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專家」泛濫現象?

我是一個關心家庭教育環境,以及孩子和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易發問題的人。網上有很多所謂的家庭教育專家。我想知道什麼標準可以衡量一個人能否稱為專家?


愛孩子,母雞都會

——高爾基

教育行業深似海,我用10年經驗談談我的看法。

一、教育行業首先是門生意

不是我說的,是實際存在。

2020年有人估算早期教育行業這塊「蛋糕」有8000多億元人民幣。

這麼多錢,好想要啊……自然吸引很多人想進去分一杯羹。但怎麼進入這個行業呢?其實很多知友也會私信我,問我如何進入這個行業。

有魄力的,開公司;

更方便的,是做「專家」。

二、專家最好蒙

這個行業需要權威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你迷茫不是因為你不知道如何做,而是沒人告訴你需要怎麼做

最好,這個人看樣子挺有說服力。

這是教育行業公認的邏輯,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你沒有身家百萬,

如果你沒有魄力辭職創業,

但你又想「進軍」教育行業。

怎麼辦?

做專家呀!

各主流證書和課程報價:

蒙台梭利初級課程:7000元

正面管師(高級認證):10000+元

ACI(號稱國際認證)心理諮詢師:3000~10000+元

父母效能

NLP

...

高大上的證書和頭銜

然而,這些證書有用嗎?真的受國際認可嗎?只有天知道.......

但是把這些證書全考了,幾萬塊就能把你的頭銜打造的有足夠「震懾力」了。找點門路出去做幾場講座收點出場費不算難事。

這比開公司的成本要低多了

三、公眾更喜歡共情

「專家」泛濫與公眾喜好也有關係

幾千字的專業文章不如幾百字的段子好看

粥悅悅是育兒專家嗎?(網圖侵刪)

但是,存在即合理,段子手泛濫,一定是媒體對大眾投其所好的結果。

兜售焦慮

販賣自我感動

以愛之名禁止懲罰

甚至連獎勵都被說成是「奴化」孩子的錯誤方法~

但這些文章真有用嗎?

就像看毛片,看的時候一時爽,身體一抖,手機一關,啥都沒有改變,沒任何好處。

大眾不願意相信真理,他們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

尷尬的是,育兒領域,真理難尋

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教育本沒有正確答案,甚至衡量成功和優秀都沒有標準答案。那麼作為家長,面對「百花齊放」的「磚家論道」,我們如何應對呢?

四、家長如何做?

(一)照顧好自己

累了休息

病了吃藥

抑鬱了就放空一下

自己淡定了,孩子和家庭都會少些矛盾,自然少了很多育兒問題。

「終究還是一人扛下了所有」的想法除了感動自己別無它用

愛了自己,才有能力愛好孩子,這是無法反駁的真理

(二)經營好婚姻

婚姻是什麼?愛?妥協?

不好說。

但和睦的夫妻關係是孩子良好發展的基礎。

當然,遇到渣男要離婚,但所有老公都需要教育。如果覺得婚姻遇到問題,又覺得不至於離婚的話,返回上一條,先照顧好自己讓自己舒服一點再說。

(三)怎麼找專家?

好專家不一定師出名門,但一定不偏不倚。

推薦幾本書:

《希爾斯育兒百科》、《可怕的兩歲》、《教出樂觀的孩子》、《兒童生活的最初五年》

兒童生活的最初五年:學前兒童生活指南京東去購買?

希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威廉西爾斯等著京東去購買?

可怕的兩歲全套4冊正版京東去購買?

教出樂觀的孩子京東去購買?

推薦幾個我熟知並認可的知乎育兒專家或媒體:

@Cecilia(研究型理性育兒,知乎育兒最大V), @葉壯 (綜合全能,中科院出身的國際級專家), @丁香媽媽, @丁香醫生, @菜媽和錢爸(兒童營養), @言語治療師Joanna (言語訓練) 。不推薦太多,沒推薦到的專家不代表他們不優秀,只因我的認知有限,不甚了解。

常見的幾個育兒學派

蒙台梭利——上課的老師都可能學歪,除非你認準了一個靠譜老師教,那就去學

華德福——不匹配中國教育體制,但是好理念,慎重選擇

NLP——太貴,太窄。除非你學了很爽,那繼續。

父母效能P.E.T——高效務實,但,太貴,可以買書看。

正面管教——在中國一半以上是洗腦宗教,不是育兒,慎選。

愛孩子母雞都會——高爾基

養個孩子而已,沒必要花錢學這學那,最該做什麼?參見第(一)、(二)條。

(四)孩子總會健康長大

我家公主

「為什麼我的孩子2歲了說話還不利索?」

「為什麼隔壁家的孩子比我們早走路半年?」

「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能外向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和發展節奏。只要在正常空間里,就不要輕易拔苗助長。

你要知道,就算你不做什麼特別的,孩子也會健康長大。

過分的焦慮在你這裡是家庭矛盾的導火索,在自媒體眼裡,就是「商機」

(五)方法總比問題多

很多家長喜歡專家將育兒方法「嚼碎」了講給他們聽。

——細緻到每一步如何操作

但遺憾的是,一旦嚼碎來講,教條的參照專家講的每一步來做,失敗的概率會大大提升。

因為每個家庭環境,每個父母風格都不一樣,缺少調整空間的固定模式註定可能導致與實際家庭情況不匹配。

所以經常會有家長抱怨:「老師,你說的方法我用在孩子身上沒用啊!

沒用就對了。

再好的方法可能都要在實際家庭中微調。

這是父母繞不過的一關。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證,但不代表不需要嘗試。

所以,方法總比問題多。多學習更多的育兒方法,不斷嘗試和試錯才是育兒的正途


在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一個媒體,人人都能寫文章,傳播自己的觀點,於是各種專家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地冒出來。

但也導致了各種育兒觀點五花八門,甚至自相矛盾,讓大家不知道聽誰的。

在我剛當媽的前幾個月里,我也曾經是個啥都不懂的媽媽。

孩子滿月的時候帶她去社區醫院體檢時,看到醫生要看她屁股上的紋理是否對稱,還掰開的她的兩條腿,發現不能貼到床面,說是髖關節緊,要我們回家後做操,當時我真是一臉莫名,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

回家後,我就打開百度,最後查到一個爸爸寫的帖子,洋洋洒洒寫了很長,其中說他的女兒也被醫生提示有髖關節緊的問題,這個爸爸說他查到資料說這個對孩子身體沒有任何影響,頂多是以後要專業學跳舞會有些影響。

後來我和球爸溝通的時候,他也看到了這篇帖子,然後我倆一合計,我們以後又不走專業舞蹈路線,那對我們的影響基本上是0,於是就沒把這個事情放到心上。

然後就導致我們錯過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間,一直到雪球4個月大的時候,才確診是髖關節發育不良,治療了整整1年,而如果我們在剛開始發現就開始治療的話,可能只需要一兩個月就可以治好了。

這個事情給我的家庭帶來的影響非常大,因為治療過程非常痛苦,治療的時間又很長,家庭矛盾也不斷升級,差點分崩離析。

普通人發的內容不能完全相信,那專家的內容就一定可信了嗎?

在雪球沒滿月的時候,因為腸絞痛、脹氣、吐奶等各種原因,她經常哭鬧不休,一家人都累得疲憊不堪。我突然想起球爸的朋友曾送了幾個安撫奶嘴,還沒有用過。

於是,我先百度了一下,查到資料說使用安撫奶嘴可能會引起「乳頭混淆」。於是繼續搜索資料研究「乳頭混淆」,最後查到兒科專家崔玉濤寫了篇文章為這個問題辟了謠:

傳言:安撫奶嘴會使孩子形成乳頭混亂,影響母乳餵養

事實:小寶寶們非常聰明,他會清楚的知道媽媽的乳頭和塑料製品之間的差異。通常,要等到孩子出生後至少三個星期,再給他使用安撫奶嘴。當小寶寶需要媽媽的照顧、安慰時,他會堅決的選擇媽媽而不是安撫奶嘴。研究顯示,關於安撫奶嘴會影響母乳餵養的說法,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恰恰相反地是,孩子得到安撫奶嘴後,很可能會促進母乳餵養。這是因為,安撫奶嘴使孩子形成自我安慰的行為,這樣就能讓疲憊的媽媽騰出時間來好好休息,比如好好的睡上一覺。讓媽媽的身體從生產和餵奶所帶來的疲憊中儘快恢復過來。 ——《吸吮安撫奶嘴是不是好習慣》崔玉濤 2010.3.18

看到崔玉濤都說安撫奶嘴不會造成乳頭混亂,而且還會促進母乳餵養,所以我就放心給雪球用安撫奶嘴了。

然後也用了一個白天,雪球就死活不肯吃母乳了,乳頭混淆了。折騰了很久才糾正過來。

在我準備進入自媒體這個行業時,我也想過我的定位,我沒有專業的教育背景,就是位普普通通的媽媽,所以主要就是分享自己的育兒經歷,無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都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示吧。

我也寫過很多育兒科普,因為自己曾經吃過網上不靠譜信息的虧,所以我認為寫科普文章是一件很嚴謹的事情,我深深地知道作為一個自媒體如果寫出來的科普文章不正確,會給看到的人帶來非常不好的後果。

所以我寫育兒科普文章時,一般會先參考美國兒科學會、國際母乳會、WHO等權威機構提取主要觀點,確保文章觀點的正確性。然後在知網上搜索一些文章補充相關案例或數據,最後再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歷。

經常看我文章的,一定會注意到,我每篇科普文章的最後,都詳細地列出了參考文獻。

比如,下面這張截圖是我之前寫的回答里列出的參考文獻。

求告知寶寶驅蚊用什麼驅蚊產品好?有沒有人可以給科普下??

www.zhihu.com圖標

前面參考文獻全部來自於AAP、CDC等權威機構,後面3個來自於知網。

雖然我的文章更新頻率不高,我也沒有專業的醫學或教育背景。但每篇科普文章,都是我耗費很長時間、查閱很多權威參考資料寫出來的。

當然,我也不能完全保證我寫的內容就完全正確,有覺得我文章里有寫得不對的地方,也歡迎大家指正、討論!

提醒一下,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育兒觀點也在不斷更新變化、與時俱進。

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不能完全照搬書。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再權威的機構提出的觀點可能並不完全適用你的孩子。不要因為孩子和書本上說的有一點點不一樣,就緊張得不行。

對於父母來說,保持獨立的思考,隨著孩子的成長和環境的變化,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育兒方法和理念,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再多說一句,對於沒有任何專業背景,只是普普通通的爸爸或媽媽寫出來的育兒科普文章,如果連參考文獻都沒有列出來的,這樣的文章建議大家就不要看了,浪費時間不說,還可能被錯誤的觀點誤導。

你可能還感興趣:

新手媽媽難當,從哪裡可以學到靠譜的育兒知識??

www.zhihu.com圖標寶寶0-3歲的玩具,有沒有具體到每個月份的清單購買推薦??

www.zhihu.com圖標


我是兒科醫生,不是兒童教育工作者。但是,這兩個專業有很多重疊之處,也可以說,對於兒童生理及心理的研究,也是兒童教育工作的基礎。

所以,我要來強答一波。

對於兒童的教育方法問題,我認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做科學知識,一類叫做價值觀問題。

先說說價值觀問題吧,比如有的家長信仰基督教,以此來影響孩子,孩子耳濡目染,也信仰基督教,這就是價值觀問題。對於這種問題,我認為家長可以去影響孩子,美國兒科學會對此抱同樣的觀點。

今天我們主要說說科學問題。

科學發展很迅速,不少育兒問題現在都成了科學問題。

舉個例子,「能不能打孩子」這個問題。

網上的討論很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怎麼辦?我們來看看科學的研究:

1998年,新罕布希爾州立大學的社會學家Straus 教授和同事對806名2~4歲的兒童和705名5~9歲的兒童進行了研究,發現2~4歲沒有受過體罰的兒童比受過體罰的兒童IQ高5分; 在5~9歲兒童中,沒有受過體罰兒童的IQ 水平比受過體罰的兒童高2.8分,所以,他們認為:體罰會對兒童的認知及智商產生消極的影響【1】。

文獻:[1]STRAUS MA,PASCHALL MJ. Corporalpunishmentbymothers andchild's cognitivedevelopment: A longitudinalStudy[C]//Paper presentedat the 14th World Congressof Sociology:Montreal Canada,1998.

我國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31571133)的研究也表明:父母實施的嚴厲管教行為越多,青少年之後的學業成績越差【2】。

文獻:[2]王美芳,許文偉,王欣欣.父母嚴厲管教與青少年學業成績的關係:青少年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7(25)4:684-690.

2017年,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做了一項得到三項基金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1671154)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 31600901) ; 廣東高校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的研究,結果表明,父母體罰程度越高,青少年焦慮抑鬱傾向越大【3】。

文獻:[3]許陽,張衛,喻承甫等.父母體罰與青少年焦慮抑鬱的關係: 同伴侵害的中介效應與親子關係的調節效應[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7(33)4:457-467.

還有研究表明:父母兒時受體罰經歷能夠顯著影響父母當前對兒童所實施的體罰行為【4】。

文獻:[4]邢曉沛,張燕翎,王美芳.父母體罰的代際傳遞:體罰態度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1(19)6:827-833.

由於有科學研究的支持,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應該打孩子。

但是,這個結論也不一定對。

為了寫論文撓過頭皮的親們應該都知道,對於同一問題的研究,很多都能同時找到結論相反的文章。這很正常,科學研究,由於抽樣的差別,或者研究設計的問題,或者其他原因,有時就是如此。

所以,很多科普文章,後面列了一大堆參考文獻,其實,往往是用來唬人的。我也常常如此,這就是論文寫多了慣出來的壞毛病。

那麼,什麼結論是可靠的呢?

我認為,循證醫學的結論相對靠譜。

循證醫學這個東東,現在很火,人人都要來評論兩句,不過我也把它講不清楚,大概意思(官方表達)就是:醫生將臨床實踐經驗與當前可獲得的最佳證據相結合,綜合考慮患者的意願、價值觀及當地的醫療條件,為診治患者做出最佳決策。

這個扯遠了,有人會說,醫學是醫學,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這是兩回事。

其實還真不是,兒科醫生照理說就要管教育孩子這檔子事兒。

所以,我說說下一個靠譜知識的獲取途徑,就是權威組織或機構的資料。

繼續說打小孩這個問題吧,雖然我上面列了一堆文獻出來裝樣子,其實,文獻質量是有高低不同的,對於大眾,或者,對於不同專業的人來說,不一定知道哪些的質量高,哪些低,怎麼辦?

可以看看權威機構的說法。

美國兒科學會(AAP)發話了:兒科醫生應該引導家長和監護人對兒童使用適當的方式管理其行為,避免成年人對兒童體罰或辱罵。

看看人家老美的兒科醫生,管得有多寬!其實還不只這個呢,娃早戀,娃同性戀,甚至娃報考大學,人家都要去插一腳。以後有空我們再聊聊。

不過,對於此問題,這樣一來,就基本成定論了:不該打孩子。

當然,我說的是基本,科學這事兒,並不是真理,說不定這個問題哪天就被新理論推翻了呢。

這有可能,連牛頓力學也讓位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了嘛。

再舉一個栗子。

娃要不要喂飯?

所有的醫學權威書籍都這樣寫:要培養娃的自主進食能力。如果家長老是喂飯,娃就更不好好吃飯啦。

這也是一條科學結論。

不過,一定有人會扛:我家娃就是從小喂飯的,你看,現在吃飯吃得多好,身體倍兒棒,吃么么香。

還有人會說:我一向遵循專家的建議,培養娃的自主進食能力,堅決不喂飯,不過,娃還是不好好吃飯呀,可見,你們專家都是在胡說八道。

不過,我要說的是:很多科學結論,特別是涉及醫學方面的,往往是用統計學方法得來的。

如有興趣,可以看看:

為什麼有醫生說:如果全面檢查一定會有不正常的指標??

www.zhihu.com圖標

所以,針對絕大多數孩子,是適用的,但並不是說絕對沒有例外。

科學不是真理,專家的話,也不是。

但是,科學的結論,或者說,專家的話,往往比外行人說的,靠譜得多。

那麼,估計有人會問了:你們這些所謂「磚家叫獸」的娃就一定帶得很好嗎?

也不一定,正確的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娃的天賦,家庭環境,周圍人的影響,等等,都有關係。

就以喂飯這個事兒來說吧,雖然我認為不該給娃喂飯,但我媽認為,必須喂!因為我就是從小被喂飯喂大的。如果我不同意給娃喂飯,她就揍我,那我就沒辦法嘍。

東拉西扯了這麼多,好像與題主的問題沒什麼關係。

不!有關係。

我想表達的意思有三:

1、判斷一個科普作者是不是靠譜,不容易,就算他的文章列了一大串參考文獻,也往往是扯虎皮做大旗。對於一個人是不是專家的衡量標準,他在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工作經歷才是最重要的。

2、權威機構的資料是靠譜的,比如:美國兒科學會,還有什麼CDC,FDA,也可以。或者權威的書籍,比如大學本科教材的《兒童保健學》《發育與行為兒科學》,都可以,也不算難懂。

3、對於科學,要有正確的認識。我相信科學,但不是把科學當作真理,也不是把它當作宗教。


來看看我的個人簽名

———野生派育兒磚家,人類幼崽飼養員

生孩子之前我是不喜歡孩子的,當時和搭檔說好,休息半年,把孩子扔給姥姥,再雇個阿姨,生孩子無非就是完成任務而已。

孩子生出來,我深陷入了養育這個人類幼崽的職業里。我發現這個工作比我以往從事的任何工作都要有價值有意義。孕期根本沒有研究過育兒這個事,開始想辦法了解各種育兒知識。那會還不是網路上育兒大神泛濫的時代,但是線下早教還是很普及的。某姆某紅某金各種這那的寶貝…他們的顧問都說我娃感統失調,專註力………等等各種問題………他們的這個那個的各種課都能解決………我慌了…難道我生了個廢物?等等,這套話術有點耳熟,這課程顧問什麼鬼?和我們攝影圈的門市顧問,金牌助理是不是同卵?

帶孩子去了兒童醫院,嗯,知道了感統失調是病…………我娃不是……

然後我通過蹲守圖書館的育兒區,知道了《蒙台梭利》知道了《西爾斯》等等育兒書籍……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自己家庭情況,結合書里的理論知識。養了一個還算是湊合事的孩子。

後來我發現了原來那麼多這個媽那個媽的公眾號,咋一個個那麼牛!沒有教育專業背景,不是師範院校。就是自己養個孩子,孩子能說會道懂禮貌,小時候胖又高,用的東西都是進口牛哄哄,大了會說英語會做題,就全成了教育專家了。那個我覺得我奶奶才是真專家,她老人家生6個呢,而且都長大了……

你看我是個愛學習會思考的人,但是在孩子這件事情上,也是被差點販賣過焦慮的。

那些家庭教育專家就是看準了這門生意。

真正懂教育的人從來不會稱自己是專家,比如說 @常爸-黃任 @Cecilia @七優 @左飛Jacky


目前來說我觀察到的現象是:

養過孩子+讀過育兒書=教育專家

我認為這件事有好有劣。

好的方面有兩個:一是通過很多「專家」的各類分享,讓家長有信息可獲取,讓大家更關注教育;二是激活了一整個教育市場(養活了很多人)。

相反,不符合資格的「專家」有三個問題:

1. 不能完整科學地解讀行為學實驗,偏離了兒童心理研究科學本來想要傳達的信息,比如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現在已經有多個研究數據證明了它的弱效甚至無效,但卻還被所謂的「專家」拿來教育家長;

2. 由第一點延伸出來,當家長接收到了與研究不符的結論,應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反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家長信了「專家們」吹捧的棉花糖實驗,一味鍛煉孩子所謂的「延遲滿足」,犧牲的可能是孩子的信任和你們之間的關係;

3. 不符合資格的所謂的「家庭專家」能提供的是零碎的、快速的、簡單的、具體的辦法,家長們並不能得到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這不但沒法幫到家長,反而會影響家長對於信息的判斷能力,根本沒法幫助孩子成長,最終的結果就是,家長放棄專家所謂的「科學」養育,繼續沿用自己的老一套,或者東一套西一套浪費了孩子發展的最佳時機。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養孩子的過程是漫長辛苦的,我同意 @梁僑輝 的答案,凡是那些號稱輕鬆、快速、簡單解決問題的,都不是真正能幫到你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式教育廣受詬病還沒有改變?
有什麼教育方式是你一定不想讓孩子經歷的?
有沒有在別人教育孩子的時候,讓你覺得他對孩子的教育甩你好幾條街?
17歲少年跳橋自殺,原因讓人沉默
你覺得暴力式教育好還是引導式教育好?

TAG:專家 | 家庭教育 | 教育方式 | 家庭教育指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