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活著的時候處處碰壁,死後幾百年他的學說卻大行其道?


處處碰壁是因為他要回到西周的政治制度。這當然不合時宜。

大行其道的學說是「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是「孝慈則忠」,是「克己復禮歸仁」。無論在哪個朝代都需要「仁」,也就是人格人性的培養。


答案就在問題里:能造英雄的是——

時勢。

或說,時代。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需要。我們不是在中學學過佛教通常會在什麼時期興盛,又會在什麼時期落潮嘛!

另外,儒家在戰國時就已經大行其道,是最為人多勢眾的一派,當然這情形不是在諸侯身上!戰國士子中間,排前兩位的顯學就是儒和墨,當然這情形不是在政治領域。


拋個磚。

孔子的思想在其生前的學術界也是有一定影響的。只是當時的各諸侯國,士人階層的上升通道還不夠暢通。

孔子死後,是以子貢為首的幾個學生把老師推向至聖先師的神壇。後來,子夏赴魏國創立西河學派,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打開了士人的上升通道。當時子夏已經近百歲高齡了,親自參與教學的程度不高。各國士人爭相來投,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看重的是孔子高徒的名氣。有點像湖畔大學,大家是沖著馬總去的。

後來齊國官方成立了稷下學宮,雖然百家爭鳴,但儒家無論在地利(毗鄰魯國大本營)還是影響力上都已經略佔優勢了。

儒家重禮樂,在春秋時期尚屬於正統官學,即使名存實亡,但也沒哪個諸侯公然跳出來站在對立面。


這個其實一點不奇怪。耶穌30多歲被人殺了,但後世基督教的影響力之大,不可否認。

思想家和政治家是有區別的,政治家的政策影響人數多,只要乾的好,在世的時候就可以得到高評價。

古代沒有網路,信息傳播速度很慢,思想家的觀念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傳播開來,一種大家都不知道的思想,有多大影響力呢?


還有一點,一種思想被政府接受,它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政治家會對思想進行甄別,篩選和改造。比如馬克思主義,俄國把它改成了革命可以從工業不發達國家開始,中國把它改成了農村包圍城市,如果這種思想的創始人還在,他就是思想的最大權威,他肯定不會同意隨便把自己的思想改的面目全非。所以,在馬克思死後,馬克思主義才能得到運用。

中國也是,董仲舒是漢武帝時代最好的儒學思想家嗎?不是的。它只是那個時代最符合漢武帝心意的思想家。仔細的去分辨,董仲舒的思想和論語中孔子的言論差距已經相當大了。這還只是開始,2000年下來,儒學被改的孔子本人都很難認出來。

所以,一定要思想的創始人不在了之後,這種思想才能有被政府接受的機會。


還有,儒學運用在實踐中的時間沒有通常認為的那麼晚,在戰國時代,有國家用儒學治國。魏文侯時期的魏國,還有中山國,魯國,這三個國家運用了儒學。


因為改變了啊,孔子的學說已經不適應春秋時期社會的發展。後世的儒家們一直在改變其學說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比如說孔子那時候還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到了孟子那時候對於明堂問題上已經: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漢儒和宋儒把儒學改得滿足了當時社會的需求,康有為寧可胡說八道也要打著孔子的旗號托古改制。這些被現代儒學愛好者切齒痛恨的人物才是儒學能夠延續了兩千年的最大功臣。如果沒有他們,孔子也就是和墨子一個樣子了吧

當然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其實很沒必要,一種學說不適應當時的社會推翻了建立新的就是了。


用易中天先生的話來說,儒家有存在的社會基礎,小農經濟、宗法社會、禮樂傳統。孔子活著的時候處於亂世,亂世當用重典,所以孔子不招人待見。漢武帝時期國家統一,需要統一的思想,而儒家學說最適合統治,所以會大行其道。


推薦閱讀:

大家對「天下的真諦是:愛」這個觀點有什麼看法?
儒家道德與時代是否要與時俱進?
為什麼中國的儒家思想在兩千多年間沒有重大的更新和補充?
當今社會儒家思想是不是已經不適應了?
在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之後,儒家是否就可稱為儒教?

TAG:儒學 | 孔子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