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語寫作小說從而達到作家的藝術水準是否具有可能性或是難度有多大?
劉宇昆就是啊,發表過100多個作品吧,拿過星雲獎雨果獎,後來還把《三體》和《北京摺疊》翻譯成英文。
他11歲就移居美國,雖然後來是律師,不過大學在哈佛修讀英美文學,小時候讀的都是《三國演義》和金庸。總之,有條件總會產生這樣的人,至於難度見仁見智吧h?h
納博科夫做到了。
難度很大。
那你得對外語像母語般熟練。而且對於語法應用得足夠活。所以並不是太容易。但也並非做不到。
瀉藥。如果您造詣較深,倒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但我個人算是希望渺茫(今天剛剛寫完一篇《遠大前程》觀後感,150詞)建議還是中文起步,再譯為英文,當然您水平高,直接跳過,也未嘗不可。
謝邀。
只能說有理論上的可能,實際操作起來可就太難了。(幾乎沒什麼可能性吧)首先用外語寫小說,並達到你所說的一定的水準,那就不是指單純的用外語作為工具來寫了,那你勢必要有這門外語背後的文化底蘊來作為支撐,還有語言習慣啊,思維模式啊,甚至於你本身的外語水平是否已經達到了基本水平……就算退一步來講,即使用你的母語來創作想達到一定水準都很難了,何況是用一門你稱為外語的語言來創作(我不知道你本身實際情況如何,你是否有在該門外語的國家有實際生活經歷,或者說相當了解。)看到有人說納博科夫,我實在覺得那不算是個有力的例證,事實上納博科夫的家庭里使用三種語言:俄羅斯語、英語、法語,所以納波科夫在孩提時就能講三種語言。但是讓他愛國的父親懊惱的是,納博科夫在學會俄語之前,就能閱讀和拼寫英語了。(百度百科知識)而且俄羅斯的文化各方面其實都是屬於西方文化的。就算是俄羅斯作家,在西方也是被認為是他們的主流的。再說納博科夫很小的時候也離開了俄羅斯,並且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和美國生活。所以我覺得這樣的例子完全不妥。就像前年那個諾獎獲得者石黑一雄,雖然是個日本人,可是從小生活在英國,所以用英文寫作能取得成就也就沒什麼奇怪。
舉個例子吧,就連頗有文學造詣的張愛玲曾經就用英文寫過小說,可是也反響平平。可是小說創作可能真的需要的是自己的第一母語,也至少是自己從小就接觸並熟悉的語言。與其追逐一個太虛幻的東西,還不如利用好自己最熟悉的母語,成功的可能性絕對相比於用外語是呈幾何級倍數增長的。也有很作家是對自己的母語進行創新的啊,村上春樹就很不喜歡日語的粘噠噠和拖沓,所以他融合了一部分歐美語言的風格,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語言風格。
以上是我粗淺的看法,你生長在怎樣的語言和文化環境裡面本身就已經是是宿命一樣的存在,就好像是你既然生來是個人就別奢望能長一對翅膀。
先打好基礎,要有足夠的文學素養
推薦閱讀:
※我想去旅行,尋找那些生命中的美好
※我的寫作之路
※夯實寫作基本功,你需要《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
※放學後別催孩子寫作業,先花20分鐘做這件事,比催100次更管用!
※通過寫作,我們能獲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