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唐朝高祖之前的皇帝都是叫什麼帝的,比如隋文帝,隋煬帝。唐朝開始就叫什麼宗了。?


這個問題我曾經研究過,強答一發。

首先要搞清楚廟號,謚號和年號的區別。

啥區別呢?就是前倆號只有死人才有。

至於年號,是漢武帝發明的,活人用的,新皇帝登基要換年號的。很多電視劇或者小說不嚴謹,比如我看一個穿越隋唐的小說里人物公然用隋煬帝如何如何,那時候楊廣同志還沒自殺呢,你這謚號都出來了……

那麼既然年號是漢武帝發明的,之前怎麼稱呼呢?

先從周代說起,周代最高的叫王,就是周天子。戰國時禮樂崩壞,各諸侯開始自稱王,那麼大臣可以稱呼為王上或者今上。

等老王死了,就會根據謚法考慮生前功績擬定一個謚號,一般就一兩個字,高度濃縮概括。比如文啊,武啊之類的。

到了秦代,出了點小插曲,秦始皇認為謚法是扯淡,臣怎麼能議君呢?於是下令廢除謚法。按照數字排序,第二個皇帝就叫二世皇帝,第幾個就叫幾世皇帝。

也就是說秦代(不包括戰國時代,僅從秦始皇開始計算)皇帝不用登基大家就知道怎麼稱呼了,第幾個皇帝就叫幾世,方便好記。

問題是秦朝就傳了兩代……

到了漢代,終於恢復正常了,之後每個皇帝都有一個謚號,很簡略,就幾個字,所以一般用謚號稱呼皇帝,比如漢文帝,漢景帝。

就這樣到了唐代,情況發生了變化,李世民死後,武則天開始給他加謚號,字數開始猛然增加,恨不得所有好詞好句全給他用上,這下沒法概括了,那就改用廟號吧……

順便說一下,武則天和王莽都對改名字非常熱衷,比如六部尚書(吏兵禮工刑戶)硬是讓武則天改成天地春夏秋冬,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彷彿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什麼?為什麼不用年號?

因為這時候年號經常換,比如武則天,一年換仨年號,經常是什麼時候心血來潮就改年號。她本人也是年號數量排前三的皇帝,換過十幾個年號。

就是發明年號的漢武帝本人,也是有十幾個年號,你說哪個能代表?

既然用了廟號,我們就說一說這個廟號。

廟號,顧名思義是太廟裡用的,謚號人人都有,廟號可不一定,除了開國的,剩下的得看你功勞夠不夠大。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再順便說一下,廟號這玩意是商朝用的,周朝不用。也就是說商朝只有廟號,周朝只有謚號,秦朝倆都廢了,漢朝倆都要了,武帝又發明個年號。

比如西漢,十二個皇帝,人人有謚號。但是只有四個人有廟號,即漢高祖劉邦(太祖),漢文帝劉恆(太宗),漢武帝劉徹(世宗),漢宣帝劉詢(中宗)。

直到隋朝之前,廟號太少(不是人人都有)而年號太多(武帝後人手好幾個),只好用謚號了。

唐朝的時候,君主都有廟號了,謚號又通貨膨脹了,那就改用廟號吧。

於是從李世民開始,稱呼皇帝開始用廟號,一般都是x宗或者x祖。

根據規矩,祖有功而宗有德。意思是你要打天下了,那就叫祖,守天下了,叫宗。

比如宋太祖,人家打了天下,可以叫祖。後面的什麼真宗只是守天下,所以只能叫宗。

一般來說朝代只有一個祖,但有時候情況偏偏不一般。

宋朝不說了,地盤越割越小,只有一個祖。

元朝不一樣,成吉思汗創業了吧?不得叫個祖?沒說的,廟號太祖。

問題是統一天下要到忽必烈了,那這個功勞也可以叫祖了,所以廟號是世祖。

清朝的問題與之類似,努爾哈赤創業了可沒統一天下,清軍入關要等到順治皇帝了,於是努爾哈赤叫太祖這是沒跑的,順治皇帝就叫了世祖。

明朝本來應該只有一個祖的,因為朱元璋一個人就把天下打下來了,沒留給後代。問題是朱棣搞了靖難,打了一遍天下。於是子孫考慮到沒朱棣皇位就在朱允炆一系傳承了,朱棣功勞大大的,所以嘉靖皇帝的時候把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成了成祖。

於是明朝也倆祖了。

清朝按理來說倆祖就夠了,但是考慮到康熙皇帝功勞實在太大了,平三藩等於又打了一遍天下,於是子孫一合計,就叫聖祖了。

清朝蹦出來三個祖,創業的,上市的,救活的。

其實照這個道理,唐代宗在位時平定了安史之亂,這麼大的功勞不也得封個祖?

到了明朝,國家制度趨於完備,考慮到廟號也得等死後再封不方便,而年號不亂改了,於是人們開始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洪武帝朱元璋(當然更多是用明太祖稱呼)。

其實從宋朝起就開始用年號代稱了,比如建炎皇帝(宋高宗趙構)等。

縱觀明清兩代近三十個皇帝,只有倆人有倆年號,其餘都是一個年號,可以說這時候年號非常穩定了。

那倆人是明英宗朱祁鎮和皇太極。

明英宗的問題是他的皇帝生涯分兩截,先是按基本法繼位了,年號是正統,可他打了敗仗,被蒙古人俘虜,於是明朝另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當皇帝,後來朱祁鎮被釋放,又發動政變重新當了皇帝。這下必須改年號了,新年號叫天順。(這倆年號都很有意思,頭一個意思是說自己得位正統,第二個透露出自己政變奪回皇位是順應天意)

於是他就是明朝皇帝里唯一擁有倆年號的人。

清朝也有一個皇帝有倆年號,就是皇太極。

皇太極本來的年號叫天聰。可他建了國,取國號為「清」,於是改叫崇德。

他也是清朝唯一有倆年號的皇帝。

總而言之,從漢到唐,稱謚號(並非人人有廟號,年號則是好幾個)

從唐到明稱廟號(謚號太長了,年號還是不穩定)

明清兩代用年號的多(謚號已經記不住了,廟號則是重複,比如宋神宗明神宗,宋高宗清高宗)。


主要是為了好記。

唐以前主要是帝號,某某宗這種叫做廟號。在兩漢三國魏晉時期只有做出了卓越貢獻的帝王才有廟號,比如前漢劉邦(高祖)、劉恆(文帝)、劉徹(武帝)、劉詢(宣帝)劉奭(高宗)等等。但是到了唐朝前面畫風還正常。後來李治娶了那個全球歷史上最彪悍的女人——武擇天。接下來就帝號就開始放飛自我了。

公元683年,李治駕崩,謚號天皇大帝。還好還好,還可以拯救一把。咣當,武則天登基了。史上唯一的女皇出現了,中宗退位給她謚號是則天大聖皇帝。後來就徹底放飛了,謚號越來越長。還造成了李唐的皇帝不停地給李世民加字(李世民:MMP,我就想得一個「文」字而已,你們不要給我加戲),李世民初謚文皇帝。最後唐太宗謚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手動狗頭

到了五代十國不管登基皇帝是人是狗都顯、聖、文、武等等。更沒法搭理他們,畢竟大一統皇帝都記不過來別說那些割據勢力。到了明清更誇張了明仁宗謚號朱高熾的謚號是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夠長么?還不算!看看清朝乾隆的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手動狗頭。

為什麼要讓你們記廟號?因為好記啊,動不動七八個字,到後來的二十幾個字。鬼記得住啊。


首先

我們要搞清楚隋文帝、隋煬帝這種稱謂叫謚號

什麼什麼「宗」這種稱謂叫廟號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那為什麼我們有的時候習慣用謚號代稱某位皇帝,有的時候習慣用廟號代稱某位皇帝呢?

話不多說

上圖

發現了吧

唐朝開始,謚號開始慢慢往著奇怪的方向發展了,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長。

到了明清更是讓人一臉懵

還好我夠聰明

謚號記不住

廟號我總記得住吧


很簡單,因為唐之前謚號就一個字,所以用謚號,

唐及唐後因為謚號開始遞增,不易於口頭表述,所以變為廟號。

就是這個原因

上面那幾個回答說了半天,重點都沒抓住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已經開始取代謚號成為正式稱謂了,見《魏書》、《宋書》、《南齊書》


這就是謚號與廟號的區別。

自周朝開始,便有所謂的宗法制度,即昭穆,中間為祖,二世昭,三世穆,昭左穆右,為了祭拜皇帝,必須給他們一個廟號。但西漢時,廟號是個稀罕貨,只有四位皇帝有廟號也有謚號(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其他皇帝只有謚號,為了保持隊形,除了劉邦,一律以謚號稱呼,這就是所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的由來。

到後來,皇帝謚號越來越長,但廟號已經成了大路貨,人人都有,只有一個單字,所以習慣以XX祖、XX宗稱呼,如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

再到明清,情況又變化了,以前皇帝年號特別多,但明清皇帝只有一個年號,這時又習慣以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

以上。


推薦閱讀:

為什麼魏徵這樣的賢臣會在玄武門之變後選擇背叛自己的舊主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
唐朝著名詩人有哪些讓他們脫穎而出的獨特之處?
為什麼唐朝在南北朝游牧民族入侵之後能發展成強大的國家,而宋朝在五代十國之後卻沒有能發展成那樣呢?
李世民的軍功是否被誇大?
感覺現在沒一個人能演好李世民?

TAG:唐朝李唐 | 隋煬帝 |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