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雖空,因果不空是不是應該說成萬法雖空,因果不虛?
複次即十觀心所觀法者。
一 厚集一切善根。所謂四弘誓。
未度苦諦 令度苦諦。
未解集諦 令解集諦。
未安道諦 令安道諦。
未得涅槃 令得涅槃。
佛子。
二 修習無量善行。所謂四念處觀。
身 受 心 法。
若四皆空 四倒則無不壞。假名一切法故。皆如幻化者。
五陰色識受想行 六大識空。四大一切法。無自相無他相 如虛空故。
佛子。
三 善習佛道法。所謂觀十一切入。
四大 四色 空處 識處。皆如寶相故。
佛子。
四 一切佛前受法而行。所謂八勝處。
內實五陰中 廣相略相二勝處。
外假眾生法中 廣相略相二勝處。
四大法 廣略四勝處。
如是觀一切法空無相故。
佛子。
五 修諸清白法。所謂八大人覺。
少欲 知足 寂靜 精進 正念 正定 正慧 不諍論。順一切法故。
佛子。
六 為諸佛所護。所謂八解脫觀。
聞慧得內假外假 二相不可得故。
一 解脫思慧。內五法 外一切法 不可得故。
二 解脫修慧。六觀 具足色界五陰空。
三 解脫四空五陰及滅定觀 皆不可得故。五解脫如相故。
佛子。
七 廣正法。所謂六和敬。三業同戒 同見 同行。同入此法和。畢竟空故。住不退位故。
佛子。
八 信喜大法。所謂三空。
一切因空 故無作。
一切果空 故無相。
因空果空復空 故空空。
如是法如虛空故。
佛子。
九 心住四等法。所謂化眾生 教四諦法。
三界非樂為苦。無明習因 受生無窮。三空道品 無為寂滅。四諦無二 一合相故。
佛子。
十 好求佛功德。所謂六念。
佛法僧 戒舍天。
得一切佛功德。念念入不幻三昧。常所習 現前修故。
佛子。吾先忉利天說十觀名。初十住凡夫行。若一切菩薩 無不入此門 向薩婆若海。
阿彌陀佛
空性虛空是超越現實世界 實體世界不存在 世界是虛空的才是真實描述 性空隨緣現萬法 萬法幻現即性空
佛法對於【虛空】【有相】【無相】【有無】的認知是很重要。
凡夫種種的煩惱,都來源於如何認知【虛空】【有相】【無相】【有無】之關係。第一,就是世界的【有】與【無】之間的認知。凡夫首先會認知【有】,而後執著與【有】,嬰兒一出娘胎,本能反應就是尋找母親,因為他在襁褓中,母親的心動的頻率是他唯一的依靠。而後凡夫會認知到【無】,嬰兒突然斷奶,可以是他第一次感知【失去】【無】的概念。當然,隨著人類成長,對於【生】與【死】,【有】與【無】的認知的範疇與深度都在擴展。人類7萬年前就有了音樂與繪畫能力,這一能力就是表達【生】與【死】,【有】與【無】的感知、情緒與概念的形成。第二,【生】與【死】,【有】與【無】的概念,發展到佛學佛法階段,就出現了【虛空】【法相】【相有】【相無】的認知與研討。首先,【虛空】是相對於【實物】而產生。一個玻璃瓶子,他的瓶子的中間部分就是【虛空】。
宇宙沒有【實物】【星體】的部分就是【虛空】。【虛空】是宇宙的主要部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認知到【人類本身就是虛空為主要部分】,【人體的大腦主要是神經元構架 而神經元系統如同宇宙一樣複雜 神經元也是由虛空構架的】,【人類認知的物質結構 分子 原子 電子 量子的主要構架就是虛空】。可以說,科學證明【實體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世界是虛空的才是真實的描述】------------------------------------中論說【空相未有時 則無虛空法 若先有虛空 即為是無相】。人類只有在認識到【空相】,認識到某種【存在以後 而後消失 湮滅之後】,才認知到【虛空】,而這一認知也是逐步深入的。一開始只是認知【瓶子的虛空】。佛祖就是在悟道以後,才認知到【虛空的甚深含義】,因緣法是認知【虛空的甚深含義】的一種工具。十二因緣法則,佛祖解答人人類為何【有生】【有滅】【有苦】【有樂】,佛祖通過深觀因緣法則,認知到【人的心識是一切法產生的源頭】。萬法唯心,一切唯識。而這萬法皆是因緣合和而有,因緣有而生,因緣滅而散去。因而,佛法對於【虛空有了新的維度的認知 空性】。【空性 虛空】是超越人類現實生活的三維空間,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一種認知。就如現代物理學的相對論、量子理論、超弦理論,是一種超越人類現實生活的三維空間,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一種認知。--------------------------------------佛法的【空性 虛空】認知,認知到一切法的【有】【無】【相有】【相無】皆是依託因緣法則,是一種隨緣,隨順。一切法以無性為性,一切法相如幻假有。實相無相,無相隨緣能為一切法作幻相。一切法相如幻,依性而顯,還歸無相,故曰諸法實相。眾生總喜分別空有,其實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性空隨緣現萬法,萬法幻現即性空。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知五陰即空,空即五陰,空不可得,五陰亦不可得。-----------------------------------
我們人類,一切生命因慾望而生,逐漸演化。這就是先決條件的有,無法更正,無法否定。這是先天的因種,支撐著我們的存在與形體,無法改變。只有滿足它,人才會安定下來。我覺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滿足我們原始慾望,讓其安撫。比如生存欲、性慾,這些生存所需的部分。隨後去除後天參雜的因種,也就是後天在社會被灌輸的各類東西,不要為這些虛幻的事物執著。這樣人就剩下原始的慾望了,而這種慾望是最易滿足的。同時我們不要過於發散我們的智力與想像力,因為看到的東西終究會牽動我們的意欲,從而產生喜與樂的變化。深刻,贊同。---------------------------------------------------------想要平靜,只能降下思維的緯度,像僧人打坐冥想也就這個目的,知性減退,回歸安寧。
而知性與想像力提升,那我們看到的東西也就是無窮無盡了,牽動我們的喜樂、憐憫、愛恨,這些我們身為人無法更改的因種。就如同機器硬體晶元預設的程序。不過還是那句話,遠離痛苦,接近快樂,人本能如此。是否高空俯覽,還是在現世觀看雲彩、藍天、這些當下風景就是個人的取捨了。業力所見,一切認知都是業力讓人見到的。兔子,老虎所認知的世界與我們不同,有限。同理,我們所認知的事物是離不開我們身為人的局限的。是的,所以佛法講究自我的禪修,當體放下一切,進入靜坐狀態。我現在已不適應長時間的強烈思考,與長時間的講話。時間一長,太累了,大腦休息一下。我只有在夜間靜坐時,看著一盞微光,意識空間才可以逐步平息下來,意識空間運行才可以趨於穩定。不能,因為此種說法比較亂。可以這樣正說:
以「心生」之原因,而有「種種法生」之結果後果,是名因果。
以「心滅」之原因,而有「種種法滅」之結果後果,是名因果。
首先因果算哪一門法?
如果因果不算是法,哪就別混為一談。
如果因果算是法中一門,哪就也何空掉(即:無因無果,空空如也)
這應該是一句通俗的話,而非嚴肅的佛教教義。
在正統的佛法中,不認為現實是空,而是說現實是因緣,意思是說現實是在相關影響中的一種發生,這種發生不可能由某個因素或面向來決定,因為這種影響不是單獨發生的,而是相互關涉、開放性的。
因此,過程中沒有固定的自我性的存有,更不會有所謂的主宰。所以,佛法否定的是這種認為 現實中有某個固定主體,認為現實可以主宰、可以擁有的錯誤認識。
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佛法雖然否定固定不變的自我性的存在,否定可以不受限定的自由,卻並不否定現實影響的真實性。
舉個例子,一個歹徒傷害路人,佛教認為歹徒與路人以及傷害,皆是在影響中發生及轉變,所以並非某個固定的人如此,或某個單獨的事如此,而是因緣影響中才如此。不論是歹徒與路人的體質、心理素質,或是情感面向,以及環境的影響,甚至他們彼此的互動……皆影響這個過程的演變及發生狀況。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哪一個方面可以單獨決定這件事,也不是他們兩方一起決定這件事,過程中也不存在固定不變的、具有自我性的人與事,但這種在影響中發生的過程與經驗,卻不是沒有,而是有,不是固定不變的存有,而是影響中的呈現。
而基於此一事實,更深層的另一面則是,當你的一個行為做出的時候,便不是你所能夠完全控制的,因為此一行為即會與他人及環境產生影響,並在交互關涉中轉現不息,因此人生豈可不慎?
一點題外話。
佛法中有四個詞——無、不、非、空。是常用來表示否定,但否定的詞只能用來表示現實不是什麼,卻並不會說出現實是什麼。比如,說一個杯子不是紅色,不是綠色……你還是不知道它是什麼顏色,只有說它是白色,你才會明白杯子的顏色是什麼。
且,空這個詞,是經過漫長時空演變的詞,很多佛教的部派對此意見不一,與其了解後世辯論不斷未能達成一致的空,不如去了解佛陀原說的因緣。
祝福你!
萬法雖空,因果不空。
個人見解,萬千宇宙都有著自然的規律在運行,有法是一種約束和指引的參考。不管有法無法,都會照著規律而運行,不會因個人的意志而改變結果的導向。所以因果不空。虛字在這裡,與空是兩種不同概念的字眼,虛,有點否定果的存在。
推薦閱讀:
※修行解脫道的宗旨是不著相,心空無我,稱性妙用,不出差錯
※仁德上人 心安歌
※凡所有相皆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實相
※金剛經是不是就是說的緣起性空,本來寂靜?
※如果人類的某些認知或道德是沒有任何原因生來就有的,這是為什麼,說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