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為何西歐對香料有著巨大的需求,甚至成為開闢通往東方航線的動力?

昂貴的香料對於當時的歐洲是有什麼用處


開闢新航路的不是對香料的需求,而是對貿易利潤的需求。

當時威尼斯和熱那亞壟斷了東地中海的貿易,而奧斯曼和波斯掌握了東西商路的中間節點。他們具有定價上的優先權,從而獲得了大量的利潤。這才是大航海的動力


那時歐洲人喜歡香料,其實主要是用來防腐的,大概就和我們的腌肉臘肉鹹魚啥的差不多。

地理大發現的時候,因為水手們要長時間出海航行,所以對這些防腐劑的需求量自然也就大增了。再加上當年航海探險就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所以自然購買力也是不成問題的,於是價格就漲上去了。


香料確實是種深刻影響到人類歷史進程的神奇東東,歐洲人揭開大航海時代的序幕,主要就是奔著這玩藝兒去的。但歐洲人瘋狂渴望的香料並非我們今天理解的香水香精一類的化妝品,而是胡椒、丁香、豆蔻、桂皮甚至生薑這類我們今天在小攤上隨便可以買到的便宜調料。古代歐洲人這種痴迷,並非源於古怪的審美情趣,而是生活所必需。

歐洲人是以肉食品為主的,但吃肉有個很大的麻煩,就是那時候沒冰箱啥的,鮮肉保質期很短,你殺頭牛吃不完就腐爛變質了,而拿鹽腌又令人難以下咽。但加入香料這種神奇的東東,味道變可口倒是其次,關鍵是其防腐殺菌作用能讓保鮮期延長好幾倍。因此對古代歐洲人來講,香料與其說是奢侈品,不如說是生活必需品。

但上述香料主要是產自南亞和東南亞熱帶地區的,可惡的阿拉伯帝國和後來的奧斯曼帝國先後卡在中間,完全壟斷了香料貿易。而歐洲貴族們自羅馬帝國時代就吸毒般地養成了離開香料活不了的生活習慣,甚至把香料視為高品質生活的象徵,多少錢也得放血呀!所以,在東方白菜價的香料到西方生生炒成了黃金價(其實比黃金還貴得多,有時一粒胡椒能換一枚金幣!),香料也就在歐洲變成了奢侈的必需品,在東西方的差價竟高達一萬倍以上!誰找到香料,誰就能一夜暴富。不僅貪婪的商人,國家也發起了尋找繞過中東直奔香料產地的航海運動。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西班牙王室就對只找到黃金而沒發現香料大失所望。而當麥哲倫探險隊首次帶回第一船26噸香料時,整個歐洲都被震憾了,沒人懷疑葡萄牙從此將成為天下最富強的國家。

對歐洲人來說,歷史上最重要的香料包含以下幾種:

  1胡椒(Piper nigrum)。原產於印度馬拉巴爾海岸,是胡椒科的一種開花藤本植物,它的果實在晒乾後通常可作為香料和調味料使用。同樣的果實還是白鬍椒、紅胡椒與綠胡椒的製作原料。另外。歷史上還有一些類似胡椒的香料,比如Melegueta胡椒,產於非洲,中百年也曾廣泛在歐洲使用,但現代已經很是罕見了。

2丁香。(學名:Syzygium aromaticum)是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香料,又指丁香屬植物樹上的花蕾,又名丁子香,其花蕾香氣宜人,晒乾後形狀猶如釘子,因此患上名。(拉丁語原意即為釘子)。今天印尼的丁香產量依然佔到全世界的80%。有趣兒的是,最早文字明確記載丁香卻是在中國漢代,丁香被用於權臣面見皇帝前咀嚼,以清新口氣(類似今日的口香糖了)。

  3肉蔻它是一種堅果類植物。生善於熱帶地區的常綠植物,常見於東南亞、澳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尤以印度尼西亞和格瑞那達產量最大。肉豆蔻果實是可制兩種常見香料:豆蔻核仁(Nutmeg)和肉豆蔻皮(Mace)。肉蔻除了香味,還含有肉豆蔻醚(Myristicin),能夠產生愉快及致幻作用。如服用過量,甚至可能中毒。

  4肉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為樟科常綠喬木,又名玉桂、牡桂,其樹皮、枝、葉、果、花梗都可提出取患上芳香油或桂油,而以樹皮含量最高。肉桂原產中國,我們熟悉的香料名兒是錫蘭肉桂。

  5最後一類生怕是今天中國人最熟悉最常用的香料,生薑。姜(學名:Zingiber officinale),一種原產於東南副熱帶地區的植物,開有黃綠色花並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莖。根莖鮮品或干品可以作為調味品。中國一度是世界上生薑的最大出產國,而歐洲人很長一段時間未見過生薑,只見過乾薑或姜粉。不過現在印度已經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姜生產國。


最近剛好研究這些問題,跳出來攪攪渾水 o(′^`)o

介個嘛,首先香料是個寬泛的概念,最常見的是胡椒,「掌握胡椒就掌握了一切」,原因很簡單,胡椒數量最多,15世紀的胡椒大多是從印度的喀拉拉邦轉運到歐洲的,馬六甲不是沒有胡椒,而是距離太遠不合算.....其次比較典型的還有肉桂、豆蔻、香草(美洲香料,一般不提)、藏紅花、還有生薑,不過胡椒以外的香料都比較稀罕,肉桂豆蔻不光得採摘還得製作,本身產地又比較少,藏紅花成本高產量低,丁香倒是簡單些,但是沒人願意吃丁香味的烤牛肉╮(╯_╰)╭,扯遠了,樓主基本理解地理大發現時期最典型的香料就是胡椒就可以了~(≧▽≦)/~

香料能幹什麼呢?最常見的說法是掩蓋腐爛食物的臭味,那個時代的歐洲人沒什麼保存食物的方法,只能用這種方法湊合。不過這個想法問題不少,最直接的問題是,天天吃臭肉真的大丈夫嗎(ˉ▽ ̄~) 而且那個時代的歐洲人也不是天天吃肉,富人喜歡吃西西里的小麥(比如威尼斯),窮人吃不起,只能吃點小米大麥之類的粗糧,至於肉類還真不一定吃得起,地中海的老爺們對不怎麼發達的北歐沒什麼好印象(一群窮鬼),不過提起吃的來他們還是很嚮往的,畢竟人家食物便宜...瘟疫泛濫的時候還有醫生說香料能治病,然並卵,死亡率還是挺高_(:зゝ∠)_總得來說胡椒在歐洲人日常生活里有用,但是沒那麼誇張,老百姓用不起也能過日子,大貴族拿來當奢侈品,小資偶爾能搞到一點可以炫耀炫耀。總而言之,地理大發現的歐洲對香料有需求,但是真沒辣么大╮(╯_╰)╭

問題來了,需求沒那麼大,香料價格怎麼這麼貴?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誇張。上個世紀的 A. H. Lybyer寫過一篇《 The Ottoman Turks and the Routes of Oriental Trade 》,裡面提過這個想法:在卡利古特價值1杜卡特的香料到了威尼斯價格漲到60甚至100倍,這個說法是G. Priu根據1881的資料(R. Fulins Diarii e Diaristi Venet ),但同一時期,15世紀之前英國香料的價格大概每磅一先令,即使到了16世紀也只有兩先令,布羅代爾在《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世界》裡面提過這個問題,16世紀歐洲經歷了一次持久的物價上漲,主要跟經濟活動的增長有關。換句話說,地理大發現時期的香料價格沒有某紀錄片或者教材里傳的那麼嚇人,也沒有漲得那麼可怕。

這裡順便談談所謂的葡萄牙帝國問題,事實上葡萄牙人真沒從香料貿易里賺幾個錢 ?(;′Д`?) 看看資料就會發現,葡萄牙人跑一趟印度一般要花兩三年,船隻失事率高,水手死亡率更高(40%算低的,不過這方面成本其實不是很昂貴╮(╯_╰)╭);為了維持航線的存在葡萄牙在沿線設有駐軍,定期還得派艦隊巡航收拾海盜,這又是一大筆開支;而且香料怕潮,印度的香料走紅海路線品質都受影響,走海陸......來一份泡椒魚頭如何? (/▽\) 為了讓自己的香料賣個好價錢,葡萄牙人還試圖封鎖過波斯灣,但時間並不長,16世紀還出現了所謂的「地中海香料貿易復興」 ,葡萄牙人有的時候還得去義大利買胡椒......(╯‵□′)╯︵┻━┻這也是為啥葡萄牙蹦躂蹦躂就完蛋的重要原因

差不多就是這些,樓主要是特別感興趣可以看看布羅代爾那兩本關於地中海的磚頭,關於香料人家還是談了不少滴= ̄ω ̄=


催情、刺激性慾=丁香和肉豆蔻 乳香沒藥=宗教焚香 大宗香料主要這4種


你確定你真的搞懂香料是哪些東西了嗎?


看完上邊的答案,突然發現真是吃貨改變世界啊


和銀行交易,以及變成銀行所長,你覺得呢?弱於則貿易,強於則掠奪,除了目睹世界這種想法以外,更加是為了長久的發展,升斗小民也罷了,但是處於金字塔尖端的,沒有誰想活在一畝三分地里


推薦閱讀:

第三十五章 圍點打援遇到雄主他隆
歷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帝,剛繼位即和敵人同歸於盡,以死報國
安南病逝,為啥全是「一路走好」聲?
兵馬俑出土前一直被誤當成短劍?春秋到秦漢長鈹鑒賞
沈迦|翁同龢家族與蘇慧廉一家跨越百年的歷史顯影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