀、魅族、一加、努比亞、鎚子 11家品牌用戶的性別、學歷、年齡、城市等做了詳細統計,一起來看看~「行情」騰訊發布手機品牌用戶畫像 華米OV魅族一加差異大?baijiahao.baidu.com 我們沒有必要非得把人們標籤化。似乎在很多人眼中,穿安踏的沒有穿耐克的富,用紅米的沒有用華為蘋果的有品位?這種觀點很荒謬啊,我認識的人里,有月收入三千左右還要咬牙從華強北買台二手iPhone的人,也有月收入20K+買台千元機依然美滋滋的;有省吃儉用攢錢買雙aj天天恨不得供起來的,也有在夜市買套籃球服舒舒服服穿著的人。後來我才發現;自己收入低、買不起昂貴品牌衣服時,會額外留意別人的鞋帽;自己咬咬牙買了台很貴的手機時,會額外注意別人用的手機是什麼價位,從而給自己一個標籤。不累么? 回到紅米這個品牌,如果說你認定買紅米的手機的人收入普遍都不高,那麼其實和紅米有著相同地位的其他幾個品牌:榮耀、realme以及iQOO,其實都差不多(除了榮耀有個愛國標籤),他們的性價比應該是整個手機鏈中最高的。紅米的K系列,榮耀的X系列以及最新的play 4T Pro,realme的X50系列以及iQOO新發布的neo,配置都不低,甚至對不少人來說,和五六千的旗艦機對比起來區別真的感知不強,那麼對於懂手機且需求並不高的人來說,這些品牌何樂而不買呢? 推薦閱讀:
一直以來,手機數碼圈都流行一種觀點:小米用戶是窮人,iPhone用戶買手機從來不會看價格。
這種論調就算從小米發布第一款手機算起,已經風靡了近十年,經久不衰。
現在只不過是從過去的iPhone用戶不差錢,還加上了華為P/MATE用戶不差錢,換湯不換藥。
但很遺憾,這是錯的。這不過是對一支品牌的刻板印象,而無關事實。否則你難以用這個理論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用戶「用最貴的手機,點最便宜的外賣」的現象。
先簡單地看一份報告。這是騰訊旗下企鵝智庫於 2019 年 1 月進行網民調研,給出的各手機品牌的用戶畫像,下面是國內五大主要品牌的用戶畫像:
揀大家關心的要點說:
如果按照我們對各品牌的刻板印象,那麼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高收入iPhone用戶應該擁有更高的佔比才對。可實際上這個比例僅僅只有15%,相反的,有高達85%的iPhone用戶月收入是在8000以下。
你難道覺得這85%月收入在8000以下的iPhone用戶也是有錢人嗎?
很顯然並不是。你仔細觀察觀察自己的四周,這些iPhone用戶其實就是我們的同事、同學、朋友。他們同樣在生活中面對著高高的房價望而卻步,在職場里為求生存左右奔波,既會因為油價上漲時選擇少開兩次車,也會在點外賣時為了湊2塊錢紅包絞盡腦汁。
至少大多數iPhone用戶並不富有,他們是同我們一樣在生活中要面對柴米油鹽的普通人。
另一方面,小米高收入用戶10.3%的佔比也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不堪——僅從收入來看,整體的用戶結構,甚至幾乎與華為保持一致。
作為對比,OPPO、VIVO用戶中月收入在3000以下的佔比接近60%,而小米只是將將50%出頭。
想不到吧?那個天天被我們調侃屌絲的小米用戶,在收入上竟然能比肩華為,比O/V用戶更加富有。
如果我們再把標準放寬至8000元以下,OV的佔比更是已經高達95%了。OPPO和VIVO反而更接近窮人品牌的定義。
但在互聯網的主流觀點裡,卻鮮人在討論OPPO、vivo用戶收入的高低與否,為什麼?
和大家得出「買小米的都是窮人」結論的原因一樣,歸根究底,是我們對品牌的刻板印象下沉到了每個用戶個體:
這是一種十分簡化的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模式,忽略了實際消費場景的複雜,只是簡單地將消費能力和收入掛鉤,默認一個人只要越有錢,就一定會買越貴的東西。
人們總是傾向「化繁為簡」的思考方式:看參數太複雜了,於是將參數簡化成品牌;評價一個人太麻煩,那我就看看他穿什麼牌子的衣服,戴了什麼手錶。
所以容易基於刻板印象得出「買小米的大多是窮人」的錯誤結論。
同時,這種刻板印象來源於品牌方的刻意塑造。
不管是蘋果小米,還是華為榮耀,品牌名都只是一個代號。摘掉了這個代號之後,產品只剩了下一堆參數。
挑選參數無疑要比挑選品牌複雜得多。所以對於大眾消費品來說,品牌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簡化消費者的決策過程,品牌方有足夠的動力去 「化繁為簡」地塑造品牌,讓一個簡單的品牌儘可能地包含更多複雜的信息。
但代號只是代號,真正重要的是塑造品牌的方式——來源於產品的內核、包裝畫面、字體設計等方方面面,而不是命名本身。
如果喬布斯在公司創立之初取名叫Banana,如果雷軍和幾位聯合創始人喝的是小麥粥。那麼今天大眾對Banana、小麥等辭彙也一定會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事實上,什麼品牌高端,什麼品牌平價、什麼品牌性價比,都是被品牌方塑造的結果——今天你對蘋果關於「高端」的想像,只不過是品牌方刻意地讓你這麼認為而已。
因此,明明OPPO、VIVO低收入用戶佔比更高,卻並沒有讓人產生「用戶是窮人」的刻板印象。因為他們本來就不希望你通過「價格」的方式去看待這支品牌。
消費者通過品牌篩選產品,同時品牌方也在通過品牌篩選消費者。
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O/V的品牌主張從來無關價格——既不強調貴,也不強調便宜。
大眾自然不會將其產品與用戶的貧富聯繫在一起。
另一個更有意思的事情。
在疫情席捲全球,經濟頭上盤旋陰霾揮之不去的今天,消費產品價格升級的趨勢並沒有因此止步。剛剛過去的618,大家都在買旗艦,1-2K的終端機型份額反而在減少。
既然錢更不好掙了,又是什麼在驅動消費者買入更貴的產品呢?
之前寫的:
高售價,掠奪的從來不是高收入消費群體,而是那些更在乎體驗、更願意為高附加值買單的人。所以我們看得到,匡威和iphone是兼容的,奶茶店和iPhone並不違和。 學生和剛入職場不久的小白領才是最願意為此買單的消費者。他們消費趨同的本質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在他們眼裡消費體驗權重更高。
高售價,掠奪的從來不是高收入消費群體,而是那些更在乎體驗、更願意為高附加值買單的人。
學生和剛入職場不久的小白領才是最願意為此買單的消費者。他們消費趨同的本質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在他們眼裡消費體驗權重更高。
過去的幾十年,是中國經濟騰飛,生產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幾十年。期間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年人,在這幾年裡慢慢成為了我們的消費主力。
這部分消費者,成長在生活水平最高的時代。因為從小衣食富足,沒有經歷過食不果腹的窘境,所以消費觀比起上一代人更加激進:
於是我們的社會從2010年左右開始,經歷了一波長時間的、全面的消費升級。這波消費升級的本質,就是消費者開始脫離實用主義更加關注產品為自身體驗帶來的幸福感。
早些年iPhone如此高昂的售價在中國區仍供不應求,也是抓住了這波主力消費青年人消費觀變化的紅利。只要產品體驗足夠好,就會有足夠的人為此買單。
雖然這兩年由於經濟下行的壓力,消費降級又成為了新的熱詞。但實際上這波升級並沒有結束,只是升級的速度在相對放緩而已。消費觀仍在進行著緩慢的代際更替,擁有新消費觀的年輕的消費者還在不斷進入市場。
2020年雖然環境不好,但目前仍未到置死地而後生的地步,還處在這波紅利的尾巴。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明明錢不好掙,但東西還是越買越貴的現象。
捨得買匡威和奶茶的消費者未必是有錢人,但一定是更願意為自己花錢的人。相對應上一代消費者,他們實際掌握社會資源卻怎麼也想不明白布鞋和奶茶竟然還能賣這麼貴?
他們區別的本質不在於收入,在於消費觀的巨大衝突。
簡單的說就是,由於消費觀的變化,現在我們的主力消費群體,更加註重產品體驗,更加願意為高附加值買單,更加捨得為自己花錢了。
而性價比,也是一種消費觀。
應評論區的要求,附上更完整的報告內容,有興趣的可以點開查看原圖研究研究:
以上是正文,下面額外聊聊:
我們說,消費升級的本質是消費者開始剝離實用主義,更關注消費體驗為自身所帶來的幸福感。那麼這波紅利的尾巴結束之後呢,真的只能迎來所謂的消費降級嗎?
不是的,至少沒那麼簡單。
不論經濟如何變化,科技發展讓社會的生產力只會向前遞進。這就為人們向「自身」的探索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所以,在消費升級之後,等待我們的不一定是消費降級,很可能是更加關注「自身」。
事實上,如果你有足夠留意,下一波關注「自身」的消費現象已經在逐漸顯現了。
關注我 @子非魚葉,之後的文章里我會再好好聊聊關於這個話題的想法。
哈哈哈,么么你個噠。
買小米的人收入高不高我不知道。
但用手機來定義收入的人,覺得人的價值居然能被一款手機來定義。
可悲。
怎麼說也得是車或者表好吧?
太可悲了。
當然,嚴肅地說,小米的用戶大多是價格敏感型用戶,但這並不等於窮。
或者說大部分消費者都是價格敏感型的,區別是哪個領域罷了。
對電子消費者天天喊智商稅的男性消費者,可能一雙球鞋幾千塊,一瞬間就秒了。
在菜市場里為了幾毛錢吵架的女性消費者,可能一個包幾萬塊,一瞬間就秒了。
擱這兒裝啥用戶調研呢?不就是想發表用小米的都是窮吊的睿智言論嗎?
攻擊廠商最多是黨同伐異,攻擊用戶就是突破底線的手段了。
廠商都知道消費者五花八門,搞了三四條產品線,細分下來六七八九種用戶畫像。
到了嘴炮黨嘴裡面,用一個品牌的手機的人,就全都是一個尿性了。
這倒是很像宗教信徒如何看待異教徒的情況。
先確認一個基調,答案如問題,是這樣兒的,買小米和紅米手機的人普遍收入不高。
實際上這話只說了一半,在中國無論買哪種手機的人都是普遍收入不高。
就看你怎麼去定義高收入群體了,如果在普通的三線城市以外,月入1.5萬就屬於高收入群體了,至少是前10~15%的水平,如果在大城市,比如北上廣深,至少要達到3萬月薪,才能算高收入群體,然而只要是工薪階層,就基本都是房奴。
如果說買4000塊錢的華為,那麼我相信低收入群體也會佔一多半,如果買5000塊錢的iPhone,我相信低收入群體還是會佔一多半兒,我甚至見過月入3000的小姑娘去買了一個11,000多的iPhone。(當然這個消費觀我不太認可,但是人家怎麼花我管不著。 )
這句話其實應該換一個問法,把這個主謂關係換一下,問是普遍低收入群體都會去買紅米或小米嗎?
其實這個還是廢話。
低收入群體買的最多的是華為(榮耀),因為無論高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裡頭,華為的銷量都佔了很大的部分。
題主的意思是想問一個趨向性,是窮人普遍意義上會選擇紅米和小米嗎?
其實仍然不是這樣的。很多窮人,超級多窮人,某種程度上,與低學歷群體重合。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也沒有時間或精力去研究這些東西,所以他們最後的選擇往往是那些個牌子大廣告打得響的牌子,而不是說真正最適合他們的。
就2019年千元級,我只推薦兩款,一個是榮耀9x,一個是紅米note8pro。銷量不少,但是也沒有想像的多,同價位很多競爭的產品,很多辣雞也都混了進來,也都搶走了很多的銷量,也就是說很多時候真正的銷量口碑與產品力並沒有什麼關係,甚至說群眾用人民幣投票之時,腦子裡都是沒概念的。
手機它還有社會價值,還有消費觀念,還有約定俗成,還有愛國情緒,還有家常里短,還有接人待物,還有經濟規律,還有社會發展,還有宗教信仰,還有互聯網,還有階級鬥爭。更多情況下,買哪個手機,收入能力以外,還有消費觀,或者說後者的決定性更大。
這是作為一個數碼的愛好者最悲哀的事兒,就是我們的科普,很多時候是沒有意義的。人們往往喜歡去看誰喊的響,並不一定想研究誰說的對。辯證的思維邏輯是非常需要腦細胞的,大家普遍偏懶,並不願意費時間和精力去考慮這些東西,雖然很多人的收入確實很低,但他們仍然不願意去費這個心思,或者說辨別的成本非常大,獲取信息辨識信息非常難。又或者說千八百塊錢甚至幾百塊錢的東西,不值得他們去浪費這麼多的時間精力去研究,手機這東西能用就行了。
騰訊發布手機品牌用戶畫像
騰訊旗下 互聯網產業趨勢研究、用戶研究和產品創新的專業機構 企鵝智庫 發布了2019主流手機品牌的用戶畫像,針對 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榮耀、魅族、一加、努比亞、鎚子 11家品牌用戶的性別、學歷、年齡、城市等做了詳細統計,一起來看看~
我們沒有必要非得把人們標籤化。似乎在很多人眼中,穿安踏的沒有穿耐克的富,用紅米的沒有用華為蘋果的有品位?
這種觀點很荒謬啊,我認識的人里,有月收入三千左右還要咬牙從華強北買台二手iPhone的人,也有月收入20K+買台千元機依然美滋滋的;有省吃儉用攢錢買雙aj天天恨不得供起來的,也有在夜市買套籃球服舒舒服服穿著的人。
後來我才發現;自己收入低、買不起昂貴品牌衣服時,會額外留意別人的鞋帽;自己咬咬牙買了台很貴的手機時,會額外注意別人用的手機是什麼價位,從而給自己一個標籤。
不累么?
回到紅米這個品牌,如果說你認定買紅米的手機的人收入普遍都不高,那麼其實和紅米有著相同地位的其他幾個品牌:榮耀、realme以及iQOO,其實都差不多(除了榮耀有個愛國標籤),他們的性價比應該是整個手機鏈中最高的。
紅米的K系列,榮耀的X系列以及最新的play 4T Pro,realme的X50系列以及iQOO新發布的neo,配置都不低,甚至對不少人來說,和五六千的旗艦機對比起來區別真的感知不強,那麼對於懂手機且需求並不高的人來說,這些品牌何樂而不買呢?
TAG:手機 | 華為 | 華為手機 | 紅米手機 | 紅米N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