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機身等等其他因素,對比索尼85mm F1.4 GM,誰會更強?
和不少回答不同,我倒覺得這是富士不得不出的一款鏡頭,自從XT4這款不斷升級固件性能,帶機身防抖的拍照/視頻混合機出現後,現在XF產線里能兼顧拍照/視頻的大光圈鏡頭其實沒有幾個,大多數是老馬達無法發揮XT4的全部實力(尤其是視頻和暗部對焦能力)。
XF50 F1的出現代表富士還想在民用消費鏡頭裡努一把力(10490的定價說穿了也是民用消費級別),
讓XT4的性能釋放受限更少,這次在501里加了直流馬達,三防,焦外優化與呼吸效應優化,其實它和老XF56.2已經完全不是一個路數了,尤其是XT4級別的使用者,兩個鏡頭的訴求完全不同,XF56.2的焦外,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我個人並不太喜歡,APD版本的進光量損失又太大,焦外效果也沒有質變,乾脆另起爐灶從零開始,從設計工程來做一款真正為拍照/視頻設計的超快速鏡頭。
這就是XF501誕生的原因,和XF56.2比沒有什麼意義,定位已經完全不同了。
至於和85GM比,我個人保守估計焦外還是85GM有點優勢,
至於體積價格嘛,拿個75mm的全畫幅鏡頭來比吧:
徠卡SL75mm F2.0 APO,長102mm,重720g。
富士XF50mm F1.0 WR (等效全畫幅75mm F1.5),長103.5mm,重845g。
至少相比2018年預宣傳但後來被取消的33mm F1,富士選擇發布50mm F1更為明智。33體積更大、更重(1300克左右)、更貴、虛化更弱,不待見33的只會比50多。
沒法對比。
簡單評價一下焦外光斑質量吧,相比56 1.2特別二的焦外好很多,結合了85GM的色差和適馬85DN的洋蔥圈。為了實現這些,重量比85GM更重,價格也僅僅比85GM官方價低1000。窮人玩不起富士,這就是我不玩富士的理由。
以上圖片來自:https://youtu.be/uB06FYA4XBY
來自:https://youtu.be/kA6mIvFCP6Q
來自:https://youtu.be/r_qSiMszfZI
其實2年前,早有消息,中國大陸有廠家做出來f/1.0的,AF的,50mm鏡頭。
不過呢,只有試製品,並未批量生產。只有一個使用視頻:
要是少量發售的話,就能成為這個世界上第二隻原生孔徑f/1,可AF的鏡頭了(第一隻為1989年出的Canon EF 50/1)。現在這個萬年老二的頭銜,歸富士所有。
APS-C下,出高參數的靜態圖片攝影頭,廠家需要膽量,消費者得有魄力。
如果和全畫幅比較參數,就沒有意思了。俗話說「底大一級壓死人」。
廠家推出孔徑更大的鏡頭,是一件好事。工業的發展,讓高規格的鏡頭有可以更多選擇。
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俺會選56/1.2 APD,觀感舒服比較重要,俺又不缺燈,哪裡不亮打哪裡。
岔個話題。
以當前減焦鏡的流行,類似EF 50/1.8的狗頭,也能以損失光學性能的代價,達成35/1.2的近似水平。
那麼,EF 85/1.4 L或者老的EF 85/1.2 L,配合減少焦鏡,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反正都是敞開了拍,唯一的問題就是紫邊和AF的速度/準確度了。
我想說這顆頭是我開始考慮富士的唯一一顆頭么?
很多人拿這個玩意兒去和135的85.4比,認為這玩意兒就是個75大光圈虛化還不夠。等效黨還真是沒毛病,真追求虛化誰玩apsc啊。
真正玩虛化的,巔峰就兩顆,一顆RF85ds,當之無愧的人像皇;一顆100gm,人像拍不了,但是是目前唯一一顆幾乎消除口徑蝕和前後二線性達到近乎完美焦外的頭。至於200/2;400/2.8;600/4,這些都不是用來賺虛化的,200/2則是基本上只能用在演唱會,T台,某些體育上面。超長焦定焦大光圈基本上就是為體育服務的了。
毫無疑問,我說的這些頭都是135頭,只有這些頭是真正為焦外做了虛化。索尼的stf也好,佳能的ds鍍膜也罷,尼康的58E放棄球差犧牲色散換來的焦外也行,只有全畫幅的頭真心為虛化服務。虛化不是你堆規格就行了的,柔和程度,口徑蝕,光斑,等等等等。廠家可比只會瞎比規格的萌新鍵攝下功夫得多,他們知道真正的高端攝影師捨得花錢買的是肯定會真正注重焦外品質,而不是只堆規格的。反面教材就是中一的135/1.4。無論是蔡司的outs系列,包括適馬的105art,人家為什麼造那麼巨大?追求素質的話135gm也就不到1kg啊?還不是為了焦外質量服務。
很多人說焦外是玄學,但是焦外確實和球差掛鉤,確實可以通過二線性,口徑蝕等一系列可以量化參數橫向對比,考量,和銳度,色散沒差,只是不好量化成數字罷了。和真正的玄學相差甚遠。那些口口聲聲說焦外是玄學的,要麼是沒錢買高端鏡頭(話撂這裡了,RF紅圈,gm全系,包括sline大光圈這些上萬的頭哪個沒有注重焦外二線性?),要麼就是沉迷老鏡頭認為旋焦甚至慧差分裂這樣的光學缺陷是獨一無二的味道與魅力的。事實上大眾喜歡什麼,幾乎所有鏡頭廠,無論是電影鏡頭也好,相機鏡頭像索尼佳能尼康蔡司適馬......哪個不是以高端鏡頭去除二線性做好柔美焦外為先?
話說回來,談談富士的50/1。
apsc以往就是中低端的代名詞,殺出來個三星但是現在已經涼了。各個廠商壓根沒有心思做好apsc的鏡頭群。賓得努力了一下,但是已經涼了。看看尼康索尼佳能的apsc鏡頭群,能看的就三顆,索尼的70350g,1655g和佳能的32/1.4。大光圈鏡頭還得靠適馬去補,讓一個副廠把apsc鏡頭風頭全搶了(三劍客和1835打得原廠沒脾氣)。
因為廠商的不重視,apsc以前從來沒有往高端頭髮展過,或者說大半已經涼了。三星發展高端apsc,涼了,賓得稍微嘗試一下,半死不活。唯有富士還在頭鐵,可以說富士是唯一的例外。
富士沒有放棄過對於apsc高端頭的追求。但是你看看它那些1.4的頭,很多因為比較老了如今真的看不得。比如16/1.4,收到2.8居然打不過自家816全開,我也是醉了。但是它至少在嘗試。高端頭如今已經繞不開焦外了,所以富士做了顆56/1.2,奈何這顆頭不知道怎麼權衡的,二線性跟狗屎一樣。於是乎富士補了apd鏡片,學索尼stf,但是這學也學不到精髓,效果依舊慘,只是稍微改善了一點點的焦外質量。
對於一個追求高端鏡頭的焦外質量的人而言,富士之前的頭我是真的一顆都看不上。當然,我自己用的索尼,24gm也好,140gm也罷,在同規格裡面焦外質量都無可匹敵。我為什麼要玩富士?更何況100gm對於喜歡小品拍攝的我而言簡直是太贊了,雖然我更偏愛RF85ds。
畢竟我是個愛好者,我需要時間。尼瑪玩索尼,我張張都是自己精心去調。你試試張張自動白平衡下漂移2000多k,連拍一組裡面居然還有色溫完全不一樣的嗎?屏幕太爛,只能開hlg斑馬線向右曝光,可以說是真的煩。色彩完全不能做參考,特別是那狗屎綠色,隨便一張我二三十分鐘就沒了。黃,綠,淺綠,這一組合拳打得我沒毛病。一旦大面積冷色就難免色溫漂移。
有人會說,你懶的話為什麼不去套預設呢?那是因為我現在還折騰得起索尼,我樂意。何況無論尼康還是佳能,我都感受不到直出的美好。富士的膠片模式,你說它就一破濾鏡,但是你可以拍了直接導手機,我至少覺得大部分情況下真的還看得過去,總比我拍了raw去PS裡面一個一個找預設強。
現在我折騰索尼,因為我閑,gm頭我喜歡得很。但是我將來有女朋友了,成家了,要工作了,再讓我拍一次不能馬上導出來,得去電腦上折騰個五六個小時,我肯定不幹這種事。我就想搞個富士輕鬆一點。
但是之前富士頭的焦外實在是太爛了,完全沒得高端頭的樣子。這倒是無所謂,但是我買gm不就為了焦外么,富士確實滿足不了我。不過50/1出來了,從樣張來看,這顆頭的焦外二線性控制得算是沒有通過特殊手段(如stf,ds鍍膜)可以達到的最好一個檔次焦外的頭。而且apsc機器本來就吃光,1.0幾乎可以不用擔心夜拍的問題。
而且我也受夠了主力是超長焦帶來的痛苦,索尼70350g讓我認識到了apsc超長焦的美好,我現在旅遊經常四五個小時背著100400gm實在是痛苦。換成富士,等70300出來了做成索尼70350g那樣,我簡直輕鬆太多。50/1有800多g?那還好,我掃街已經習慣了7,800g的鏡頭了。
我現在也不會買富士,xt4我並不喜歡,那個快門旋鈕屬實不行。等xh2,730出來以後,可能才會換門。
要我說,在50/1出來之前,apsc就沒一顆高端定焦真正存在過。適馬的16.4也好,56.4也罷,表現都不過是全畫幅的中端鏡頭水平。富士的56/1.2更是完全對不起那個價格。50/1出來之後,至少apsc有了一顆真正可以對於我而言稱之為高端頭的東西出現了。
至於畫質,從樣張來看,全開中心解析力真的還行,色散比較一般。但是一般全開也不會懟大光比,收兩檔色散幾乎不可見,全開又可以夜拍又可以人像,這就夠了。
光從景深而言,56/1.2和沒比50/1深太多。但是質量上而言,簡直是兩個檔次的。
拋開機身還比啥..一個光圈大一個像場大
價格重量上我甚至可以說是有些驚喜的
雖然殘幅用戶好些是奔著輕便小巧,但富士..高端鏡頭個頂個的重好吧,不論16、80、90、200還是隨便哪個紅標
這價格可以預想到全開素質不會怎麼驚艷,結合MTF我已經開始覺得全開會不如56了
但作為工具來說這頭個人覺得還是比56值得買,56普版焦外拉胯,APD對焦難受,而這個鏡頭解決了這兩點的同時還能給你F1.0級別通光量下的對焦,防塵防水,順便還升級了自家手感奇差的電子耦合手動對焦,除了丑了點,完全符合我的預期
※索尼旗艦 IMX 380 助力,魅族 16th 相機有多牛?※適馬發布DP3 Merrill便攜數碼相機※Obscura 2 - 蘋果這個三十塊的羊毛,可別忘了薅※徠卡Leica X好在哪?成像篇※智能車牌識別相機在指揮交通領域的應用
TAG:相機 | 索尼Sony | 富士Fujifi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