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里為何一面倡導無欲無求無分別心,又一面提倡人傳播此經,講究功德?
10-24
題主非佛教徒,只是對佛學感興趣,便每天抄寫經書了。
題主的困惑在於若安經書所說修行,應當不會在意名利,也不會有分別心,是一種心路洞徹,自給自足的狀態才對。但經書中多次勸人書寫、受持、誦讀、解說這本經書,勸人傳播這本經書,有無上功德,可以得益。題主覺得功德似乎成了本書中所宣揚所追求的東西,就好像現世人們追求金錢一樣,本書也在宣揚證得xx果位,類似於人們追求地位一般。書中強調無分別心,但也會有這樣的偏見:「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書中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也就是說佛不說謊,不說讓人誤解的話,但是《法華經》中的火宅喻中長者是靠說謊讓諸子離開火宅的,用以隱喻佛引渡眾生。書中說佛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但是又記載了妨礙佛弘教而誹謗佛的提婆達多身墮地獄的事。可能這些不解是題主存有偏見或者斷章取義,請知友們解惑。
在現象上有功德,在實相上沒有。法華經是因為一下子跑一萬米有些人接受不了乾脆就不參與了,只能說一個階段性的目標一千米,然後他也有信心和能力了再跑更遠的。提婆達多不是佛懲罰他,是自己的作為導致的。
說的人心中無相,但聽的人心中有相,教小學生嘛,有什麼辦法呢,你就是裝一肚子的相對論,還是得從三定律說起,難道因為你講三定律,就質疑你只有這點兒水平嗎。
從利他心,無我住去看。佛無私而人心有私,讓眾生以佛之心處事不現實,順應人性去引其向善。
無欲無求無分別心 不等於 自己知道了,然後啥事不幹,啥也不追求。善法欲還得先拿著。
下面用推銷幾個概念來打比方,看能否懂?
1、光自己一個人 知道 無欲無求無分別心,還不夠。這只是 產品。
2、要想這個世界人人都知道,靠你我去宣傳。這是 推廣。
3、大家都知道後,社會和諧幸福有希望。這是大乘 目標。
無欲無求無分別心,並不是叫你只顧自己用產品,卻不推廣給大家。
目標如果只自己,屬於二乘,不圓滿。最後,維摩詰經 里有一個「無盡燈」 的比喻。您不妨 找找看看?
阿彌陀佛!
相信自己吧,你已經簡單地證明了,那些全都是毫無意義的謗佛偽經!也不否認,有極少數信徒,可以把這些偽經詮釋得近乎佛法。可惜他們沒意識到,是自己有那麼點慧根,通過其它途徑有所領悟,再賦予偽經如法的意義。偽經本身只是含糊的文字遊戲,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詮釋。
但凡能存在的,必然有繁衍自身的衝動,否則未來無法存在,現在無法存在,以前也無法存在。佛也是凡物,沒有什麼高大上的,以前不會,現在不會,未來也不會免俗。悟道之初往往是生疑求因,恭喜施主踏入佛門。什麼時候能做到對一切都存疑,但對答案了無興趣,亦無求問之心,那就真的上路了。
我一直在讀金剛經,給你一些我自己的想法,請你參考著看看。
如筏喻者,這一句其實說明了金剛經只是一個指向,並非那個對月。如果只看到經文,看不到這個對月,就糟糕了。看不懂就放一放,多多參悟,同時看看心經和般若部的經典,也可以看老子和莊子。不要只掉進小佛教的圈子,漢傳佛學已經是國學一部分了,儒道佛三者已經交融了,尤其是本體論這塊(般若部的核心)。
不當之處,懇請大家指教。前者已近佛道的境界或者說屬於佛道的境界(表述不太準確,佛道不可說)。
後者僅為修行的方法論。
成佛需要兩個關鍵點:善和智。此屬於行善積德,屬於「善」。修行的方法成千上萬,這只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你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修行,但必是善與智的結合,方可成佛成道。成佛不等於修行。至於善和智兩個關鍵點是南懷瑾老師對《金剛經》的解釋,我雖然認可但是不是只有這兩點我也不確定。
個人有個淺見就是,善到極致是會無分別心的:)。
至於功德,沒有細思。可以把功德二字僅作為一個名稱看待。真正的修行應是「以無為之心為之」。為了傳教
修行上三十二相就是個衡量標準,但是執著於這個標準轉輪聖王也符合這個標準,既不能執著於這個標準,又不能離開這個標準,修這個相就是修功德
你要是上來就能破四相,那就可以直接跳過書寫受持讀誦這些修行法門,功德是接近涅槃程度的標尺。不是實物,只是用來驗證衡量離佛還有多遠距離。
推薦閱讀:
※苦集滅道(十七)
※論信
※素食者放棄吃素的原因——道德真源
※《雜阿含經·七一一》覺支經
※佛教說一切都是假的,那麼工作生活還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