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說要放下「執著」,但是追求這個過程中的」我」不正是「我執」么?
本人對這個問題有些迷惑,請各位大佬,居士,解我疑惑。
南無 藥師琉璃光如來,題主的問題,其實是很正確的,但這裡有個關鍵詞可以解答:善法欲。
善法欲:緣無漏法而起之貪慾。
《俱舍論》:若緣無漏,便非過失,如善法欲,不應舍離。(中略)住下地,心求上地,是善法欲,非謂隨眠。《成唯識論述記》:
論: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述曰:自下第二門也。釋六為六,於中各二,初出體、業,後逐難辨。云何等者,雙問體、業。於有有具等,即皆雙答。然有難處,論覆成之。於有者,謂後有,即唯異熟三有果也。有具者,即中有,並煩惱業,及器世等,三有具故;或無漏法,論下文說與見等俱緣無漏起,緣生貪者皆名有具,薩婆多師緣無漏貪是善法欲,今大乘說愛佛貪滅皆染污收,與見俱生,緣無漏起故,無漏法能資長有,亦名有具。五十八等不說此貪緣無漏者,下文自會。《瑜伽師地論》:云何善法欲。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凈信。得凈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舍一切妻子眷屬財谷珍寶。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於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仁清法師:貪慾和善法欲有區別嗎?--學佛網?www.xuefo.net
這個其實涉及到了"見地"的層次問題, @毗拘盧陀 引用《圓覺經》是很正確的,但太高段了,一般人理解不了。所以要先從"業感緣起論",逐步提升至"如來藏緣起論"。
從業感緣起論來講,就是以上的引用文字,即一般人開始學佛的動力,就是出離心+善法欲。
當然,階次往上,可以達到《圓覺經》中佛陀講的"以幻修幻"的修法,但這個修法太高段了,起問的人是普賢菩薩,如果修行人沒有在《圓覺經》最開始文殊菩薩起問那段,佛陀講的先建立"清凈心"(即一切法沒有差別性,本是一心法界,即如來藏本來圓覺的清凈知見,所見一切皆清凈如來藏的顯現。),那麼非常難會達到"以幻修幻"。
補充一下,之前在其它回答里也搬運過的,禪宗修行里就有處理題主提問的這個小細節。就是連求悟的心也捨棄掉,這樣才能達到《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怎樣修行後開悟?開悟後怎樣修行??www.zhihu.com所以在第二層這個時候,在入處進了悟境之後,習定閉關,用功夫,心放下了,確切地死透了,就在微細功夫上仔細檢點一下,看我有沒有隱隱約約還執著求悟之心,如果有的話,要把求悟心舍掉。那個隱隱約約的就是習氣,就是阿賴耶識的習氣,多劫以來的習氣,有習氣你就是還沒有死透。你想求覺悟之心的苗頭都要把它舍掉,這樣來做功夫,起疑情,在一片光明上,把求悟之心要舍掉。為什麼要舍掉,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明明白白看到第一步證得的明相是自空、自明、自顯,不是我心裡顯出來的,不由我心來抓它,因為你看到明相,這個明相在第二步的時侯還繼續存在,都是一片光明,不要在一片光明當中求個什麼覺悟,也不要在光明明相里執著這是我的什麼顯現,不要起任何念頭。如果能夠把微細的執持之心舍掉了,那麼第一步所看到的悟境——時時是明相、處處是明相,那個明相就更明了,更白更光了。這個時候明相更寬坦,我們這個心地就更舒服,身體就更輕安,身體慢慢越來越輕,體重會消失;這個氣息,包括我們的內呼吸,也可以漸漸地停止;甚至於脈搏和血液循環慢慢也可以停止。停止並不是斷滅了,功能都在。這個時侯,新陳代謝是很緩很緩的,什麼延年益壽這些都不在話下,那個神通比第一層就大得多,這時出的「特異功能」,現在我們社會上也在搞的那些人只能瞠乎其後了。
金剛經裡面有雲
須菩提,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是須陀洹否
否也世尊
須陀洹若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則不名須陀洹。
我一開始修行也是在追求一個我
更好的我
但是後來,只剩下淡淡一笑
哪有什麼我
我是誰都可以
只不過是印記不同罷了
比如我說,我是某某君
我說出來的時候,我就不是了
但我不說,我也不認為我真的是某某君
我也就是某某君了。
世尊,我當深受信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因緣起和,成住壞空,無一物為我所愛,亦無一物為我所恨,以至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究竟涅槃。
路走的對,你才能看懂書上的
路走的錯,怎麼看書上的,都是魔語言。
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不適合普通根器。
我們先從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開始。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凈 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
汝等當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
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複次苾芻。於汝意云何。色為是常為是無常。
白言
大德。色是無常。
佛言。
色既無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壞苦。行苦。
然我聲聞。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
不爾 世尊。
應知受 想 行 識。常與無常。亦復如是。
凡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若勝若劣 若遠若近。悉皆無我。
汝等當知。應以正智而善觀察。如是所有受 想 行 識。過去未來現在。悉應如前正智觀察。
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觀此五取蘊。知無有我及以我所。 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說此法時。五苾芻等。於諸煩惱。心得解脫。信受奉行。
是,可沒辦法,講究時機問題。如來傳道你要去懟他沒破我執也是一懟一個準——
※扎嘉巴日:應當恆常修習死無常(圖)—道德真源
※面對動物,如何發菩提心
※除了佛教同時信仰多種宗教合理嗎?
※執著心
※佛法與《黑客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