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呼吸冥想過程中,五分鐘左右會出現呼吸自動減弱、注意力無處安放的情況,該怎麼辦?

大概有半年左右的冥想經驗,應該是從開始觀呼吸一兩個月之後出現了這種狀況。因為觀呼吸的本質就是將腦子儘可能放空,注意力儘可能集中,所以我比較認同觀呼吸應該是完全處於觀察狀態而盡量不要主觀控制的觀點。那麼問題來了,倘若我不去控制呼吸,它就會在我逐漸進入狀態時自己慢慢減弱,頻率和幅度都會慢慢變小,小到一種日常生活(包括睡眠時)中根本不會出現的程度(大概是因為我的身體由於冥想狀態而減少了對氧氣的需求,所以身體自主調節減小了呼吸頻率;在出現這種情況的同時上肢開始發麻,觸覺開始消失),小到我甚至難以感知它;通常在這個時候,我難以將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因為它極其微弱,近乎消失,不像之前那樣是完全清晰可感的存在,我幾乎很難觀察到身體的起伏與氣體的進出;走神的次數開始增加,逐漸脫離冥想狀態。

我也試圖主觀控制過呼吸,使它保持在一個較為平穩並且易被察覺的狀態。但這樣的話,我就要時刻注意我的腹部肌肉,時刻調控它,刻意用力,刻意放鬆。我仍然專註不了,雖然注意力相比走神來說是處於一個比較集中的狀態,但是就很難進入那種神感通透與外界脫離的狀態。

希望有經驗的人士可以分享一下解決方法,我應該怎麼辦,謝謝!


很喜歡回答這樣的答案。有實際的經驗,才可以提出如此具體的內容。

呼吸減弱,同時會出現雜念減少,身體輕鬆,意識反而清醒的體驗。不是注意力無處安放,而是注意力會有個清楚明顯的存在顯現。需要把這個清醒的意識確立,找到,由此而向外看。以意識為坐標點。靜坐的目的就是確立這個坐標點。其他都會過程。

首先,修靜坐,有兩個核心。1.靜下來。2.注意力集中於一點。

所以,你已經注意到這兩個方面,確實有觀察和自己思考到了問題點。

繼續保持這個有疑問,有觀察的方式。這是進步的動力,也是解決問題的路。

從古代,佛陀把靜坐銳變成完整版以來,人們趨向於忘記全面放鬆,把另一個專註當成了目標。實際上,這就是扔掉了一半功效。

在古代,我國道家的最核心方法是:全面放鬆,進入恍惚狀態。也就是把放鬆全身心放在了第一位。等待著身體發生變化。

而到了現代,幾乎這個內容消失了。只留下了關注呼吸。但是,佛陀的原始方法不可能跳過人體自然現象。也就是說,靜坐,必須先放鬆身體,達到放鬆精神,這樣就容易進入狀態。意識反而會清醒,各種負擔都會減少。

進入這個狀態後,才是開始注意力集中訓練。

所以,觀呼吸,並不是盯住呼吸的進出。古代叫六秒門。可以參考百度資料。

而有經驗的禪師,會先放鬆身心入手。直接跳過六秒門的前兩個步驟。直接進入數,隨,後的止狀態。也就是通常講的身體出現托舉力,內部產生通達,身體輕鬆,雜念減少的佳境。

這樣進入佳境,意識反而清醒。這是非常凸顯的。而專註力訓練,就缺乏雜念減少帶來的輕安和緩解舒適。

所以,現代禪修或觀呼吸都會進入一定境界後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苦根無法解決等。


我來修改下練習細節的一些小問題,當然有些唐突,你不同意,別罵我哈~

大概有半年左右的冥想經驗,應該是從開始觀呼吸一兩個月之後出現了這種狀況。

因為觀呼吸的本質就是將腦子儘可能放空,注意力儘可能集中,所以我比較認同觀呼吸應該是完全處於觀察狀態而盡量不要主觀控制的觀點。

(不要要求完全,另外,觀呼吸,只是覺察氣息,有讓腦子放空的這個行動?切記,不要這樣去做,容易輕微頭疼,另外,盡量不要主觀控制,這個點,知道就行了,不需要去做)

那麼問題來了,倘若我不去控制呼吸,它就會在我逐漸進入狀態時自己慢慢減弱,頻率和幅度都會慢慢變小,小到一種日常生活(包括睡眠時)中根本不會出現的程度(大概是因為我的身體由於冥想狀態而減少了對氧氣的需求,所以身體自主調節減小了呼吸頻率;在出現這種情況的同時上肢開始發麻,觸覺開始消失),小到我甚至難以感知它;通常在這個時候,我難以將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因為它極其微弱,近乎消失,不像之前那樣是完全清晰可感的存在,我幾乎很難觀察到身體的起伏與氣體的進出;

練習基礎點,的確是基於覺察覺知,但是同樣,你自己也發現了,當氣息變的特別微弱的時候,你難道真的不知道自己呼吸?如果你不知道,你怎麼發現你氣息微弱了。所以這一部分練習開始有了問題。

1.不適應,冥想練習真正的難點,不是練習沒效果,而是人們容易對於練習中的某些狀態和變現大驚小怪,比如很爽,很自在,很開心,呼吸短淺,又感覺無比長。

這個時候,真正的問題不是你覺察不到自己的呼吸,而是你對於當前狀態產生了其他應急反應,將你從練習中,抽離了出來,不再是簡單的覺察到什麼就什麼,而是對不對,怎麼不一樣,該怎麼去做,這類想法當中。其實自己能練習到這部分已經很不錯了。

2.明,練習並不僅僅只是知道呼吸,而是以呼吸作為一種內在的手段,讓我們能意識到自身的變化,關鍵是,你意識到了自身的變化,又產生了很多的看法想法,但是這個時候,你對於這些看法想法,又想幹掉他,左右他,其實沒有必要,等練習熟練,習以為常了,這些東西自然就會消退下去。

3.練習知道就夠了,冥想練習可以認為是一種基於全然的覺察覺知,而不是說我知道了後要怎麼去做。

走神的次數開始增加,逐漸脫離冥想狀態。

我也試圖主觀控制過呼吸,使它保持在一個較為平穩並且易被察覺的狀態。但這樣的話,我就要時刻注意我的腹部肌肉,時刻調控它,刻意用力,刻意放鬆。我仍然專註不了,雖然注意力相比走神來說是處於一個比較集中的狀態,但是就很難進入那種神感通透與外界脫離的狀態。

(控制呼吸。。。。。這個就錯了,練習不再自然,而是可以,而可以,你身體的肌肉就會僵硬緊張,適得其反了,當然,是我自己的一些拙見。

我有做冥想公益課,在專欄里,也有視頻和文章,隨便看看,反正也不收錢。)


冥想要修得好,不要老在身識上打轉。一會注意呼吸搞放空,一會又要哪裡用力哪裡放鬆,這樣修下去永遠都在入門口徘徊,不能登堂入室。

制心一處是冥想最初步的修法,最終目的是要能入定,也就是擺脫意識與身識的束縛。呼吸法是一個方便法門,不是究竟,隨息有點效果以後就不需要再觀呼吸了,把注意力放在起伏的念頭上,看自己的念頭生滅,那個能觀念頭的東西在哪裡要找出來,能找出來才能上到另一個台階。


關於冥想的書我比較少看,只能大概分享一下我跟我的冥想老師學習和我個人練習的經驗。

呼吸減弱是正常的現象,跟老師學冥想或者在油管頻道跟一些youtuber練習的時候,一開始都會做3次深呼吸,從鼻子吸入,從口中呼出,感受空氣從鼻腔到腹腔的流動,這樣可以讓人很快地放鬆和進入狀態。然後恢復正常的呼吸,感受兩種呼吸方式的差異,後者更淺,也是正常的。

而注意力的安放,首先要明白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愛思考,所以要給大腦安排任務。跟老師做的比較多的是身體掃描和數呼吸。

身體掃描:從頭到腳掃描自己的身體,每個地方停留5-10秒,了解各個身體部位的情況,感受一下有沒有哪部分的肌肉特別緊繃,有沒有疼痛感,如果有感受一下這種疼痛的質感,是因為牽拉還是擠壓,範圍有多大有多深,心裡問問能為這種疼痛緊繃做些什麼,也可以對比一下身體左半邊和右半邊的差異,右腰比左腰更緊繃嗎,問問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麼,要改善坐姿嗎,要多做運動嗎。

題外話,有時候一些疼痛和緊繃是可以通過呼吸來調整的,這也是冥想的神奇之處。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久坐,我的右腿不時會麻痹,多次按摩也不能消除,後來在冥想中我會關注右腿,想像著把氣吸入右腿,幫助舒緩放鬆,有時候坐下開始冥想就感覺到疼痛,但冥想完之後就不痛了。我們的身體比我們的大腦更接近靈魂,聽一聽你的身體想告訴你什麼。

數呼吸:嘗試連續3次呼吸,不要刻意控制節奏,自然呼吸,根據身體的需要,該長則長,該短則短,如果期間發現自己走神了,沒關係,不生氣不懊惱,重新再數。可以練習2-3次,然後連續4次呼吸,然後再連續5次呼吸,走神了就重新再數。數的時候,找到呼吸與呼吸之間的空隙,有那麼1-2秒,你既不呼也不吸,就那麼存在著,感受一下,不為什麼,只是單純地體驗。

題外話,大多數人會有的誤解是,冥想就是什麼都不想,只是呼吸,不能走神,但我個人覺得冥想之所以幫助人們提高專註力是因為通過冥想大腦得到放鬆和感知能力得到提升,尤其是後者,能更快的發現自己走神了,或者發現自己的情緒來了,但不抓住那一絲情緒,感受一下隨之流走,不管是喜或是悲。

這兩種練習能各自做10-20分鐘,希望能解決你的問題。如果還是會走神,不妨聽聽自己在想什麼,不糾結只觀察,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是不是有什麼情緒需要釋放,或者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冥想可以幫助你了解身體的情況,可以幫助釋放情緒,也可以成為你解決疑惑的方法。


首先要恭喜你啊!

練習觀呼吸一段時間後,呼吸減弱甚至難以覺察,說明你已經做到第一步了;要知道,長期打坐的僧侶,每分鐘的呼吸次數在10次以下!這是很正常的。

這時,你可以有兩個選擇:1.繼續觀呼吸,儘管呼吸已經不明顯了,但仍然可以覺察到鼻端的出入息,這個方法是修「定」的功夫,不用多想,繼續做就可以了,也不要期待進入什麼境界。佛家講的就是戒定慧,這觀察一點的方法叫奢摩他,是其中一個禪修方法。

2.開放式覺察,就是修「觀」,你可以觀察任意的「真實事物」,佛教中叫真實法;比如覺察聲音、身體、呼吸,還可以來回切換所緣(覺察對象)。這是毗婆舍那的修習方法。

上述都是佛教的禪修方法;我本人也專門去印度學習過各種冥想,目前在加拿大居住,學習北美的正念冥想,有興趣可以看看我的主頁。


推薦閱讀:

我體驗了成功人士的8個生活習慣,然後……
【TED演講】哈佛醫學院神經科學家談正念冥想如何改變大腦
冥想的時候煩躁,靜不下心怎麼辦?
我在生活中練習正念的三個小故事
正念修行中鮮為人知的缺陷

TAG:冥想 | 瑜伽冥想 | 正念 | 觀呼吸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