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會導致孩子不自信?


1.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

太多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為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眾多的學習項目,音樂、繪畫、舞蹈、外語……家長們希望孩子將來有遠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越俎代庖的方法,會使孩子在生活上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上產生被動,消極的情緒。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必須獨立承擔他生命里的責任。父母的過度保護是對孩子創造力的無情扼殺。一個孩子什麼事沒做過,只是學習絕不可能成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從小到大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後,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自信,根本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為輕浮

正如詹姆斯·鮑德溫所說:「孩子們從不擅長聽長輩們的話,但是從來不會不模仿他們的行為。」

家長的行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長如果自己行為上諸多不檢點處,平時出言不遜,言語粗俗,習慣於搬弄是非,孩子就會認為人和人之間沒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講得再生動,孩子也不會學會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長在孩子生命早期不聽孩子說話、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會以為這是正常的行為,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狀態,這樣的孩子就無法樹立自尊心。

美國一所孤兒院組織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學生定期來孤兒院給孤兒們以持續一定時間的擁抱、撫摸等身體接觸的愛撫。結果,孤兒們每次被愛撫後都表現得較為溫和。原因就是孩子生來就有被關注、被愛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覺被忽略,不被重視,就會感覺到自尊心受到傷害,而且越聰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傷害越深。很多家長找各種藉口不聽孩子說話。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爸媽只說自己想說的話,而我想說的話,他們不肯聽!」

所以,如果孩子表現得不尊重別人,無法安靜下來聽人說話,我們就可以據此測定,和孩子最親近的人平時沒有專註地聽孩子講話,沒有儘可能時時滿足他的願望,無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傷害。

4.破壞性批評孩子

破壞性批評是對孩子自尊心無情剝奪。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希望通過批評來使孩子改掉缺點,我們把他批評孩子的行為看作一個作用力。當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為上,即你的批評針對是他的行為,孩子會朝你希望的方向去發展的。反之,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價值上,即你攻擊的是孩子作為人的價值,將使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尊嚴沒有價值,逐漸真的喪失自尊和價值。

今天孩子沒有認真做完作業。你對他進行指責:「你怎麼這麼不愛學習!你就是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擊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認真,你一句話他就變成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頭腦中留下這樣的信息:「媽媽說我是個不認真、沒毅力、不愛學習的孩子。」這些對孩子人格的否定評價將存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形成負面的心錨。而另一方面,他會想「我都學習了那麼長時間,只玩了一會……」他會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評根本沒有起到讓他認識到錯誤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麼你孩子還有救。因為這表明,他還有自尊心,你傷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這塊盾牌來和你對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時急了眼,不管是掃帚還是刀子,拿來就用。我們的孩子的反應也是同樣道理,他不管你說的道理對錯,隨時準備還擊。

當孩子一旦放棄了對抗:「反正你認定我是個撒謊的孩子,那我就撒謊!」說明自尊心已經被傷透了,徹底破罐破摔。沒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經無法透過語言的方式來校正他的行為。我們看到有多少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壞掉,然後又怨天尤人:「他怎麼就成了這樣的人呢?」難道這樣還不足以引起家長們的警示嗎!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毀一個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當面批評他的缺點,讓他沒有反駁的機會,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時候,孩子不聽話,在人前屢屢「造次」,我們家長感覺傷了自尊,就大聲呵斥孩子。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這是正常的。殊不知,當眾批評只能讓孩子暫時懾於壓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惡言惡語不用多一次就夠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傷害了!

每個家長必須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靈也會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將導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無情地扼殺。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都存在一個誤區,他們遵循「人前教子,人後教妻」古訓。認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開場合,可以直接教育訓斥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記性,才能印象深刻從而改掉毛病。這些錯誤做法導致的結果和家長希望的恰恰相反——這樣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現得行為粗魯、粗暴無禮、輕率、目無尊長。請檢索一個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類似行為:

對自己的嬰兒生氣時,尖聲叫嚷,咒罵。

高聲訓斥年幼的孩子:「閉嘴!讓你說話了嗎?」「再不聽話把你扔在這兒,看誰來管你!」

用言語威嚇十幾歲的孩子:「如果不聽話就再也不要回家來!」「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女兒)!」

對孩子的行為橫加指責,破口大罵:「如果你不老實呆著,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長採取讓孩子當眾跪著,公開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變好。

試想,有沒有一個成年人能夠忍受另一個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對待?而孩子的弱小決定他們除了服從以外別無選擇。而成年人卻不斷以愛的名義在固執的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強行約束孩子、傷害孩子。全然不顧成年人的規則和孩子世界的規則是不同的,不顧孩子的行為背後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們親手培植了孩子的無禮和傲慢,然後再向全世界埋怨:「這個孩子他怎麼能這樣……」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覺里,自己未被尊重是因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來張狂自負的孩子,內心卻並非看起來那麼對自己滿意,他的行為表現只是在以對自己的感覺來對待別人。

所以,家長要時刻銘記: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體。孩子生來就有權利得到尊重。請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領導、同事、朋友一樣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過程中要絕對避免當眾批評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國家長普遍存在的教育誤區。太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對一個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對人尊嚴無情的挑戰。當家長怕孩子撒謊,對孩子的話進行挑剔、進行判斷、進行質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顆被懷疑的種子。

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還表現在對兩性感情的認識能力上,我們一廂情願的認為孩子一定沒有能力分辨純真的情感和骯髒的情感。真實的情況是,孩子對性和與之相關的各種事物的感覺,與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樣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產生不良性傾向的情況,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強化造成的不良影響。

7.拿別的孩子比較

這裡說的比較是指家長拿別人的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來比較。

我們一廂情願地以為,和優秀的孩子比較會激起孩子學習成長的動力,其實不然。同齡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較心理。這樣做不但百分之百無法達到他向優秀者學習的目的,反而和家長希望的結果正相反,會給孩子留下自卑的負面陰影。這種不適當的比較,對攻擊性較強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為;對攻擊性較弱的孩子,則會在心中留下一個陰影,「我不如別人的孩子好,他是有價值的,我是沒有價值的……」孩子覺得在人前抬不起頭。

我們家長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較,跟自己的昨天比較。「不錯,你這次的成績比上次進步了!」

8.懲罰孩子的方式不恰當

很多家長動輒對孩子拳打腳踢,要知道,打罵孩子是對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傷害。到現在,還有家長固執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體罰可以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孩子因為在物質上要依賴成年人,所以他無法與成年人對抗,但這決不意味孩子就會依從成年人的意志。作為成年人,你可以用體罰和責罵的強力來改變孩子的行為,但這並不能改變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長不去了解孩子行為的根源,只是根據自己的看法簡單加以判斷,孩子不過懾於你的強大壓力,心中並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味的懲罰打罵只能使孩子感覺孤立無助,毫無尊嚴。

一些過激的懲罰行為,甚至會在孩子的心裡滋生怨恨的種子,在成年後仍留著負面陰影。

9.強迫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樣的人格獨立的主體,他不是你的高級玩具,家長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如果因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給者,所以你獲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權力,讓他做什麼他就得做什麼的話,你就是奴隸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隸!強迫孩子做不願做的事,等於漠視孩子尊嚴,這是家庭教育上家長必須時刻留心注意的「高壓線」!

10.有條件的愛

一個人有條件地付出愛,就等於把自己的情感折價處理。家長有條件的愛孩子最直接的惡果是,將導致孩子終生不可能學會認真去愛別人和被別人愛。

有太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而是把對孩子的愛跟孩子的行為連在一起。在生活中,這是太常見的場景:

「你這學期當上三好學生,我就給你買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帶你去旅遊。」

「好好寫作業,我就買好吃的給你!」

「如果這次考試不及格,你就不用回來了!」

家長做出愛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須作出相應的行為為前提條件的,這就使孩子從小認識到「愛是可計算的,可以交換的」。所以他不會無條件地付出真愛。因為他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成年以後他無法和別人建立穩定的情愛關係,這就決定了他婚姻的不幸。他將在環境中被別人鄙視,最後淪落成小市民式的勢利小人,終生在社會底層徘徊。

所以,請執握「愛」的權杖的家長大人們,不要濫施你們權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對別人無條件地付出愛,將是孩子一生的悲劇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也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由於後天的家庭教育不得當,很多孩子會卻缺乏自信,還未做事之前就否定自己的能力,未經努力就放棄嘗試,使自己喪失了寶貴的成功機會。有的甚至變得膽怯、羞澀、孤僻、多疑,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造成孩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

一、家長的過度保護

家長過多的溺愛和嬌慣孩子,很多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養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孩子依賴性增強,缺乏了鍛煉的機會,當離開父母過集體生活時就會因為掌握的技巧太少,事事落後於其他孩子而缺乏自信。

二、家長的過多批評

有些家長對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常常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一味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孩子因為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遭受失敗,缺乏成功的體驗,漸漸養成了遇事畏懼退縮的習慣,對自己缺乏自信。

三、家長與孩子缺乏交流

家長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質上的需求而忽視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家長很少與孩子溝通交流,也很少對孩子進行意志性格的培養。甚至有的家長因為工作忙碌而放任自己的孩子,沒有一定的行為規範,孩子生活散漫、缺乏自制力和上進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健康發展。

四、家庭氛圍不溫馨

家庭夫妻關係不和、經常爭吵,有家庭暴力或離異,讓孩子在物質、情感和智力發展方面都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孩子在沒有溫暖的環境下長大,缺乏安全感,心理發展不健全,壓抑了孩子自信心的發展。

五、外表不好看

孩子到了3歲後,開始對自我和環境有審美要求。有些孩子甚至更早就在這方面有了敏感性。絕大多數的女孩對於自己的外表都不滿意,總覺得自己的外表有缺陷,愛美是小女孩的天性,但太過於關注自己的外表又會給這些小女孩帶來麻煩,心靈也常常處於極度自卑之中,大大減弱了自己的自信心,甚至連自己都開始不喜歡自己。我見過的一些4、5歲的小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在穿衣方面都是很講究,自己會挑選衣服,穿好衣服後,站在鏡子面前臭美一番,還擺各種各樣的pose.(太可愛了)

六、經濟條件成長環境

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都有所不同,經濟基礎較好的家庭在給孩子挑選用品時檔次、價位也可能相對較高;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則會量力而行。而小孩子間多少都是會有攀比的心裡的,長期看著別人家孩子吃的、用的、穿的都比自己的好時,就會對自己產生自卑,覺得自己的拿不出手。作為家長,應該從小灌輸正確的思想,讓孩子學會滿足,經濟條件的好是遠遠沒有上限的,攀比思想使不得。


以上六條也並不一定是每個孩子都會遇到的情況,但是孩子不自信的基本原因跟這六條密不可分,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家長一定不要擔心孩子做一件事情做不好,如果一直怕他做不好,不做,那什麼時候他才能做好事情呢,難不成長大之後要讓孩子「啃老」嗎?這個結果不是父母期盼的,家長期盼孩子都能成為「人中龍鳳」,所以希望快要當父母的或是還沒有成為父母的你們,都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會怎麼對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能夠成為怎樣的孩子?

說句題外話,家長的思想要跟著時代進步,才能和新時期的孩子有共同語言。

(謝謝!有補充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是私信,都會一一回復的。)


根據我的切身感受,先說答案:不自信來自於家長過度嚴厲的管教。

我媽十分遺憾年輕時候沒考上大學,以至於這份未完成的夢想就加在了我的身上,上大學上好大學就是她對我的殷切希望,而我的不自信,以及內心的膽小和懦弱皆源我媽的這個執念。

小學期間我媽忙於工作,忙於和我爸打架,因此也不怎麼管我,再加上學校不好,所以小升初的時候成績比一般的孩子要差些(說實話,不算差,中等吧),在小城市的初中一個六十人的班級排名20多名,這還得了。我媽就開始了對我嚴格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與老師頻繁溝通。我在學校的不好表現自然而然的就被放大,上課溜號回家挨打,沒完成作業回家挨打,不參加集體活動去踢球挨打,這些打我挨得心甘情願,我最不理解的就是我他媽把我自己的桌布弄髒了,為什麼老師也要告狀,以至於回家還要挨打。

2.嚴格控制日常活動。上了初中,我基本就沒有假期可言了,除了春節聯歡晚會,電視就沒看過,和同學一起玩就更不要想了,我媽會買回來一大堆的練習題,把我的時間占的滿滿的,平時要學到十點睡覺,假期也得學到十點睡覺,日常娛樂也就是被我媽領著去飯店吃頓大餐而已。這樣的壓迫下,我只能是趁著補課的間隙偷著去踢球或者去遊戲廳,被發現自然就是一頓打。

3.檢查作業。和這點相比,以上兩點都弱爆了,我媽會仔細檢查作業,做錯了寫錯了,會受到訓斥,如果是低級錯誤或者是趕上和我爸慪氣,我受到的就是狂風暴雨的懲罰,有兩個事兒我現在還是心有餘悸。

(1)小橘燈和小桔燈,當時學這個課文,我也是馬虎,將橘和桔寫反了,那天晚上我媽給了我好幾個大嘴巴,毫不誇張,真就是抽在臉上的大嘴巴;

(2)師傅和師搏,我記得有一天一道題我做錯了,遭到了我媽的嚴厲的訓斥,我當時都懵了,真的快被嚇尿了,緊接著就是填空題,師(),我填的的就是「傅」,我媽就問我這個字念什麼,戰戰兢兢的我心態已經崩了,真的不知道這個念什麼了,我說念搏(bo),換來的還是一頓打,大嘴巴一頓扇,那天晚上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那種恐懼就是我的噩夢。

以上兩件事兒都是發生在秋天,所以我無比討厭秋天,秋風瑟瑟的時候我自然而然就能回憶起當年的那種恐懼

不誇張的說,以上這些事兒真的十三歲的我帶來很大的創傷,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我逐步喪失了自己判斷的能力,好與不好我自己不能判斷,我媽說好就是好,題目對與不對我不能判斷,老師說對就是對。本該建立自信心的階段就這樣被毀掉了。我家親戚都說我上了初中懂事了,性格大變,變得穩重了,知道學習了。。。。我是變了,實際是變得膽小了,變得懦弱了。初一初二就是這樣戰戰兢兢的度過,其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學習成績自然有所提高,基本是第十名左右,但是學校發生的任何有趣的事情我都不會和家裡說一個字,學校發生的事,他們都是通過別的家長得知的,這也算是我能做的僅有的一點抗爭。

初三時期,這樣嚴厲程度有所下降,但是我的心理負擔仍然沒有緩解,中考也考得一塌糊塗,距分數線差了20多分,一瀉千里,最後是交了擇校費順利的上了重點高中。

高中期間,我媽自己可能也反思過,沒再對我有過度的管束,相反開始適度給我的鬆綁,可以和同學出去玩,可以看電視看足球,鼓勵的話說的更多了,我的成績一路上升,十分順利的考進了一座985大學。上了大學後,我便極力的要抹去一段烙印,直到現在我從來不主動往家裡打電話,家裡打來電話我也都是敷衍了事,我覺得心裡這個疙瘩是永遠跨越不去了。。。。

總體來看,結果是好的,但是初一初二給我留下的烙印始終揮之不去,缺少自信,內心的膽怯懦弱始終伴隨著我,人近中年仍然如此,遇事習慣性的往後退一步,做事之前自己要給自己鼓很久的勇氣,做事十分注意別人的評價,做同樣一件事,我的心理成本要遠高於其他人,活的也比別人累的多。雖然自己一直在極力克服這個缺點,但是內心深處的東西依舊揮之不去。

相對我的高考成績和現在的工作,我更希望我能夠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我希望能夠勇敢自信的生活和工作。

現在為人父,看著我的女兒,我是多麼希望她能夠一個強大的心臟,做一個勇敢堅強的人。相對而言成績什麼的都不重要了。


不僅僅是孩子,對大多數人來說,不自信都源於否定。

對外形的否定,對想法的否定,對能力的否定,甚至是腦海中假象出來的否定(例如,他沒有回我的消息,是不是……)。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肯定就能變得自信。

這取決於,肯定或否定的東西,是否是你能夠改變的。

最典型的例子:外貌。

我還記得我媽跟我講小時候的事,說有一次我爸帶著我去買菜,結果一個婆婆說:「這孩子真黑。」結果我爸差點沒跟人打起來。

當然這時候笑話,但我小時候確實黑,而且一直不穿裙子,因為覺得自己不好看。

最開心的時候是什麼呢?每年六一的文藝匯演。

因為這時候老師們會給我們點上美人痣,我就感覺:有了這顆美人痣,我就和其他小孩一樣好看了!然後這一天就會特別歡快。

外貌真不容易改變,別說小孩子,就連科學家們做實驗,結果也是一樣的。

當科學家告訴受試者,我在你臉上畫了可怕的疤痕,然後借著「整理」的方法悄悄擦掉。也就是說,受試者以為他們臉上有疤痕,但實際上是沒有的。

這時候讓他們上街,科學家們觀察受試者的反應,發現:與他們正常的時候相比,所有的肢體語言都在變得「不自信」,眼神會飄忽,說話的語氣會變弱,甚至連肢體都呈現一種內縮的趨勢。

外貌的否定,有時候會讓我們感覺挺無力的,畢竟是天生的,任何的改變背後都有不小的代價。

還有一種是天賦。

當我們誇一個孩子「你真聰明」的時候,因為聰明是一種天賦,不是孩子自己能控制的(我們也不能),所以這種誇獎不僅不會讓孩子變自信,反而會讓他們變得膽小,因為他們害怕失去這種表揚。

所以,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作者建議家長:誇孩子的努力,特別是可以看見、可以重複、孩子可以再做一次的努力,而不要誇獎天賦。

這本書的作者——簡·尼爾森(Jane Nelsen),不僅是7個孩子的母親、18個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而且還是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執業心理冶療師,以及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

這本書在全球的銷量已經超過了600萬冊,可以說是育兒領域的權威。

正面管教提到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為4條:

【1】通過「和善而堅定,既不驕縱,也不懲罰」的教養方法,培養出獨立、自尊、自信的孩子。

【2】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的,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

【3】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或糾正孩子行為前,先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

【4】錯誤是學習的最佳時機,有接納不完美的勇氣,允許孩子和自己犯錯,並從錯誤中吸取經驗。

以前面提到的表揚為例,在這本書中,作者希望家長使用的句式是:「我注意到..我很欣賞/感謝....我相信/希望.... ;」

例如:

你努力了這麼長時間,這個獎是你應得的。

你對自己通過努力取得的成績感覺怎麼樣?

我相信你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我相信你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相信你的判斷能力。

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愛你。

無論如何,我都在你身邊支持你。

而不是:

兒子,你得了100分.我要給你一個很大的獎勵。

兒子,你讓我太有面子了。

你真是一個好孩子。

你真會令我高興。

你一定會為自己感到驕傲。

我最喜歡你這麼聽話。

得了一等獎,這次你真是光宗耀祖了。

你完全按照我的話去做,太乖了。

誇孩子努力的過程,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而誇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所以,很多小時候「聰明」的孩子,長大以後反而變得「平凡」了。

其實,這本書不僅解決我和孩子溝通的問題,很多時候我也會在爸媽和老公身上用,畢竟老小老小嘛,效果意外地不錯。


來自原生家庭的否定

包括但不限於父母家人的語言暴力(批評,指責,嘲笑,諷刺,挖苦,謾罵……)

肢體暴力,

精神暴力,

冷暴力


家長過度打壓和過度吹捧。


家長的過度指責會導致孩子不自信。過度指責和批評會讓孩子不敢自己主動去解決問題,怕做錯。其結果就是孩子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討好大人而做的,而自信是基於對自己能力的認可而產生的表象,對於孩子而言,從小為了討好大人所做的任何事都不是出於對自我能力的認可,而是按照大人們喜歡的方式處理問題,所以,其自信程度會相對弱化。


你這個提問,看山去是消極防禦的意思,防不勝防啊,因為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都可以對他們造成不自信,你應該這麼問,如果去培養孩子的自信,那個你需要做的是,去發現他的興趣愛好,鼓勵他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推薦閱讀:

親子家庭產業資本市場動態周報(9月10日-14日)
颱風山竹過境後:孩子,我寧願連根拔起,也要護你周全
不想辭職,就只有將孩子送回老家這一個選擇嗎?
讓孩子分分鐘收穫幸福與滿足的秘訣是什麼?爸媽必讀!
如何跟孩子談死亡?

TAG:家庭教育 | 兒童心理 | 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