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一個延續至今而成為發達國家?

路人修改:如果把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粗略地對應成今天的中國、印度、埃及、伊拉克的話,儘管我們知道這種對比更多是指文化和民族性方面的,而不是指古國的實體。

那麼,既然國家有著如此深厚的歷史財富,近現代以來卻不約而同的走在發展中國家的道路上——起碼在歷史潮流上來看這居然似乎是驚人的一致,假如刨除掉其中的差異性,而單單討論歷史文化遺產對國家延續的作用上來看,這種所謂的「一致性」假象,到底是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難道說只是偶然嗎?或者說的確存在某種「繼承問題」?


很多同學已經提出來了,「四大文明古國」裡面,古埃及人,古巴比倫人,與古印度人,和現在生活在那裡的人傳承關係有限。沒法建立起「悠久歷史導致現在不發達」的邏輯。

但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有價值的。所以我重新組織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大多數文明古國延續不到今天?或者說:新興國家是否相對於文明古國來說更有發展優勢?

下面我的主要觀點來自奧爾森的《國家的興衰》一書。

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中世紀的時候,英國最大的城市除了倫敦以外,是布里斯托、約克、林肯。但現在,這些城市的地位已經被利物浦、曼切斯特,伯明翰這些工業革命時期崛起的城市所取代。奧爾森對此的解釋,是中世紀的這些大城市,由於發展過早,使得利益集團盤根錯節:各種各樣的行會、各種貴族特權把持了城市的經濟發展。

具有相同利益的群體在長時間的溝通和交流之後會自然地形成利益集團。比如一座城市的所有理髮師,起先互相之間是競爭的關係。而如果形成利益集團,他們就可以分配個自區域,可以形成價格聯盟,可以指定行業規則,可以聯合起來和政府討價還價。隨著時間的推移,理髮師和理髮師之間的交流溝通越多,這樣的利益集團就更容易產生。

所以一個城市不間斷髮展得越久,城市裡面的各種利益集團就越多。利益集團雖然可以維護自身成員的利益,對於城市本身發展卻是不利的。因為作為既得利益集團,他們會成為阻礙新生產方式的出現。這就是為什麼工業革命的時候,工廠主往往都會另闢蹊徑,去利物浦、曼切斯特這些地方另起爐灶。

歐洲大陸也是如此。比如德意志地區歷史悠久的城市美因茨、亞琛、呂貝克、馬格德堡錯過了工業發展,魯爾地區後來居上。

當然,倫敦、巴黎這樣的首都,由於其自身作為權力中心的特殊性,依然可以繼續發展。

那麼在國家層面上或許也是如此:一個國家存在越久,內部的利益集團就越來越多。想要做大蛋糕的人少了,想要和別人搶蛋糕的人多了,資源浪費在內鬥而不是發展之上,改革舉步維艱,這就導致了國家的衰敗。

兩個例子:共和國時期的羅馬帝國,元老院能做到控制軍隊,可以在國家層面上調動武裝力量。而帝國時期的羅馬軍隊則逐漸成為了將軍們的私軍,善於內鬥而迴避外敵。

蘇聯在剛剛成立的時候,不同工廠之間還有競爭關係,想通過更高的產量換取中央更多的資源。但這種同行之間的競爭,在幾十年發展與後變成了同行之間的合作。大家一起欺上瞞下,中飽私囊。體制也就僵化了。

這個時候國家可以從內部重新調整,建立新的政權。在中國就是王朝更替,這是因為我們相對比較孤立。對於印度、美索不達米亞、埃及這樣周圍全是鄰居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被外族入侵就是不可避免的命運了。

至於今天的中國,這一點上大家其實暫時不用擔心。因為我們上一次重製的時間是1979。


當年林則徐的幕僚其實對西方文明是有認識的。仔細研究以後,林大人和他的班子認為英國也算是個文明國家,應該是要臉的。禁毒這麼光明正大的事,通過協商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然而事實是這英國人並不要臉。大英還就是會為了毒販代言。

其實更早一點,雍正皇帝答覆西方人的話已經非常有理有節了。

四爺說。來的都是客,我不為難你們,但是你們也不要給臉不要臉。假設我派和尚去你國傳教,你們國王幹嗎?文明國家講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西方自古以來就雙標慣了的。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別的地方。

印加人發現來了一夥奇裝異服,骨骼驚奇的人。懷疑是不是自己神話里的神啊?

皇帝輕車簡從,去拜會他們。本來嘛。就算不是神,難道做人的底線都沒有嗎?

結果這些貨還真沒有。他們綁了皇帝勒索錢財。

這也沒什麼,不就是錢么。人家可是印加皇帝,不在乎。說吧,要多少?

可是得到巨量黃金之後,皇帝還是被撕票了。

這底線,連山賊都不如啊。

文明古國的問題,恰恰在於文明又孱弱。

既黑不下心,拉不下臉,武力也平平無奇。

西方呢?流氓會武術嘛。

——————

我要多說兩句。

我也常批判某些人的幼稚病。弱肉強食,是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的現實。

我們必須正視並適應它,但這不代表它是對的。

西方白左的問題在於一部分人慷他人之慨,他們並不願放棄自己吸血全球的優勢地位。

另一部分有主張沒辦法,由他們搞的話人類要退到原始社會。

我們要怎麼辦?把他們擠下去,自己做帝國主義?

那遲早我們也會被擠下去。

所以我們現在提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必須大家一起解決。

現有國際秩序,資源全集中在金融、軍備競賽等等這些很無聊的事情上。

農業工廠化,突破地球這個小小搖籃等等真正解決問題的事,就很少的人關心。環境問題就更不用說了。西方完全不打算擔當起人類的興亡。

所以人類迫切需要新的國際秩序。


四大文明古國可以追溯至「文明的搖籃」(Cradles of civilization)這個提法,在中國,經過梁啟超的宣傳和推廣,四大文明古國逐漸成為了我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概念。

通常來說,文明的搖籃或四大文明古國這類概念強調的是文明的古老和原生性,因此希臘這一深受兩河流域和埃及影響的文明,通常會被排除在文明的搖籃之外。目前,比較通行的說法中,文明的搖籃包括新月沃土(兩河流域和埃及)、印度河谷、中國、美索美洲(墨西哥和中美洲)和安第斯高原(秘魯、厄瓜多)。

歷史的發展是個曲折的過程,往前上推500年,四大文明古國對應的明朝、莫卧兒王朝、馬穆魯克王朝、薩法維王朝都算得上當時世界頂尖的強國,上推1000年,對應的宋朝、法蒂瑪王朝也屬強國之列,但這些王朝本身,卻未必和當地的原生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繫。(比如蒙古-突厥入侵者建立的莫卧兒王朝之於印度)。突如其來的機遇或者數代人的奮進也許會讓某個國家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比如西班牙、奧斯曼、莫卧兒),反之,也可以讓一些輝煌的強國迅速消亡(羅馬、印加),某些因素(比如水資源,氣候)可能會在某一階段加速文明的發展,也可能在另一個階段吞噬發展的成果。總之,人類目前的認知水平,我們還無法建立一個模型,推算出歷史演化的方向,確定影響當下世界格局的具體原因。

以自然界類比,多少輝煌一時的物種都逃不脫滅絕的命運,取而代之的,未必是看似囂張的競爭者,反而很可能是苟居暗處,適應力強的「弱者」(回想下哺乳類取代恐龍的過程吧),人類社會亦是如此。誕生於七丘之城的羅馬成為了地中海的霸主,看似強大的繼業者們卻在內鬥中分崩離析,宋金人口過億,卻在幾十年內被小小的蒙古征服。年邁的強者總是要索取更多資源以維持軀殼,一旦賴以為生的食物鏈斷裂,一步不慎,分崩離析,年輕的弱者卻可以卸下包袱,通過改革翻身,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發達,並不是一種可以永遠維持延續的狀態。當下的西方世界尚可以通過優勢地位和國際分工享受高碳排放,高福利的美好生活,但未來,如果核聚變技術沒有突破的話,恐怕未必能維持下去吧?

相關問題:

為什麼中華五千年,自然科學的發展比不上歐洲??

www.zhihu.com圖標四大古文明中古中國起步最晚,在別的文明發展的這段時間裡,中國文明在發生什麼事??

www.zhihu.com圖標地球上還有原始人嗎??

www.zhihu.com圖標


四個不同形態的古代文明和四個現代民族國家的興衰有什麼關係?


再補充一下,我當然不會認為古埃及、古印度、古美索不達米亞與現在的埃及、印度、伊拉克毫無關係,這幾個古文明毫無疑問有著傳承至今的因素。比如埃及今天還有著大量的科普特語人口,古代埃及語言被保存到了今天,從血統上看今天的埃及人也與古埃及人高度重合。(別跟我提什麼阿拉伯征服毀滅埃及)

但是我們同時得意識到在跨越了上千年的時間尺度上,去尋找一些本質主義的因果來解釋歷史和現在是不可能的。說句不好聽的,諸如「農耕文明」或者各種各樣的道德解釋那種廉價的因果在歷史的厚重面前蒼白無力。

再回到問題本身,我覺得題主對所列的幾大古文明基本沒有什麼認知,只是有了一個「輝煌的古代」這種印象,然後將其標籤化籠統地貼在了四大古文明上。顯然這幾個古文明在發展中也是有興有衰的,就是一種正常的國家興衰罷了,比如第一中間期的埃及和古提人入侵下的美索不達米亞,我覺得當時的居民大概不會覺得自己的國家有多麼輝煌。

最後,某些民族主義販子XXXX


某些黑屁回答列了這麼多條幾乎沒有對的可還行 @太極生兩儀

埃及人當然認識金字塔,中世紀早期阿拉伯旅行家在埃及的旅遊的時候詢問當地人金字塔是啥,結果當地人說得很清楚「國王的陵墓」

法老的追隨者:中古伊斯蘭世界典籍中記載的金字塔:10世紀阿拉伯語典籍《黃金草原》?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埃及人不認識任何古埃及文字么?古埃及文字作為一個整體確實沒有流傳下來,但是「任何」就不對了。古代埃及語言在托勒密王朝就開始引入希臘字母進行拼寫,同時引入了兩個世俗體的表音符號,這幾個符號顯然可以算作科普特埃及人認識的古埃及文字。

沒有任何古埃及文化傳承?科普特人的曆法中有大量的來自於古代埃及的習俗和節日。

人種不一樣?薩達特和拉美西斯二世看著你。

巴比倫我不熟,不放黑屁了,但是語言宗教顯然無法判定一個文明的傳承,我既不會上古漢語,也不行周禮。

印度河文明與目前的印度的聯繫確實缺乏物質證據,但是我尋思梁啟超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印度是指吠陀文明吧?

另外所謂「最古的印度人」也不一定都成了首陀羅和賤民,有部分高層可也是婆羅門。

再加的幾個更扯淡

雅典和斯巴達的故事在馬其頓征服後就陷入低潮了,但是古希臘不是這兩個城邦的故事,亞歷山大、安條克、敘拉古以及後來的君士坦丁堡都是希臘人的偉大城市。遷入希臘的哥特人後來去義大利建立東哥特王國了,你要說是斯拉夫人佔據了希臘還好說,但是斯拉夫人在佔據希臘內部200年後又被拜占庭帝國給打敗並部分遷往小亞細亞了。希臘人也不是什麼罵人的詞,普萊桑和貝薩里翁很驕傲的自稱希臘人,當然他們也是羅馬人。

古希臘的哲學典籍只有一部分來自於阿拉伯的翻譯,部分來自拜占庭。阿拉伯譯本傳入西歐的高峰也不是文藝復興時期。

首先雅典人也信阿瑞斯,斯巴達也信雅典娜,既然用白話就沒必要用互文吧?這些原始多神教就是希臘人自行放棄的,希臘化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新柏拉圖主義這樣更加抽象的信仰。

古羅馬和義大利當然有關係,進入帝國的蠻族才70萬,帝國西部可是有上千萬人口的。義大利語是拉丁語的直系後裔。羅馬神問題同上,基督教也是羅馬帝國的文化成果。另外,中世紀教會法可以視為某種程度上的羅馬法延續。


這個問題針對性很強。

其他網友已經說得很明白。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存續至今的只有一個中國。其他都沒了。

所以主要問的是中國怎麼不是發達國家。

雖然如此,也可以捎帶分析一下其他地區。

就當前我們比較確定的人類社會生產方式來說,比較早的是採集、狩獵方式。這主要是石器時代的事情。特別是舊石器時代。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被智人取代的尼安德特人具有一個重大劣勢,就是語言能力相對較差,不如智人擅長語言交流,所以他們的石器形制較為穩定而缺少變化,不如智人更加巧妙。而後智人發展出了新石器時代,乃至青銅器時代,鋼鐵時代,以及現在的石化時代。而隨著這些時代的發展,社會也日益發展繁榮起來。可以說,廣義的工業為智人適應世界提供了最基礎的技術支持。

在亞歐非三大洲交界地區,作為三大洲文明的交匯處,這裡誕生了早期農業文明。由此也出現了四大文明古國的兩個: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由於交通路線較為集中,這一區域較早的融合發展,形成了從埃及、希臘一直到伊朗、阿富汗的文明集中區。在這一區域的北部,從黑海到巴爾喀什湖之間的廣闊區域里,據說還出現了早期的車輪,以及畜牧業。但是這一區域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一是自然條件相對乾旱,缺少較大的富饒平原。二是沒有足夠的地理屏障,難以持續發展形成高度發達的文明體系。這一地區有一個重大優勢,就是四通八達。有兩個重大劣勢,就是缺少腹地和屏障。後來這裡就形成了一個綠洲型的奇葩傳統:以黑白兩副面孔對待過路的客商。商隊人少,他們就變身為強盜,殺人越貨。商隊人多,他們就變身為主人,熱情好客。最終,在環境較好的伊朗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波斯文明,在較為靠近通道、又有一定地理屏障的希臘形成了古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在周邊各國崛起後就衰落了。兩河流域憑藉富饒的地理環境屢次興起又屢次被掠奪。最終,中心衰落四周崛起成為了定局。這就像在沙灘上堆高塔,沙子用得越多,以高塔為中心的區域就越低洼,然後高塔就越容易垮塌,垮塌以後,四周又可以迅速將建材搬走,最終變成了圍城。

古埃及、古希臘先後成為了向歐洲南部發展的文明起點,而黑海-裏海-鹹海-巴爾喀什湖一線的亞歐分界線區域則成為同樣重要的向歐洲發展的文明起點。起源於此的凱爾特人跨越了整個歐洲,最後在近代被英國人的飢餓政策攆到了美洲。

凱爾特人的遷徙主要是向西,因為向東失敗了。

以伊朗高原為中心的波斯文明成為重要的發展中心,並且影響了附近的阿富汗山區、中亞草原、新月沃地(就是兩河流域加上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地)。伊朗人對印度的攻略,最終形成了印度文明。

印度也有自己的古文明,但是我們一般說起來的印度文明,大多是指被伊朗人或者阿富汗人一再入侵以後產生的文明。嚴格來說,阿拉伯人、蒙古人也都對印度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

現在說起來,印度似乎是一個龐大的區域。其實這是將南亞理解為印度造成的錯覺。南亞是指喜馬拉雅山以南一直到大海的巨大半島,西到阿富汗山地,東到恆河三角洲附近的熱帶叢林。但是印度沒有那麼大。如果是狹窄意義上的印度,可能僅僅是印度河到恆河中上游的區域。即便是現代,印度中央政府還主動地和德干高原上的喀拉拉邦進行對抗。而所謂的印度共和國則是跨越了南亞區域,控制了一部分屬於緬甸的地區。這個區域很複雜。簡單說起來就是,地理上相對隔絕,但是文明核心區無險可守。

這就相當於秦國通過守衛函谷關保衛關中,印度人與他們的地理屏障之間的關係,就好像齊國要去守衛函谷關一樣,說起來確實是重要關口,但是平時真的夠不著。

南亞從未統一。名義上接近統一的只有英國殖民時期。即便是那個時期,也還有喜馬拉雅三國保持獨立,斯里蘭卡保持獨立,一些土邦保持了半獨立狀態,一些地區隸屬於葡萄牙殖民者。而且英國人還加進去了一部分緬甸。不僅南亞沒有統一過,印度也從未統一過。現在還是如此。

這樣一個區域,沒有能力建立一個管理全境的社會組織,只能依靠落後的宗教系統進行分散治理。印度有一個重要的缺陷,就是太熱了。在空調時代以前,炎熱的氣候會嚴重壓縮人類的活動空間。印度的很多宗教人物都喜歡靜坐。印度社會上的諺語也說,只有狗和英國人才會在中午出去。這是自然環境的問題。而且印度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偏僻的,已經是中亞文明集中區的最東端了,本身又十分炎熱,經濟基礎又很好,奢望他們集中力量去發展工業化是困難的。

在整箇舊大陸上,擁有這樣能力,又持續到今天的,沒別人,只有中國。

這裡就要談一下歐洲。歐洲是一個擁有多塊平原的大洲,不同平原之間有一定的地理界限,但並不斷然分開。同時這一區域相對寒冷。這就註定了他們不能形成農業的壓倒性優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生產方式的多樣性。羅馬帝國的統治又幫助他們形成了一定的組織傳統,可以建立較為完善的國家。並且,由於東南歐的地理屏障,入侵較少(來自東歐的入侵很輕鬆就玩死了他們。來自北亞地區跨越北極圈的入侵,以及來自西非跨越地中海的入侵,雖然力量被氣候削弱導致非常薄弱,依舊可以猛烈侵襲歐洲)。這樣,歐洲就有了較多的試錯可能。

經濟基礎的薄弱導致他們難以形成古典時代的強國,地理的相對隔離使他們不能成為古典時代的領袖力量,但是當航路打開以後,大量湧入的文明財富又猛烈衝擊了他們孱弱的文明體系。相對穩定又不足以隔絕,能發展又扛不住衝擊,這就出現了船小好調頭的現象。

歐洲首先進入工業時代帶有一定巧合因素,但是巧合也需要有一定基礎條件。

中國和歐洲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與西亞的文明交匯處距離遙遠。與西面的世界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隔絕,有熱帶雨林和山地阻隔,有世界上風浪最大的大洋阻隔,有世界上最大的寒帶阻隔,有世界上最大的大陸的乾旱腹地組個,可以說是舊大陸上最偏遠的大型地理單元。甚至就連通往西亞的海路,都要繞過中南半島,穿過赤道。幾乎可以說,每一條路都距離最遠。

按理說,中國通過自然交流的文明成果應該是最少的。

但是有意思的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來說,最為穩定建立了龐大的國家。秦、漢、隋、唐、元、明、清七個王朝都是世界頂級的龐大國家。而且其中的多個王朝都能夠實現對中亞地區的深度干預。

而且,中國是如此的龐大。我們一般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但是中國實際上是一個農業畜牧業都很強大的國家。不同於歐洲的多樣性建立在各種小國的基礎上,中國的多樣性是以極大的規模實現的。比如說蒙古高原的草原游牧,東北平原的漁獵、農牧結合,華北地區的農業經濟,江南地區的魚米之鄉。中國幾乎實現了對中亞以東全部宜居平原的控制。即便是經過近代落後時代的今天,中國也僅僅是沒有對黑龍江下游平原、朝鮮半島南部平原、日本平原、中南半島多個小型平原的控制權。

古代中國形成了一個半獨立的世界,而且高度發達,能夠經常形成龐大的社會治理機構,並對西面的鄰居形成碾壓。

建基於東部平原地帶的治理體系使得中國具有了強大的力量,但是拘泥於東部平原地帶的社會思想又限制了中國對毗鄰區域的管理能力。這就出現了古代社會前期,秦漢隋唐可以實現對草原地帶和平原地帶的同時管理,但是宋朝開始,就總是陷於草原平原的二元對立局面(其實秦漢時代也有很明顯的二元對立問題)。這一局面極大限制了中國的歷史發展。最後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同樣保持了這種二元對立局面。這樣當西方進入近代社會以後,中國就仍然在舊的時代里掙扎,沒有能夠實現突破。

很多人批判儒家,很多人也為儒家鳴冤叫屈。其實儒家並不冤枉。因為儒家就是東部平原地區產生的、又僅僅局限於東部平原地帶的、嚴重特化的社會思想的典型代表。在生物進化史上,特化未必會滅絕,但是特化很容易滅絕(在這裡我引用一句話解釋一下什麼是特化:「由於特化,生物類型大大縮小了原有的適應範圍,所以當環境發生突然的或較大的變化時,往往導致它們的滅絕,成為進化樹中的盲枝。」)。儒家這種寄生性的學派本來就該背這個鍋。

比如說明朝初年,在明成祖的戰略布局下,首先是鄭和下西洋探索世界,緊接著明軍大舉南下征服越南(明軍征服越南發生在鄭和下西洋的第三年),然後明朝在南洋鎖鑰馬六甲海峽設立官署和船廠基地。如果現代中國也可以做到這些,那麼必然就會掌控南洋。現在的保衛南海,比起明朝那種大活兒,簡直就是個小工作。然後這麼大的手筆,不就是儒家那幫人給廢了嗎?鍋是你的,跑不了。

後來到了明末,大航海運動的主動權已經到了歐洲人手裡了,大量的傳教士來到中國,中國終於因為地理阻隔的突破而獲得了接受大量知識成果的機會。然後就因為崇禎的奇葩操作而亡國了。在後金-清軍連續多次突破長城防線洗劫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的情況下,崇禎竟然長年堅持在缺乏意義的遼西地區投入主要力量不做調整。那麼崇禎為什麼那麼奇葩呢?因為這哥們要做儒家意義上的堯舜。

清朝入關以後,繼續堅持了草原中原的二分法,堅持異族統治理念。

原本在明朝,也有一些僵化的理念,所以明朝最後把自己玩死了。但是清朝的理念更加滯後。

與唐太宗李世民不同。李世民是先有功於國,然後有功於民,所以他用政績洗刷了殺兄逼父的惡名。人人都稱讚李世民是明君。

清朝入關前是不斷擄掠為主,入關以後換了種法子擄掠,用屠刀和鎮壓讓人們不記得他們的罪行,然後自封為明君。這就沒有什麼進步性。

西方殖民者殺過來以後,清朝就陷入了尷尬的境界:想繼續對內剝削,殖民者也想;想對抗殖民者,民眾也想。對內剝削,玩不過殖民者;對外反抗,玩不過民眾。這樣誰都不是多餘的,清朝變成了多餘的。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最後抗擊侵略的民眾贏了。

然後中國開啟了工業化。

我在開篇就說了:

可以說,廣義的工業為智人適應世界提供了最基礎的技術支持。

中國開啟了工業化,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是沒有變成發達國家,而是我們不會變成歐洲式的發達國家。

中國具有很強的廣闊地域治理能力,所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避免過分特化,避免過分拘泥於舊的路線之中。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沒有一個發達國家?

古埃及古巴比倫早就在動蕩的環境中多次崩壞,古印度也在一波一波的入侵中被粉碎,只有中國相對穩定,卻也存在地理位置最為隔絕的問題(在亞歐大陸上)。

為什麼西歐可以成為發達國家?因為他們相對獨立又靠近交流中心,有一定經濟基礎又不足以形成十分特化的發展模式,所以在蒙古帝國的征服浪潮中,他們得到了很多文明財富,又沒有送掉性命,結果反而在災難面前得到了發展機會。最終通過爭取世界市場,西歐的小國形成了工商業碾壓其他產業的社會形態,誕生了工業化的特化形態,進入了發達社會。

歐洲式的發達國家,其實也是一種特化的社會。只不過,我們有面對特化社會的經驗,歐洲似乎還沒有。

事實上,葡萄牙的歐洲傳教士曾經說中國明朝實行的社會制度是「不勞動者不得食」。而這是列寧所提出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我們知道,明朝肯定不是社會主義。但是西方傳教士不知道。面對這一情況,這個葡萄牙傳教士大約是充滿了嫉妒心理,看到中國發生了一場地震,就詛咒說中國受到了上帝的懲罰——然而有意思的是,緊接著葡萄牙就亡國了……其實我很想說,按照宗教理論來說,如果真的有上帝的選民,他們是不必用外在的各種表現去取悅上帝的。畢竟,只有棄民才需要證明自己的忠誠。所以,如果宗教理論成立,那麼無神論才是真正的上帝選民。但是,更有意思的是,無神論不承認上帝,所以,信上帝的不是上帝的,不信上帝的才可能是上帝的,那麼上帝都沒有了,以上帝為核心的宗教還有什麼意義呢?沒有意義。

這個「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一個是發達國家」的問題,現在還能談一談,也僅僅是現在還能談一談,將來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推薦閱讀:

為什麼民主往往是帶血的:如何抑制國家轉型中的暴力?
閩港閩澳:共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 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中國準備開這一會議,美國反對無效,60多個國家義無反顧跟隨
菲律賓王健林, 連續10年的國家首富, 居然是個華人
帶著一個有點尖銳的問題,支付領域的國家隊來了

TAG:歷史 | 國家 | 文明 | 地緣政治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