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諦與勝義諦本質是一致的,都是空性?
出世法與世間法,有為法與無為法。
1、世俗諦是我們最了解的,平時我們在二十四小時里所接觸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識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識所能思維到的一切都屬於世俗諦。世俗諦中包括了因果、輪迴、造業、行善、學佛、成就、墮落,還有物質、精神、時間、空間、運動等等,也包含了古往今來的哲學、科學、藝術等一切學科。
眼識和意識都無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睛只能看到平時所能看到的東西,它不能超越此範圍;而意識的所有依據也來源於前五識,它也不能超越此範圍。所以,眼識和意識都局限在一個範圍里,永遠不能超越它,這個範圍就叫世俗諦。但是,我們通過學習中觀的理論,便可以知道一幢房子的勝義諦層面。
2、勝義諦對凡夫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未接近過的境界叫作勝義諦。慧能大師曾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從這個角度說的。
勝義諦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諦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將雪山看成黃色或藍色的錯覺。白色是實在,黃藍色是現象、是虛幻的。也可以說勝義諦像蘇醒時所見的景象,世俗諦就像夢中的景象。我們日日夜夜都在做夢,所謂的成功失敗也就是一場美夢和惡夢而已。夢中的一切景象,從蘇醒的角度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夢裡的所有苦樂美醜,都將跟夢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同樣的,當我們徹底地到達勝義諦的時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間的苦樂、善惡等等一切,都將不復存在,但卻能了知他人的苦樂,所以,就會永恆地度化眾生。
3、對於世俗諦和勝義諦,凡夫是無法切換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諦中,無法進入勝義諦,現在我們雖然知道有勝義諦的存在,卻沒有辦法親自證入。一地以上的菩薩則時而在世俗諦,時而在勝義諦,當他進入空性境界的時候,便處於勝義諦中,從此境界出來後,又處於世俗諦中。佛則永遠超越了世俗諦,始終在勝義諦當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諦是什麼樣子,佛知道眾生在世俗諦中幹什麼,以及度化眾生的方法等等。
始終處在世俗諦的就是我們凡夫;始終處在勝義諦的就是佛;往來於其間的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薩。
菩薩進入勝義諦時,證悟到空性,出此定後,又回到世俗諦,在這個世界裡,有形形色色的物質和精神現象,於是,他再次感受到這一切,但他已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
第一種人,也就是凡夫需要超越世俗諦。超越以後他會發現,原來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勝義諦)存在。於是,他將此世界(世俗諦)與彼世界(勝義諦)相互比較,又發現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他由此可以明白,現在自己所處的世俗諦世界是虛幻的。在這樣如理修行後,現象世界就會逐漸消失,直至消失到無影無蹤之時,是否就什麼都不存在了呢?不是。最後便會出現如來藏的光明。此處雖然是講中觀,不是大中觀,但是中觀最終也必須承認大中觀的如來藏。
諦——開啟中觀門扉之鑰匙
一、概述
(一)中觀的分別
在藏傳佛教里,有中觀和大中觀之分。何為中觀?何為大中觀呢?
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寂天菩薩《入行論》的智慧品、以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等論典所提出的理論,就是中觀,而不是大中觀。原因何在呢?因為,它們只解釋了第二轉*輪的思想,還未直接涉及到第三轉*輪所講的遠離一切執著的光明。
根機較好的人,在修出離心或菩提心的同時,也有可能證悟空性。譬如,當我們反覆思維到心非常疲憊時,便不再觀想,心安住下來,這時,一切雜念會自然離去,如果積資、懺罪的條件也已經具備,則在所有雜念離開的那一剎那間,也有可能證悟空性。但是,在此之前,必須要有中觀的概念才行。
而大中觀是指他空中觀或如來藏中觀。在印度佛教里沒有「自空」和「他空」的名詞,這是西藏人造的,但是,在印度佛教里存在「自空」和「他空」的涵義。大中觀就是講如來藏,因為它多了「光明」的含義,所以叫大中觀;而《龍樹六論》中還沒有提到「光明」的一面,缺了最究竟的內容,故只能稱為中觀。
(二)分開二諦的必要性
上述的兩種中觀都需要分二諦,否則在理解上就會產生錯亂。
今天主要是講中觀,不是講大中觀,而且是從二諦,即勝義諦和世俗諦兩方面來講。因為二諦涵蓋了所有中觀的含義,而且分開二諦也是至關重要的。
很多不了解中觀的人,在看到《金剛經》、《心經》等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里講五蘊皆空、四大皆空、諸法空性等等時,因為不懂得將世俗諦與勝義諦分開,總是感到其中矛盾重重:
到底有沒有成佛之說呢?既然佛是空性,為什麼要學佛呢?怎麼能成佛呢?有沒有因果輪迴?既然因果、輪迴、學佛、成佛以及度化眾生都是存在的,又怎麼會是空性呢?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分開二諦。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講解空性的開篇就提出一個爭論。什麼爭論呢?月稱菩薩在講因果關係不存在的時候,有人便反駁道:我們的眼耳鼻舌等五識明明能接觸到因果,若因果不存在,則眼識為何能看到?耳識為何能聽到呢?
對此爭論,月稱菩薩是如何制止的呢?他將勝義諦和世俗諦分開,疑問便迎刃而解。
我們在這裡分開二諦的原因,不是為了制止他人的爭論,也不是為了推翻其他教派或者其他人的觀點,就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錯誤觀點。釋迦牟尼佛宣講般若波羅密多和龍樹菩薩造《六論》,也不僅僅是為了制止他人的爭論,也同樣是為了推翻凡夫人的錯誤觀點。雖然我們不需要跟別人辯論,但需要跟自己辯論。所以,學習中觀二諦的理論是有非常必要的。
(三)學習二諦的重要性
中觀的內容很廣,但今天只講一部分,也就是既簡單又關鍵的一些問題。這既是理論又是修法,我們必須了解。
聽聞空性,千載難逢,可以在每個人的心田裡播下空性的種子,這個種子不但永遠不會毀壞,而且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成熟。
《中觀四百論》中說: 「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
許多眾生福德淺薄,沒有機會聽聞緣起性空的妙法,即使聽聞,大部分眾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與其教育成長環境的惡劣熏習,導致對空性正理不生信心,也不能對此生合理的疑惑,假使誰人能夠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比如,略微想一想:「諸法可能是無自性的吧?」他也能依此而壞滅三有輪迴。
另外,不了解空性,就沒有「無緣」的概念,就很難做到三殊勝中修法的「無緣殊勝」,從這方面講,聞思中觀是很有意義的。
當出離心和菩提心修起來後,下一步就要修空性。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所講的三個主要內容,前兩個便是出離心和菩提心,第三個不是別的,就是空性。出離心和菩提心,我們總有一天會修好,這是肯定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此後,凡是想解脫的人,必須證悟空性,否則,即使出離心、菩提心發得再好,也無法解脫。
做為一個大乘修行人必須過三關:出離心、菩提心和最後一關——怔悟空性。所以,怔悟空性非常重要。雖然目前對我們很多人而言,修習空性還為時尚早,但是能提前了解也有好處。
目前有人講,只要實修,不要理論。
實修當然很好,但是,如果沒有理論,又如何實修呢?
雖然六祖慧能大師和米拉日巴尊者沒有經過太多的聞思,僅僅通過一段時間的苦行,在得到上師的殊勝加持之後,便證悟了無上的境界。但他們是上等根機者,難道我們每個人都是上等根機?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是這樣的。
我們必須通過聞思給修行開綠燈。沒有聞思,對理論和修法都一無所知,修什麼呢?只是靜下心來,不起任何雜念,這就是修行嗎?這不是修行。眾所周知,很多動物都會冬眠,而且時間長達幾個月甚至更長,但這是不是修行呢?
它能否由此而證悟獲得解脫呢?不可能的。所以,只是心裡沒有雜念,也不算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正知正見,而正知正見來源於聞思,所以,聞思是必須的。
聞思什麼呢?要徹底斷除生老病死的根本,就必須要有空性的見解;如果沒有空性見解,僅靠修出離心、修菩提心、修忍辱等,都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你們也許有這種感覺:有些時候說出離心很好,聽起來好象什麼都不如出離心;
有些時候又說菩提心很好,只要有菩提心就足夠了;有些時候又說空性很好,只要證悟空性就可解決一切問題。其實,這三個都需要,只是要有先後的順序,最後都必須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各的作用,三者結合,才能讓人走上真正的解脫道,缺少一個都不行。
二、中觀及二諦的含義
(一)中觀的含義
中觀的含義,是指遠離一切執著,遠離一切二邊。簡而言之,二邊是指凡夫人的執著。甚至包括我們的夢境,都是建立在二邊的基礎之上的。二十四小時里我們的所做所為,第六意識的思維,以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的感受,這一切都叫二邊。為何稱作「二」呢?
因為,我們的思維從未離開過有無、常無常、高低、左右、上下、長短等等這些相互觀待的概念,所以叫作二邊。遠離二邊後的中間之道稱為中觀,那麼,是否有一種「中間」的存在呢?不可能有。雖然沒有一個「中」的存在,但是若用人類語言來表達空性,就只有暫時用「中觀」二字,若要真正了解它,則須自己親身體會。
(二)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含義
1、勝義諦對凡夫人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境界。
也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未接近過的境界叫作勝義諦。現在,在我們六識所能觸及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背後,還有另外一個境界,這當然不是柏拉圖所講的理念世界。這如同當空中烏雲密布時,一陣風將烏雲吹散,就露出了烏雲背後的藍天。同樣地,我們現在的所觸所及就象烏雲一樣,它遮蔽了一切真相,使人無法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現在我們就要尋找一種能夠象風一樣吹散這些「烏雲」的有力手段。當這些「烏雲」消失以後,我們就會發現另外一個境界。在這個境界里沒有任何物質、精神、運動等世間一切虛幻的風風雨雨、是是非非,而是一個空性、光明、和平的世界,就像一片深秋的藍天,萬里無雲萬里晴。雖然它並不存在世界、非世界的概念,但是,可以假名為世界,這種境界叫作勝義諦,也就是萬物最究竟的本來面目。
慧能大師曾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從這個角度說的。
誰能知道這種境界的存在呢?佛、菩薩和一些證悟了的凡夫人隨時可以進入這種境界,他們知道。而普通的凡夫人雖然不能直接感受和體會此境界,卻可以通過理論來證實這個世界的存在,所謂的理論即指中觀的邏輯。
2、世俗諦是我們最了解的,平時我們在二十四小時里所接觸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識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識所能思維到的一切都屬於世俗諦。
世俗諦中包括了因果、輪迴、造業、行善、學佛、成就、墮落,還有物質、精神、時間、空間、運動等等,也包含了古往今來的哲學、科學、藝術等一切學科。
佛曾說過:「我不與世人爭論,但世人與我爭論。」所謂「我不與世人爭論」,就是佛從世俗諦角度講的。其中的「世人」,是指人眼耳鼻舌身識的觀點。依世俗諦而言,世人眼睛所看見的物體算不算是物質呢?可以這樣肯定。不僅如此,包括一切山河大地以及所思所感都是存在的,有輪迴也有涅槃,有善也有惡。
凡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識所能感覺到的,都是存在的。然而,世人眼耳鼻舌所感覺到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只不過是如幻如夢的虛幻世界,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識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而已,但佛也臨時肯定它的如幻如夢似的存在;而那些被眼耳鼻舌身識所否定的,佛則肯定為不存在。所以,佛不與世人爭論。這叫作世俗諦。
神秀大師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但其境界尚未達至究竟。
前面佛所說的「但世人與我爭論」又是什麼意思呢?是佛從宣說勝義諦的角度而言的。世人為什麼會與佛爭論呢?因為,佛所講的勝義諦境界已經超越了世人眼耳鼻舌身識的範圍,世人無法理解,所以,他們會與佛爭論。
在每一個物質上,都存在世俗諦和勝義諦這兩個層面。比如說,一幢房子也存在這兩個層面。怎樣存在呢?
若從眼耳鼻舌的角度觀察,在世俗諦中確實存在一幢房子,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作用,這是從世俗諦角度講的。那麼,房子勝義諦的一面是什麼呢?我們要觀察,眼睛明明看見這裡有一幢房子,但是它是否真實存在呢?其實,我們的眼睛只是看到這種現象,卻沒有能力辨別其真假。
比如某人患眼疾時,會將雪山看成黃色或藍色,這時他知道白色是真實的,黃色或藍色是虛幻的,這是他第六意識的分析結果,而意識分析所依靠的證據仍是源於與其相互觀待的眼識:許多年來,我看見雪山一直是白色的,現在突然變成黃色,由此可以推知,肯定是我眼睛生了病,而非雪山發生了變化。
他經過這樣的推理而認為雪山的顏色不是黃色,應該是白色。可是,眼識和意識都無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睛只能看到平時所能看到的東西,它不能超越此範圍;而意識的所有依據也來源於前五識,它也不能超越此範圍。所以,眼識和意識都局限在一個範圍里,永遠不能超越它,這個範圍就叫世俗諦。但是,我們通過學習中觀的理論,便可以知道這一幢房子的勝義諦層面。
勝義諦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諦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將雪山看成黃色或藍色的錯覺。白色是實在,黃藍色是現象、是虛幻的。也可以說勝義諦像蘇醒時所見的景象,世俗諦就像夢中的景象。我們日日夜夜都在做夢,所謂的成功失敗也就是一場美夢和惡夢而已。
夢中的一切景象,從蘇醒的角度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夢裡的所有苦樂美醜,都將跟夢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同樣地,當我們徹底地到達勝義諦的時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間的苦樂善惡等等一切,都會不復存在,但卻能了知他人的苦樂。所以,就會永恆地度化眾生。
以上簡要地介紹了勝義諦和世俗諦的概念。
三、兩個世界如何取捨
世俗諦和勝義諦兩個世界是如何切換的呢?到底其中只有一個是真理,還是兩個都是真理呢?
對於世俗諦和勝義諦,凡夫人是無法切換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諦中,無法進入勝義諦,現在我們雖然知道有勝義諦的存在,卻沒有辦法親自證入。一地以上的菩薩則時而在世俗諦,時而在勝義諦,當他進入空性境界的時候,便處於勝義諦中,從此境界出來後,又處於世俗諦中。
佛則永遠超越了世俗諦,始終在勝義諦當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諦是什麼樣子,佛知道眾生在世俗諦中幹什麼,以及度化眾生的方法等等。
由上可知,有三種人1:一種人一直都在世俗諦範圍內,另一種人一直都在勝義諦的境界內,還有一種人在勝義諦和世俗諦之間來來往往。始終處在世俗諦的就是我們凡夫人;始終處在勝義諦的境界就是佛;往來於其間的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薩。
菩薩進入勝義諦時,證悟到空性,出此定後,又回到世俗諦,在這個世界裡,有形形色色的物質和精神現象,於是,他再次感受到這一切,但是他深深地體會到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
現在,第一種人,也就是凡夫人,他需要做什麼呢?
他需要超越世俗諦。超越以後他會發現,原來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勝義諦)存在。於是,他將此世界(世俗諦)與彼世界(勝義諦)相互比較,又發現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他由此可以明白,現在自己所處的世俗諦世界是虛幻的。
他這樣如理修行,現象世界就會逐漸消失,直至消失到無影無蹤之時,是否什麼都不存在了呢?不是。最後便會出現如來藏的光明。今天雖然是講中觀,不是大中觀,但是中觀最終也必須承認大中觀的如來藏。
四、世俗諦為何如幻如夢
在世俗諦中,目前我們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呢?我們現在不是要去了解佛的境界,也不是要去證悟菩薩的境界,這些與我們還有一定的距離。現在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推翻自己眼耳鼻舌的觀點。我們能推翻嗎?能。因為我們每一個執著的基礎,都是沒有任何理由的、不穩固的,所以很容易推翻。而推翻的方法也有很多,今天只講其中的幾種。
雖然《俱舍論》中講了人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但一般人平常只能感覺到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以,在這裡不講複雜的內容,只就這兩方面進行觀察。
(一)抉擇外在的物質世界如幻如夢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物質世界是一種客觀實在,怎麼能說它不存在呢?這裡首先就要問一問,誰知道物質世界是實實在在的呢?這種觀點是自學來的?或是他人教的?或只是自己的感覺?物質世界的實在性主要不是來自父母、老師等其他人的灌輸,而是來自我們自己的感覺。我們從何時開始有這種感覺的呢?
譬如說,有些人先不信佛,在看到一些佛經上的理論後,覺得很有道理,才開始信仰佛教。我們對物質實在性的感受是否也是如此,開始沒有,在接觸了一些理論後才產生的呢?不是。在我們剛剛出生時,就有這種先天性的感覺,那時就執著我的存在,繼而就有了我所的存在。我們從未想過我及我所的存在有無證據,而是理所當然地接受這種觀點。所以說,是我們自己認為物質世界是實在的。
1、尋找「物質存在」的證據
比如這面白色的牆,因為眼睛看得見,我們就認為這牆肯定是白色的。但是,正如前面所講的,我們之所以相信它是白色,除了睜開眼時眼前看得到一個這樣的東西外,還有沒有其它理由呢?沒有。
所謂的理由,僅僅是眼睛的感覺,而沒有其它證據。那麼我們的眼睛是否靠得住呢?是否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是它說了算呢?當然不是。不要說勝義諦,即使世俗諦中的微觀世界,我們的眼睛也無法看見,那麼比微觀世界更細微的世界,眼睛就更無法掌握了。在這樣仔細觀察分析後,我們沒有辦法證實牆是白色的觀點,誰都拿不出證據來。
譬如,可以用很多儀器來測量物體的溫度、速度等,這能否證明它是實在的呢?測量溫度、速度的儀器是須用眼睛來觀察的,如果沒有眼耳鼻舌身等,誰知道儀器可以測量到這些數據呢?由此可知,最終還是眼耳鼻舌身在做主。於是,我們再也找不到牆實實在在是白色的證據了。
這個結論,不是佛要求我們接受的,也不是龍樹菩薩要求我們接受的,而是當我們反覆思維後,根本拿不出「它實實在在是一堵白色牆」的證據,才從而得出的。
2、尋找「當下不是夢境」的證據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區分現實與夢境。如果現在要求你們在十分鐘之內,拿出目前聽課的情景不是夢境的證據,我想你們誰都拿不出來。為什麼拿不出證據呢?因為夢境和現實這兩個世界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虛幻的。有人也許會堅持:這肯定是現實,不是夢境,因為我在趕來聽法前,並沒有睡覺,沒有睡覺怎麼能做夢呢?如果是做夢,則一定要先睡覺才行。但是,我們也可以在夢中見到與這一模一樣的情形。所以,這些都不是證據。
生命的前前和後後,對一般人而言,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本來,我們以為對生命的中間一段已了如指掌,但是依上面的分析,我們現在到底在做什麼也似乎說不清了。
今天我們沒有講中觀的很多邏輯,只是從簡單易懂的角度來闡明道理。經過以上分析,第一、我們找不到牆是白色的證據;第二、我們找不到當下不是夢境的確切證據。
由此可見,凡夫人的所做所為、所見所聞從來是沒有確鑿根據的。但是,在現代社會裡,大多數的凡夫人不管這是現實還是夢境,只管拚命掙錢,再無其它目的。實際上,若肯認真思維,就無法找到物質實在性的任何證據。
這個理論的結果什麼呢?它至少讓我們內心升起這樣的疑問:我到底是什麼?是不是正在做一場大夢呢?這是我們在沒有細緻觀察時從來不曾想到的。(晚上睡覺時做的是小夢,白天的日常生活是大夢,大夢裡有小夢。)
3、尋找物質的「本體」
用中觀的分析方法來抉擇,很快就能明白物質世界是虛幻的。比如,龍樹菩薩或月稱菩薩是通過五相或七相木車因(邏輯)來抉擇此理的,但我們不講那麼多,只講一種簡單的中觀邏輯。
比如說,拆下一輛汽車的所有配件,就成了一大堆零件,而不是汽車;再繼續分解,會成為一塊塊鐵,而不是零件;再往下細分,就是一大堆粒子,而不是人們眼裡的鐵;再分下去,最終,所有的物質便會在我們眼前消失,都不存在了。
從物質世界的角度去分析,就是這種結果。大而言之,地球是浩瀚無垠的銀河系中一顆很小的粒子,將地球再繼續分解,粒子中又包含更小的粒子,一直分到最後。雖然,世間的哲學、科學等各種學說都尚未認清分至最後是何種情形,但是,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將它解釋得清清楚楚:
最後,「最小」的粒子不可能無窮無盡地分解下去,也不可能是不可再分的;所謂的最小粒子是可以再分的,而且最終是可以分完的。以前曾以一元錢做過比喻:將一元錢換成十角錢,再將這十角錢分給十個人,於是,這一元錢便沒有了。物質的分解與此類似,它最終是會消失的。
如果「最小」粒子可以分解成虛空的觀點不易理解,也可從一輛車、一幢房屋、一塊布的構成來觀察物質的虛幻性。比如,用一塊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大家都認為布是真實存在的。若將布分解,則只見線不見布;再將線分解,則只見羊毛不見線(假設線是由羊毛紡成的);再將羊毛分解,則只見微塵(或稱粒子)不見羊毛。那麼請問:剛才的布去哪裡了?線又去哪裡了?羊毛又去哪裡了呢?它們都一一消失了。
其實,每一種物質都可以這樣分解,而且分到極點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總之,一切物質都是在空性中產生,在空性中毀滅,現在也離不開空性。
至此,我們首先明白了外在的物質世界全是幻相。但是,因為凡夫人喜歡執著,最後便只有寄希望於心(精神)的存在了。然而,心的本性也不存在。
(二)抉擇內在的精神世界無實有
現在再反過來觀察我們自己。佛經中講人是由五蘊組成的。我們都知道,人的肉體是由肌肉、骨骼、皮膚等構成,這些都是可以分解的。除此之外,便是精神。所謂的精神,是指意識、神識(或心)。如果毀壞了眼耳鼻舌等五根,相應的五識就無法存在,這時意識能否存在呢?它也不可能單獨存在。
這怎麼可能呢?我們以前一直認為,心在思維,心在接受,心在排斥,而肉體則像意識的傭人一樣,意識怎麼安排,它就怎麼去做。比如說,意識命令肉體去接觸火,雖然火會將肉體燒毀,但是如果心愿意,肉體就必須聽從它的指揮。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意識(或心)的本性究竟是什麼呢?
各種各樣的儀器能否直接測量意識呢?不能。當心中產生喜怒哀樂時,人的大腦等器官就會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而儀器只能通過測量人體的生理變化,來間接推測心的狀態。然而,這種方法根本無法找出心的本性。
其實,心的能力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個問題最好還是問它自己。怎麼問呢?就是當心平靜下來以後,再去觀察心到底是什麼,也就是用大圓滿的方法來尋求答案,這樣就能發現其中的真理。雖然除此以外還有其它的方法,如中觀的邏輯推理等,然而它們都不是十分有力,故爾最佳的選擇就是反問自心。
但是,在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前,我們不用問,它也不肯回答;而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後,只要一問,它就願意立即顯露出自己的本來面目。具體的修法今天不講。因為,在出離心和菩提心尚未成熟之時,即使講了也不起作用,等於沒講。
精神世界比物質世界還要複雜、細微,有不易度測而逐步深入的層面,和難以想像的超級功能。所以,自人類有史以來,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一個人能真正了解到精神的內幕,所有的智者都被弄糊塗了。可惜,精神世界中的絕大多數非常奇妙的東西,都封鎖在修行人的境界和一些特別的書籍之中,普通人雖然從無始以來就沒有離開過精神世界,但對它的真正面目和神奇力量卻一無所知。
真理告訴我們:浩瀚無限的宇宙是僅僅依靠一種細微神奇的內在力量而生存的,當這種力量完全消失的時候,所有異彩紛呈的現象,便會在一瞬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這一切,真是不可思議啊!
有些人在打坐中,剛剛略微接觸到空性時,一看到我不存在,就立即害怕了。也許你們中的某些人也有這樣的經歷。因為我們以前一直認為我是存在的,而現在突然發現,「我」的確不存在了,所以就開始害怕了:若我都不存在了,那現在坐在這兒的到底是什麼呢?那該怎麼辦呢?其實不用害怕,對頓根者而言,這是正常現象,是已經開始有一點點接近空性境界的表現。
譬如,手很接近火時,會感覺到它的溫度;如果離火很遠,即使火燃得再旺,也沒有感覺。同樣地,雖然佛經上講了那麼多的空性,但是如果不學不修,它對我們自身的影響就是微乎其微的;
而在打坐中比較接近空性時,我們就開始有了一些反應,害怕便是其中一個反應。這只是一種臨時的恐懼,很快我們會超越它。若能繼續修學就會明白,我的本性本來就是這樣,不是現在才沒有我,而是無始以來始終如此,但我還是活下來了,「我」是顯空無別的,所以也不用害怕。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不但物質世界不存在,包括精神世界也不存在。而世俗諦僅僅是由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組成的,一切都包含在這兩種世界中,它們都不存在了,還能存在什麼呢?這就說明,沒有一物是存在的。就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目前,我們雖然知道這兩種世界是不存在的,但這只是意識的膚淺感覺而已,不是真正地體會空性。
五、二諦雙運
空性(勝義諦、實相)和現象(世俗諦)從來就不矛盾。前面提到過,有些人讀過《金剛經》、《心經》後就誤認為,勝義諦的空性與世俗諦的現象是矛盾的:若是空性,就不可能有輪迴;如果有輪迴,就不可能是空性,但這只是他們自己的見解,實際上二者一點也不矛盾。
如前所舉布的例子,如果反過來觀察,則是由真空開始,直至夸克→原子→分子等一系列不同層次微塵的聚合,就形成了羊毛,而很多羊毛又可紡成毛線,很多毛線又可織成布、做成衣服。其實,無論分解不分解,組合不組合,布的本體都是一樣的。組合起來,叫作世俗諦;
分解至不存在,叫作勝義諦,布的本體從未離開過勝義諦,但是在世俗諦中,布又是存在的,它可以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這兩個是不矛盾的。所以,前面才會講到,每一種物質都可以分出世俗諦和勝義諦。
那麼,以上所講的是否僅是理論呢?並非如此。這不是僅供嘴上言說的理論,而是要依照前面的道理去實現二諦雙運的。怎麼實現呢?目前,我們要先從世俗諦著手,把出離心、菩提心建立起來,還不急於修空性。
在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紮實以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輕輕鬆鬆地進入空性狀態;
反之,若沒有出離心、菩提心,即使求的灌頂再多,見的活佛再多,參加的法會再多,也很難證悟。學法修行,關鍵不是外在形象,而是要於內心尋找一種非常安全的出路,然後再努力地走上去,這樣才有可能成就。
就外緣而言,沒有哪一個人能夠超越佛的大慈悲和大勢力,如果外緣可以強迫我們解脫,那麼今天我們就不可能在輪迴里了,佛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幫我們解脫。實際上,雖然佛為我們指點了許多解脫之道,但是,由於我們自己沒有精進努力,所以至今仍是凡夫,仍在輪迴中流轉。
綜上所述,首先我們通過學習二諦,了達了一切萬法既是空性又是存在的道理,從此以後,我們就再也不會有「既然佛和眾生都是空性,為什麼我們還要成佛、發菩提心」之類的疑問,可以安心地修持了。在修好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再去實修空性。實修的具體方法是,先要學會剛才所講的理論以及中觀的很多理論,之後再反覆思維,這樣就一定能深深體會到、感覺到一切都是空性。
那時不是因為經書上說是空性,所以覺得應該是空性,而是無論經書上怎麼講,自己去觀察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深深的體會,這體會叫做解悟,這是一個初步的見解。然後再想辦法將體會的時間延長,這叫作修心。當然,體會的時間越長越好。因為在證悟前,我們在二十四小時里都處在執著的境界當中;在證悟以後,若證悟的時間越長,則執著的時間自然就越短了。
空性有很多層次,證悟也有很多層次。剛才所講的,是最初步的一種境界,若能在此之上不斷發展,最後就可以證悟真正的空性境界,那時就可以徹底推翻我們原有的執著。因為無我的見解和有我的執著是水火不相容的,無我的見解發展、穩固了,自然就推翻了有我的執著。
六、證悟空性的目的
最後必須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為什麼要證悟空性呢?從小乘的角度講,證悟空性是為了自己得到解脫,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從大乘的角度講,證悟空性的目的不在於此,而是為了更好地利益眾生。
為何證悟空性就能更好地利益眾生呢?因為,如果不證悟空性,就始終有我執,若是這樣,即使我如何努力地,無自私、無條件地付出,自重他輕的念頭還是不能徹底放下,還是會或多或少地存在。
那麼,它必然會阻礙我無自私、無條件地奉獻,所以我要把它推翻。推翻了它,我執就不復存在,它就再也無法控制我去謀求自利,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益眾生,到那時,我唯一的工作就是度化眾生。所以,大乘菩薩不是為自己得解脫而證悟空性,而是為了能更好地利益眾生而證悟空性。明確證悟空性的目的是很重要的。
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
結論就是,大乘菩薩既超越了六道輪迴,但又不脫離六道輪迴。為什麼說超越了六道輪迴呢?因為他不在六道輪迴的範圍內,他不受六道輪迴的影響,一塵不染。為什麼說不脫離六道輪迴呢?
因為他雖然證悟了空性,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但他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更好地利益眾生,所以他沒有脫離六道輪迴,永遠都在輪迴中度化眾生。這就是最後我們要趨入的境界,要達到的目標。
有個空性嗎?
智者通達世間是虛妄相。見世間實相故。更不分別是世間是出世間。
何以故。持世。世間者即是五受陰義。一切世間法皆攝在中。
智者求陰不得陰。不得陰性 不得陰來處。不得住處不得去處。無五陰十二入十八性。無分別 無名字。無性 無相 無行。即名出世間。
持世。菩薩觀世間出世間法時。不見世間與出世間合。不見出世間離世間。是人不離世間見出世間。亦不離出世間見世間。是人不復緣於二行。所謂是世間是出世間。
何以故。持世。世間如實相即是出世間。世間中世間相不可得。世間法中世間法不可得。以無所有故。
通達是法即是出世間。
持世。若世間與出世間異者。諸佛不出於世。諸佛亦不說一切世間不可得一切世間不生。如實知見一切世間。持世。若不得世間不取世間。即是出世間。是故當知。如實知見世間。通達世間不可得故。即說出世間。是故諸佛出於世間。
一切諸法若世間若出世間。以不二不分別 證如實知見故。即是說出世間法。
持世。如是世間甚深難可得底。依世間法者。得世間法者。悕望出世間法者。於世俗語生第一義相者。住在二法者。不能得入如是法中。
何以故。是人不知世間。不知出世間。是皆行二法者。
持世。行二法者。不能通達世間出世間。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善知世間出世間法。亦得世間出世間法方便。
世俗中通常認為的道理是,大千世界有您有我有他有眾生還有山河大地,這些都是無比真實的!世俗中真正的道理是,其實無論您我他眾生,山河大地等等其實都是生滅變異,無常苦空,沒有常住不變的真實自性的,此乃世俗之諦〈諦者真理也〉;然而哪些畢竟都只不過是立足世俗見解和二乘觀行所得,法界的真相併非如此!在世間一切法緣生緣滅的背後其實是有一根源的,即是第一因!因為若一切皆是緣生緣滅,哪第一緣從何而生?哲學中也講假必依實嘛,這是很簡單的邏輯呀,無鏡何來影?無水何見波?無入睡之人何有夢?不僅道理如此,實際上確實如此,世尊在二轉般若經典,三轉唯識經典便為眾生開演了一切萬法之根源~有情眾生所各具之第八識如來藏的甚深法義!有人或許會辯駁,若有第一因,哪根外道神我,造物主有何差別?哪是其不知第八的體性!第八識其實是離六塵境界的見聞覺知的(如〈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如〈金剛經〉說其無所住,說其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等),其實這些道理可以知道第八識是沒有世間所謂「我」的分別性與主宰性的!當然與外道神我完全不同!略作淺說!南無阿彌陀佛!
生死與涅槃,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若非一刀斬斷,始終落在兩邊。
世俗諦、勝義諦,對顯而說,若已經證得空性,便沒有這樣的疑問了。
以世間法而行出世間法,無非世間法。
以有為法行無為法,無非有為法。
體會一下,「努力放鬆」:努力本身,就背離放鬆,怎麼可能經由努力而達到放鬆呢?
真的放鬆了,然後回頭來說怎樣達到放鬆的,為了說明的方便,提出「努力」和「放鬆」這兩個概念,乃至發展出若干理論。
為達到放鬆的人,就抱起來這兩個概念,緣木求魚,希望也能達到放鬆;抱概念、理論抱得越緊,越難以真正放鬆。
空性等等,不是拿來討論的,還不如追索自己的前世,佛陀也都宣說了相關的修法。
網上有宗薩仁波切講的《二諦》~如果有興趣的話推薦下
推薦閱讀:
※金剛經是不是就是說的緣起性空,本來寂靜?
※「我的」不是「我」,」我「在哪裡?
※六祖壇經里的何期自性一段,是不是隱說如來藏還是空性?
※一切法得成於忍
※好事善事容易做,空性真理也容易明白,最難的就是把慈悲心與空性圓融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