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樣擺脫自卑?
我做了很多對改變,實際上我還是沒變,我認為我能做到一切顆真的遇到事了老是不由自主去想我根本就不行啊,可我記得我小時候明明很強大,明明學習最前列,明明第一名,明明不比任何人笨,可我就是失敗,失敗,以至於,再也沒有成功過,想改變,可從來沒有擺脫過自卑
謝邀。方案A:在任何方面都成為第一,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方案B:在任何當前正在面對的方面都明顯具有成為第一的數學期望,也就是「成為第一隻是時間問題」。方案C:解決自己追求以自己為第一、為至高、為標準、為中心……的心。方案D:不解決,就這麼隨波逐流。A沒人敢選,少部分選B,基督徒選C,大部分人選D。你選哪個?
成功 唯有成功你的弱點才可能會變成優點
江踏歌老師曾經講過的的一個故事:
今天一個同為老實人的小朋友向我吐槽:「江老師,我有一個高中同學,現在在讀美本讀cs,也就是個50左右的學校。每天發朋友圈,要不就曬自己的作業有多難、自己每天學習有多辛苦;要不就說自己同學、學長拿到多麼好的offer,自己瑟瑟發抖;要不就吹金融和cs以後就業多好。我真是煩死他了。」我問他:「你看清楚了么?真的是說自己學習有多辛苦么?是不是看丟了什麼?」
2分鐘之後,小朋友又多來和我說:「嗯。不是每天都學習的,基本上是打一天王者榮耀,學一天通宵。」
我說:「這才對嘛!」
他說:「對什麼對?翻來覆去就那一套,值得天天發朋友圈么?」
我說:「那你把他屏蔽了啊?」
他說:「都是同學,我還得給他點贊呢。」
我說:「那就氣吧。我也一樣呢。」
2
大多數老實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氣點。這往往源於他們對消費主義的鄙夷。
以上面這個例子來看。高等教育本質上是個投資行為,投入學費和時間,以提高未來的收入水平。依照老實人的道德標準和功利觀,一筆還沒有回報的投資自然是完全不值得,也不能夠去炫耀的。
然而,去國外讀本科則往往包含了除投資外的消費屬性。一年四五十萬人民幣的花費註定了這種選擇不是窮人的家庭能夠輕鬆承受的,即使是中產階級的家庭,也往往得咬咬牙才能狠下心來投入這一大筆資金。隨著國內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海外本科的優勢也在逐漸衰退。即使還有優勢,也要等4年之後在就業市場上才能顯現出來。而投入的真金白卻是即時就從家庭財產中割出的。
於是這種「炫耀」 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回本方式。
3
不過,上述的歸因仍然是一種老實人的思維方式。
有些人天生就愛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穫;而有些人天生就羞於展現自己。
後者,往往成為了老實人。
而前者,在我觀察的樣本里往往看起來更成功,更快樂,更幸福。
然而,生活、學習和工作,是需要激勵的。
激勵既包含自我激勵,也包含別人的激勵。社交媒體和朋友圈恰恰將這兩者結合到一起。一條自我激勵的消息往往會在朋友圈裡被放大,讓人更加自信滿滿。這往往會給人帶來正向的促進作用。
老實人的激勵閾值更高,比如拿到頂級phd offer,發表top journal paper,找到高薪工作,創業融資成功,這些超過大多數人的成果才會讓老實人喜悅,並且讓他們有勇氣去和別人分享喜悅。但這些成果需要付出長時間、高強度的努力才能得到。所以一旦你的激勵閾值過高,你可能會沒有那麼容易開心,或者看起來那麼開心。
甚至有的老實人非要向全人類的0.0001%看齊,他們內心也渴望被認同,但過高的標準使得他們很可能這輩子永遠達不到那樣的高度,於是他們活得很痛苦,很委屈,天天想自殺。
如果你是一個激勵閾值過高的老實人,而又感覺很痛苦。那不妨把閾值調低點。謝邀。
自卑不解決問題。
同時,更重要的是,解決不了問題也無需自卑。
越認為「自卑」是自己的缺陷的人,越難走出「自卑」的陰影。
而接受了「自卑」是自己性格一部分,就像身高和發色一樣難以更改的人,反而容易把精力花在更有價值的事物上,最後成為一個被羨慕的人。
治癒自卑最好的藥物當然是別人的嫉妒,就像治毒癮發作的最好藥物當然就是毒品。
你可以因為得不到別人的嫉妒而一輩子自卑下去,也可以選擇滾他媽的別給我逼逼老子自有決斷。
所以,總之,大概還是不成熟的人格才會染上這種病吧。
也許題主應該問問怎麼才能讓自己更成熟一點?謝邀。 很多體會和題主類似。
自卑往往和過分自尊綁在一起。
我之前也是過分自尊的同時也非常自卑。 現在好一些了。 其實很簡單。只需要理解並接受一件事——我並沒有我之前表現出來的那麼好,也沒有我現在以為的那麼差。多注重自己的看法,少借鑒別人的意見。之前和人聊天,別人覺得我活的很累,原因就在於太在乎別人的認可了。 當我意識到,我也只是個普通人,很多地方甚至連平均水平都達不到,負擔立刻輕了不少。當我發現我在某些地方比別人強,自尊就回來了。 人無完人。學會寵辱不驚
學會寵辱不驚
學會寵辱不驚生一個小孩,這樣很有成就感。
推薦閱讀:
※女人和你說哪些話的時候,你就應該考慮放手了?
※27歲女生遭遇家庭變故,對前途迷茫,該怎麼辦?
※父母到底是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期望生活,還是快樂幸福地生活?
※以過來人的身份,給年輕人一句建議,你會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