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從零基礎實證佛法,卻不知如何開頭?
文筆欠佳,請悉心細看,問題內容較多,如有冒犯,請多見諒。鄙人自小在接受過馬列唯物主義洗禮後就有一終極問題思而不解,尋而無果,包括心理學,物理,數學,宇宙天文學等都沒有找到答案,那就是宇宙萬物無始無終的存在或者運行的意義是什麼?後來不經意接觸了儒家文化,才發現古人之文化博大精深,這和之前所接受的思想完全不相符,(讀初高中所學的以及周圍的環境給自己一種古人的學說都是糟粕,也可能是鄙人誤解),真正能讓中華文化毅立幾千年的正是古人之智慧!後來又更加深入的了解到道家思想,有解答這個終極問題的意思,但個人淺慧並不能完全參悟其中道義,隨後又了解到佛,當開始了解時讓我想起來看的西遊記中的一句對話,悟空問師父為何取經,經里都講了什麼?師父答「真相,這個世界的真相」,才意識到或許佛經正是在講這個問題,但社會上大多以信佛是迷信之說也讓信奉唯物之說的我心存疑慮,當然他人之說並不是我的答案,查了很多相關資料,特別是幾年前有一個「跪拜豬」的新聞,震撼了我,在知乎上也看了很多有關佛的問答,在一個知友的問「佛是在菩提樹下創造了一套無懈可擊的理論還是真的覺悟了」,和知友冥泣的答中更是震撼和深受啟發,發現這個是實證實修,即修即證,自己實踐證明出來,就是真理,由於零基礎,但有心實證,不知從哪本佛經開始看,或者如何一步步實證?望踏過前路的師兄指教!
有此一念,成佛之因,隨喜讚歎師兄
方便您入門,大略分四步,然後再加個大秘密大捷徑:
一、正見:
學佛,首先要知道為什麼學?因為「苦」。
什麼是苦?為什麼苦?「緣起」。
怎麼滅苦?「無我」。
苦——緣起——無我,打引號的這三個關鍵詞,請您在以後學佛直至成佛路上,牢牢的死死地生生世世記住,雖然您暫時還不太懂,沒關係的,記住這三點,永遠都不會走偏。
二、擇法。
經云:「佛以一音聲演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所以,佛法是唯一的,但眾生各解各得,洐八萬四千法門(極言其多,但真不誇張,我聽華嚴經就是這種感覺,哪一句都是法門)。
別緊張,大類有分的。
歷代祖師大德從各個角度對法門均有判教(分類),但很多判法如果沒深厚基礎真的是完全看不懂,比如說天台智者大師判五時八教,初入門者別說看懂,讀都讀不通。比較之下,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三士道」的五乘判法是最淺近易懂的——僅就末學曾習而言。
(但:1、不是不殊勝,只是大師善巧方便,其實所有判法及法門都殊勝,只是相應不相應,適合不適合而已,這點請記住。2、只是暫時了解判法分類,別學道次第,目前對您還太深)。
下士道——善道——人乘、天乘;
中士道——解脫道——聲聞乘、緣覺乘;
上士道——菩提道——菩薩乘。
具體了解了後您自己選個方向,請記住,沒有對錯優劣高下之分,只要自己親近的,就是適合您的,就是對的。
三、築基(整的道教似的 )
別擔心,築建基礎認知而已。
回到第一步之一:緣起。
「緣起」是佛法之基,全部的佛法都是構建於此,由此發端,當年佛陀老人家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證道,證的什麼:緣起性空。
但也別怕,說簡單也真是簡單的不得了:世無獨存物,皆依因仗緣(條件)而互相成就,所以萬物無自性。反之亦然。
但也別輕視,「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八個字要反覆推證,如理思惟,如實觀照,徹底的從心地上立起來。如果真懂了,僅僅是到這步,起點的這一小步,您已經超越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學佛人,這一輩子學佛是不會再走彎路了。
四、其實這步不用教,上面三步走完或走的同時,您自然會去皈依、會逐步持戒,也就是說:樹立起了正信,學會了保護自己。
這時可以選具體法門了:禪、凈、密、唯識……各宗各教又有細分,但不用急,親近佛法,信敬尊重,因緣自然會成就,跟著感覺走吧。
還是那句:遇見即是有緣,適合就是最好。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最後,重頭戲來了,大秘密大捷徑:末法眾生,唯凈成就!!!
唯!凈!成!就!
凈土法門殊勝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悲弘大願不可思議。咒是什麼: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經是什麼: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經。
拔一切業障,一切諸佛護念喔,您品品。
無論決定修何法門,凈土五經一論是一定要學修的,末學身邊善友,禪、密、唯識、天台、華嚴……不管修持什麼,六字聖號都一定是要持的。
或許會問:不是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嗎?
不衝突的。為什麼,凈土法門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末法眾生之大舟楫大依詁,不可思議之至圓融至方便法門。敲黑板劃重點了:方便、普被、末法眾生。
比如末學:學在唯識(法相),行於禪宗(法性),果歸凈土。
也就是說:以唯識析理,於禪法明心,然後願生凈土。
無有二法,唯一佛乘。到一定時候您會懂的。
末法眾生,唯凈成就。切記切記!
願於您有益,南無阿彌陀佛
公認的高僧大德的經典著作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學佛入門》
趙朴初居士《佛教常識答問》
索達吉堪布《佛教科學論》
慈誠羅珠堪布《前世今生論》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正見,佛陀的證悟》
一行法師《故道白雲》
等等
公認的高僧大德的相關講記
如夢參老和尚,星雲大師,南懷瑾老師,葉曼老師等等。
當然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要謹記世尊所傳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說的是否與佛意相合,則要用三法印來判斷,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若與此三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說的,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說,也可認為是佛法。
而且光修智慧不夠,還需修福德。所謂福慧雙修。皈依三寶的誓言偈文「皈依佛,兩足尊」兩足尊即明足、行足,佛之十大名號之一明行足 (明行圓滿 )。明足,即智慧圓滿;行足,即福德圓滿。只修福下輩子可能就是個愚笨的有錢人,只修慧可能就是阿羅漢空托缽沒人供養。
想從零基礎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要怎麼做?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背起書包去學校,住宿舍,早晚自習,兩耳不聞窗外事,老老實實從師而學,打好數學的基礎,步步升級。如果天賦高,十歲上大學不是夢。
到了研究生的程度,差不多就可以專攻當初的目標了。
要實證佛法,不外乎如此。離家,去寺院住,早晚功課,老老實實跟師父學經律論,打好基礎。同樣,根性好,三五年就能知道怎麼修習戒定慧。差不多就能進入實證的行列了。
當然,不出家也可,但要付出比出家要多得多的努力。想想在家抱著參考書學習,偶爾去學校蹭課,考清北有多難就知道了。
這不是打擊你,學佛就是這樣,老老實實反而是最快的,求捷徑,考不過去。
積資盡障!無始劫的業障,會在修行的路上妨礙我們,無論你修何種法門,沒有福報都會很麻煩,這是福報不夠的表現;另一方面就是障礙,無形中的,必須要靠佛力加持,不要自以為是!
這是許多修行人,過來人的經驗,在菩提次第道上是需要加行位,業障消除些,智慧也就增長些,不然都是傻乎乎的,修行多年也不見有所進步。進步的表現就在於心越來越洒脫,越來越自在,整個人不再糊塗,不再造業迷惑,業習不斷的減弱,慈悲心不斷的增長,越來越無我,這都是進步的表現。
業障如何消除?多障眾生,念佛觀,其實誦經拜佛,持咒都可消業障,但是力量大小不一。
以咒語來講,咒中之王即是楞嚴咒,次之即是大悲咒,如我師父從小就有緣大悲咒,平時念咒不間斷,直至出家依然如此,你可以自己選擇合適的法門,長時熏修,障礙就會逐漸的消除,智慧會慢慢的增長。
智慧增長後,即會心甘情願的為大眾服務,這樣就能福慧雙修,定慧等持。
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一般咒語力量大些,尤其楞嚴咒,原因是咒語長,且難念,易集中精神,念佛久了,也會油滑,有口無心。
最好是念一遍楞嚴咒,然後再修其他法門,佛在《楞嚴經》上講的清楚,若末世修行人,不誦楞嚴咒,能不受魔事者,無有是處!我們修行必定會有外邪侵擾,所以,誦咒即為重要!
另外,咒語可使戒律清凈,好處說之不盡!
所以,祖師講念佛不相應可改為念咒,總之都要念,目的是應病與葯,修行開悟後一樣離不開念佛,這個義理就深了。
當然,修行之初都會走彎路,也是看你福報了,佛法不是知識,切莫拿來專研,除非想當宗教家,但是教理還是要懂得,所以,聽經聞法也重要!
首推《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佛說阿彌陀經》
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凈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
相關註疏:《妙法蓮華經玄義》,《法華文句》
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虛雲老和尚:
「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
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楞嚴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皆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後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迴。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參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相關著述:《楞嚴文句》,《楞嚴經疏》,《楞嚴會解》,《楞嚴通議》,《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師)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法藏大師:
華嚴經者。斯乃集海會之盛談。照山王之極說。理智宏遠。盡法界而亘真源。浩汗微言。等虛空而被塵國。於是無虧大小。潛巨剎以入毫端。未易鴻纖。融極微以周法界。故以因陀羅網參互影而重重。錠光玻黎照塵方而隱隱一即多而無礙。多即一而圓通。攝九世以入剎那。舒一念而該永劫。三生究竟堅固種。而為因。十信道圓普德顯。而成果。果無異因之果。派五位以分鑣。因無異果之因。總十身以齊致。是故覺母就機於東城。六千[跳-兆+(梳-木)]其十眼。童子詢友於南國。百十圓成以一生。遂使不越樹王六天斯屆。詎移華藏。十剎虛融。示寶偈於塵中。齊輝八會。啟王珠於性德。七處圓彰。浩浩鏗鋐。隔思議而逈出。巍巍煥爛。超視聽於聾盲。是故舍那創陶甄于海印。二七日旦爰興。龍樹終俯察於虯宮。六百年後方顯。然即大以包含為義。方以軌範為功。廣即體極用周。佛乃果圓覺滿。華譬開敷萬行。嚴喻飾茲本體。經即貫穿縫綴。能詮之教著焉。從法就人寄喻為目。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
相關註疏:《華嚴經疏》七卷(慧遠)、《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五卷(智儼)、《華嚴經孔目章》四卷(智儼)、《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法藏)
零基礎想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縱根機陋劣,未證三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覿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印光法師
相關經文:《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往生論》
相關註疏:澫益大師所著要解,隋慧遠法師疏,善導和尚四帖疏,蓮池之疏鈔
念佛實證: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咸皆具足。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若夫現證三昧,固已入於聖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礙。縱現遇災,實無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幾人哉。
至於證三昧,不可不發此心,實則今人絕少證三昧者。以能證念佛三昧,現生便已超凡入聖矣。切勿等閑視之。
此方利根,或鈍根誠懇至極之人,即能數十日或數年,或大徹大悟及親證三昧。
念佛三昧修法:
印光法師
欲證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問我所證,方能纘步。彌陀經雲,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此一日七日,乃是舉例之詞,不可執定。若是等覺根性,一念即能不亂,何待一日。若是逆惡根性,畢生亦難一心,何況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為一例,發而為論,深自矜誇,謂為發前人所未發,實為上違佛祖誠言,下啟後進狂妄,令人不勝悲痛哀憐而莫之能止也。)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觀想既是作,持誦禮拜豈不是作,舉一反三,儒者尚然,況博地凡夫,上窺佛意,何得不依圓頓妙解,而以擔板之見推測乎。)楞嚴大勢至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文殊選圓通偈,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四十二章經雲,夫心者,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夢東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欲修三昧,何不於此等語句中全身靠倒。不以聖言為量,而以我之罪業凡夫為準,豈不顛倒之甚乎。然汝發此言,蓋亦有由。以衷論詳示省一大師所見之境,及耕心謂承彼心傳。意者必有種種不思議妙境,及口傳心受之妙訣耳。不知三昧者,華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雙融之謂。正受者,妄伏真現之謂。寂照雙融,有何境界之可得。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無所得故,三世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楞嚴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修禪定人(指四禪八定)及參禪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於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時,每有種種境界,幻出幻沒。譬如陰雨將晴之時,濃雲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識。若錯認消息,則著魔發狂,莫之能醫。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魎,鏟蹤滅跡。即歧途是非之念,亦無從生。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願。豈秘而不傳,獨傳於汝乎。若有暗地裡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然印光實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獨得之訣,不妨由汝之請,以普為天下之諸佛子告。其訣唯何,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持經利益隨心論,雖發其端,未明其概。擬續一二萬言,歷引古德誠敬之跡,與其感應之道,並參己蕪語,發揮評論。俾閱者法戒分明,知所取捨。自不至以巨因而獲微果,與夫以善因而招惡果耳。斯言已與徐君說之。須知誠與恭敬,非唯學佛宜然。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為基本。觀孟子弈秋誨弈一事,可以知矣。
女人但當篤修凈業,專持佛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自然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往生上品。縱未能親證三昧,亦得以高預海會,長侍彌陀。……既有真信切願,必須志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也已。
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凈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凈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凈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凈業。即凈而禪,孰妙於是。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洒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至於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喻如兩軍對壘,必須堅守己之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候其賊一發作,即迎敵去打。必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俾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彼自懼獲滅種,即相率歸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帥不昏不惰,常時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滅賊,反為賊滅。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攝心,則妄念當漸漸輕微,以至於無耳。故云,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
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故令二十五聖,各陳宿因。末世眾生,無論上中下根,皆當以勢至念佛法門,自利利人。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此居士所當致力者。至於征心辨見,破陰超濁。且待念到心佛不二,心佛兩忘,親證念佛三昧後,再商量。則可如世尊拈華,迦葉微笑矣。否則入海算沙,腦暈心迷。說食數寶,饑寒莫濟。知好歹者,決不以吾言為河漢也。
相關資料:《念佛三昧摸象記》(印光法師),《念佛三昧寶王論》,《念佛三昧寶王論疏》,《印光法師文鈔》
推薦閱讀:
※學處|佛經中的隨喜文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三十九、楞嚴經總結
※斷際: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圖)——道德真源
※敲響心中的木魚+木魚唱誦精編版(佛經每日聞思修系列)
※《心經》揭示了怎樣的般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