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打綠歌曲中引用了哪些古典音樂/元素?


蘇打綠一些專輯中有著明顯的古典氣息,因此我直接挑出了這些專輯(與慣性思維相悖的是,在古典樂最濃的《冬 未了》專輯中只有一首列入。這是由於阿龔負責的交響樂部分均為原創沒有引用,因此只有青峰的一首demo中使用了一首古典音樂的動機為引子):


2005《蘇打綠同名專輯》

1,《是我的海》(2005《蘇打綠同名專輯》)

原本最初的伴奏是純粹的吉他solo。阿龔接手編曲後,經過反覆嘗試,最終決定加入佛瑞的安魂曲的部分旋律。

安魂曲(Requiem)是十九世紀浪漫派作曲家佛瑞(Faure)為安魂彌撒十二段經文的其中一部分譜曲而成,共分七首。由於每段經文長短不一,起伏程度不同,使得作曲家對十二段經文的偏好也不同。例如第五段經文——末日經(Dies Irae) 經文極長,內容豐富,因此為多數作曲家所偏愛。而佛瑞捨棄了易編寫出富有戲劇張力的更易表現對死亡的恐懼的末日經,使得佛瑞版本的安魂曲篇幅短小,整體輕快,是各版本安魂曲中相對特別的一版。

《是我的海》中所引用的是末日經第五段羔羊經(Agnus Dei)的四個小節,並將原曲中的三拍改為四拍(二拍)。前三小節是直接增加了一拍延長,而最後一小節是用簡單的下行音階替換掉了複雜的旋律進行。改動不大,卻恰如其分的將原本三拍的迴旋感改造成了四拍流行抒情旋律,相比三拍更加鬆弛舒緩。

在2007小巨蛋演唱會的版本中,特意先在前奏之前編排原版安魂曲弦樂重奏,隨後在尾奏之後再次演奏改編後的安魂曲。我想編寫者應該有寄託一些感情在其中吧。

2,《你喔!》(2005《蘇打綠同名專輯》)

歌曲末尾中鋼琴化用了帕赫貝爾《D大調卡農》旋律,用以豐富演唱的hook部分的編曲。


2006《小宇宙》

3,《吵》(2006《小宇宙》)

間奏中提琴引用一句旋律(我在專門去找之前對這裡都沒什麼印象,因為前後連接的兩部分都更抓耳),來自作曲家科普蘭(AaronCopland)的阿帕拉契亞之春(Appalachian Spring


2007《無與倫比的美麗》

4,《相信》(2007《無與倫比的美麗》)

歌曲末尾彈奏了《巴赫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作為專輯的最後一首歌,使用一段旋律作為整張專輯的尾奏,可以表達編曲者對於整張專輯的期待。主要編曲者阿龔意識到流行音樂中存在少數比較常用、簡單、悅耳的和弦進行,但是在缺少完整理論體系的情況下,少數和弦進行重複率過高,而一些刻意求新求變的和弦又使用的過於怪異。

因此他希望使用古典音樂完備的和聲解決體系使專輯整體消化的更加有邏輯、更加優雅。故而此處的引用既是對古典樂和流行音樂相互結合的總結,也是對音樂的回歸初心。

5,《這天》(2007《無與倫比的美麗》)

曲子開始時將巴赫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平移至E調作為鋼琴伴奏,同專輯兩首歌都使用了這段旋律,相信也是蘇打綠為了增加專輯的完整性所注入的一條編曲線索羈絆。

此外,在曲中部約3分多處使用了肖邦25號練習曲1號中的右手指法彈奏(此處有兩軌vocal重唱,弦樂隊,鼓等同時出現,並且與鋼琴指法是二對三的節奏型,無論是頻域還是時域都已經足夠豐富,我想這可能是對肖邦練習曲致敬時彈奏指法有所取捨的原因)

6,《城市》(2007《無與倫比的美麗》)

貝多芬《英雄交響曲》(Beethoven: Eroica Symphony)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Tchaikovsky: 1812 Overture) 布列頓《戰爭安魂曲》(Britten: War Requiem)


2009《春· 日光》

7,《嬉戲之後》(2009 《春· 日光》)

間奏中用小號演奏四季協奏曲中的《春》第一樂章旋律,輔以綿密的鼓和鋼琴營造出了春日裡動植物散發出的飽滿恣意的活力。

8,《交響夢》(2009 《春· 日光》)

尾奏的上行音階,改編自德彪西《第一號華麗曲》尾奏(好像此曲還被用於電影《閃光少女》的斗琴環節,豎琴演奏)。將原上行音階每組三連音的根音簡化掉,且作為這首偏慢板的ending而降低了速度。最後補充了一個根音做切實的結束。

9,《在我們之間》(2009 《春· 日光》)

在每一次babalababala的部分鋼琴伴奏少量取材於《德彪西鋼琴練習曲為三度音程而作》 (1,這首練習曲源自德彪西《月光》 2,後部的提琴音階來回也蠻好聽的)

10,《日光》(2009 《春· 日光》)

前奏中的鋼琴五指輪指取材於《德彪西鋼琴練習曲為複合琶音而作》(感覺這一首和《月光》關係不大,但是《日光》feat.《月光》感覺還有點合~)

11,《異次元的玫瑰》(2009 《春· 日光》)

歌曲開頭少量取材於佛瑞《Pie Jesu》。 (順帶一提,我很喜歡這首歌主歌「驕傲卻不後悔」那裡的鋼琴伴奏,那個琶音向上配那六拍的半半半半全+全半半全的節奏型,有種水中漣漪擴散出去碰到了葉片,停了一下下又轉向擴散出去的感覺,好妙哈哈)


2015《冬 未了》

12,《must keep singing》(2015《冬 未了》)

在開篇就使用了青峰自己喜歡的作曲家薩蒂的作品(聽一點古典樂的人應該都聽過)。這首歌使用Gymnopédies作為A段旋律的框架,確立了3拍的節拍模式,也確立了整首歌的整體基調——相比流行樂更像古典樂。在此基礎上做的流行音樂化嘗試包括:

1)穩定拍子並提高曲速。(原曲的漸慢和自由拍過多且節奏過緩,不適合出現在流行樂里)

2)Gymnopédies只有鋼琴,而阿龔為這首歌第二次副歌開始編寫了弦樂聲部,使整首歌的層次編排很飽滿。

3)青峰在其中一段間奏加入了鐵琴演奏,這種極致的夢幻感非常適合表現冬天的感覺。同時,這首歌也是整張專輯12首唯一一首沒有用鼓的歌(其他歌即便安靜的慢歌也都用到了鼓)。這首歌的獨特性在整張專輯中是很明顯的。

4)在曲子末尾加入四季主旋律,且一分鐘左右的旋律有編出多個層次(弦樂兩個聲部,弦樂+豎琴,弦樂+長笛,弦樂+長笛+銅管樂等),最後所有樂器一起合奏迎來四季計劃的結束。


圖片源自想做編曲的寫真達人

之後會繼續豐富,敬請期待~


《無與倫比的美麗》這張專輯裡《相信》是最後一首歌,這首歌的尾奏結束後,引用了巴赫的平均律曲集第一卷里的《C大調前奏曲》。

還有《冬 未了》整張專輯請了柏林交響樂團來演奏,專輯幾乎每首歌里都有很濃的古典元素,還有有中提琴手阿龔創作的古典鋼琴協奏曲《冬之頌》。

暫時想到這麼多。


這兩天才發現了《交響夢》的ending是德彪西作品裡個人最喜歡的Arabesque No. 1 的結尾

整首歌的意境也很德彪西啦,尤其是阿拉伯風這首,很多人都說阿拉伯風適合在正午的暖陽下靜靜彈奏、欣賞,特別貼近「午後時分,睡得很沉「~

大概就是羽毛撫摸琴鍵這麼溫柔吧


聽了德布西的《牧神午後》,總覺得旋律很耳熟,以前似乎在哪張專輯裡聽過。

看了評論,有人說這是同性戀傾向的人喜歡聽的音樂,還有人科普了一下關於「牧神」的知識。感覺更能理解《日光》歌詞裡的「水簾遮蔽/海妖歌吟/夜燕竄襲/金手撫息」了。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里提過牧神是色情之神。感覺蘇打綠春專和夏專之間有呼應,春的《日光》里有牧神,夏的《蟬想》里有「春天泛濫的痕跡/淪喪的溫床/愛呀/弄污了一個又一個胸膛/粉飾魔鬼的幻想」。狂熱的夏天,是泛濫了的春天。


《拾穗》一開始的古箏和中間的嗩吶算嗎?


《春·日光》中的 嬉戲之後 這一首歌高潮處

引用了維瓦爾第 四季 春 第一樂章 快板

算是很點題咯


推薦閱讀:

節奏部落用人聲所創造出來的音樂,唱出了別樣的千古梨園情
貝多芬第三十鋼琴奏鳴曲的研究歷程(1)
「陰陽相生」——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另一種解讀
彩繪,穹頂,巴洛克和特立獨行,莫斯科才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它呢!
男神女神都在聽古典音樂:居里夫人篇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歌曲 | 流行音樂 | 蘇打綠魚丁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