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愛吃糖是怎麼回事?

牙痛,要死了。愛吃糖,如果不是怕胖,會吃到海枯石爛,彩虹糖曼妥思悠哈大白兔……突然牙痛,淚奔。永遠不會膩


我覺得,人類都對糖有一種本能性的偏愛。這是由於糖類可以快速為身體提供直接而有效的能量,所以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很多哺乳動物已經對甜味產生了天然的信賴。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是沒有受過任何後天教育的嬰幼兒在嘗到糖的甜味之後也會覺得開心。

糖類會使大腦對其產生一定的依賴。在化學上,「糖類」是一種被稱作「碳水化合物」的有機分子。甜味食物里一般都含有糖類,常見的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還有乳糖。人在進食糖類時,舌尖上的味蕾會首先察覺到,然後將信號傳遞給大腦皮層。緊接著,大腦皮層內部會發生一連串的化學反應,開啟一個類似於「獎勵系統」的機制,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做出判斷:要不要再來一口呢?

主導這種「上癮」問題的化學物質叫作「多巴胺」,一種神經遞質。大腦中遍布多巴胺受體,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比如美食的味道,就會分泌多巴胺,使人想要再次擁有這種感覺。

像可卡因這樣的「再攝取抑製劑」會導致多巴胺分泌失控,造成毒癮。糖類也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造成類似的「糖癮」,但是絕對沒有毒品那麼厲害。很多的蔬菜,比如花椰菜就幾乎沒有多巴胺誘導功能,所以很多挑食的兒童都不愛吃蔬菜。

因此,如果你每餐都進食大量的糖類(包括澱粉),那麼大腦就會持續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導致「獎勵系統」循環運行,人就會不停地想吃更多的糖,這會導致肥胖、口腔問題,甚至心血管疾病。

克服糖類上癮的解決辦法是嘗試多吃均衡的膳食。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在多年的進化中形成了一種專門針對食物的「安全機制」。當人長期進食多種食物時,不會對其中的某一種特定食物上癮。這是一種本能,為的是讓身體有機會獲取到更多更全面的營養,最重要的是,幫助及時發現變質的食物。在膳食多樣化而且均衡的前提下,多巴胺的分泌會最初有起有落,逐漸趨於平穩。

另外,很多具有甜味的「糖類替代品」,比如甜葉菊和木糖醇可以幫助克服對糖的依賴,保護牙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化學甜味劑,特別是一些無糖汽水,反而可能比糖類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能力更強,會導致持續疲勞,並且加重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可以參考這裡:

Dopamine(Wikipedia 上關於多巴胺的解釋)。

Psychology Today 上的文章《What is dopamine?》: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mouse-man/200904/what-is-dopamine。


從小就愛吃糖,養成了個習慣: 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特別特別想吃糖。

每到超市,總是在糖果區逗留至少15分鐘不肯走(??? ? ???)


心太苦 需要糖 甜一下


謝邀,喜歡黃金嗎?大部分人是喜歡的。在18世紀之前,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歐洲)都是一種奢侈品,被稱為「白色黃金」。

而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古時候,對甜的食物有慾望,多吃糖多就等於有更多的脂肪,這是為了能夠在殘酷競爭的大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吃糖會讓人爽是因為在吃糖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這樣就能鼓勵你多吃點。

猜猜還有什麼會引導大腦分泌多巴胺?戀愛,吸煙,還有毒品,還有賭博。

所以,遇到糖的時候請大膽做以上事情(如戀愛),那可是會雙重分布多巴胺的,兩倍的爽感,還會有人會捨得放棄么?


看李現磕糖,排憂解悶,一談憂字,顯得矯情,可沒辦法,關於吃糖我還挺像現男友的。

小學常常搜淘寶,夢想買到「最大的棒棒糖」

「送給女友的超大棒棒糖」,看著淘寶無敵大棒棒糖的圖片渴望進到我的舌尖。

扁圓形的棒棒糖,舔起來超級滿足。

也嘗試買過很漂亮的創意棒棒糖,不會很好吃,粘稠的糖精味。心裡滿足就夠了。

覺得一邊吃糖一邊做事會很有動力。連寫小學的寒暑假book也輕鬆了一絲。如果能一邊舔糖,一邊看上一集家有兒女,那便是至尊樂趣。

坐公交車的時候喜歡買兩塊錢一條的徐福記話梅糖。和窗外風景更配。

學習的時候會吃都市牧場薄荷糖,感覺糖融化的一瞬間薄荷的清涼讓腦子也沒那麼混沌。

有一次升國旗低血糖,後來周一的早晨都會帶一點軟糖。小王小王,小熊軟糖,(笑)。

稍微有意識地看了一眼營養表的能量和脂肪,然後義不容辭地吃掉。

畢竟更想享受眼前這份快樂,願化芭蕉扇,吹滅火焰山。

換了時間去看很甜的愛情劇,不也是為了磕糖。

就算萬物皆苦,也總歸學會自己找甜。

睡前隨便找個地方發發牢騷,願今晚夢是甜的。


腸道細菌控制大腦。


愛吃木糖醇怎麼回事愛吃牛肉粒怎麼回事愛吃話梅怎麼回事 能有怎麼回事 就是愛吃唄 嘴巴一停下來渾身難受 可你總不能廚房順了個豬腳隨手扔包里就出門 街上晃著無聊就拿出來啃兩口


人類進食的慾望:餓


推薦閱讀:

深度梳理丨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到底應該發給誰?

TAG:健康 | 美食 | 生理學 | 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