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不少佛經,也認同裡面的道理,但是為什麼事到臨頭,還是容易生起嗔怒心,報復心?
今天被帶我的師傅嘲笑攻擊,這是同一個人第二次了,我沒忍住,瘋狂回擊,就差動手,之前幾次則是莫名其妙說我這不行,那不行,他的觀念好像是我不能反駁,只能忍受,事後有有點後悔,竟然能說出那麼惡毒的話。
一、如果你所謂的師父是通過嘲笑攻擊你來檢測你的忍耐力的話,這個做法是有問題的,屬於惡作。二、如果他是實事求是的說出你的存在的問題,你應該接受(是惡作還是說出事實,這個自己感覺的出來)三、你忍不住最本質的原因是正念不足。導火線是你無法接受殘缺的自己(通俗的說就是把自己看太高)。還有就是你怕被誤會(罵錯的情況)最後,其實被人批的時候你扛得住就沉默,認可的話就謝謝他,反感到扛不住了就躲開,罵回去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只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如果你覺得對方實在是批的牛唇不對馬嘴時,可以用很同情的眼光望著他,祝你有個好心情。
題主,請參考 @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答案,他答的更具體
道理是別人的道理,要能做到需要自己有那個能力。古人說: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當然,佛法給出了這個目標,就是通過修行可以達到的,但是只看不修行,肯定是不能。就如同我們看見鍛煉身體能體形健美,肌肉發達,但是不去練還是就一塊腹肌。按照經論中開顯的修行體系,系統,持續,長期,按部就班的修行下去。一步有一步的功效,一段有一段的見證。------------------------------------------ps:這個不用說佛法的道理。不知道你多大,我覺得作為成年人,預估後果,而不是簡單的為所欲為可能會更好一些。如果十幾歲的年輕人,不必考慮後果,因為首先有家長負責,其次,即使受到打擊和挫折,還有大量的時間和機會。
估計你在成熟和少年之間,這個時段,是調整行為模式的時候,你要找到一個既能夠消解你的怒氣,也能夠避免不良後果的方法。
倒是沒必要低眉順眼一直做包子,惡念已經產生,不要讓他發酵增生,想辦法面對處理產生惡念的原因,得到相對較好的結果,這是成年人該選擇的方式。具體怎麼做,你可以和身邊了解你和對方的朋友多商量,推演出能夠得到最好結果的方案。憤怒心會引發思維中仇恨的記憶,該仇恨記憶又促進嗔怒,鼓舞自己說出平常不敢說的話,做出平常不敢做的事。
就像舒服的時候會沉浸在好受裡面,持續的付出代價維持好受,嗔恚也會讓人沉浸在憤怒中,享受憤怒的感受 享受隨心所欲破壞的感覺。
憤怒的緣起是錯誤思維引起的判斷,他以前損壞我的利益,現在又想傷害我,以後也會傷害我,他以前傷害我朋友的利益等等九種誤會引起的,當這種思維,觀點消失時就不會憤怒,所以有時候會憤怒,有時候不會。
要解決憤怒,嗔恨唯有修行「心念住」觀察了解嗔恚的性質,看見嗔恚的實相。才能徹底熄滅嗔恚,不然會一直念念不忘對方曾經欺負自己,現在又想欺負自己,以後也會欺負自己,一直懷恨在心。觸景生情,怒火一發不可收拾。
《傳習錄》中有這樣的問答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傳習錄》中又有寫「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這知行合一的道理也正是修行的道理。聞思修缺一不可。但是在教理上下功夫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真正落到實處是要下水磨工夫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下工夫?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對自我情緒的覺察。就是當客觀事物作用於自身的時候,我們要迅速的覺察到我們內心深處有什麼樣的情緒升起。
噪音讓我們心煩意亂,回憶讓我們心馳神搖,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孩子的吵鬧挑食讓我們一瞬間怒氣沖沖。如果能有那麼一瞬間,我們能夠覺察到自己正在煩躁、惱怒、悲傷……覺察到某件事情正在發生,正在對我們自己產生影響,然後靜靜去觀察,不辨別,不厭惡也不貪愛,那麼這些情緒就都會奇蹟般的消散。
Goenka大師在禪修課程(如何冥想?2500年的智慧——荒島十日記(3/3))中曾講過,「我們貪求什麼呢?是貪求外界的物質嗎?美麗的景色?所愛的人?穩定的工作?令人艷羨的財富?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這些都不是。我們真正執著的東西永遠不是外在的。我們人有六個觸角——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身體皮膚和大腦。當這六個觸角和這個外界相對應的六個事物——景色、氣味、聲音、味道、物件和思想——相接觸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內部就產生了物理的感知。這個過程中有四個幾乎同時發生的步驟——意識、辨別、感知、習性反應。」
「比如說:(1)腦中有一個畫面出現。。。(2)是當年他向我求婚時的畫面。。。(3)太愉悅、太美好了。。。(4)真想再得到這種感受(如果能回到當年該多好/為什麼他變了)。我們貪求的並不是當年求婚的那一刻。我們貪求的是在回想那一刻時,身體內部發生的生理、化學反應(荷爾蒙、腎上腺素等等等等)所帶來的感知。又比如:(1)手臂上有東西和一種感覺。。。(2)是個蚊子塊帶來的癢感。。。(3)太不愉悅了。。。(4)真想這種感知快點消退掉。。。」「發現沒有?求婚畫面的感知本身並不痛苦,對於蚊子塊癢的感知本身也不痛苦。但當你貪求過去的某種愉悅感知卻始終得不到,或者當你想要不愉悅的癢感消退它卻一直在那裡的時候,痛苦和折磨就開始了。那為什麼會有這樣貪求和厭惡的習性反應呢?因為我們的無知。我們對自己身體內部發生的事情,缺乏實際體驗上的感知。雖然道理上理解,但是我們完全沒有感知到(1)(2)(3)(4)的過程,我們也根本不知道我們身體正在起化學反應。所以更不可能意識我們是在貪求或者厭惡身體內的這些生理和化學反應。我們無知地糾結於最表象的事物——美好的回憶、或是蚊子塊的瘙癢。「「當你開始用一顆平等心去觀察身體內在的各種感知——即使愉悅也不企盼它持續,即使不愉悅也不企盼它消失——只是觀察,你便開始通過實際體驗,從最根本的層面將自己一點一點地從習性反應中解脫出來,最終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
是的,我們需要的只是那麼一點覺察。
然而建立自我覺知卻殊為不易。在這裡同樣可以套用」知行合一「的說法:我知道了我需要覺知,但是我該怎樣做?如果做不到的話那跟不知道又有什麼區別?
我最近在修持兩種法門,一個來月下來,感覺在自我覺知方面收益很大,彌補了「行」上的缺失。下面簡單介紹一二:
第一種是《聖嚴法師講觀音法門》中提到的耳根訓練。「我們的環境與情境中,一向充斥著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琳琅滿目的聲音,此時,不要用耳朵刻意聽什麼,所謂「享受」,就是讓它自然而然送過來,有什麼聲音就是什麼聲音。送過來便接受它,並不主動地尋找聲音,只是被動的,如同一隻吸音板一般-聲音到了板上,音就不見了,並不積澱、儲存於板上,也沒有反彈的作用。
練習將我們的耳朵變成一隻吸音板,便這麼聽著、聽著……大的聲音不要抗拒,小的聲音也不用拚命去追。只是這樣聽著,聽到多少算多少。吸音板自身是安靜、沒有聲音的。聲音到了這裡,自然不見了。為什麼不見了?因為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人們總是希望能享受優雅、優美的聲音,那令他們感到快樂。而我要說,練習這個法門的要點,只是以耳朵傾聽,心中不昇起任何情緒,無論是痛苦、憂愁或興奮、激動,甚至連快樂都不要有。」
這種耳根訓練實際上就是在讓我們練習著把感知與意識中的反應分離開。而我們還可以做進一步的訓練,不只停留在耳根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可以這樣來做。
在練習中,我漸漸消除了二元分別,有一剎那恍然大悟,明白了什麼叫做五蘊皆空。
第二種是宗薩仁波切在《不是為了快樂》中提到的施受法:「施受法是一個極好的法門,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引發悲心與菩提心的具體技巧。 我們一再被告知,「自我珍愛」以及只顧自己幸福的習氣,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與心靈之道的絆腳石,所以,對治它的方法顯然就是珍愛他人。
這方法很簡單。呼氣時, 把所有的快樂、美德與物質財富, 毫無分別地給予每個眾生;吸氣時,吸進他們所有的痛苦、困難、障礙以及不善的念頭與行為。」
在修行的時候感覺到,這是一個讓人放下「我執」的一個好方法。它會讓人慢慢放下「我的快樂」、「我的幸福」、「別人的痛苦」這樣的概念。這也正是金剛經中說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與另一句話也是相應的:「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這是兩個甚為殊勝的法門,在持續的訓練中,我們可以慢慢培養起對起心動念的覺察,在知行合一的路上邁出一大步。它們對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是很有益的補充。
經文如葯,讀經則如讀藥物說明書,重點還得吃藥啊。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練習。
具體說,生氣的時候不說話,很重要。不要小看這點,題主已經說到,我們生氣的時候,不一定能覺察到自己在生氣。憤怒已經控制了我們,我們發病了~~~
所以,在健康的時候,抓緊時間練習提高覺察很重要。一旦我們有足夠的覺察,發現自己在生氣,我們才可以如母親照顧嬰兒般愛護自己:「吸氣,寶貝你生氣了。呼氣,寶貝你身體哪裡在生氣呢?」比如,我生氣的時候,會心跳加速、肩膀高聳,甚至小臂緊張等等。如果有平時練習的基礎,則可以在生氣時不斷的做這個呼吸覺察練習。接納生氣的自己,愛自己,因為你受傷了,你需要愛,而不是壓制、批評。
生氣如風暴,而呼吸則是大樹的根。專註呼吸,我們有可能躲開情緒風暴,而不受到它的傷害,也不傷害他人。在適當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反省生氣的原因。比如我小的時候不被允許穿短裙子,一旦穿就會被苛責為「不學好」。所以,我現在看到美女穿短裙子,特別是露出一雙白花花的美腿,我就生氣,很生氣。不要笑,這個真的讓我很生氣,活得不容易啊。
最後,再嘮叨一下,這樣的練習到生氣的時候再做,恐怕有點晚。平時就可以練習,而把生氣,或其他突發情緒當成考試嘛。
以上有益思想和黑體字,均來自一行禪師《你可以不生氣》。扯淡部分系個人經歷,並非虛構。佛法是知行合一的,有一步修行,就有一步心靈的成就。佛法包括兩種內容,一種是教導怎麼做;另一種是闡釋這麼做會達到的程度。 只看前者不看後者,容易走偏而不自覺。只看後者不看前者,學的就是嘴皮子佛法。而成為一個「知道」佛法利益的學者是沒什麼意義的。懂得再多卻做不到、感受不到真實的利益有什麼用呢。
你在有師父的前提下卻時常被他激怒,除非是你師父另有深意,用這種類似心理學中滿灌療法的方式在幫助你,否則就是你師父沒能力看到你的修學程度,或沒能力用最適合你的方式鍛煉你。
樓主之所以會受不了嘲笑詆毀是因為樓主沒有建立起自我的認同感,通俗點講就是樓主有點自卑,發怒來源於自己的弱小。樓主說的看了很多道理但是不能很好的應用在自己身上是我們這代人的通病,知識多但是我們經歷的太少,只有不斷經歷才能將所學到的融入我們的思想中。樓主可以試試在感到生氣的時候自己安靜的想想自己為什麼會生氣,在每個情緒波動的時候都可以思考下自己的情緒為什麼會波動。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
呵呵。答案你知道了。題目你還得自己慢慢作。
菩薩低眉,金剛怒目,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串習力,就像轉動的電扇,你把電源切了不會立刻停止,因為慣性還在…
好奇怪啊,他欺負了你,你為什麼還要看佛經去忍讓,他後面只會更加猖狂。
我們學會講話之前失敗了幾次?幾千次都不止吧,難道就不說話了?(當然也有這樣的人,修佛太苦,我做好一點,來生在做人就好了)我們既然是具縛凡夫就是需要幾千次的失敗鍛煉才行啊
誰嘲笑你你就應該回擊,而不是一味忍讓,
實修啊!觀心,馴服我們的心,大小顯密,有無數方法!
但是假定當初接引你學佛的都是號稱這殊勝經論都是我們讀不懂的,你不許讀,讀了不許說懂,修行就是念經抄經拜佛的。那就證明你學錯了。
佛法是用來斷煩惱的,不是用來裝B的。
最好的辦法是每天早晚要有打坐靜心。
這是福、慧沒有雙修的緣故。知易行難啊。
當年星矢穿上射手座黃金聖衣的時候我以為他能打得過獅子座的黃金聖鬥士,結果被吊打。獅子座的艾歐里亞說:你以為看的到我的出拳你就能跟我一樣,你自己的身體達不到這速度。所以,看過豬跑不一定吃過豬肉,而且你看到的未必是豬在跑喲。你以為我講的就是上面這些么?錯!以你的年齡,現在正是學習半澤直樹的時候,「以牙還牙,百倍奉還」。不過,請像半澤直樹一樣,努力提高自己,不然還給P啊~
推薦閱讀:
※學佛者的十種偏差—道德真源
※辨析正覺會蕭平實及其弟子誤以為真如僅僅是第八識之性的謬解。(草稿)
※佛陀:眾生三種痛苦的相(圖)—道德真源
※從吃火鍋看佛法中的「罪」
※在廟裡修行的僧人是不是只是提升了自己有違普度眾生的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