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只有特斯拉可以獨資建廠?

按目前法律法規,外資車企進入國內必須要合資,請問特斯拉是怎樣打破現有法規約束的?國家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同意了特斯拉的獨資要求?


既不是題主說的「特斯拉打破法規約束」,也不是有答主提到的國家取消相關股比限制,更不是一部分答主說的什麼倒逼國內騙補企業。

歡迎收看本期走近科學之「走後門」的特斯拉。

來看圖:

http://www.gsxt.gov.cn/%7BBACE6F96D2EFCE4421D8A895F0334C08F11ACFAA977CBF4AEBD6926B80AE26DFAF448772D3EE3BB12A6EE47FAADA0F32F0894F2684073273F0365716951852527F6E7F6E7F7F52436E434253425342FCD7C6EB554445687968796868D6739CE3CD83274281FE3E4E0A6FBFDCF1F0E175A02AB1648FF09545687968796879-1578116921180%7D?

www.gsxt.gov.cn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下簡稱特斯拉】註冊成立於2018年5月10日,當時是有合資股比限制的。

同時正如一些答主提到的,國家也確實取消了新能源整車製造的合資限制:

發展改革委 商務部令2018年第18號 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

www.mofcom.gov.cn

具體內容:

http://images.mofcom.gov.cn/wzs/201806/20180628220738627.pdf?

images.mofcom.gov.cn

關於汽車製造業:

但是政策執行的時間卻是2018年7月28日,比特斯拉註冊成立晚了兩個月。

這麼一看,似乎是特斯拉「走後門」了?要不然怎麼比國家政策要早呢?

是不是像題主說的那樣,「特斯拉打破法規約束」了呢?

有黑幕?!

然而其實並沒有!

我給大家梳理一下。其實背後跟走近科學一樣簡單。

特斯拉註冊成立於2018年5月10號,那時有合資限制不假。但是合資限制是針對「整車製造企業」,然而那個時候,特斯拉還不是一家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

那時的特斯拉雖然也是外國獨資企業(港澳台獨資,特斯拉繞道香港了),只能做技術研發與服務、進出口等「服務類」業務,並不涉及整車生產資質。其實就是個「預覽版遊戲」

既然那時不是製造企業,當然就不受合資股比限制。

而且,當時的註冊資本也只有區區一個億人民幣。

直到國家取消新能源汽車製造的合資限制(2018年7月28日)之後月一個月,也就是2018年8月30日,特斯拉才放出了完整版遊戲主體,並於9月7日完成了工商信息變更。

「升級後」的特斯拉,具備了整車生產資質以及銷售、維修、售後等,跟別的車企就一樣了。

所以並不是像題主提問的那樣「只有特斯拉可以獨資建廠」,而是所有外資企業都可以獨資建立新能源汽車製造公司。

特斯拉只是在操作程序上規避了限制,很多人不求甚解,不去看背後的情況,猛的一看以為有問題而已。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特斯拉是電動車,電池 電控 電機,我國企業在該領域都可以獨立自主研發,並且可以跟得上世界前列具有競爭力,因此特斯拉的國產化降成本,有很大幾率會採購到中國的供應商。而電動車製造成本中,三電占很大一部分。如果採購了,將有很大部分資金再迴流到中國,促進國家產業鏈的發展。

而傳統車企的三樣,發動機 變速箱 底盤,國內企業獨立生產出來的性價比競爭不過外企。在此基礎上,如果獨資的,那這三樣的錢將全部流回去外資車企和他們的外資供應商。


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幫助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升級,二是營商環境的優化吸引和推動產業發展。

1、產業鏈完善和升級

供應鏈方面,一直是國內整車製造的難處,它需要一整個產業鏈的支撐和完善。所以國家的想法更多期望帶動產業鏈的良性崛起,使得國產新能源車企可以依賴到更為優質的產業鏈資源,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建設上。目前國產Model 3的零部件本地化率為30%,到2020年的年中將可能達到70%,年底或2021年則將實現100%的本地化率。臨港也有意圍繞特斯拉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形成先進的上下游產業鏈,輻射臨港新片區產業。

其實和當年的蘋果將iphone放在中國組裝一樣,中國手機產業的轉折點,實際上是伴隨著2011年蘋果公司的進入才出現的。在此之前的波導、夏新等國產品牌,由於缺少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產業鏈,無一不是曇花一現。11後之後才逐漸催生出像歐菲科技、欣旺達、舜宇光學科技這樣的行業龍頭和優秀企業,加速了國內手機供應鏈產業的升級和完善,技術和質量也得到了大大提升,核心元器件的技術也具備了足夠的競爭力,如此完善的供應鏈產業,使得國產手機品牌迎來了發展的最佳契機,華為、小米、OPPO、vivo、一加、傳音等國產手機品牌,才得以利用供應鏈的製造和技術優勢迅速崛起。從這方面來說,汽車在產業鏈的長度和深度上要遠遠超過智能手機,意義更重大。

人才和規範方面,特斯拉作為新能源車企的技術標杆,政府也期望在生產製造、軟體、供應鏈等方面,可以帶動一批汽車行業人才的成長,或多或少將最新技術、理念、規範帶給行業內,側面也將加速新能源行業的良性發展。

對於特斯拉來說,不僅生產製造成本更低,各種政策減免紅包持續疊加,還在中國拿到了資金的救命稻草,目前在華累計三次貸款已達185億元人民幣。比如就在Model 3交付的前一周,又從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多家銀行拿到了期限為5年、累計100億元的貸款,利率才即3.915%,相當於享受到了最優質的國企待遇。

特斯拉供應鏈

2、營商環境優化吸引更多產業投資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項目是國家發改委頒布實施《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後首個外商獨資新能源整車研製項目,也是上海發布「擴大開放100條」後首個簽約落地及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商獨資新能源汽車項目。

特斯拉項目實現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當年上市,創造了多項行業紀錄,間接也宣傳了上海速度。臨港新片區自揭牌以來,已經吸引了不少知名企業及重點項目的落地,掀起新一輪產業投資高潮。光9月份,就有共24個新能源汽車重點項目簽約,總投資近80億元。9月至11月,臨港新片區吸引外商投資企業49戶,占前11個月新增企業數的41.9%。

在特斯拉將首個海外超級工廠落戶在臨港之後,在鼓勵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布局的政策大背景下,在優化的營商環境和創新激勵制度下,必然將吸引越來越多優質的產業項目落地,加速產業鏈的良性發展。


蘋果是賺了很多錢,但蘋果在中國創造的工作崗位比在美國創造的多的多。這個是很明顯的事實不是嗎??

為什麼蘋果非要和中國合作呢?因為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當然,這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國有完整的電子工業產業鏈。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廠有兩種效益,一種是養活工人,培養技術工人,進而營造一個產業環境。另一種效益就是資本家賺錢。

現在,蘋果這樣的企業在中國生產,第一種效應給了中國,第二種效益給了美國。這同樣是事實。

那麼,這兩種效益哪一種更實在呢?在和平年代,在有序的市場競爭中,第二種效益更重要,畢竟有錢才是王道。錢能買到一切。但如果秩序崩潰,第一種效應才是根本。

有工人,有廠房,有設備,就有一切,至於資本??呵呵,有國家信譽就有資本。

這是為什麼美國今天已經不可能圍堵中國的原因。資本能幹什麼?有秩序的時候,賬面上的數字可以換取一切,但沒有秩序的時候,那些不過都是一些數字。

所以,中國要讓所有產業都到中國發展,這樣中國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孫子兵法說,先求不敗,然後求勝利,我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如果你犯錯,你就必敗,如果你不犯錯,那最多是一個平局,但一旦我立於不敗之地,你心態失衡,就必然會犯錯。

這就是戰略競爭中的王道。世間的事情有陰謀,有陽謀,可怕的不是陰謀,而是陽謀,你明明知道對手幹了什麼,就是眼睜睜看著沒有辦法,這才是純陽內功,戰無不勝。

資本家是沒有祖國的,美國圍堵中國,遭到資本家的堅決抵制,因為這妨礙了他們賺錢。他們都希望貿易戰早早收場,至於美國人民沒有工作,他們管不著,這就是資本家。

為什麼特斯拉可以獨資建廠,中國怕的不是資本家來賺錢,中國怕的是工廠遷離中國,沒有了工廠工人就要失業,國家就不穩定。沒有了眾多的工廠,就沒有全產業鏈,就沒有無可匹敵的營商環境。只要資本家的利益在中國,那他們的屁股就不得不偏向中國一些。

哪怕特斯拉發展成蘋果這樣的企業,那又咋樣??只要電子產業鏈在中國,中國就立於不敗,相同的,只要眾多電動汽車廠子在中國,將來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必然在中國,然後因為這個鏈條就會養活無數的小工廠,最後養活無數的中國人。

有人說中國借給美國人數萬億的國債最終恐怕要打水漂,錯了,那些國債不過是數字,工廠才是真正的財富。中美真正撕破臉皮的時候,那些工廠全都是中國的,因為他們在中國的地皮上。

有工廠,才能生產一切,美元就像賭場的籌碼,有賭場在,籌碼才有意義。如果那天掀翻了桌子,賭場都不存在了,美元還有意義嗎??

看問題要看到根本。先求不敗,才可以接著追求勝利。這是智慧。

只要是有技術含量的工廠,中國是來者不拒的。照目前這樣發展30年,將來的世界大多數的工業產值都在中國,那時候,中國自然就是霸主。根本不需要爭霸鬥爭。

美國的軍艦為什麼貴?因為工廠外遷,為了維持這樣的生產線就必須高成本。如果整個趨勢繼續,將來的美國連生產軍艦的能力可能都不具備。不要覺得這是吹牛,真的是有可能發生這種事情的。

如果大部分的工廠在中國,那麼,中國制裁誰,就可以直接把他打回農業時代。

武俠小說說內功是根本,有內功招式才有威力。工廠就是一個國家的內功。中國已經積攢了六七十年內功了,繼續積攢30年,那時候的中國隨隨便便一出手,就足夠山崩地裂。

工廠,來吧,我管你是誰的工廠,只要在中國,就是中國的工廠。你要給我繳稅,會養活我的工人,你要依賴我才能賺錢,到時候是你來求我,而不是我求你。沒有我,你就沒有錢。

一旦產業鏈形成,你連想逃跑的可能性都沒有。

吸星大法,不過如此。


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當年燃油車必須要合資才能進中國,而一轉眼來到今天,居然允許特斯拉獨資建廠?

還有答案居然說是因為國內儘是騙補的,要引進倒逼機制。所以說,看問題的眼光低了,什麼都看不見,只能看見被陰影籠罩的角落。

國家戰略級別的手筆,這種規模的補貼,會沒有成績?國家補貼新能源行業已經持續了將近20年,上千億的資金砸進去,這種手筆,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個。

這種手筆培養出的是什麼?是全世界最大、最全面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市場。

當年的燃油車領域的產業鏈,中國可是近乎空白啊,國外品牌進來,不止終端產品被壟斷,整個產業鏈也會被徹底壟斷。

如今,時代變了。

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產業鏈,是全球第一梯隊的,高中低各個檔次應有盡有。

所以,特斯拉你儘管建廠,要錢給錢,要地給地。什麼?你說供應鏈用國外的?你確定?

最後,還不是老老實實用國內的產業鏈?

即使特斯拉不想用中國的,成本和技術水平擺在這裡,選哪個最優,不難選。

允許特斯拉獨資建廠,這是一種大國的自信。


推薦閱讀:

指觸經典車—低調的貼地飛行器,薩博9-5
沖鴨!轟鳴的引擎才是男人的浪漫!
收吧收吧高新展廳即將粉墨登場!開業預告/釋放無限光芒
跟颱風「山竹」對著乾的,還有東風風行T5
產業背景|光谷之「光」助力汽車產業騰飛

TAG:汽車 | 特斯拉汽車TeslaMotors | TeslaModel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