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了豆選的咖啡,咖啡袋上說明了甜度較高,有藍莓的果香,但我喝起來只感覺到苦酸味。說來咖啡喝的也不多,也就是雀巢里的醇品和速溶。就是想知道怎麼才能喝出來包裝上那麼多口感層次什麼什麼的(:-D)
別聽別人忽悠,你就以自己喝到的口味為準。
那些說法沒多少是真的,除非他們自己加糖漿,
風味辨識一般是要經過培訓才能做到的,考Q證得花大幾千元,還要一周的時間。
不是從業人員完全沒這個必要。
我現在是完全不看那些風味描述了
一杯咖啡到嘴裡,好喝不好喝自己最清楚。
其中一種方法是多喝,喝現磨咖啡,一開始還沒習慣的時候,除了苦就是酸。只有在習慣之後,才能其中的層次感。
其次,最好選中淺烘的咖啡豆,越是要品出果香,越需要淺烘的咖啡豆。
第三,稍微讓咖啡液體在口腔內停留長一點的時間,讓咖啡液體在舌頭的上下前後停留,感覺感受其中的風味。
之前其實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從提問者的角度來看更想表達的是如何開發自己的味覺。我這邊就把相關信息複製一下,有需要可以私信問我(?ì _ í?)這邊把之前我覺得類似的問題鏈接放這。
ps:此處不一一列舉各品種,產地的香氣,有需要我後續會再回答,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處理方式的不同所帶來的差異化,以下是我看過的相關介紹
咖啡會依不同的處理方式產生不同的香氣,例如水洗與自然乾燥式便完全不同,而半水洗式與水洗式相近,帶果漿日晒咖啡的香氣則近於自然乾燥式咖啡。
只要是高品質的咖啡,就能通過各種方式掌握以上資訊。使用SCA的杯測法進行品評,得到85以上便能大致推敲出產地
第一,烘豆烘出來以後誇大感官,其實好的烘豆師是應該懂得一款豆子的屬性從而揚長避堵短,如果選擇放大某一種風味情緒,你其實可以很清晰的感知某一線性風味,比如草莓,比如柑橘等等,雖然這樣做會降低咖啡的風味層次,但是會讓普通人更容易接受,且清晰感知明顯的風味曲線,所以找對豆子是第一步。
第二,合理的萃取,咖啡豆不同研磨程度,不同萃取方式,不同水溫,甚至不同水質都會導致萃取不同,從而出來的味道不同,而作為初學者我認為沒必要追求黃金萃取,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店家磨好粉,然後自己加大萃取比例,就會突出某一種風味,降低苦味和澀味,可以嘗試聰明杯,美式滴濾機,萃取上個人的小技巧,兌水,沒錯就是兌水,開始萃取過程降低水粉比,比如1:10~1:12,也就是15克的粉,用150ml~180ml水去萃取,這樣基本屬於前中端萃取,不會過度萃取,然後加入水來調整口感,這個其實是高級萃取課教授的技巧,還有個專門的英文名,我給忘記了。
第三,想喝不那麼苦的,第一選擇中淺烘的豆子,然後記得兌水,如果覺得自己沖的咖啡澀味重,就做冰手沖,就是普通手衝下面放冰塊,再懶人一點的方法就是冷萃,買瓶農夫山泉,倒出來小半瓶,還剩下300ml水,然後丟進去20g左右的粉,千萬別晃瓶,丟冰箱12小時,然後過濾就能喝了,有條件最好用冰水。
總結,選好豆,別被騙。調整萃取,善用小技巧,希望可以幫到你
一:每個人味蕾分辨能力不同,有的人可以敏銳的覺察到莓果,但你得味蕾未必可以。
二:看你怎麼製作咖啡,比如手沖,可能手法,水溫,粉的粗細。
三:豆子得烘焙,偶爾也會出現烘焙度差異,會影響。
總結:如果你經常喝所謂的手沖這種最接近每款咖啡最原味的方式,那你始終喝不出來更多風味,那就需要自己調整和正確練習。如果夠專業了買的豆子風味描述差距大,就換一家買吧。
很多是忽悠的。而且就算有1.不會沖的話你沖不出來2.就算衝出來咖啡喝的少的人也很難喝出來。
咖啡豆的風味描述雖然重要,但是不經常喝單品咖啡的,或者沒經過培訓的,很難品嘗出來。咖啡豆的品鑒包括干香,濕香,干香主要是靠鼻子來問咖啡豆磨成粉後的香氣,這種香氣是一下子被吸進鼻子里的,需要人來細細分辨香氣的種類,咖啡品鑒學習里有一個道具叫做36味聞香瓶,一共36種氣味。濕香主要是在進行完干香之後,將咖啡粉泡入90度的熱水中,完全浸泡90s,然後將浮沫去除,用勺子舀上咖啡液,用啜吸的方法,讓咖啡液以非常細小的液體珠進入口腔讓它儘可能完全充斥在口腔中,用舌頭上的舌苔認真感受咖啡,在經過學習之後,才能感受到咖啡里細微的味道。
正常,我也喝不出 ,要喝出來恐怕要天天喝清咖,向我這種只喝奶咖的,恐怕一輩子都喝不出來。
風味描述是比較虛的,商家為了賣豆子,有誇大的成分,還是以自己喝的的為準
每個人的味蕾感覺都有點區別,所有每個人對同一種咖啡的風味感受多多少少有點區別,這一些都是有可能的。
每個人的舌頭可以分辨 酸甜苦咸鮮但是每個人對味道的閥值不同,所有感受不同
※如何選擇用於促進減肥的黑咖啡?※可以推薦一下速溶苦口黑咖啡嗎?※法壓壺用多粗的粉?什麼牌子的手磨適合法壓壺?自家每天兩杯咖啡,僅有法壓壺,高端電磨不在考慮範圍。?※你喝過好喝的黑咖啡是什麼牌子?※為什麼很多人著迷於喝黑咖啡?
TAG:咖啡 | 黑咖啡 | 速溶咖啡 | 咖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