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已加入「非常想問」之「這才是心理學」科普大賽徵文活動,回答圓桌問題即可參與,更有十萬現金獎池等待瓜分 &>&>&>這才是心理學 | 非常想問?www.zhihu.com以下名詞解釋轉自維基百科: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縮寫:BPD) 又稱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 ( EUPD ) ,簡稱邊緣人格 ( ICD-10 ) ,是一種 B 型人格疾患。患者出現長期的不穩定行為,容易被周遭認為不正常,例如:不穩定人際關係,不穩定自我認知及不穩定情緒。自戀型人格障礙(英語: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為NPD)是一種永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會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患者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獲得權力、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地利用身邊的人。這樣的行為通常始於青春期,陸續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展現。
本題已加入「非常想問」之「這才是心理學」科普大賽徵文活動,回答圓桌問題即可參與,更有十萬現金獎池等待瓜分 &>&>&>
以下名詞解釋轉自維基百科: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縮寫:BPD) 又稱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 ( EUPD ) ,簡稱邊緣人格 ( ICD-10 ) ,是一種 B 型人格疾患。患者出現長期的不穩定行為,容易被周遭認為不正常,例如:不穩定人際關係,不穩定自我認知及不穩定情緒。
自戀型人格障礙(英語: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為NPD)是一種永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會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患者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獲得權力、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地利用身邊的人。這樣的行為通常始於青春期,陸續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展現。
人格障礙與其說是一種精神障礙,倒不如說它是一系列不能融入社會的性格的總稱,我們經常用一幅圖形容人格障礙:
官方對於人格障礙的定義如下:
這裡需要劃重點——文化背景預期。
目前DSM-5中人格障礙分為ABC三大類,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形容的話:A類的特點是【怪異】;B類的特點是【衝動】;C類的特點是【焦慮】。而邊緣和自戀,恰好都在B類當中,因此具有一定的共性。
其中,邊緣型的基本特徵俗稱「三不穩」:人際關係不穩、自我形象不穩、情緒狀態不穩。在此基礎上,會出現很多衝動行為,包括自傷、物質濫用、消費、性行為。
在這兒介紹一部紀錄片,也許能讓你對邊緣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科特·柯本:煩惱的蒙太奇 (豆瓣)?movie.douban.com
而自戀特徵則是:誇大、需要讚揚,缺乏共情。他們總有一種高高在上、為我獨尊的體驗,因此會漠視規則,剝削他人且不會覺得愧疚。
在這裡就不推薦紀錄片了,不過這段小視頻倒是很有意思(雖然不排除演繹的可能……)
(在這裡把自戀和反社會做一個區分,二者都會模式規則,但內心活動不同。自戀漠視規則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所以規則是要求你們這些凡人的,他們認同規則,但覺得規則不能要求自己;而反社會則不認同規則,他們自己不遵守,你們也可以不遵守,如果別人因為不遵守規則而傷害了自己,那麼他們就認了,他們相信弱肉強食)
從表現上看,二者區別很明顯:自戀型的自我形象相對穩定(就覺得自己牛x哄哄),而且在「自我傷害、衝動行為、擔心被拋棄」幾個項目上,並沒有很清晰的表現。雖然自戀和邊緣都需要被關注,但自戀需要的關注是「仰慕」,而邊緣需要的關注是「陪伴」。
當我們從認知的角度去深入理解人格障礙時,會發現他們內心中,對自己、別人、世界的基礎模型(基模、圖式)是不同的,總結起來可以為:
參考書籍:
上述核心信念可以理解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基礎模型,在和別人打交道時,他們會將對自己、對別人的看法,先套用在彼此身上,然後按照一套已經操練了很多年的關係模式去互動。
一名邊緣型的小姐姐進入戀愛關係,她或許會進入「舔狗」狀態,因為自己很弱小,對方很強大,而且對方是有可能拋棄自己的,所以無論讓小姐姐做什麼都可以。但是一旦對方的言行舉止,讓小姐姐感覺(誤解)到自己也需要被拋棄了,她就會極度痛苦,不惜以任何代價留住對方。而且小姐姐覺得自己是弱小無助糟糕的,所以即便傷害自己也在所不惜。一名自戀型的小哥哥跨行業開了一家心理諮詢中心,招聘了幾個心理諮詢OG來一起做事,小哥哥就把自己對心理諮詢未來發展前景展示給大家,從早上9點一直講到中午12點半,並表示「你們聽我的演講就是得到了精神食糧,精神食糧是可以替代物質食糧的」。一名OG說我們需要遵守諮詢倫理,不能用來訪者續費率評估諮詢師,小哥哥說:「我懂商業,聽我的,你們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
一名邊緣型的小姐姐進入戀愛關係,她或許會進入「舔狗」狀態,因為自己很弱小,對方很強大,而且對方是有可能拋棄自己的,所以無論讓小姐姐做什麼都可以。但是一旦對方的言行舉止,讓小姐姐感覺(誤解)到自己也需要被拋棄了,她就會極度痛苦,不惜以任何代價留住對方。而且小姐姐覺得自己是弱小無助糟糕的,所以即便傷害自己也在所不惜。
雖然診斷標準上寫的很清楚,但在實際工作中,各種人格障礙其實是交織出現的,個體身上可能有多種人格障礙的表現,因此很難歸類。所以關於人格障礙是否要分類,或者是否分為3大類,其實也有一些爭議。
這種分類方法其實類似於早年的人格測驗,例如將人分為多血質膽汁質,或者是紅色人格綠色人格——雖然我們能把某一種人格類型描述清楚,但實際上只有少數個體能完美符合該描述,也就失去了分類的意義。
但是在人格的維度劃分中(以16PF和大五為例),我們就有機會將一個人的人格做出更全面的描述,畢竟例如在內外向這個維度上,無論誰都能找到一個符合自己的點,這就確保了全面性。因此在人格障礙的評估方法中,PID-5的模式也值得借鑒,它將人格障礙分為五個維度來理解:負性情感、衝動、敵意、分離性、精神病性。
這樣我們就無需刻意將個體分為xx型人格障礙,而是關注其五個維度的狀況,並作出新相應干預。
我們來假設一下有兩個女人在一起聚餐。一個有邊緣性人格特質,另一個有自戀型人格特質。她們是工作中的新同事,彼此不太了解。我們可以嘗試窺探她們的想法,來了解她們的差異。
邊緣女人:我希望她喜歡我。我真的可以在工作中依賴她。她看起來不錯。自從我的閨蜜離開後,我感到很孤單。
自戀的女人:她穿那件衣服胖,但她的拿著Prada的包。我想知道那手鐲的價格是多少。我不確定如果我和她一起玩的話別人會怎麼看我。
我們在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差異, 邊緣女性專註於被喜愛並形成一種新的,情感上令人滿意的關係,取代她最近失去的關係。自戀女性正在評估和邊緣女性做朋友是否可以提高她自己的身份。
自戀者對自己的形象特別在意,她們只與能夠很好地反映她們的人交往,並痴迷於奢侈品。她們認為:與優秀的人站隊能增加她們的價值,而奢侈品能提高她們的地位。
如果我們更加仔細的對比,我們會看到邊緣性人格和自戀者有著更加顯著的差異:
主要問題的差異
邊緣性人格障礙:他們不斷的尋求可以依戀的關係,他們不想承擔他們作為成年人的責任。他們花費很少的時間來規劃未來,他們希望有一個人出現可以照顧他們的健康,規劃他們的錢,並管理他們日常瑣事。他們的生活充斥著代辦的項目。
自戀型人格障礙:他們不斷尋求增強和穩定自尊的方法,並極力避免以羞恥為基礎的自我厭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周圍的人常常因為他們的傲慢和對讚美的無限渴望而遠離他們。他們對負面反饋過於敏感,並時刻貶低批評他們的人。他們幾乎沒有同理心,無法發展出真正的親密關係。
主要目標不同
邊緣性:他們希望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能接受無條件的愛,找到他們的「靈魂伴侶」,並重溫他們在童年時期遺漏的一切。他們也希望別人能承擔他們作為成年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自戀者:他們希望自己是有價值的,是特殊的,獨特且能享受到特殊待遇。他們希望獲得高地位,不斷得到他人的欽佩和認可,並希望自己是絕對正確的。
困難時期
邊緣性:當他們被要求獨自生活的時候,他們很難忍受自己的伴侶有私人空間,並且對拋棄有著巨大的恐懼。
自戀者:當他們必須與其他人一起工作並被平等的對待的時候; 失去地位,老齡化或被其他人拒絕;不得不道歉或承認他們犯了錯誤。
主要防禦方式
邊緣性人格障礙:他們使用「分裂」(將人視為全好或全壞),通過拒絕承認和自虐、毒品、賭博、遊戲等來分散注意力,使他們遠離痛苦,當他們開始感受到負面情緒時,他們可能會放棄工作,去做一些他們根本無法承擔的事,或找到新的情人。
自戀者:理想化自我,殘忍地貶低他人,利用其他人以此來滋養他們的自尊,並試圖只與高地位的人或事物聯繫。他們離開別人是因為別人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或增強他們的自尊。
內在的恐懼
邊緣性人格障礙:(1)它們是不值得被愛的; (2)他們將被遺棄或拒絕; (3)他們離開別人將無法生存。
自戀者:(1)他們本質上是有缺陷的,毫無價值; (2)對羞恥的恐懼
優點
邊界性人格障礙:邊緣人物為世界帶來激情和活力。許多最偉大的情歌和最具表現力的音樂都是有邊緣性人格問題的人創造性表達。
自戀者:因為他們非常需要公眾認可,所以他們可能會有所成就。他們願意為事業投入巨大的精力。公司里很多高官都是自戀者。如果沒有自戀者的工作和資金,我們的許多醫院都不會建成。
敏感點
邊緣性:他們傾向於注意到人際關係暗示,這些暗示涉及被愛和被喜歡,或者相反地被拋棄或被拒絕。
自戀者:他們傾向於注意那些人際關係的細節,這些細節強化或降低了他們的特殊,常常注意完美,獨特和有資格的感覺。他們也對被批評或羞辱的辭彙非常敏感。
童年的家
邊緣性:童年被虐待和被遺棄的經歷是很常見的。通常,孩子沒有被教授成人生活所需的技能,甚至沒有被鼓勵獨立於家庭。
自戀者:人生分為「贏家」和「輸家」。這些孩子沒有被無條件的對待,只有表現優秀了,才能注意到。
在諮詢室里觀察到的一些區別:
當心理醫生進行自我暴露表達共情,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一般會感到被理解並建立更多信任;自戀型人格障礙一般會表現得不耐煩,覺得你在浪費他的時間。
當心理醫生指出來訪者行為上的問題,邊緣型人格障礙來訪者一般會感到被批判,被厭棄,並因此產生憤怒或恐懼;自戀型人格障礙來訪者一般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問題,是心理醫生觀點有問題,而對醫生的「無能」產生憤怒。
(當然上述反應都屬人之常情,只是人格障礙人群的反應更為極端和激烈,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擾或傷害)
邊緣型人格在敘述中傾向於批判自己,抬高別人。並過度擔憂人際關係上的挫敗感;自戀型人格相反,褒獎自己貶低他人,當談到人際關係上的問題時,常認為都是別人的錯。
兩者的一個共同點是都是沒有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認知,不同的是邊緣型人格通過過度需求他人認可來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而自戀型人格通過誇大自己的能力,輕視他人來獲得。
我的回答可能有些偏題,但是希望可以從臨床實踐的角度講一些自己的想法。
有幾個概念要先澄清:
背景:坦白來說,我沒有診斷和治療「自戀性人格障礙「的經歷,臨床上也很少見這樣的人群,主要是因為患有」自戀性人格障礙」的病人幾乎不會去主動尋求臨床上的服務,「自戀性人格障礙症」是和自我高度協調的(所謂ego-synotonic),也就是說患有「自戀性人格障礙「的人自己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相反會認為別人有問題),所以他們一般不會認為需要接受診斷或治療。
但是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我接受過系統的訓練,有大量的臨床經驗。我在一所很大的精神疾病醫院下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科室完成了住院實習,目前也繼續有做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診斷和治療工作,特別是辯證行為療法DB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live講座:
希望有答者同時接受過關於兩個人格障礙症的系統訓練,同時對兩個人格障礙症都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這樣的回答可能是最專業、科學的。講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說,診斷人格障礙是一個非常專門化的領域,從課本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很容易,但是從臨床實踐的角度來說對答者的要求非常高(我一樣也沒有這樣的資格,只可以談談邊緣性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如何診斷的呢?這裡我以診斷邊緣性人格障礙為例:
第一,我們需要對該名病人進行詳細的臨床晤談(general clinical interview),獲取大量的背景信息,包括來訪原因、轉介人、家庭關係、社會關係、工作學習功能的評估、精神健康史(包括過去的診斷和治療)、家庭精神健康史、生理健康史、人身安全的評估、創傷性經歷等等。
第二,我們需要對該名病人進行結構性的、有針對性的臨床晤談(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也就是用經過臨床實證的診斷工具,經過晤談的形式,來獲取相關信息,進而做出診斷的決定。常用的診斷工具包括,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 5(SCID),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MINI),Clinician Administered PTSD Scale for DSM-5 (CAPS-5),Diagnostic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Tool(DART)。對於人格障礙症,常用的診斷工具包括: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5 Personality Disorders(SCID-PD),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Disorder Examination(IPDE)。
第三,即使該病人是為了確診邊緣性人格障礙而來,我們也需要會對其他常見的精神疾病進行篩選(screening),一般會用到上面提到的結構性臨床晤談(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來進行。邊緣性人格障礙往往容易和以下的病症共病: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飲食障礙症、抑鬱症、毒品上癮、焦慮症等等。再詳細來說,我們要排除該病人沒有其他的臨床病症,或者排除該病人的病症可能來源於邊緣性人格障礙之外的精神疾病。
第四,如果我們對該病人有了初步的臨床診斷,我們會讓病人填寫與診斷結果相關的心理量表(psychometric measures)。打個比方,如果我覺得病人應該是邊緣性人格障礙,我會給他Borderline Symptom List(BSL)和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DERS)。然後我還會讓病人完成一份廣泛、完整的心理量表,比如說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PAI),或者Millon Clinical Multiaxial Inventory(MCMI)。心理量表有兩個作用:第一是確定我們的診斷意見是正確的,第二是對於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可以提供更多信息。
第五,當所有信息收集全之後,我們會寫出一份詳細的診斷報告,一般是2000字左右長度(英文)。當診斷報告寫好之後,我們會當面給出診斷的結果,提供診斷報告,並對治療做出建議。
到底邊緣性人格障礙和自戀性人格障礙有什麼不同呢?
第一:之前有提到,邊緣性人格障礙是和自我嚴重不協調的(所謂ego-dsynotonic),也就是說病症會讓患者自己不開心、不舒服,他們知道自己有問題,也不喜歡自己的狀態,所以他們會主動尋求臨床上的幫助;而自戀性人格障礙是和自我高度協調的(所謂ego-synotonic),所以他們會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可能別人有問題,所以不會主動尋求臨床上的幫助。
第二:自戀(narcissism)可以被當作是一個性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而包括我們平常所說的外向性、經驗開放性、盡責型、親和性、神經質(所謂Big Five)也都是性格特質,所以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自戀」的性格特質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當「自戀」這個性格特質程度過高,就會導致一系列功能性上的問題(特別是人際關係),那麼就接近於「自戀人格障礙」。而邊緣性人格障礙則不是某一個(或數個)性格特質過高而導致的後果,邊緣性人格障礙是由一系列行為、情緒、認知、人際關係、自我身份認證上的問題所組成,而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可以有各種不一樣的性格特質。情緒不穩定大家都有體驗過,但是情緒不穩定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等同於某個性格特質,神經質過高可能會導致一些情緒不穩地,但神經質過高的情緒不穩定和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情緒不穩定並不一樣。這樣的解釋可能有些過於簡單化了。
第三:從臨床病症上來說,邊緣性人格障礙是具有非常高的分辨性。一般來說,邊緣性人格障礙病人最突出的是他們的行為不穩定,包括各種自殺行為、自我傷害行為、毒品使用、過度的酒精使用、飲食障礙行為(比如節食、催吐、暴食)、衝動的性行為(比如性濫交)、其他衝動行為(比如嚴重的衝動消費)、極度憤怒的行為(比如砸東西、扔東西、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等等,這個很容易分辨,而自戀性人格障礙是一般不會看到這些極端不穩定的行為。
第四:臨床上來說,會在哪裡會看到這些病患?邊緣性人格障礙症常見於精神科的急診室,很多時候是因為自殺行為、自我傷害行為、過度酒精毒品使用,被親屬或警察帶去醫院。儘管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發病率並不高,但是在精神科的急診室里占的比例非常高,這也是一個特徵,而自戀性人格障礙一般在精神科的急診室很少見。
第五:從治療上來說,邊緣性人格障礙是可以治癒的,或者說業界存在有效的循證治療(辯證行為療法DBT),而且在精神健康比較發達的國家,廣泛存在針對邊緣性人格障礙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通過一定時間的治療,有些病人可以達到一個健康的狀況,也就是說他們不再滿足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而自戀性人格障礙我就不太清楚了,我沒有見過專門針對自戀性人格障礙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目前也不存在像DBT這樣國際通行公認的臨床干預手段來系統治療自戀性人格障礙。
第六:從共病上來說,邊緣性人格障礙和以下的臨床疾病會共同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飲食障礙症、抑鬱症、毒品上癮、焦慮症等等,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和創傷經歷有直接關聯,所以大多數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病患有經歷過非常顯著、滿足PTSD診斷的創傷經歷,這一點在自戀性人格障礙病患中很少出現。
大概就這些想法了,期待著接受過自戀性人格障礙系統訓練的答者出現。
對DBT技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和@壹心理合作的情緒訓練營,課程中我會通過音頻方式講解核心的DBT技能,並會提供工作表:
如果僅僅從認知和行為模式上來看看兩者的差異(可以簡單理解為「當人們處於邊緣或自戀狀態時,他們究竟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和自己的」)。
一、邊緣人格障礙(BPD)
特點體現為:情緒和自我認知的持續不穩定,時而覺得他人異常完美,值得信任,時而又對他人感到憤怒、不滿和恐懼,在依賴、順從、討好、控制他人和自我攻擊、攻擊他人的狀態間來回切換,癥狀嚴重的患者甚至伴有自殘、自殺行為。
因為BPD幾乎可以與所有的情感障礙共病,所以也被視為最為嚴重的人格障礙之一,通常在鑒別診斷時會作為最優先的考慮。
也正是因為可共病的障礙種類比較多,因而也容易誤診為其他情感障礙,比如:雙相障礙、嚴重抑鬱障礙、精神病性障礙等。
按照貝克式概念化理論,BPD患者常常存在著三個核心假設:
「世界是危險的、充滿了惡意的」「我是無力的,脆弱的(容易受到傷害的)」「我天生就是不被接納的」
「世界是危險的、充滿了惡意的」
這些假設特徵相結合時產生的矛盾往往就展現為BPD患者的情緒不穩定,可以概括為一句話:
「一個極度恐懼且遭受虐待的孩子被獨自留在了惡意的世界裡,他/她渴望安全與救助,但又害怕再次被虐待或者拋棄,因而難以信任他人」
根據「楊的圖式模式」概念,BPD患者是在4種圖式模式間驟然轉變,這種突然轉變的外部表現也正是患者情緒和行為的不穩定:
1、「遭遺棄和虐待的兒童模式」:該模式下的患者處於絕望狀態,這與患者童年時期遭遇(或者被威脅會遭受)的遺棄和虐待有關。隨著該模式啟動,患者的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變得越發強烈,但隨著親密關係加強,患者所持有的一些核心信念就會再度激活與創傷有關的記憶,患者童年感受到的無助和恐懼會在這一模式中反覆湧現。這些信念包括:「我的情感傷痛沒有終點」、「我將永遠孤身」、「沒有人會關心我」。患者在這一模式里通常會表現得心煩意亂、絕望無助,渴望安慰與呵護但同時又害怕。
2、「憤怒/衝動的兒童模式」:渴望長期無法得到滿足的壓抑,造成了委屈和憤怒的積累,這些積累的情緒突然爆發就轉為本模式。
這一模式中患者展現的信念包括:「為何我要遭受這一切,我的基本權利被剝奪了,我要為生存而戰」、「他人是惡意刻薄的」等。不計後果的滿足自我與攻擊他人,構成了這種模式下的行為主旋律。當然,高能情緒狀態是沒法長時間維持的,當患者發泄完情緒後,通常會意識到自己對關係和他人造成的傷害,而傷害別人也就意味著自己也會受到別人的傷害,因而這是一種連患者自己也害怕的模式。
3、「懲罰性父母模式」:當前面的模式帶來的恐懼感進一步強化時,本階段的模式就激活了。患者會開始覺得自己糟糕至極,無法得到關愛,罪孽深重,活該受到懲罰。這種模式的形成可能與患者在童年時期表達負面情緒、觀點或者願望時常常遭遇到照料者的懲罰有關——每當展現自我時,得到的都是懲罰或者即將被懲罰的威脅,比如「我不再管你了」、「你怎麼可以這麼想/做」、「你混蛋至極,應該怎麼做,而不是照你的方式來」,或者被冷暴力很多天。
因為表達自我的體驗如此不好,患者會以自我懲罰的方式來壓制對外界懲罰的恐懼,例如:自傷、毀掉自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不治療、故意激怒他人來懲罰自己。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懲罰會到來」的不確定性造成的焦灼與恐懼比懲罰本身還要可怕,所以與其痛苦等待,不如就主動讓這些災難提前實現的好。
4、「超脫的保護者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自我隔離,既不與他人發生聯繫,也不去體驗和觸碰自己的感受,甚至會依賴一些其他事物來轉移注意力,麻痹自己的感受。畢竟傷害他人也好,擔驚受怕也罷,都是非常耗能而痛苦的狀態,所以患者大多數時間會處於這個超脫模式。
在這一模式中,患者的主要信念為:「體驗情感與接觸他人,都是沒有意義,甚至是危險的(因為情感中只有痛苦,而他人那裡也只有傷害)」。同時,由於採用了一些防禦措施來麻痹痛苦感受,患者在這個時候看上去似乎是理性和穩定的,然而在很多重要領域的功能是壓抑和受損的狀態,比如:陪伴子女、工作學習、社交或者接受心理治療,都可能會因這種自我隔離而停止。
二、自戀型人格障礙(NPD)
NPD的典型特徵:讓人難以忍受的自大、易擔心權力被挑戰;很難與治療師建立合作,除非有某種外力推動。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對自尊和自我重要性的誇大與過分維護,同時對他人的感受缺乏感知和理解,對平等關係適應不良。這些特點讓NPD患者易自我誇大、好競爭、總是期待獲得特殊照顧、缺乏內省自知。
雖然看上去NPD患者自私、強大、富有進攻性,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充滿了魅力,但患者的核心信念卻是渺小而脆弱的:
「我是低人一等的」「我是不可愛、有缺陷以及羞恥的」
「我是低人一等的」
正是為了防禦這樣的自我受到傷害,所以才衍生出了如上特徵所述的防禦性手段——如果被人控制,無法保護自己的權力地位,那不是就真的低人一等了嗎?如果別人無法欣賞自己的成就,那不就說明他們認為自己有缺陷、不夠美好嗎?這些恐懼感甚至讓患者只有不斷從人際關係中汲取能量,才能維持脆弱的自我不發生徹底的崩潰。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NPD患者為了博取關注,會非常在意自身魅力的展現,這與表演型人格障礙有一些相同之處,但區別還是在於防禦模式與信念核心的細微差異。表演型人格的人並不認為自己低人一等,表演的目的也不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力地位,恰好相反,這種表演甚至是為了獲得他人的關愛與保護。從這個角度來看,表演型人格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某些核心信念反而更相似——比如認為自己脆弱不堪,需要保護。而自戀人格障礙患者則更願意充當他人的保護者角色,並且對自己的強大還有著迷之自信。
綜上所述,邊緣人格障礙與自戀人格障礙是有很多差異的,理論上來說,僅從情緒和行為的穩定性上就能夠有效區分,但人總是不會照著教科書生病的,現實中這兩種人格障礙甚至有可能共病出現,所以事實上每一種人格障礙的確診都是需要極其謹慎的。
資料來源:
《人格障礙認知行為療法(第3版)》 人民郵電出版社
TAG:心理學 | 心理疾病 | 人格障礙 |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 | 自戀型人格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