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什麼情況下突然有了融會貫通、醍醐灌頂的感受???


謝謝題主邀請

我的體會是:醍醐灌頂經常發生閱讀一本書的時候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圖書館讀到了一本書《你一年的8760小時》

按理說以現在的年齡,早已對這種勵志類書籍絕緣,

那天卻倚著書架一口氣讀了大半本。

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是個新疆小伙,名叫艾力,

全名努爾艾力·阿不利孜,來自烏魯木齊,

是新東方一名演講及培訓師,

2014年因參加「說話達人」選秀節目《奇葩說》而成名,並成功進入五強。

一度以為青年人的日常就是:

吃雞、刷抖音、王者農藥;

廢柴、毒雞湯、佛系生活。

這個新疆小伙的自立自強,不懈努力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

成功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成功的人比你更努力。

艾力經歷讓我看到了當代青年完全不同的一面!

聯繫到這幾年來荒廢的時間,突然有一種深深的自責和不安

再不努力,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一下子激發了我的學習動力和激情,

半年過去了,讀了數十本書籍,

開始用心的經營知乎,開了自己的公眾號,

在網上報名學習寫作、新媒體等課程

想盡一切辦法來跟上這個時代。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醍醐灌頂。


融會貫通,常常發生在系統的學習一系列的知識以後

從艾力的書里,我不僅得到了動力,還學到了方法:

——三十四枚金幣時間管理方法。

就是把時間從早上7:00到晚上12:00,共十七個小時分成34枚金幣,

睡覺前看看金幣是怎麼花的,並用不同的顏色歸類,

總結一天的收穫,增加成就感,提高生活效率,通過記錄改變人生。

這個方法太好用了,讓我每天充滿了希望和活力,

於是萌發了想要多學習時間管理知識的想法

光讀這一本書就能融會貫通是不可能的。

半年的時間裡,我讀了美國心理學家尼爾.菲奧里的《戰勝拖拉》

發現艾力的三十四個金幣理論很大一部分借鑒了書中的時間管理方法。

隨後又讀了日本雜物整理師山下英子的《斷舍離》

學到了如何進行做到減法人生,通過外在的行為達到內心的控制。

重新讀了美國管理學家史蒂芬·科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這本書十年前雖然讀過,但是被我歸類為心靈雞湯,一直束之高閣,

這次讀完之後,才發現書中的理論一直被成功人士廣為應用,是人生管理的底層邏輯

其他的如《自控力》《復盤》《不抱怨的世界》《影響力》等書籍我就不一一貼圖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讀了這些書以後,才發現自己以前對時間管理、人生規劃的困惑早就有了答案,

而且書中的許多原理和方法在名人傳記、回憶錄中反覆被提到過

就像史蒂芬·科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講到的:

七個習慣的原則普遍存在於人類歷史上每一個痛苦而又繁榮的社會。

這些原則並非我首創,我只是發掘並把它們整理出來而已。

如果說什麼是融會貫通和醍醐灌頂,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做事的時候,很多事情堆在一起,你理出頭緒,一件件做好,就會有這種感覺,我喜歡王陽明,總是希望能做到知行合一,然而我再怎麼看關於王陽明的書也做不到,就是因為讀書只能掌握方法,要想真的知道,要在事上磨練。所以想突然能夠豁然開朗,除了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主要還是靠事上磨練。


找到一本好書的時候。當你找到這本好書時,你會發現困擾你很久的疑惑會在剎那間豁然開朗,別人的一兩句話就把你冥思苦想好幾個夜晚的問題解決了


記得小學有一節語文課,老師問我們「領悟」是什麼意思。我作為一個特別熱愛回答問題的孩子,一連舉了很多次手,

「是知道?」

老師笑著搖搖頭,「不是。」

「是懂了!」

老師若有所思,「好像有點接近了,但還差一點。」

「那是不是理解?」

老師依然說:「不錯,但還是差一點。」

無論我們說什麼,語文老師都沒有認可我們的答案。

直到多年後的某天回想起這個故事,突然豁然開朗,才知道老師的用意——領悟就是這種感覺。


這是兩個問題。融會貫通和醍醐灌頂是兩回事。由於我們知道了一加一等於二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出一加二等於三,這叫融匯貫通舉一反三。這種時候經常都有啦,只要我們愛學習,知道該如何學習聰明的學習,融匯貫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醍醐灌頂的境界就要高很多了,通常指的是你對一個問題的大徹大悟,完全的了解和明白了某件事情的真相而使你徹底清醒過來,這叫醍醐灌頂。說實話,我還沒有過這種感受。但我覺得,要想醍醐灌頂,除了對事物本身要有正確客觀的理解外,還得放空自己的內心,我們活得太浮躁,內心被各種慾望包圍,很難做到內心澄明通透。所以很難有達到對一個問題醍醐灌頂的境界。


推薦閱讀:

有個理解能力特彆強的朋友什麼感覺?
8歲二年級外甥理解能力很差,語文考試總是不理解題目的意思,怎麼辦?
如何理解能力越大,付出越多呢?
CNN:果蠅視覺理解能力幾何?
為什麼一些理解能力極差的人還總是喜歡四處抬杠?

TAG:醍醐灌頂 | 理解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