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時期,孔孟的儒家思想說的那麼好聽又有道理,為什麼不被很多君主採納?
如題,在當時的亂世,孔孟保民而王,施行仁政,有教無類的思想對於當時平民百姓似乎的確有很大的幫助,按道理來說採取儒家思想確實能慢慢積攢國力,但為什麼幾乎所有君主都不予採納,最後還是大秦用了法家思想才能統一的呢?儒家思想在當時究竟存在什麼實質性的問題?
扁鵲為什麼治不了蔡公:因為扁鵲告訴他有病,蔡公不信自己有病,蔡公不是不信扁鵲的醫術,只是不信自己有病
儒家為什麼不被諸侯採用?因為儒家告訴諸侯他們統治有問題,諸侯不信;他們知道儒家能治病,所以善待儒家、甚至親近儒家,但是他們不拿儒家來治病,不是儒家不能治,而是他們不覺得自己有病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認識到秦有病的,也延請儒生前去會診,大批的儒生,72博士,而且燒書時天下都燒但是博士保留、讓天下人學學問向博士學習;不過他沒認清自己病有多重,讓儒生按照他的認識去治病,最後與請來治病的儒生鬧翻了,最後也沒治好病
只有各個諸侯瞬間垮台,統一六國、顯得強大無敵的大秦也被連根拔起,新的統治者才不得不承認,當初的統治就是有病,有病就得治,儒家才有了按自己醫術提出診治意見的機會
除了覺得自己「沒毛病」的君主外,在《孟子》一書中還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場景,比如 齊宣王在線耍賴。
有天孟子先生想方設法從各個角度去給齊宣王說道理,終於有一次,在聽了孟子先生倡導的王政之後,齊宣王開了竅:
王曰:「善哉言乎!」齊宣王也覺得孟子先生說的很有道理,說得真好啊,不免發出了鼓掌讚歎。接著孟子先生就說別光聽著好,你倒是趕快去做吧。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前方高能耍賴現場!!!
齊宣王一聽自己要去做,馬上開始耍賴,開始推脫,說了啥呢?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做不了,做不了,我有病,我貪財)
孟子先生就以公劉先生的事迹回答說喜好財貨並不妨礙去實行王政啊,自己喜好財貨,也要考慮到老百姓也是需要財貨的,讓老百姓也有財貨可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 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齊宣王一聽,還是不想做,那既然這個理由不好,我就在找一個吧,就繼續耍賴找借口,又說自己喜好美色,所以做不了。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先生就又拿太王的事迹出來,說明好色其實也不妨礙王政,好美色的同時也要讓老百姓的嫁娶之事做好,這同樣是仁政。
這一段到這裡就結束了,所以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能知道還是存在知道自己有病,知道道理好,就是不去做的君王。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甫,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這是因為啥呢?其實道理很簡單,齊宣王長久以來的行為舉止在他的身心中形成了慣性,突然有一天要改怎麼會舒服?所以他雖然心裡也知道孟子先生說的是對的是好的,但是在糾正已有的慣性的時候,往往就會被打斷,出現反覆,然後各種給自己找借口,這就如同我們戒除壞毛病一樣。
明知道該做事情了,但還是想打遊戲,明明到deadline了,但還是想刷下手機,這其中關鍵在於以往的行動積累出來的作用,要想真正改正,得一點點的,在一個良好的環境里,通過長期的正確行動,慢慢積累,才能改掉惡習。
而齊宣王好歹是個諸侯王,面對的誘惑比大家大多了,還積累了那麼多年怎麼會輕易改掉,但是又不想慢慢糾正,就像得病了一樣,不好好吃藥,求急心切妄圖吃個大力丸就好了,殊不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道德經說人不能追名逐利,那人的動力是什麼? - 澄瀾葛老師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7378714/answer/1304699858
為什麼有些現代人接受信息越多,越失去了明辨是非,理性思考的能力? - 澄瀾葛老師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5561144/answer/1300718443
當人們受教育程度越高,信息獲取量越來越多時,會不會越容易失去對人或事物的勇氣? - 澄瀾葛老師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0540160/answer/1289907179
我們曾經有個家,名字叫周朝,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錯。這個國家可以用一個大家庭來描述。大家長是周天子,他的子侄們,老哥們老戰友的孩子們,還有個別乾兒子都住他那大耗死里。
開始大家其樂融融,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但這老大幹了幾件諸如打架鬥毆、吸毒嫖娼一類的不靠譜的事之後,聲望就掃地去了。再加上年老色衰,體弱多病,就越來越不被那幫小子當回事了。那幫小子不光把他弄到一個小的工人房裡貓著,還為了分搶他的家產打的頭破血流。
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諸子的學說。很多人都說先秦諸子是為當時的亂世在開藥方,這未必完全正確。
《老子》的出現,確實是在這一時期,但它的形成則應是在之前。
周老爺子在家道昌盛的時候得算是治家有方,於是趁著年富力強思路敏捷,把相應治理理念進行了系統化的梳理。不過,當時的領導人還沒有出文選的習慣,他只是把它作為自己的勵志床頭睡前讀物。
家道中落之後,又是搬家又是保姆辭職,這心靈日記書就被不知道誰給順走了。不過這哥們倒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在原來放日記本的盒子上留下幾個大字:「老子拿的」,於是這後來就被稱為《老子》。
《老子》並不是一本針對亂世的著作,它是一部由治世走向盛世的為政指南。因此,在春秋戰國的紛擾之中,它靜靜地飄過,正如它靜靜地飄來,只留下一個道字,讓後人猜了又猜。
不象老子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孔子是確有其人,而且恨不得把能見的都見了。
周老爺子這一大家子開啟了互相傷害模式之後,孔子是跑出來勸架的,跑這家說完跑那家說。都是「大家都冷靜,別打了!以前生活多好,幹什麼事老爺子都給咱們立下了規矩,咱一家人都是實在親戚,按著規矩來,有什麼說不開的。」那邊都開瓢了,他還跟那說呢。於是,他得到了大家的統一回復,「哪涼快哪呆著去。別回頭濺你一臉血。」
克己復禮是孔子的宣傳口號,孟子基本上跟他是一個路子,不過換了個更時髦的提法,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children.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day. So let』s start giving.
墨子看他們這麼墨跡,實在看不下去了。他也是勸架的,他不光勸架,而且親自上前拉架。他把園丁組織了起來,凡是見到哥倆打架的,誰先動手他們就去打誰。「你們消停會兒行不。大家都是為了生意,有什麼非得動刀子的。我告訴你們啊,我已經把城管組織起來了,誰動我動誰。你們還別惹我們,我們是無產者,無產者沒有家,英特納雄哪兒一定要實現。」這些哥們一琢磨,他要是英特納雄哪兒了,我們擱哪兒呀。
這時商鞅、韓非子他們出現了。他們不管勸架,而是幫著打架。他們是健身房私教。「哥們,打架呢?你這不行,你大腿還沒人胳膊粗呢,能打過人家?來我們健身特訓班吧,力量、技巧、套路、散打、空手、器械,三十天見效,無效退款。包管你練完之後,剛才那樣式的,你一個能打他六個。」
他們來到小秦家,剛一介紹業務,就被留下了。「成,我把你的學時都包了。」兩個學期過後,他還真把那六個叫板的全給滅了
儒家的治國理論是謀萬世,不謀一時;謀天下,不謀一國。
先秦時期列國紛爭,劣幣驅逐良幣;君王縱有心行仁政,也不得不因時局而妥協。保民而王,奈何不了幾十萬大軍。
譬如說,企業發展要創新研發,可在一個不保護知識產權的環境中,去研發就是冤大頭。那就是一起製造假冒偽劣粗製濫造的商品出來,誰在殘酷競爭中存活下來,才可能去升級轉型。
所以先秦儒家思想很難被施行,而大一統王朝樂於接受儒家思想。
很多人都承認「早睡,不熬夜」對身體和事業有好處,為什麼卻都不肯執行呢?
同理。
推薦閱讀:
※儒家造成了中國世俗嗎?
※儒文化的核心是什麼?「仁」還是「禮」?
※君民共治是儒家民本思想嗎?
※潘麟導師:朱熹對「格物致知」的錯解,致使心性之理晦暗不彰
※儒家禮學消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