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何為大乘佛法,何為小乘佛法?
我這裡複製一個我對其他問題的回答,你看了就知道。
《從凡夫到成佛的實修次第》
(——大海 文2017.10原創)入世還是出世,這也是學大乘和學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個諍論焦點,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糾結是因為你見地不清,見地不圓融,沒有建立整個佛法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課和輔課是什麼。
關於一些爭論,那麼你要依聖言量,佛法是聖人之學,你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凡夫說三道四。你要依佛,菩薩,羅漢及證得大成就的聖者為依據,你千萬別相信那些凡夫的推想及考據。佛法不是象哲學一樣靠凡夫推想出來的,佛法是那些聖者通過實證 證到後才講出來的。
學者凡夫的東西若同經律論及聖者說的一致的,則可放心學,若有不一致或有矛盾的地方,則要存疑,這些不同處你要以經律論及聖者講的為準。還有如,學大乘好還是學小乘好?是在家還出家?修善行福報還是修禪定?好糾結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實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眾。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善行福報是修禪定智慧的資糧基礎。出家易修在家難修,但見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大乘和小乘,出世還是入世並不矛盾,具體如何做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幫大家理清楚,否則會有千千萬萬的學佛人諍斗和糾結。首先我們來建立 整個佛法的修行次第。
我們國內大多都信大乘佛法,但基本沒人講修行次第,以致於學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經,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修。
大乘佛法 經中講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羅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實修這六個波羅密嗎?好象真要去做的話,還真弄不清如何下手。大乘楞嚴經中講修行三決定義: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這是一個更為精練簡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戒定慧」一樣的,同時也和六波羅密相符。只是針對不同人群,其內容稍有不同。
戒,定,慧,三次第怎麼和六波羅密相符呢?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 「戒 」 字也可用另兩句話來表示,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佛法總綱的前兩句即可表示這個「戒」字。「自凈其意」即是「定」。六波羅密前三個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波羅密都可歸入這個 「戒」 字中。後面三個波羅密,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樣的。只是具體修時各人有些不同。
這個「戒」字包括了斷惡和行善二部分,這個「戒」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樣呢?無疑 是一樣的。只是針對不同人群佛制訂了居士戒,五戒,比丘戒,菩薩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也包含 止惡和行善這兩個內容的。再要求低一點的在家人戒中,低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只是對在家人要求低一點而已。高要求的菩薩戒中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此時我們可以確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斷惡行善,這裡注意哦,所謂戒就是斷惡行善。
這個「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即斷惡行善。但佛對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產生了幾種戒律。在實修這個戒時,則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一個選擇。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了幾種戒律,他制這些戒律也是為了各種不同人群,其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適合他們修行提升。
第一種,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十善業,即戒十惡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種是,五戒,加戒十惡行十善。
再上去就是較高要求的比丘戒和菩薩戒。對於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薩戒我們不談。
重點談在家人。在家人最簡單易持的是持第一種和第二種戒。也有持菩薩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談。當然你能持菩薩戒那肯定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講最簡單易持的。
第一種和第二種戒唯一的區別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許的。而第二種戒是正淫也不允許的。
那為什麼要有這一點區別呢?這是為了適應二種不同人群。一種不想修禪定,一種是要想修禪定的。第一種是只想做個好人,又能陞官又能發財,回家又能享天倫之樂(淫),他覺得現世很好,不想解脫,只要不墮到三惡道就好。這個「淫」字己搞了幾億年,上癮了,他不想放棄。佛也沒辦法,他們也來歸依佛了,也想跟佛學,也想沾點好運。我佛慈悲,他們想學好,總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允許他們有正淫,不允許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報也會打折的。
首先不斷淫慾是進不了禪定境界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更不用說開悟解脫了。為什麼說不斷淫慾進不了禪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傳統宗教都要求其主要傳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斷欲,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從佛對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斷淫。從此可知斷欲是人類提升升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第二,從欲界的名稱及定義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慾」。即不斷淫則只能在欲界這個範圍內待著,出不了欲界。
第三,欲界是四天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個範圍叫欲界,欲界的所有眾生不管是天人餓鬼地獄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男女淫慾,而往上看,到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沒有這個淫慾之事了。從這個情況來看,不斷淫慾是無法進入禪定色界天的。因為進初禪就是進入了色界天人的境界了,死後也可往生到色界天。這些資料在那個經里的,我還真一時答不出來,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經中有。對了在瑜伽師地論中一定有,網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禪八定的配合圖,也可一目了然。第四,當修禪定進入初禪,叫「」離生喜樂「」。師地論中解釋這個 「離」 字是,離 「欲,惡,不善法「」。故知不離淫慾,是進不了初禪。第五,從古今實修者大德的傳記及近代現代人實修的體會文來看,不管在家出家,也是都要離淫慾才能入定,才能進入色界天境界。你不要看到他們有些是在家人,就以為不要斷欲,在家人同樣要斷欲才能修成禪定。故古人有曰:上士分房,中士分床,下士隔被。第六,從道家,氣功,瑜伽等資料來看都是要離淫慾才能得禪定。從這些實修資料來看,夢中有夢遺者,都修不成禪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學佛人的觀點越來越偏了,這個你錯了就是修不成禪定,你再努力都沒用。漏掉了只能從新再開始。各位修禪定的請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這個結論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傳記,和近代現代各派實修者的實修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其對錯各位可以去自己驗證體會。你若不信我也沒辦法。你能一邊夜裡做春夢,白天又能入四禪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確是高人。
漏精在藏密中講叫「漏失菩提」,如果你是有點悟性的話,從這句話就知漏精對修道來說有多麼嚴重。菩提是什麼,我們佛法修的就是菩提大道。你漏精就是漏失了菩提大道,漏掉了,當然就修不成了。
再加一點純生理的知識吧,否則那些科學迷還是不信。真是老婆心切啊!
我先說明,這段生理科學不全是佛法中來的,對錯你自己分析。以免有人吹毛求疵。人的生存靠能量維持。現代科學家說:人平常的耗能如一500W的白熾燈泡在耗能維持正常的代謝。
人他有生生不息的能力,他一邊耗能,一邊還會吸收能量,但這一世讓你吸收耗用的總量是有定數的這個總量定數就是你這一世的福報,耗用完就會完蛋。故聖賢都教人要惜福,不要濫用福報,盡量不用貴的好的,要節儉。年輕時吸收比耗去的多,故會成長會精力充沛。中年後吸收比耗用的要少,故會衰老會不健康。睡覺時耗用降到最低,吸收達到最高。你熬夜就是把吸收掐了,故會累,你常熬夜身體能量會不夠,就會生病。年老的睡眠差了,能量也會不夠,健康就會走下坡路和衰老。人體能量的循環有兩個大循環,一個是體腔內五臟六腑的循環。另一個是督任氣脈的循環。這兩個循環就是道家講的子午周天和卯酉周天,子午交,金木交。
這兩個大循環隨便哪一個出問題了都會完蛋。一種是能量不夠了會衰竭,一種是循環通道阻礙斷路,就是生病。人體是一部極為高級的自動機器。你淫心一動,他就給你馬上造好了一泡精蟲,給你準備好了,晚上就可能會遺精拋錨。另外你雖不動淫心,但由於千百世習氣的原因,到精氣積滿時,周期到時,他也會自動造一泡精蟲,夜裡就可能會下漏。宇宙中有一類眾生,他專門靠啖食精氣而生存,屬妖類鬼類,它有神通,它能看得到你體內已為它準備好了大餐,晚上睡時它會化個美女來與你夢中相會,你就會拋錨下漏,它就能吃到大餐。
那一泡精蟲確實如科學家說的是一泡蛋白質。但是科學家沒研究,這一泡精蟲在把它送出去時是要有動力,要有能量才能把它射出去的。槍子是靠彈殼裡的火藥把子彈送出去的,那這泡精蟲是靠什麼能量把它射出去的呢?回答是:靠內炁,靠體能,靠集中丹田之氣和骨髓中的高能量,才能把它送出去,這才是最關鍵的,也是最要命的。科學家他沒研究這個。你下次拋錨下漏時仔細體會,你會發現正拋射時,會陰部位會明顯感到肌肉有跳動感,象心跳一樣,對了,那個就是內炁集中後的噴發點。它是集中了體腔能量和骨髓督脈兩大循環中的能量,然後才能噴射。那麼你把這兩大循環中的能量集中了,經常送泡沒用的精蟲出去,又不是為了傳種接代,那你不是虧大了嗎?你常作這種無用功,當然會折壽,損福,又損健康啰。能量福報用完就會完蛋。如果你懂了這個道理,你還會認為泡到妞是艷福嗎?是禍哎,絕對是禍的開始。如果你懂了這些道理,除非為了傳種接代,你還不想辦法放棄淫慾,那你就是百分百的顛倒眾生了。佛說眾生是顛倒眾生,就是看到眾生有許多錯誤而不自知,還認為是對的,結果自己把自己給害慘了。修道也要靠這些能量才能修成,故佛要求弟子六根清凈,就是要求上不漏、下也不漏,積集能量,才能修成菩提大道。二八佳娘體似酥,
腰中佩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汝骨髓枯。好!!這段生理知識就講到這裡,對錯你自己分析。下面言歸正傳,繼續講佛法。
四禪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當年釋迦佛也是,先跟幾個外道師傅學禪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後,再自己打坐49天開悟的,故在禪定方面的學問,在理論上,外道的也可參考,相互發明。但在實修時不能串修,因有法脈流問題。結論是 , 想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報,而不想放棄天倫之樂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修居士五戒加斷十惡,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
居士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惡業: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痴。
為什麼一定要加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呢?
因為佛經中說,守好五戒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等二十八層天,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故要修居士五戒和十善業。修這個十善業也可參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儉,格物,慎獨,修身,養性,齊家。這是初士道。講到儒家多說幾句。
儒家文化是聖賢傳下來的學問,不是純理論的心靈雞湯,是實證學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對升官發財,增福增壽健康子女優劣等都有好處。這個修好了,福報功德會很大,若是再想往上修禪定會很容易,其實他就是主修斷惡行善。現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鳳儀大德劉善人大德,他們的化性學一起研究。其學問就是儒家學問。在修福這事上還要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交天課」。
交「天課」即是,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濟貧買殺放生等。不交天課必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說法。阿含經中佛也講過在家人如何用財作善修福,其所講比例比百分之十還要高。言歸正傳。你要知道正淫也要節制的,正淫傳種接代無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濫用,對不起也會墮落鬼道。
因為淫慾耗福耗能是最最厲害的,會損福折壽,故古人講萬惡淫為首,就是這個道理。
文明古國及宗教國家都有許多遮止淫慾的風俗和習慣及觀念,為什麼?都是聖人教的,是為了我們不墮落三惡道,為了福報更好,過得更好更幸福。
你看中東國家女人出去都把臉遮起來。為什麼,為了防止別人動淫心損福,防止修行人動淫心退墮。現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學,去學洋人不好的搞開放,越穿越少,然後淫心越來越重,損福折壽,修道人也難靜心修定。若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則要五戒十善業再加修成禪定。
現在再講第二等人。
第二種人群是想修禪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針對這種人群,佛就教他們守斷淫之五戒,再加十善業。可叫「中士道「。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那麼你修禪定是想要超過這個境界,當然要修好十善業啰。佛經中講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修好十善業才能升天。為什麼說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禪定呢?
第一,根據《楞嚴經》中講,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凈明誨,其即是講的四大根本戒:不淫,不殺,不偷,不大妄語,也就是說守好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楞嚴經》及《地藏十輪經》中講可依此四大根本戒修禪定,除此二經外,佛經中再也沒有比這個要求更低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是連心裡都不能起這種念頭,稍起念頭即是犯戒,要立刻懺悔改過。身口意都不能違犯。但你不要看到這隻要守四個戒,就把十善業丟了,因為佛經中明確講,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業,而修禪定是要超過欲界的,故這十善業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守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樣的。守戒是嚴格要求堅決不能做。修好是盡量做好,沒那樣嚴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層次也越高。
實際上五戒是十善中的幾個重要的部分,將它提出來要特別做好而已。
故綜合這些佛經資料,得出修禪定的最低要求是:修好四大根本戒加十善業。
然後再講現實,現在國內寺院對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斷淫五戒,再加個菩薩戒。一般對在家人就這三種。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禪定者的。你要修禪定,只有二種即斷淫之五戒和菩薩戒。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一般人不容易守。容易一點就選個五戒吧。當然你能守菩薩戒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是講針對懶人又要修定講的最低要求,就是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個五戒即可起修禪定,再加盡量做好十善業。即可修定。五戒:不淫,不殺,不偷,不妄語,不飲酒。若你僅修禪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觀,則最高只能修到四禪八定,或是仙道。死後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應的禪天。但這還是在六道中。不出輪迴。
故僅修禪定,不修佛教慧觀,不證「人空法空」,你禪定功夫再高還是屬世間定,不出輪迴。只有在禪定的基礎上修佛教的慧觀,證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脫六道輪迴。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的最大的區別處。這些慧觀只有佛法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沒有這些有關「」人空法空「」的慧觀,故也只有修佛法證「」人空法空「」才能出輪迴。但此「」人空法空「」亦非斷滅空。修禪定後,你修到何境界,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與你相應的那層禪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還剩二十二天,一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個天,三禪有三個天,四禪有九個天。再加無色界四個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著的時候,你若修到與這些天人一樣的境界,你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他們那裡。以上是講僅修禪定而不修慧觀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輕他,升天也是要無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隨緣盡量多修福報,多修十善業,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千陰功之說。
以上講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下面再來講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這些人是為了要想成佛出輪迴的。針對這部分人,佛就教他們先發大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六道輪迴而修,不為自己,為了別人而來修禪定及智慧,修好了才能證果開慧解脫輪迴,才有能力度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佛。佛講生死輪迴是眾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幾千年或幾萬福,福盡還是有可能會落到三惡道去受苦,萬萬億億年永遠都停不下來,永遠輪迴。佛教我們發心為了救法界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而來修佛法,自己先修成後解脫後再來教化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出離輪迴,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以發這個大菩提心,而來修佛法,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這樣來修戒定慧才可以成佛。有這種發心就叫大乘。沒有這種大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修就叫小乘。具體修時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薩戒一起守。然後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開悟證悟「」緣起性空「及「」人無我」空得阿羅漢果,若入滅盡定,就是定性聲聞及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若證得「」人空「」後不入滅盡定,繼續修止觀,到證悟「」法空」,萬法唯心,色空不二,證得般若智,此時就是登地菩薩,即入一地歡喜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此時就保險了,永遠不會再退轉了。此時能夠對境無染,動中靜中,一人萬人之中都能在楞經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別心如如不動。此時才可出山發大願度眾生,再往上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以上出家人表過不談,重點講在家人。
在家人發菩提心後怎麼修?還是戒定慧三次第。這個第一次第「」戒「」,有二種,一是五戒加十善業。二是菩薩戒加十善業。你選一種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戒,回家來天天檢查守好,稍有違犯馬上懺悔並改正,慢慢習慣了好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是一絲一毫的犯戒的意念都不會生起。守戒要嚴格執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十善業要隨緣盡量做,此時行善都只算修福報,福報功德大了修禪定會很快。然後守戒修善,同時天天認真打坐修定。一般先依二甘露門修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來修四禪八定修止觀。
修定中守好五戒,其中最重要關鍵的就是淫戒,夢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從新開始,當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盡量少用,不看手機電腦,不看美女不看書,不聽歌,少說話等即叫六根清凈,其科學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積聚能量。這樣上五根關閉,又不下漏又不夢漏,每天多打坐,年輕人一年之內必入禪定。但是這個夢漏很難堵,連南懷瑾這種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的大德也說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開的佛法里都有至少四種方法可解決此問題。道家中也有,武術中也有。下漏解決,加多打坐一定會很快入禪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不能入定,無疑下流 夢漏沒解決。我看到現在佛教界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越來越偏了,連佛要他的親近弟子出家是為什麼,這樣明顯的意圖都看不出來,還在咬文嚼字,讀經要看出佛想表達的意思,他這經講的什麼宇宙規律。這些宇宙規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人類只能去適應它。
故今借知乎這個平台,想來挽回這個局面,望能修出十個八個大菩薩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會相信佛法,才會來修學佛法。你自己專業人員都修不出成績來,弄得佛法好象僅是知識和哲學,慢慢的人家就說你是迷信,不信了,就會學的人越來越少。你若不能修得四禪八定,談何開慧開悟?你要修四禪八定關鍵就是要守好戒。不守戒你即使努力一段時間修出了禪定還是會退掉的,是無法穩定的進入禪定的。佛在涅槃前召集弟子作最後遺言時說:「戒是解脫之本,如貧人得寶,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異。依戒能生諸禪定,能滅苦開智慧「」。你看佛講的多重!汝能守戒就如把佛請到了面前。這個守戒你不做好很難入禪定,即使得定了也不會穩定。戒守好了很容易入定,其中這個淫戒對修定來說是重中之重,是關鍵。所以有位大德說:自利以戒淫為第一,利他以戒殺為第一。禪宗的初修時參話頭就是修禪定。但是你參禪連最基本的五戒十善你都不守的話,那麼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你是不會開悟的,參不出來的。
禪定是基礎,禪定要靠守戒才能得定,在禪定的基礎上,才可止觀雙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觀,在這裡其實還談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觀可相互借修,都是為了除八十八結使。但大乘的有些觀法,你四禪定都沒成是無法修的。故初修宜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禪四禪定才可談慧觀,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觀法,這樣修會很快。一般若是有過下漏的人,要從小乘入手,再修大乘,但發心要發大乘心。這樣比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個次第。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就是走的這個路子。其實我國古代早期的學佛者都是走的這個路子,修出過許多大成就者。到後來禪宗盛行後才漸漸把從小乘入手的方法給丟了,結果就越來越難了。
現代人更適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為現代人上漏下漏都很嚴重。
若是上根人再來人則可直接修禪宗的方法,或按楞嚴經前半部的觀妙明真心法修楞嚴大定。但這種上根人有幾個?
故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發大乘菩提心後,先修小乘再修大乘,這樣修會很快成就。
小乘大乘是兩個次第,並不矛盾,
不要相互諍論,因為你沒學過或沒摸到佛法的大框架,沒建立整個佛法修持次第。我來把小乘和大乘的真正區別和這二個次第如何銜接講清楚。
先發大乘菩提心,再從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後先修止,一般從「」二甘露門「」守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修。再得定,進入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慧觀,或在三禪就加入慧觀,不要太早,否則可能會退,一般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就能證羅漢果,止觀雙修,到四禪時呼吸就停了。進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過程中,斷見思惑去除大部分八十八結使,伏住剩餘少數結使。即可能證悟「人無我」 「」緣起性空「」而證羅漢果,證果後就標誌小乘道巳修完。
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修大乘經中的楞嚴大定,法界觀法,一行觀法,繼續銷落諸念,其實這些名字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在修此觀時要知萬法唯心之理,銷落諸念,修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徹大悟,即是大乘的開悟,悟「」諸法空性「」,萬法唯心,緣起性空,有是假有,如幻如影,諸法無有自性是空,空有不二,不空不有,離於兩邊。悟得中觀智,證悟佛性,證般若智。或者在四禪穩固後進入四空定時即用楞嚴大定修法,先看懂楞嚴經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辯見」等前半部經,然後觀「」妙明真心「」,再按五十陰魔部分修銷落諸念,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就會證得羅漢果,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到識陰解脫就是證大乘法空而開悟,此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裡請注意:當修到四禪呼吸停止後,四禪境界穩固後,立刻轉入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這是修大乘菩薩法的一個捷徑修法,因為若能開悟證大乘「法空」,則八十八結使都能漸漸連根拔除。
殺盜淫妄語,貪瞋痴慢疑,身見我見常見斷見邪見邊見禁戒取見等八十八結使等見思惑是使我們輪迴六道的根本原因。小乘大乘修行都是為了去除八十八結使,修小乘法能去除大部分,剩下少部分只能伏住,根子還在,而修大乘法才能完全拔根除盡。四禪穩固後即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直到五陰全部解脫就是大乘開悟。當修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則其「我執」已除,此時與小乘聲聞、緣覺、辟支佛的境界就一樣了,再繼續修下去「銷落諸念」,修到識陰解脫則是五陰全部解脫,此時即是大乘開悟。具體祥法請閱《楞嚴經》。諸位要想快一點成就的話你就應該按此而修。
對於禪定中的一些內景陰景魔境要一律採取不與理睬見如不見的態度,就算是真佛菩薩來天王神仙爹媽祖宗來與你說話,你也不能理睬,見如不見,觀其如幻如影如空,繼續你原來的觀修,這樣才能安全進步,否則你一執著會越來越多,甚至迷掉出不來了,甚至出偏。
還有一些感應及禪定中的內景等不能跟別人說,只能跟自己的師傅和智者說,證到什麼境界或證到什麼層次和果位也不能向別人說,否則會成大妄語罪,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這些規矩你若不懂則很難跨過去。開悟後即為登地亦即一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住於空性中佛性中如如不動,這樣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轉地,能對境無染,才可出山度眾,發真正的大願菩提心,度盡眾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現眾生相,化生十方,度無量眾而無度。能對境無染不起分別心。此時才是真正的入世菩薩。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報為今後的正修定慧集些福報資糧,為正修定慧作準備而己。最後經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才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
開悟後就只有二件事,第一件是保持自己時時在佛性中空性中,稍有分別妄念起來,馬上覺知回歸到空性中去,這就是經中的講的楞嚴大定,經中講楞嚴大定是菩薩最後修的法。這樣修到七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這個楞嚴大定就非常穩固了。另一件事就是隨緣度眾生。大乘經千講萬講其實就講了這兩件事。
大乘經有許多,其中《楞嚴經》你一定要看懂,且要反覆精研,要將其內容爛熟於心,這樣修功夫時才不會迷失。特別是五十陰魔部分,你要看懂如何處理禪定中的內景及魔境,否則很難不迷掉,很難!這個部分你一定要弄懂他。這本楞嚴經是大乘經中講禪定功夫最詳細的一部經。且對「明心「」也是講得非常詳細。你先看懂後對「妙明真心」先有一個「」解悟「」,有了這個見地後,再去修禪定功夫「」證悟「」,這樣就容易了。
自古有曰:「自從一閱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這部經是自古以來的所有大成就者都對他無比重視,虛雲老和尚說,你找不到善知識,只要依楞嚴經而修,則離佛不遠。《楞嚴經》這部經在功夫方面一直講到五陰解脫後的開悟。開悟後的功夫就簡單了,就是住於佛性中一刻不離,修到七地八地時就能真正任運而不造作的一刻不離而住於佛性空性中了。這段保任功夫在禪宗,他是到山中自己搭個小茅棚,一個人自己閉關修的,其分三段功夫,即破三關,初關明心,重關見性,未後牢關任運,修到能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無造作的住於佛性中,住於楞嚴大定中,始終都能如如不動對境無染,則是破牢關,亦即十地經中講的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破牢關後才能出山發大願度盡眾生,才開始真正的菩薩行,入世度眾,化身十方度眾,直到成佛。從上述功夫過程,你就看出來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了吧。
在功夫方面,
小乘先證 「人無我」空性證羅漢果,不入滅盡定,繼續向上修「銷落諸念「」,然後再證大乘「法無我」萬法唯心,色空不二,得般若智,進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修保任法,修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住於空性中,能對境無染,如如不動,這就是菩薩地七地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也就是禪宗的破牢關,此時能對境無染,才能不退,在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轉。這個小乘與大乘的銜接功夫是佛在《楞嚴經》中講的。這個「保任法」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在十地經中是一地二地三地……直到七地不退地,每一地都有名字及內容的。在度眾生能力方面,
因為小乘羅漢他還不具備對境無染的能力,故他們不能象七第以上的大菩薩一樣,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不敢和光同塵和五欲眾生混在一起,他一入紅塵就會感覺到功夫退步了。故他不敢入紅塵廣度眾生,故空有悲心,還不具能力。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義。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薩,能夠對境無染,能和凡夫眾生混在一起共事而不退轉,天堂地獄都能去度眾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進步,因為大量度眾生有大功德嗎,且其雖入世度眾而其心能住於空性中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故功夫長進更快,還能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他具有這個能夠大量度眾生且功夫不退轉的能力,這就是大乘的「」大「 的真正意思。
為什麼要廣度眾生呢?因為成佛需要大功德,故要長期的積功累德,廣度眾生。並且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全部轉凈,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叫污染種子要轉凈,從俗諦的角度來說是無始以來的業緣宿債都要全部了清。這才是真正的唯識學中講的「」轉識成智」。凡夫哪來的轉識成智,凡夫是糊塗轉成糊塗。在這個過程中塵沙惑微細惑會慢慢消除,智慧會越來越大,功德及功夫會越來越高,直到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這是從自利功夫角度講。
度眾生為了成佛,成佛為了度眾生。這個大乘小乘有四個方面不同,一是發心大小,二是功夫大小,三是智慧大小,羅漢只有上下五百世的宿命智,而成佛後是對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他都知道其原始來處及其終極的去處,通萬法智,徹萬法源。四是度眾生能力的大小。
這是大小乘的區別和不同。從五陰解脫角度來看,小乘證羅漢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已經解脫,進入識陰解脫階段,但識陰還沒解脫,此時可證得「」人無我」證羅漢果,再到五陰全部解脫,即識陰也解脫後即是登地大乘開悟。此時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實證萬法唯心,如幻,真空妙有色空不二,證般若智。
若從唯識宗的角度講,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我執識意根,才完全修除,唯識學叫轉識成智。
第六識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任運不執不造作,知眾生根性「」。第七未那識為我執識,轉成平等性智,「」無有是非高下愛憎的分別心「」。第八識為法執識,藏識,執藏所有善惡種子的一個識,轉成大圓鏡智,「」圓明空寂如如不動,常寂之光「」。成所作智,即前六根在果上才一起轉,轉成成所作智。即大圓鏡智一轉,斷除了一念根本無明而大徹大悟,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跟著一起轉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隨事運用悉入正受「」。此時所作一切事皆會圓滿成就。到此層次後,你說話也不能亂說,你一說話就會成為現實。
以上講的是四智。開悟後證入佛性空性後還不穩定,有時會退出來,故要修保任,保任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這段功夫《十地經》中講到的比較難懂。禪宗的保任較易理解。修到座上座下動中靜中,動靜都能對鏡無染如如不動才是七地不退地,八地叫不動地。然後才可出山廣度眾生,行真正的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塵,入世度眾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時叫莊嚴佛凈土,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後會在宇宙中生出一個凈土來,你會到那裡去成佛當教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會往生到那裡去接受你的教化。
當證羅漢果時,有些煩惱結使只是伏住,根子還在,到登地時才漸漸拔根,到七地時才將根子拔盡。
故大乘經中說羅漢若入滅盡定,八萬四幹個大劫後還是會出定的,因為煩惱的根子還在,他必須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他證到羅漢後若入滅盡定,不向上修了,那麼他就是定性聲聞和緣覺,聲聞是依師而修的叫聲聞,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證悟的就叫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辟支佛是無師自修自悟而證得此空性的叫辟支佛。修證到羅漢果,證得人我空和緣起性空,修到這個高度就標誌小乘法修完了。但是他還不知第八識藏識。因為小乘法中佛沒有明講,且他功夫也沒到那層次。
他們若是入滅盡定不出來,灰身滅智,那麼他可定八萬四千大劫。但是在一些大乘經中,佛就勸這些已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們,不要得少為足,要回心向大,捐舍小乘,上面還有可修的,就是修大乘佛菩薩道。這就是《法華經》《楞嚴經》中講的「回心向大」。
這個大乘法佛對凡夫弟子沒有講,因為怕他們會害怕要大量度眾生,還有時間要那麼長,怕他們退失信心,故對凡夫弟子沒講,對凡夫弟子先講了一半,講了小乘羅漢道,因為證羅漢道比較容易,有些上根弟子在開法會的當下就證悟了,有些回去修幾天或幾月或幾年就證悟了羅漢道。當證悟羅漢道後,佛才對他們講大乘法,勸他們再向上修大乘法,要發大菩提心,要大量度眾生,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成佛才是終極目標。此時那些羅漢弟子一般就會不怕。因為一是對佛更加增強了信心,二是自己已經有了較大的神通和智慧,能隨意上天入地,能知五百世的宿世因緣。故一般就不會怕,就會繼修大乘法。從大乘經中可知,大乘經聽法的對象都是四果羅漢,天人及大菩薩長者龍天護法等。
當然經中也講,也有一部分羅漢腦子轉不過彎的,不信大乘法就去入滅盡定了,灰身滅智,那就只能等八萬四千劫以後再說了。這個就叫有餘涅槃,證佛果後叫無餘涅槃。
但你也不要怕,誰也不知你已經修了幾個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已經修了二個半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就差那麼幾年了。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還有個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後才能真正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此時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沒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轉世 由不得你。亦有說慧性菩薩到一地歡喜地就有能力不去投胎,悲心菩薩要到八地才能不去投胎。以後就是意生身化身起用度眾生了。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修得好的話就早具備這個不投胎的能力,定功差一點就晚一點。
人死後前七識全部斷滅歸零,僅剩一個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第八識藏識離開後才算真正死亡。人去投胎時這個第八藏識第一個去,然後再漸漸生起前七個識,又成了一條好漢。故知我們真正主人是這個阿賴耶識,但你又不要認為他是一個實體,他具有空性。
人死後雖然前七識全部歸零,你這一世學的做的想的,全部滅了,你不知道了。但是你此世所有學的做的想的,在你做的當時就已作為種子全部收藏進了第八阿賴耶識藏識中了。這個藏識的藏字就是收藏的意思。阿賴耶識譯成中文就是「我」之意。他具有收藏性,到你投胎後下一世,那些藏識中的種子會自動不斷流出來,第七末那識就將這些種子執為我,加個我字,然後交給前六識,第六識意識就會分別及造作。將合意的就愛,不合意的就恨就討厭。並且會指揮前五根去造作現行。他又會被阿陀那識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故知煩惱痛苦的根本就是這個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和第六識意識的分別造作造成的。故我們在做功夫時要滅掉這兩個識就會成功開悟解脫一切苦厄。
這裡你要注意哦,修道起手一般從六根中隨取一根入手起修,但最終都是要滅掉這兩個識,才能滅苦,才能脫輪迴。即要滅除第六意識和第七識意根未那識我執識。佛給我們講了許多方法修道,都是符合這個大原則的,不會違背這個大原則。
修到七地八地不動地後,這兩個識滅除了,此後阿賴耶識就再也沒有被此二識污染過的種子收臧進去了,只有流出原來的污染種子沒有收進,直到污染種子全部流盡,就轉成眾生人人本有的如來藏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成佛了。生命的真相就象江河水一樣,種子不斷流出來,再加上你現世六根的造作攀緣分別思考及現行,就形成了今世的所有際遇命運。同時這些際遇再加上你的六根攀緣執著分別思考造作現行,這些又會被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作為以後的果報。眾生的生命過程真相,其實就是這些種子不斷的流出收進的過程。就象長江水一樣,你看長江好象永遠沒變,其實它裡邊的水時刻在流,上一分種和下一分鐘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實的世界及萬事萬法,其實就是六識七識對藏識中流出的種子不斷執取處理的過程,全部是虛幻的。佛陀知道了這個真相後,故給我們講萬法唯識,萬法唯心,如幻如影,真空妙有,空有不二,色空不二。也就是《心經》中描述的一樣。
這個唯識學理論性很強,專用名詞多,有一個專用名詞你不了解定義的話,你就看不下去了。故很難學,他是將生命真相展開來分析,非常複雜。故一般都說唯識學講「有「」,般若經講「空「」。關於唯識就講這些,再講有人會看不下去了,會暈。對做功夫及了解生命真相,有以上這些知識也差不多夠用了。
這個唯識學佛陀在經中講,他怕眾生「」執為我「」,故對凡愚不開講,只對高智慧的大菩薩才講。解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你若看懂了我上面介紹的內容,再去看心經,般若經,那麼你一看就懂了,就會感覺無比親切。懂了就叫解悟,不能受用,只有修禪定功夫證到那個境界才叫證悟才能受用。
還有個概念叫法報化三身,也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法身自性身,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恆常清凈,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第八阿賴識,也叫如來臧。其他七個識都會斷滅,這個識他永遠不滅,但你不要執其為實體,他亦具有空性。亦即「心經」中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因無明遮障,故不能自見清凈法身。其能生萬法而不執取,恆常清凈,前七識都由它生。我們修道就是要證悟此法身,證悟了就叫明心就叫開悟。
報身受用身,就是果報身,報應身,自作自受各人不同。我們現在每個人的身體就是報身。化身變化身,是禪定功夫修到很高時,才有能力化千百億化身去度眾生作佛事。以上就是講的三身。三身四智都已經介紹了。常有人問佛涅槃後到那裡去了?
佛永遠與我們同在。佛經中說,他來教化我們的化身相雖然示涅槃了,但他的法身無處不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乘入愣伽經》經中說,佛的報身在色究竟天,《華嚴經》說:「佛示涅槃後,彼佛身,入不動三昧,究竟安住,盡未來際,隨宜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有些人說羅漢和佛涅槃後就徹底滅了,沒有了,這是外道的斷滅見,你不要相信,他們雖然示涅槃,但還在,不會斷滅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神通」。
你若修好了禪定功夫,那麼一定會有神通,他是屬於智慧的一部分,人人本自具足,眾生因業障而無法啟用,你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五神通,最後一個漏盡通只有成佛後才有。這個神通就如小孩長大後自然會說話走路一樣自然,你沒有神通是因為你還沒修到那個層次。但有了神通你不能常常去玩神通,會影響你繼續進步的,偶而玩一兩次也沒事。我國古代叢林中規定不許顯神通,是為了保護修行人能順利修行進步。有些人說修行證到什麼什麼境界證到什麼什麼果位不一定有神通,那是因為他只懂「修性」而不懂「修身」的原理,或是禪定功夫不紮實,他身上的脈輪沒有完全打開,身上脈輪若打開則一定會有神通的。在無「我見,身見」的境界中也可以修身的。修身功夫不到位,那麼他的那個境界也很容易退失。
這些過程講起來,寫起來非常麻煩,可以寫幾本書,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天天一邊度眾講經說法教徒弟,這就叫隨緣度眾生。一邊還能時刻保持在禪定中。
如果你還不能做到動靜都能在禪定中的話,那你就盡量少出去,少見人,禁語,閉關打坐修定,除了吃飯睡覺外,都要保持在定中,最後連吃飯睡覺24小時都要在定中。這樣禪定功夫日日增高,經過一定的時日,從量變到質變,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這樣層層遞進,功夫境界在不斷的提高,微細惑在不斷消除,智慧在不斷提高增大,直到成佛。沒什麼複雜的,就做這二件事,隨緣度眾和楞嚴大定。如果在山裡閉關也是這二件事。你功夫高了一些非人也會來跟你學的,所以在山裡也是這二件事。經中講,「」理可頓悟,事要漸除「」。就是講開悟可一剎那完成,而這個禪定功夫是要靠長期積累,沒有捷徑可走的。在此過程中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不斷提高,智慧不斷開發的過程。其中心核心就是禪定功夫,故知修禪定功夫才是真正的主課,修禪定功夫才是硬道理。若沒有這個禪定功夫,那麼你嘴上說得口吐蓮花,還是只益戲論。多知為敗而已。
我這樣子用口語講,你們對大乘小乘的關係應該清楚了吧!
並且對整個佛法的框架和修行次第也應該清楚了吧!羅漢,菩薩,佛是三種修到不同層次的聖人,他們都證到了空性,但層次不同。名字不同當然有區別啰,否則佛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叫他佛好了。
學南傳小乘的人不要以為證得羅漢就到頂了,如果真到頂了,佛為何不印證他證得佛果了?而是印證他證得羅漢果了?
這裡「」戒「」定「慧「」主要從如何實行角度講了一個輪廓。其具體內容沒細講,大乘慧複雜難懂,小乘定慧簡單易懂,你自己去看書讀經學習吧。
重點是要找到你「」自己如何修「」這個關鍵。我今借這篇答題文為基礎,又添加豐富了一些內容。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修行次第,這個框架沒有幾十年的專心學習和悟性,很少有人摸透。並想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扳正。否則一些沒有能力去研究經律論的人就會被誤導,努力了精進了卻修不出成績。
此文內容只是將「」經律論「」中的一些資料進行梳理,從實修角度把他簡單的表達,並非我個人創造。雖然會有許多人有異議,但有緣人看後自會得益。
我們佛教內部不要諍來諍去,都是見地不清啊,成績又修不出來,弄得都象心靈雞湯,聽聽很有道理,到用時發覺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沒成功,壞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是輔課為此作準備而已。這一點你腦子裡要始終時時清楚警醒驚醒。
不要學了許多高深的理論,忘了實修功夫,急著去當老師,去搞宣傳,去看別人這裡對了,那裡錯了。那就成了「畜聞成過咎」,「多知為敗」「說食不飽」「只益戲論」,結果是空入寶山,一場空。「」緘口不言才有少分相應「。
宗教的影響力在於實證,在於修出聖人,你修出聖人了自會有千百億信徒來跟你學,宗教並不是靠凡夫到處宣傳就能傳幾千年的。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佛弟子在當年證果是非常快的。我們見地正確也能很快證果。歷史上印度中國都有許多大成就者通過實證,證明佛法是完全可以通過實修來實現的。若是見地錯誤的話則就很難啰。古代禪宗祖師對來參學的和尚非常重視見地,因為見地正確後,你回去慢慢用功總是還有希望的。
下面再來講一講年輕人學佛如何取捨。是入世呢?還是出世呢?
第一種,年輕人你若是不結婚童子出家修行,那是功德無量。恭喜。第二種,若是在家獨身不結婚修行,則肯定要工作,一邊工作一邊修行那也很好,不過恐怕父母不會同意。第三種,先結婚傳種接代,同時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業,多修福報,正淫也盡量少做。然後到一定機緣時,完全斷淫,或出家修或在家修。這部分人應該是學佛人中的絕大多數。此中出家的就不談了。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斷淫恐怕不容易啊!此種人也可分三種情況。一,大福報人。這種人在家裡言重如山,誰敢說個「不」字。說斷就斷。二,男女雙方都學佛,傳種接代後都願斷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報啦,不過很少。第三種,這種最多,即一方想修,對方不同意。那怎麼辦?沒辦法啰,這是你的業障你的情債,只能先 「了業 」 啰。以後再找機會吧。你可以這樣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也盡量少做。為以後作準備。福報大修禪定止觀會更加快。
那以後什麼時候有機會斷呢?
等到四五十歲更年期了,此時是一個機緣。但現代人學洋人的觀念,恐怕也不容樂觀。那還有最後一個機會一定能斷。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體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歲了。但此時修會慢許多難許多。越年輕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當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你毅然決然地揮揮手走出圍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絕對是大丈夫所為。我敬佩我隨喜。即使你沒有找到機緣修禪定,你也不至於墮落到三惡道,最起碼死後可往生到欲界天,因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道。
印度古代婆羅門族有個風俗,傳種接代把小孩養大後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是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古代道家六七十歲始修的,也有成就者。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為什麼要修,修什麼,大乘與小乘,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如何修戒,斷欲與不斷欲,修福報與修禪定,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外道與佛菩提道,羅漢 菩薩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等。
諸位如何取捨你自己決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薩來! !!!!!!!!
再補充幾句。
前文主述從凡夫到成佛的次第。下面再摘一些有用的資料,望能有助於初修者跨過最難跨過的淫漏夢漏這一關。男子初修行有夢漏這一關很難闖過去。而女子修行則沒這一關,女子淫漏時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許多,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壽命長的主因。故她們即使有夢漏也漏的很少,並不影響進步。故女子初修時比男子更容易入定。
但是她們初修時有經血這一關要過。即當老朋友來時,可能會出血過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你可以這樣,當老朋友來時,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體都放空沒有了,腦子裡啥也不想,就這樣放空傻坐。到幾天後老朋友過後再用原來的修法繼續修。不管你用何法修,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正常或止血。對於女人初修者,從會陰部到肚臍這個小腹部位是禁區,千萬不能把意念放在這個範圍內,否則會大出血。特別是修意守法的女修要特別注意哦!!!還有修道家法的女修們,不要看了道書就意守丹田,那是對男修講的,女修要守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腰中。!!!女修你這個常識要知道。修到未到地定後一禪後,這個出血問題就解決了。另外修法不能串修,修佛修道只能修一門,不能腳踏二條船,一是有法脈流不同,二是上面無法給你演化,三是有護法不同,四是最後歸宿不同等。故不能串修。
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禪後才能真正解決淫慾對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習氣,思想問題可多讀傳統文化書多讀經解決,要知淫慾之危害。解決習氣要修四念處中的不凈觀及人空法空慧觀。
即除淫慾要從理障事障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徹除。事障要靠禪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轉心,較好解決。除習氣就更難更深了,一要禪定,二要轉心,三要時時反省檢查,慢慢改過改成好習慣。但是不管是何種八十八結使煩惱習氣,身見我見貪瞋痴慢疑常見斷見邪見邊見戒取見等事障理障,只要修到五陰解脫,證得大乘法空,證得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則可一齊掃空。故《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修到菩薩地七地八地,則可全部拔根。此後才能對境無染,才能萬無一失,才能保險,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輪迴,才能不投胎。但你化個身去投個胎玩玩也沒事。這裡再摘一些比較有用的關於四禪八定的資料,省得大家到處找。
定即攝心歸靜之義,色界,無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一般都是從二甘露門入手起修,最容易入,即守入出息和白骨觀起修。我這裡給你們講一個更加殊勝的入門方法。一般白骨觀入手,經典中先觀左大腳指半節白骨入手修止,觀到心口發暖後再往上觀。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此法最易成就。一般不管古代現代,從此入手且成就的最多。先意住鼻端守入出息,或用數息法或用隨息法,這樣修到能入定,然後再結合白骨觀或不凈觀修「」身,受,心,法」四念處,再加四無量心即可成就。這個具體次第安排,你可參閱《達摩多羅禪經》。這部經的譯者佛陀跋陀羅,跟禪宗祖師達摩是遠房師兄弟,因為他們的師傅是同門師兄弟。這部經是他們從佛陀一直傳承到他們從來沒斷過的,有傳承的一個系統的入手修法小乘修法。他們雖然都是大乘行者,但起修都是先修小乘再修大乘。此經是一部按照實修有可靠傳承且有次第的系統的一部修持法。小乘法中有許多法,如何安排,你可按這部經中講的次第來安排。但是現代人用眼用腦較多,平時身體能量都提於腦部,你再用這個意守鼻端也是將體能提於上部,那麼這個能量耗漏就很大,不利於聚能,你若是真能做到六根清凈,那麼這樣修也很好。但問題是一般人很難做到六根清凈。並且你若常常意念放在頭部,對於下元虧損身體虛弱的人來說會容易出偏且進步很慢。
故我今天跟你們講一個更殊勝的法門。
在《禪秘要法經》中的第二十觀中,佛講了一個數息觀法,經文曰:
「」復當繫念,住意在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一數二隨。……復當繫念在腰中脊骨(白色)大節上令心不散」」。「此數息法,是貪淫葯,無上法王之所行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這段經文中有兩個法,一個是「住意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數息」。另一法是「繫念腰中脊骨大節上,令心不散」。這兩個法都可以作為初修者入門的初修法門。
這個法其實跟道家的意守丹田法是一樣的。意守丹田法你不要以為佛當年沒講過。
道家入手用意守丹田法,此法在民間流傳很廣,且在家人都有一大批人能修出小成就,氣功師大多都是以意守丹田法起修。為什麼流傳廣泛?因為此法殊勝,非常容易修成。特別是治淫方面有特效,這一點佛在經中已明確指明。
修道者你能把淫漏堵住了,這是個入門的門坎,跨過去是聖人,跨不過永遠是個凡夫。但這個門坎很難跨過去,特別是除夢漏。這個除漏之法,在各門各派中都是所謂的天機口訣,是真傳,六耳不傳,是最隱秘的。在各門各派中都有許多除淫漏的方便法門,不得真傳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就這個法門而言,在佛家和道家裡都是公開的。但這個法門在學佛人中可以說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說知其在治淫方面有特效。
一般人只知修安般守息法是意住鼻端,守下腹好象是道家的是外道法。這是我們學藝不精,見地不廣啊。其實佛當年也講了這個「」意守臍中腰中、意守腰中脊骨」(白色)之法,且指明其殊勝性。現代人修這個「意守臍中或腰中隨息數息」,比意守鼻端守息數息更易成就。特別是對於那些虧損嚴重、下漏嚴重、中老年人、福簿人、身弱、病者來說此法尤為重要,可以說對這些人來說此法必修,否則他去修其它法很難修成或是很慢。這二個法亦可說是補虧之法,用此法修到能入定,那麼就算是補足了。但是女子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且要注意老朋友來期間和血過多時要用前文所述的「」放空法「」。我們學佛人要修「」住意臍中腰中隨息法「」,你要接佛法法脈流,不要接道家法脈流。你可以先把《禪秘要法》經的第二十觀這段經文多看幾遍,對這段經文有個深刻印象,然後在剛上座時你要想經中的這幾句經文,不要去想是「意守丹田「」,用詞不同則法流信息就會不同,一般連續修一百天,法脈流信息就較穩固了。這一點你要注意哦!
另外修佛法你要用佛法的觀念來指導修行,要淡化「」身見,我見「」,在這一點上佛法與道家是不同的。這個要注意。現在人修行,一般會有以下一些問題,我在這裡作一提醒,你去研究避免。
1.串修。即幾個法脈一起修。初學者不能串修。怎樣是串修呢?你去搞清楚。2.頻換法門。對一個修得已經相應的法門,你要終生修。一換則前功盡棄。3.中斷。修法不能中斷的。再忙也要抽出一段時間來修,或者少睡一小時覺來修一會兒。4.對內景陰景魔境不知如何處理。5.對整個修行次第不清楚。7.同一系統內的法,不知何時要換法。8.碰到障礙或冤親業障不知如何解除。9.不知道與自己有緣較相應的法是什麼法。每人都有自己有緣的法,修起來較為相應,容易成就。10.修行中每個階段的目的及關鍵是什麼。11.對自己修得的境界及感應不得炫耀講給別人聽。只能講給師傅及智者聽。也不能去爭勝第一。你若能把以上這些問題都理清了,那你的見地就差不多可以了,可以去實修了。實修時要放下一切,以一念代萬念,「龍銜海珠游魚不顧」。
現在念咒的人很多,但在釋迦摩牟尼佛講的大小乘顯教範疇內,咒法是度眾生時用的方便法門,要先修好「體」才可起「用」,體就是戒定慧,先要修好戒定慧,然後度眾生時才用咒法,也就是使喚天龍八部護法咒神等助一把力。
故在初修時,在小乘法中,釋迦佛是不允許弟子去修咒法的。到大乘經中才偶爾有一些咒出現,其屬雜密,是度眾生用的方便法,是「用」。故知你若修釋迦佛的大小乘顯教法,主課是「戒定慧」,修好了戒定慧,要用時、要做佛事度眾時才用咒法。在顯教中,咒法和戒定慧是「用」和「體」的關係,是「術」和「法」的關係。是「輔」和「主」的關係。凡是顯教大乘經中出現的咒都屬雜密範疇。「戒定慧」是一切修行法脈系統中都要主修的、必修的共法,主體法。你若是修藏密和唐密,那是屬純密範疇了。他不屬釋迦佛所傳的大小乘顯教法脈,是毗盧遮那佛的傳承法脈。是密教法系。純密的咒,要有師傅傳承才能念,沒有具傳承的師傅的傳承,自己念反而會招來障礙和麻煩。
我此文中所述內容,都是釋迦摩尼佛講傳的大小乘顯教法系。是「戒定慧」共法。以下我再給大家摘一個非常實用的五戒的自授儀規。
這個五戒自授儀規是宣化上人的弟子吉祥果居士整編的一個自授儀軌。
五戒一般情況下必須到持戒的出家和尚前去受戒。但是若是找不到持戒的出家僧人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和《成實論》中已講到了。他說你若是找不到持戒僧人或是疑心,你可在佛菩薩像前恭敬供養自誓受戒。另外,戒律亦可以一條一條受,你能做到二條戒你可先受二戒,你能全部做得到,那你就全部受,故知戒律可拆開來受,這一點對許多人來說非常實用。你能做到幾條戒就先受幾條。
但是你不能全部受則不名得戒,不可叫得戒居士。這點你要注意,不要受了二條戒就對別人說你是居士,那就成了大妄語了。另外儀規中的「滿分受戒」你就要改成「部分受戒」『,這個你在受戒時要注意。這個自誓儀規中的五條戒律,你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改動。如「妄語戒」這一條一般要出去賺錢的人一般做不到,那你可先受「不大妄語」,你可盡量去做到不妄語,但大妄語絕對不說。至於什麼叫大妄語,你可去看楞嚴經中的「四大清凈明誨」,經中有解釋。你若不能全斷淫慾,那你可先受「不邪淫」,至於什麼叫不邪淫,那你要學習去看五戒簡介等書弄明白,然後去守好這一條。
既然發誓受了戒就不能馬虎,堅決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要知道,天下所有有天眼天耳他心通的智者都會知道你的發誓,所有的佛、大菩薩、天人,聖人都會知道你的誓言,你破戒他們也全知道。心中若升起犯戒的念頭就要制止,身口決不能做,身去做了就是破戒了,心裡起念就已是違犯,但還能懺悔補救。你可自說忓悔文。也可多念以下懺悔偈。【】懺悔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你可先把下面的儀規,根據你自己的情況,能受的幾條改寫好,然後在自家佛像前或寺院佛像前先放幾盤供養的水果乾餅凈水等隨心供養,然後上香燃燈,然後恭敬讀一遍你已改寫好的儀規即可。若是自家有佛壇,你可連著三天自誓受戒。然後每隔一二個月可做一次,儀規又不長,很方便。
受戒後,開始時要時時注意常常檢查不要破戒,時間長了習慣了就好了。這個儀規非常實用,故我把他講細了。◎五戒佛前自受儀軌
吉祥果居士(2010-03-)(一)唱香贊: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那麼雲來集菩薩摩訶薩(3稱)(二)請聖
(以下各三請三拜)弟子XX一心奉請: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唯願不違本誓,降臨法壇,證明受戒。弟子XX一心奉請: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清靜,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請禮。弟子XX一心奉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靜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唯願不違本誓,證明受戒。弟子XX一心奉請: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祗,唯願不違本誓,監壇護戒。(三)懺悔
(跪下說三遍,三求懺悔,每說一句一扣首) 弟子XX,今於佛前求哀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3次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3次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懺悔。3次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也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3次(四)自受三皈依。
弟子XX,至心歸依佛,至心歸依法,至心歸依僧。(跪下三說三受三叩首)。 弟子XX,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跪下三說三受三叩首)。我從今時發凈信心,乃至坐菩提道場,成正等覺,誓歸依佛,兩足勝尊,誓歸依法,離欲勝尊,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如是三寶,是所歸趣,唯願一切佛菩薩眾,攝受於我。(跪下三禱告)。(五)自受五戒,稱辨戒相
(跪下自誓,念3次,禮拜3次) 弟子XX,從今日今時,發起無上菩提道心,願依《優婆塞戒經》,於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五條戒律滿分(部分)受持,【註:也可部分受持,如說明一下:「不妄語」這一條只少分受持,只受持「不大妄語」。】復依《占察善惡業報經》及《成實論》,因不識善好戒師,是故今日祈請十方諸佛菩薩為做師證,弟子XX,今於佛前自誓滿分(部分)受持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五戒:1、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殺生,持不殺生戒。2、如諸佛盡形壽,不偷盜。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偷盜,持不偷盜戒。3、如諸佛盡形壽,不行淫。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邪淫,持不邪淫戒。4、如諸佛盡形壽,不飲酒。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飲酒,持不飲酒戒。5、如諸佛盡形壽,不妄語。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妄語(不大妄語),持不妄語(不大妄語)戒。 弟子XX,於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五戒滿分(部分)受持如上5條戒律,祈願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護戒神王、慈悲證知。(六)發願迴向(跪下一說)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註:若按此自受戒儀軌自受五戒,則是人生中非同小可的大事,受後要每天認真檢點,不可破戒,守好了則功德無量,破戒亦罪過無量。若非滿分受持不名得戒。故要訓練自己能早日滿分持戒。然後若能找到具戒比丘再到具戒比丘前受戒。】
以下為四禪八定和滅盡定的資料。
一:初禪:叫離生喜樂。有尋有伺。阿含經曰:初禪言語止息。此離是「離欲、惡、不善法「」,離開了情慾淫慾、惡不善法而生起了喜樂,進入了初禪。攝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支。遠離欲愛,心寂靜而能審慮,有尋有伺而住喜樂之狀態為初禪。初禪謂人於欲界中,習定時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如雲如影,遍覺毛孔氣息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是名初禪天定。二:二禪:叫定生喜樂。阿含經曰:覺觀止息。攝內等凈、喜、樂、心一境心四支。已離尋伺,無尋無伺無覺無觀。離尋伺,信相明凈而在喜樂中的狀態為二禪。既得初禪,心厭初禪覺觀動散,故攝心在定,澹然澄靜,覺觀即滅,乃發勝定之喜,如從暗室出日月明,朗然洞徹,是名二禪天定。三:三禪:叫離喜妙樂。阿含經曰:喜心止息。攝行舍、正念、正慧、受樂、心一境性五支。行舍是舍前之輕安,住不苦不樂。正念正慧是說住於正念正知而又耽於喜樂,欣求上地勝法。三禪是對治二禪的貪喜、踴躍及定的下劣性四障。已離喜樂,正念正知,住於妙樂。既得二禪,又厭離二禪喜心涌動,定不堅固,故攝心諦觀,喜心即謝,泯然入定,綿綿之樂,從內心發,樂遍身中,於世間樂最為第一,名三禪天定。四:四禪:叫舍念清凈。阿含經曰:出入息止息。攝行舍、念清凈、非苦樂受、心一境性四支。四禪是對治出入息與三禪的貪樂,樂作意及定的下劣性五障。己脫離身心之樂,住於不苦不樂而極清凈。於此地則能離三災八難而不動。既入三禪,覺樂法擾心而不清凈,一心厭離,加功不止,即得安穩,出入息斷,空明寂靜,如鏡離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是名四禪天定。以下是四空定。
五:空無邊處定:既得四禪,猶厭色身系縛不得自在,乃加功觀察己身猶如羅谷,內外通徹,一心念空,惟見虛空,無諸色相,其心明凈,無礙自在,如鳥出籠,飛騰自在,是名空處天定。六:識無邊處定:六識處天定,識即心也,既得空處天定已,即以識心遍緣虛空,而虛空無邊,以無邊故定心復散,於是即舍虛空,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定心不動,現在過去未來之識,悉現定中,與定相應,心不分散,此定安穩清凈寂靜,是名識處天定。七:無所有處定:無所有處天定者,謂離上空處識處故名無所有處。得識處定天定已,以心緣現在過去未來之識無量無邊,能坏於定,唯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為安穩,於是即舍識處,專繫心於無所有處,精勤不懈,一心內靜,怡然寂靜,諸想不起,是名無所有處天定。八、非想非非想處天定:謂前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至此,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無想,名非非想。蓋此天既得無所有處定已,又知此處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無明覆蔽,無所覺了,不可愛樂,於是一心專精,即於非有非無,常念不舍,則無所處定便自謝滅,加功不已,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凈無為。三界定相無有過者,是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定。此定是世間定中最高之定境。九、滅盡定:滅盡定者,唯聖者有,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證果是斷除八十八結使,斷貪瞋痴慢疑,身見我見常見斷見邪見邊見戒禁取見等見思惑結使。若能修到四禪以上,再能把八十八結使大部分去除,一小部分伏住則即可證羅漢果,四空定不一定全都要修。沒有證果之人或外道只能入無想定,無法入滅盡定只有四果羅漢以上的聖者才能入滅盡定。無想定也是諸心心法滅,也是壓制動念一切心不起。滅盡定與死有何不同?佛答:舍於壽暖,諸根敗壞,身命分離,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舍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一旦行者出定時,則本身具有的功能即可隨時恢復,故羅漢平常也可常常入滅盡定,只要他入定前預設出定時間即可。如決意定七天七夜後出定,這樣想一下後再入定,到時就會自己出定。滅盡定是滅盡三界煩惱不起,即可入滅盡定。又名滅受想定。滅盡定還有入定出定。十:楞嚴大定是沒有「出定入定」的,他是動中靜中時時都在定中,是大菩薩修的定。
開悟後才能真正入楞嚴大定,開悟前只是在修這個定,是一個相似的定而已。其實修大乘佛法,前面的四禪定必修,修到四禪穩固後即可按楞嚴經修楞嚴大定,銷落諸念,先要看懂《楞嚴經》前半部經,知「妙明真心「」然後再修五陰解脫,色,受,想,行,識,五陰全部解脫即是大乘開悟。
注意哦!這可以說是修大乘菩薩法的捷徑。先修到第四禪,四禪有個特徵就是呼吸停止了。修到四禪境界較穩固後馬上轉入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修到五陰全部解脫即是大乘開悟。這是修大乘法的捷徑,因為證悟「法空「」後自然能使八十八結使見思惑漸漸拔根除盡。開悟後再修保任法,能於動中靜中任運不加功用而住於佛性中,能任運對境無染,則是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到此楞嚴大定已穩固,八十八結使已全部拔根除盡,只剩一些微細惑亦叫塵沙惑。此後就永遠不會退墮了。然後可出山發大願廣度眾生,直到成佛。
這個就是「」如來禪法」。如來禪是佛經中講的禪法,他是修禪定功夫一步一步扎紮實實修上去的,不搞捷徑。
「」祖師禪「」是指禪宗的禪法,他是先在一個較淺的禪定狀態中先開悟了,然後再到山中去閉關補這個禪定功夫,所以他叫悟後起修。通過破三關,初關明心,重關見性,牢關任運,這三關,破牢關後就能任運對境無染,就是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破牢關後才可出山廣度眾生。直到成佛。這是如來禪和祖師禪的不同。凈土法門是我佛慈悲為沒有能力和條件修的人開了一個橫門,先到凈土去,到了凈土後還是要在那裡修的。
其實修凈土人若能結合「」戒定慧「」一起修,那麼他就是一個很好的」三根普被「」的方便法門,則往生的品位會很高。最後我再用佛說的話來警示大家:
佛說人身難得,得人身如盲龜穿浮木之孔;「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所以你不要說:現在別人都這樣做,我不這樣是不是太不合群了?如果你要合群跟現在大多數人一樣,跟現在大多數人學的話,那麼你失掉人身墮落的機率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你要以佛說的、聖者說的為標準,認真實行,才有希望再得人身或解脫痛苦,或證聖果。此文通遍口語,沒有抄經摘文,是想簡潔明快,讓人一看就懂,旨在建立一個從凡夫到成佛的修行次第。讓一些有條件實修的人,不要把太多的時間化在完善「見地」上,讓他們能騰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實修,願能修出一大批佛菩薩來。
我只是將佛法經、律、論、及成就者傳記實修中的許多資料作一個簡單的梳理,並非我個人創造。
只有一個「修禪定夢漏都不行」 ,這個觀念是我看了許多實修者的實修體會後才得出的結論,因為事關重大,必須明確提出,這也更加說明淫戒的重要性。各位可以自己去體會驗證其對錯。文中把禪宗祖師講的「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的路都給說明了。願能修出一批大佛來。此文是實修者的法寶綱要,請珍惜。
(————大海 文)2017.10 原創如果您不想看其他人背書與CTRL+V的答案,請看這個。
從印度開始,
原佛教東偏北走,是現在的大乘。
原佛教東偏南走,是現在的小乘。
乞丐與大眾組成的,方便說法,添油加醋,滿天神佛,講究頓悟(意即懶惰),叫大乘。
大乘乞丐路線沒走通,被中日韓皇帝制裁過,於是學會了愛國、耕田、儒教,更新了教義版本(意即增加收入手段、改善教義兼容性,擴大教會生存空間)。
知識分子與長老組成的,嚴謹派,無神論,保守主義,講究次第(意即艱苦),叫小乘。
小乘乞丐路線走通了,已經成為東南亞諸國NO.1,依然過著原始的托缽乞食生活,因生活物質由民眾無償提供,故依然保留某一條原始戒律——不捉金錢戒(意即名下有一分錢,則開除僧籍)。
大乘稱呼小乘為焦芽敗種
小乘稱呼大乘為非佛說法
根器上佳者,應皈依極乘、巨乘。
@無量諸佛念法蘇
適用於根器低於極乘佛法和巨乘佛法的人
如何評論為了諷刺大乘佛教而產生的「巨乘佛教」??www.zhihu.com在21世紀應該如何修行佛法 佛法只有一乘不分大乘小乘 思考地接受漢地佛教藏傳佛教 漢地彌陀凈土遠離了佛法
爵士貓2 小時前
佛法本只有一乘,不要分大乘、小乘。
現在的南傳佛教、北乘佛教都是來源於原始佛教。
現在大乘說小乘不具備不具備大慈,就是胡說八道!
大乘佛教首先在佛經之中貶低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就是從部派佛教衍生出來的。
南傳佛教也是從部派佛教衍生出來的。
但是小乘佛教沒有貶低大乘佛教的內容,這點巴利三藏佛經可以充分證明。
師兄,我認為你的評論,不準確不客觀。
師兄,我認為我們修行佛法之人,有幾大原則必須堅持,否則修佛法就沒有必要,還不如修儒家,道家,基督教等等
1.堅持佛陀本意的原始佛教,只有佛法一乘,對於大小乘思想、南北佛教體系都要仔細辨認,不可偏向哪一方。
2.堅持印度佛教思想體系,認清漢地佛教、藏傳佛教都吸收了漢族文化傳統、藏族文化傳統,不可不加辨認的就接受漢地佛教、藏傳佛教。
3.特別對於漢地佛教的彌陀凈土信仰必須仔細辨別,因為漢地佛教彌陀凈土思想就是漢族思想的集合,已經遠離了佛陀本意
4.堅持佛陀的緣起性空思想,堅持苦集滅道思想,堅持三十七道品,堅持緣起思想與輪迴理論,堅持唯識思想,中觀思想,堅持客觀的、全面的、整體的認識佛教思想歷史的發展。
大乘佛教是在佛教義理上延續原始佛教,但是加入了中亞地區的神靈崇拜,再傳入中原地區,加入了儒家道教因素,所以中國的凈土宗就是原始佛教思想的一部分、神靈崇拜的一部分、道教成仙思想的一部分、儒家人性論的一部分的混合產物。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準確定義,應該不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而是漢族佛學宗教,是漢族人自己的信仰體系,就如同媽祖信仰是地道的漢族人的信仰。
所以,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存在許多完全背離佛陀的思想本意的東西,也就不奇怪了。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的發展背景,與中國觀音信仰發展背景十分類似,這點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教授的研究,說得十分清晰。
中國觀音信仰發展於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代,那時候是東亞大陸最動亂的時代。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發展於唐朝,是既要享有現實生活的享樂,又要達到死後靈魂不朽的目的。
所以,在21世紀的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十分發達昌盛。
反倒,堅持原始佛教思想的南傳佛教,大乘佛教中的般若學、唯識學人士被視為歪門邪道!
今天我就深深體會到,某某邪教為何至今還有信徒!
上面有說發心的,我完善下,說的是發菩提心,不忍眾生受苦,發心普度眾生
我覺得最大的區別在成佛和菩薩,因為他說的是修行方面,我說的是宗教性上。
小乘只有一個菩薩,就是未來佛彌勒菩薩。其他我們說的這些菩薩在經文中也沒有。
大乘認為人人均可成佛,小乘並不這麼認為,但是他們體系中的修行到羅漢,和佛並沒多少差別。
當然我想說最後一點,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不說小乘,而說南傳佛教或者巴利語佛教,因為大乘是大乘自己的說法,南傳的修行人不怎麼喜歡,另外有南傳認為大乘非佛的。
大乘,小乘,顯宗與密宗
祈竹仁波切 著
釋迦牟尼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曾經在我們的世界中開示佛法。佛陀說法是看弟子之根器與時機而定的。這些為利益眾生而說的佛法雖有多卷,但其實不外乎兩種層次,亦即小乘(Hinayana)和大乘(Mahayana)教 法。小乘行者見到生死之苦,所以希望究竟地從六道輪迴中解脫出來、永久性地離苦。為利益這類眾生,佛陀教授了四聖諦、十善業、戒學、定學及慧學等法義。再 有另一些人,不單為求自己脫苦,更進一步希望帶領所有眾生皆得樂離苦,所以他們發願成佛,這些人是大乘行者。為利益這類人,佛開示了六度和密法等修行法 門。小乘和大乘佛法囊括了所有正統佛法。二乘雖然略有不同,但都是正宗佛教,兩者並不互相衝突。
佛 陀成道後在鹿野苑最初說法時,所教授的內容是四聖諦。因為那時的人對佛法全無基礎,佛陀要是說了大乘法,弟子便不能明白亦不能接受,故此當時所說以小乘法 為主。四聖諦是有關出離心及解脫道的教法。出離心是欲求解脫的動機、求解脫的心。甚麼是「解脫」呢?「解脫」就是自由、自在及不再受到束縛的意思。如果我 們被綁起來了,或者我們被拘禁在一個密牢,然後我們逃走了出來,這便稱為「解脫」。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但我們現在的處境正是像被束縛在監獄之中,六道輪 回是我們所處的監獄,煩惱及業力正是我們的枷鎖。自無始以往至今,我們的身心被煩惱及業力所主宰,輪不到我們自主,所以我們被迫、無選擇地在六道中轉來轉 去、迷途轉向,毫無自由或自主可言。我們的心長期以來被煩惱充斥,就似油滴在紙上一樣,很難再把油從紙張上清除。因著這些煩惱,我們造作許多業,譬如說我 們因為貪吃而宰殺海鮮,或者我們因瞋恨心而傷害別人等等。這些基於煩惱而生的業,就像蜘蛛網般把我們纏住,令我們無法離開及無法自由。若果我們一天未能把 煩惱及業與心的主僕關係反過來,便一天不得真真正正的自在或解脫。衲舉一個例子:在監獄內的人,由於長期被拘禁,慢慢地便習慣及認命了,不再會想及出逃之 可能性。如果要達到自由的狀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他們必須先有逃走的心,二是他們必須懂得逃走之方法。如果根本沒有欲逃之動機,就不可能成功逃出。 同道理,如果我們以為六道十分美好及舒適,並不想離去,是不可能解脫的。若欲達到解脫六道之境界,必須懂得如何觀察及分析現在處境,見到現況並不安樂,先 有欲解脫之強烈心愿,然後再實行解脫的方法,此二者缺一不可。若欲得解脫,一般的善行是無法足夠的。為甚麼呢? 因為生死輪迴之根本是我執無明,若不斷 無明我執,便不可能根除生死六道。怎樣才能對治及根除我執呢?我們必須證達無我空性慧,以此而把輪迴從根上切除。所以,無我空性慧好比一把鋒利的劍,能把 我執及輪迴之根斬斷。怎樣才能生出無我空性慧呢?這又依賴於定。如果劍很利但持劍的手軟弱無力,則仍不能成大事,而定就正好比這堅強的手臂。定又如何能得 呢?這又依賴於清凈戒行,令心遠離散亂及放逸。故此,若欲從六道中解脫出來,必須修持戒、定及慧三學。解脫之道,便是戒、定及慧這三學。
三 學之中,戒學為最重要。具備了戒的成就,要得定及慧便不難了。戒律分為許多種,包括五戒、菩薩戒、出家戒及密戒等,此外還有與皈依有關之學處及八關齋戒 等。戒是通往一切功德及善法之階梯,好比一切功德之總源。佛經為佛之教法,固必須尊重,但戒卻更是佛所行持的,所以更應恭敬。佛陀曾說過,在祂入滅以後, 我們便應以戒為師。這即是說,我們應把戒視為佛陀本身而生敬重。輕視戒律,亦即輕佛。總之,戒是令我們解脫及令我們生功德的法門,絕不能輕視。修定的方法 共通於小乘或大乘。因為定學是解脫之道,小乘固然需要具備它,但大乘亦需要成就定學,否則便不能成佛。慧學亦是通於小乘及大乘的教法。小乘需要它以求解 脫,在大乘中它是六度中的最後一度。總結地說,小乘必須先思苦及集諦或十二因緣而生欲求解脫之出離心,令我們如處火宅極欲逃出,然後再次第修戒學、定學及 慧學這三者以求達到解脫的目標。在大乘經論中,少有提及戒學等,並非因為它對大乘不重要,而純粹只是因為大乘經論假設讀者早已懂了小乘內容而已。
對 希求解脫的小乘行者來說,依靠出離心及戒、定、慧三學,便可達解脫六道之目標。可是,若以利己的角度來看,這未算達到了我們潛質之最高發揮。若從利他的角 度來看,解脫之境界亦未具備最高能力來利益眾生。故此,有慧根及心量大者,不應止於小乘之行,而應發更大的心、作更高的修行、入於大乘的修行而發願成就最 高的境界——佛陀的境界。
有 些人誤以為,大乘佛法並非由佛所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釋迦牟尼當年,曾多次宣說大乘法。在佛入滅後,上座部信眾十分抗拒大乘法,主流便變成上座部派 別,但這並非說大乘法不存在,它只是式微了而已,其行者當時隱於山林,無法公開弘揚大乘法門。有些「學者」認為當時無大乘法,故此斷定說佛並無開示大乘, 這是不正確的。
大乘分為共道的顯部,或稱「經部」(Sutrayana)及「波羅密多乘」(Paramitayana),及不共的密部,或稱「續部」(Tantrayana)、「金剛乘」(Vajrayana)及「咒乘」(Mantrayana)。
雖 然大乘道最為殊勝,但正如想登上樓層的頂樓者,還必須由底層門口進入,由下而上地一層一層登樓,不可能從天而降而直接進入頂層,大乘的修行內容必須依賴於 小乘,其發心之生出與否亦取決於有否小乘之發心為前行。我們最終欲引發的是菩提心,但如沒有出離心,便不可能生出菩提心,所以亦當不成大乘行者。在具體行 持上,即使有菩提心的人,亦必須十善業及三學等。故此,不但小乘之發心者必須修小乘道,大乘發心者亦必須依次進行小乘之修持範圍。只有當小乘的基礎打好之 後,才可以了解較高層次的大乘法。
皈 依是入於佛教之列的門檻、出離心是入於小乘之門檻,菩提心則是入於大乘的門檻。判別是否大乘,看的正是有無菩提心。大乘行者的目標是要成佛,成佛之「命 根」乃菩提心,而菩提心之「命根」為慈心及悲心,尤其是後者。甚麼是「悲心」呢?許多人把慈心與悲心混為一談,這是不正確的。「慈心」是指願眾生得樂的 心,「悲心」乃指願眾生離苦、不忍見其受苦的心,此二者均為菩提心之「命根」。對自己親友的「悲心」,我們不可說完全沒有,但這只是有條件及局限性的悲 心,而並非對任何有情眾生的平等悲心。此外,有些人自以為是大乘弟子就很傲慢,聲稱自己有悲心而小乘沒有,這是常見的錯誤觀點。小乘其實亦修慈心及悲心, 而且亦具備清凈、無誤的修慈悲法門,所不同的只是小乘並無建基於悲心之上而發願成佛的心而已。在座中有些或許會生出疑問:「我老早就是大乘佛教徒了,師父 您不必說這些了!」事實上卻不一定如此。我們平時雖然常自詡為「大乘弟子」,但大乘卻並非憑我們在嘴上說一說便能進入的。大乘的行者要發菩薩的心愿、作菩 薩的事業。如果沒有這樣的心,便不是大乘。縱使所修之法是大乘法、宗派屬於大乘、道場是大乘的、師父也是大乘的,這些都沒取決性的作用,我們的心必須是大 乘心!如無大乘的心,則不是大乘行者。有些人會說:「但我的心也是大乘的呀!」,這是很可笑的幼稚話。別說對一切眾生髮起真正的菩提心或悲心了,我們有時 連一隻蚊子也受不了!
大 乘修行者首先要通達與小乘共通的教法,建基於此基礎上,我們再修習生起菩提心,為不忍見眾生苦而發願成佛。這種心必須依賴與小乘共通的教法作為基礎,否則 無從生起。在這心一真實生出的一剎,我們便列入菩薩之列而堪稱「佛子」了。然後,我們作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及般若空性之大乘顯部修行,更可進一 步而入密乘之門。
無 顯部基礎者,尤其無菩提心基礎者,修密無利且反而有害。但有菩提心者若修密法,尤其是摩訶瑜伽無上密法,便能比顯部更迅速地成就佛境。如果要修學密法,必 須依止金剛上師而如法求得圓滿傳承灌頂及講授。向來若有弟子求學密法,金剛上師定先對其教授大、小乘顯法基礎。在對顯法部份善修後,行者才可進而入於密乘 教法。
密 法分為事密部、行密部、瑜伽密部及摩訶瑜伽無上密部四類。在如法得四部密中任何一部之完整灌頂及傳承後,我們對其戒誓必須謹慎防護,尤甚於菩薩戒等,然後 我們依有相及無相之次第修下三部密,或如果是修摩訶無上瑜伽密部者,則先修生起次第,後修圓滿次第。以上所說之灌頂,乃指真正的完整灌頂。現在有許多漢人 一窩蜂地跑去西藏的上師處求受密法,他們所得到的很多時只是一些隨許傳承,而並非真正灌頂,這並非上述的修持密法。
現 在我們已經明白了大乘、小乘、顯宗和密宗的分別了。佛陀在當年說法時,是隨當時聽眾的根器而說的,有時依了義講說,有時依非了義講說,有時廣說因果,有時 又詳述菩提心,這些教法都是最殊勝之教法,但若我們擇其中一部、兩部經典而研學,往往會有不能深入領會佛陀之密意的可能性。對這方面,我們必須很謹慎,千 萬不要動便說謗法的話,甚至還為自己是在維護佛法。佛經有說:「謗經中一字,比把世上一切佛塔拆毀之罪還大!」我們若只尊重三藏里的一部份佛法,而不尊重 其它部份,便已有輕視佛法之業了,何況說更直接的毀謗法寶呢!可是,我們今天環顧一下佛教徒的習慣,便會看到許多謗法的情況。在現今年代,我們常常聽到修 小乘者謂大乘非佛說,修顯宗者又斥密法並非純正的佛法,或修大乘者譏小乘為低等根器者所修,或持密者妄說上根者不必執著持戒,亦有人說唯獨某一部佛經是最 殊勝的,甚至幾乎是在暗示說其餘經典皆為多餘。這許多的誤見,全因我們對整條成佛之道及修行路上每一步之先後因果關係並不了解,所以導致到所有佛法看似為 零散、互不相連的個別獨立教法。衲舉一個例∶醫師有時候會建議某些病者服用涼性藥品,在這病者的另一次發病時,醫師又可能叫他多吃燥性藥品,這並不是醫師 的教示犯了先後矛盾的毛病,而是醫師針對病者不同的病況及時間而先後所作之建議,在病人燥熱時教以服用涼性葯,在他寒涼時教他服用溫熱藥物,這都是如理 的。同樣地,針對不同根器之行者、不同的狀態之下,佛陀之先後開示便會有所不同。不懂全條成佛之道的先後次第關係的人,會誤以為佛陀的教法前後似為矛盾, 但其實它們不但互不相違,反而相輔相承、互相依靠。我們沒法從全套教理中硬取出一部份,而說此乃足以令人圓滿成佛的完整教法。佛陀的任何教法,無一為多 余,無一不是成佛之道的主幹或分支、前行或正行。所有佛法的小部份,都是相輔相承、互相依靠的。我們要把這些全部教法都通達,所以必須廣泛而深入地研學。
在 漢地的佛教徒主要乃大乘宗派,但我們不應輕視小乘的教法,而且更應該好好地修持與小乘道共通的教法。修持與小乘道共通的教法,並不代表我們變為了小乘行 者。小乘的修行起因是厭輪迴苦海,其修行方法為戒、定、慧三學等法門,其目標為解脫輪迴。大乘的修行起因是不忍見其它生命受苦,其修行方法為六度及密法等 法門與小乘所包括的法門,其目的地為圓滿之佛陀境界。由上述所說可知,大乘發心者亦必須修小乘的法門。衲打一個比方:我們幻想在成都有兩個旅客,甲想去拉 薩,乙則想去康定。從成都去拉薩,要先經過康定,三地在同一條路線上。雖然甲想去拉薩,但他必須由成都出發,先走遍由成都至康定的路,再走上由康定至拉薩 的最後一段路。這二人相約一同上路,二者均由成都出發,但甲以拉薩為目標,乙則滿足於到達康定。在由成都至康定的路上,兩人雖同行,但甲卻著眼拉薩,乙則 心想著康定。甲好比大乘行者——他雖以佛境為目標,但他必須先與乙走過同樣的道路,只有尾程是他孤身上路的。乙好比小乘行者——他只想到達第一站。所以, 小乘者固然必須走小乘道,但大乘發心者也必須先經歷與小乘共通的內容,所以他亦必須修十善業、出離心、四諦及三學作為基礎。在我們修與小乘道共通的內容 時,由於我們並非以小乘發心去修,所以我們並非小乘行者。有些人說:「四諦及十二因緣乃小乘教法,求解脫乃小乘發心,所以大乘行者不應修持!」,這是不正 確的見解。小乘者固然必須修出離心及解脫道,但大乘行者亦需修此。大乘行者希求成佛,成佛依賴於菩提心,但甚麼是菩提心呢?此乃基於不忍見眾生在生死輪迴 中受苦,而發願成佛度生的心。不修出離心的人,連自己的苦都未見到,對自己都尚未能生出悲心,如何能推己及人地生出悲心呢?如果沒有悲心,就不能培養菩提 心。沒有菩提心,又怎能成佛呢?換句話說,成佛乃依賴菩提心,菩提心建基於悲心,而悲心則建於出離心之上。沒有出離心,則不可能有菩提心,所以絕不可能成 佛!如果硬要說修出離心則必為小乘,一切菩薩均曾修出離心,難道一切菩薩皆成為小乘者了嗎?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講法。又有另一種論調,引佛經中說菩薩不應畏 怕輪迴的斷句為依據,聲稱修大乘者若抗拒輪迴便是不對,所以他們說不應修出離心。這是一種因不通達經義而生出之想當然。我們應厭離的,是因煩惱及業所引發 之生死輪迴。說菩薩不怕生死輪迴,是指祂們因悲心及願力而自願地受生。在這種受生情況中,祂們不生煩惱,亦不因煩惱及業而生。所以,說菩薩不厭離生死,是 指祂們不逃避為利眾生而自願進入的生死,而並非指祂們應當留戀因煩惱及業導致之生死六道。這兩者根本不能混為一談。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人堪受正法(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念佛不在形式
※現在我只會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也是算修行有功德?
※致知乎的大師們,必須對你們宣告這些話
※第21課:南傳知識總複習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