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都儘可能的維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各自都把對方當成第一假想敵。 1922~1932 「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和德國都處於一種相同的尷尬境地,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和西歐國家的種種制約,自然,西方世界也對gc主義的蘇聯採取了孤立,試圖用一切手段扼殺新生的政權。 德佔青島《凡爾賽條約》剝奪了德國往日的地位權益,海外領土喪失殆盡,萊茵地區受到協約國軍隊駐紮,一戰本身帶來的破壞和巨額賠款以及外交孤立導致了德國一步一步遁入黑暗,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工業總值(1921~1924年)僅有戰前第二帝國的54%,物資價格飛漲,工資減少,社會矛盾在強權的帝國統治結束之後又尖銳起來,德國急需在外交上找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換來了整個西歐的敵對,在東方尋找出路的計劃迅速提上日程。 凡爾賽條約的簽訂 蘇聯和德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積極外交,雖然這兩國的制度是根本對立的,但從某些方面來說兩國又是相似的,政治,外交被孤立,且對戰後的凡爾賽體系都有強烈的不滿,最重要的,他們對波蘭都有共同利益。 波蘭獲得了一戰後德國被迫割讓的大片領土,如但澤地區,擁有了出海口,一刀割斷了德國本土和東普魯士的陸地聯繫,此外,波蘭也是西歐(尤其是法國)在東歐最信任的盟友。 蘇聯和波蘭則是在兩年前爆發了一場大戰,戰後被迫割讓了西白俄羅斯,紅軍傷亡了約50萬人 一切的一切導致了1922年四月《拉巴羅條約》的簽訂,開啟了十餘年的蘇德合作關係。 1933~1935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元首,法西斯政權正式建立,直接影響了蘇德關係走向。 阿道夫·希特勒作為一個狂熱法西斯份子,他直接的在《我的奮鬥》中表示了對蘇聯的敵意,自然,他將驅逐布爾什維克主義作為了自己的目標,在後來的一些戰時宣傳中,斯大林被描述成了一個猶太人的傀儡,斯大林和他的蘇聯,正是不能與希特勒的德國並同存在的。 國會縱火案 誣陷共產黨製造國會縱火案,非法審訊共產國際成員。希特勒為了謀求德國權益,在與西歐的對話中往往用蘇聯當做牌來討價還價,迫使他們讓步,蘇聯也逐漸被希特勒當做槍使。因此,蘇聯開始了和法國、波蘭等國的接近,並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功結束導致了一定在蘇的德國技術人員地位下降,蘇軍和德軍的合作也全面取消,聯合軍事設施全部關閉,到1933年下旬,所有德國軍官離開了蘇聯。 斯大林 由於德國的侵略擴張意圖逐漸顯現和反共政策的突出,已經對蘇聯的安全利益構成威脅,蘇共中央在後來的會議中通過了一項「反對法西斯國家侵略,確保歐洲集體安全」的決議。1934年9月,蘇聯加入了國際聯盟,到了1935年,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明確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代表蘇聯對德政策出現巨大轉變。 1936~1939 1936年3月,希特勒重新武裝萊茵蘭非軍事區,察覺到危險的蘇聯迅速表示抗議,當然,這並不能把萊茵蘭重新變為非軍事區,一年後的1937年1月,德意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是對蘇聯明目張胆的挑釁,隨後,蘇聯便宣布在西班牙內戰中支持原本的共和國,這也是和德意日站到了對立面。 在1938年的蘇台德問題上,蘇聯堅決支持捷克斯洛伐克,表明了對德國擴張行為的不滿,隨後又敦促英法等國維護捷克的利益。 但蘇聯還是被英法擺了一道,因為西方世界對共產主義國家的不信任和他們領導層推行的綏靖政策。 慕尼黑陰謀 隨著《法德宣言》,《英德宣言》的發表,蘇聯高層認為英法只是為了謀求一己私利,用蘇台德來換取希特勒口頭上的一聲和平,並無信用可言,蘇聯現在要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 慕尼黑會議之後,德國便向波蘭提出了索要但澤的要求,被波蘭拒絕,因此,德國必須孤立、限制波蘭,蘇聯的態度在此時變的至關重要,蘇德的外交活動重新活躍起來 1939年3月,德國吞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西方要求聯盟蘇聯對抗德國的呼聲日益高漲,蘇聯建議召開一次歐洲主要國家會議,確保對於遭到德國入侵國家的軍事援助,合理的請求遭到了無理的拒絕,英法仍希望依靠綏靖政策換取和平,同時將蘇聯推向與德國的戰爭,這使蘇聯徹底對英法失望了。 波蘭「波茲南」集團軍的騎兵 蘇聯重新改變了自己的外交政策,在1939年中下旬的長期談判中,蘇德恢復了大部分貿易交易,在重新確立了經濟友好後,便在政治問題上展開了談判,談判進展順利,1939年8月末,《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正式簽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蘇德最終關係正式確立,一個月後,死神鐮刀揮向了波蘭。 德國拚命的想忽悠住蘇聯向蘇聯示好,避免打法國的時候蘇聯從背後來一刀,讓德國又像一戰一樣輸掉。等平定了英國沒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就可以一心的打蘇聯了。其實希特勒對於蘇聯的態度還有有所轉變的,在沒正式成為德國元首之前,也就是希特勒在剛出獄那段時間那對蘇聯的態度就如同對待猶太人一樣欲除之而後快,但是他掌權之後也許是迫於現實需要(德國是個十分缺乏石油的國家因此與蘇聯保持和平石油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才同蘇聯簽訂了和平條約,希特勒決定跟蘇聯撕破臉皮開戰是在1940年11月12日,蘇聯外交委員莫洛托夫抵達柏林。目的是因為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普建議希特勒拉蘇聯進入軸心國,正是這次的會談希特勒才下定決心不再奢求和蘇聯可憐的和平,而是付諸戰爭。導致希特勒不顧一切打破和平的正是莫洛托夫提出的一系列讓希特勒難堪又觸及第三帝國根本利益的要求。眾所周知蘇聯於1939年11月30日入侵芬蘭直到1940年3月才迫使芬蘭割地求和,而芬蘭是處在德國的影響之下,德國需要芬蘭的鎳和木材進行戰爭。在會談中莫洛托夫對芬蘭境內有德軍的存在提出了抗議並指出德國違背了蘇德和平條約(蘇德和平條約的本質就是蘇德約定對彼此的擴張不進行干涉)而希特勒也同樣對蘇聯欲對羅馬尼亞的入侵提出不滿因為希特勒曾要羅馬尼亞保證其邊界不受外國侵略。德國為蘇聯設定的擴張方向是向印度,而莫洛托夫則明確的指出蘇聯想要的是歐洲和達達尼爾海峽(又稱黑海海峽,是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咽喉,蘇聯的黑海艦隊要向發揮作用必須取得黑海海峽的絕對控制權,直到今天黑海海峽仍然是俄羅斯最為看中的極富戰略意義的重要海峽)要求還有:瑞典中立,控制波羅的海掌握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命運(此時的蘇聯已經佔有了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國)當希特勒讀到關於莫洛托夫的書面彙報時惱羞成怒決定開戰。下面一段話是引自美國約翰托蘭所著的《希特勒傳》中希特勒讀到書面彙報時的一番原話「斯大林遲早會拋棄我們,投靠敵人。作為歐洲的守衛者和保護者的第三帝國,絕不會讓這些友邦白白犧牲在共產主義的祭壇上。這種行徑是無恥的,若這樣做,我們必將遭到懲罰。無論在道義上還是戰略上,這都是一招臭棋。不管做了什麼與俄國交戰勢在必行。拖延開戰的時間,便意味著不利的多的條件下作戰。因此,我決定,莫洛托夫一走,我便開始向俄國算賬――只要天氣許可」。過了兩個星期斯大林同意了參加軸心國,並提出了幾個不過分的條件比如德國從芬蘭撤軍。但希特勒已經不決定和蘇聯討價還價也沒有回復甦聯,並在當月進行了對蘇戰爭的模擬進攻。與此行成鮮明對比的是蘇聯斯大林的態度。由於對蘇戰爭的準備一直在進行,且德國在攻佔蘇聯之前還以大鎚砸蚊的攻勢平定了南斯拉夫和希臘。所以德國要對蘇進行戰爭的消息傳聞也通過美國國務院,美國大使,蘇聯清白機關等途徑告知了斯大林,但斯大林偏執的不相信。他認為德國在沒有解決完英國的問題之前不會愚蠢的進攻蘇聯,在捷克的特工發來的報告上斯大林甚至還批道「這情報是英國的挑釁。務必查清其出處並懲罰罪魁禍首」總結:由於希特勒一直以來對布爾什維克的仇恨與蔑視,且兩國利益的衝突。德國對蘇戰爭只是時間問題,但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以及能從蘇聯獲得德國進行戰爭必需的石油和物資,只能假裝和平。而蘇聯由於蘇維埃政權尚未穩固,且軍隊戰鬥力和裝備訓練水平有很大的不足,所以必須避免與德國的作戰。蘇聯體量龐大時間永遠於蘇聯而非德國所以和德國保持和平是最好的緩兵之計。蘇聯與德國保持聯繫而非英國等西方國家另一個原因是德國是一戰戰敗國是凡爾賽條約的板上魚肉,同樣蘇聯由於和西方意識形態的不同也同樣被排斥在凡爾賽合約之外所以在這一層面上來說也是兩國「聯盟」的政治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蘇都十分重視發展兩國間關係。一、蘇聯 1923年10月,德國漢堡起義失敗後,蘇聯放棄了力促德國爆發革命的目標,日益傾向於在《拉巴洛條約》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外交上爭取德國,以阻止德國被拉入西方反蘇陣營,加強蘇德多方面的合作。二、德國德國為了掙脫凡爾賽體系的束縛,重整經濟實力以恢復昔日大國地位,也需要與蘇聯加強合作。當德國在萊茵問題上對英法不滿時,它又進一步加強了與蘇聯的聯繫。1.在洛迦諾會議期間的10月2日,德蘇簽訂了經濟條約,調整了兩國間一系列重大的經濟與法律關係。此後,德國又不顧英美的竭力反對,兩次對蘇聯提供1.06億和3億馬克貸款2.德蘇雙方最終於1926年4月24日正式締結了中立條約,條約聲明:在第三國或第三國際集團進攻締約一方時,另一方應保持中立。3.斯特萊斯曼時期的德國還積極支持蘇聯參加國際裁軍會議,希望利用蘇聯來爭取德國的軍備平等權。1928年,德國從抗衡法國出發,極力主張蘇聯加入《非戰公約》,還一度成為美蘇就蘇聯加入非戰公約進行交涉的中間人。4.1928年12月和1929年1月,德國又先後與蘇聯達成了《莫斯科經濟議定書》和調解協定,進一步暢通了兩國經貿渠道並保證兩國合作的正常運行。三、蘇德關係友好對雙方的影響 1.對德國的好處在政治上,德國不斷保持並加強了對西方戰勝國的抗衡地位,有利於德國實現重返歐洲大國地位的總體戰略目標。 經濟上,德蘇合作使德國在蘇聯對外貿易中一直保持著優勢地位。從1926年起直至1932年,德國在蘇聯外貿中始終居第一位。2.對蘇聯的好處德國是蘇聯在資本主義世界中贏得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它在政治上加強了蘇聯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力量,德 蘇的經濟合作同樣使聯受益匪淺,蘇聯從德國獲得了先進的大工業技術、各種機器設備和科技人員的支持,有益於蘇聯的工業化建設。 魏瑪時代有一個影響很深遠的洛迦諾公約,了解不深,就不亂說了元首掌權後蘇聯一直就對德國很警惕,並屢次試圖聯合其它歐洲國家一起制衡德國。1934年蘇聯牽頭想與法國、德國、波蘭和幾個東歐國家簽一個東方洛迦諾公約,內容是簽約國中一個遭受他國攻擊,則其它簽約國有義務提供援助。其實是防範德國的。但是英國反對這個協約,法國波蘭也對蘇聯懷有疑慮,最後不了了之。接下來德軍進駐萊茵蘭,蘇聯想與法國波蘭一起進攻德國,但還是沒如願。蘇台德事件,蘇聯再次想聯合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一起攻打德國。結果都知道英法把蘇聯排除在外和德國決定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命沄。德國入侵波蘭前局面已經非常緊張了,蘇聯仍然希望與英法聯合解決事件(或者說解決德國),英法都派人去莫斯科開會研究了,但還是沒能達成一份協議。蘇聯最後一次提出「蘇軍從波蘭和羅馬尼亞過境」去打德國,其實這個過境就很耐人尋味了,也側面暗示了蘇聯為什麼最後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接下來1940年蘇聯從羅馬尼亞割走一塊地 總的來說蘇聯在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前,一直極力避免與德國單獨開戰,是想拉上法國、英國一起行動。相對的德國也極力避免兩線作戰,所以就算1935年蘇聯就挑明了要建立反法西斯戰線,但一直和德國維持對峙但不決裂的關係,有時還會互惠互利。 自我欺騙和欺騙對方的國家友誼 右手放身前握手,左手握刀放身後。 你想想老虎和黑熊住鄰居,天天得招呼,就明白了 在戰爭前關係友好- 簽署互不侵犯條約 - 瓜分波蘭蘇聯當時是典型的利己主義。斯大林當時還想著等希特勒在歐洲衰落了,趁機進攻德國。德國當時想拉攏蘇聯加入軸心國,但是蘇聯獅子大開口要加太高。再者而言,歐洲物資匱乏,而蘇聯地大物博物資豐富。德國缺少資源再加上蘇聯剛好經歷過大清洗,國力還沒緩和,想趁機突破佔領蘇聯。但是最後被蘇聯紅軍打回了老家。 蘇德瓜分波蘭 友好結盟 諷刺意義的蘇德聯盟 雙方互不侵犯,蘇聯還給德國提供的很多補給,尤其是石油。因為雙方已經通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好了各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有一點很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希特勒都已經準備進攻蘇聯了,但斯大林還是認為德國不可能會進攻蘇聯,結果德國打蘇聯打了個措手不及。 推薦閱讀:
雙方都儘可能的維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但各自都把對方當成第一假想敵。
「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和德國都處於一種相同的尷尬境地,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和西歐國家的種種制約,自然,西方世界也對gc主義的蘇聯採取了孤立,試圖用一切手段扼殺新生的政權。
《凡爾賽條約》剝奪了德國往日的地位權益,海外領土喪失殆盡,萊茵地區受到協約國軍隊駐紮,一戰本身帶來的破壞和巨額賠款以及外交孤立導致了德國一步一步遁入黑暗,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工業總值(1921~1924年)僅有戰前第二帝國的54%,物資價格飛漲,工資減少,社會矛盾在強權的帝國統治結束之後又尖銳起來,德國急需在外交上找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換來了整個西歐的敵對,在東方尋找出路的計劃迅速提上日程。
蘇聯和德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積極外交,雖然這兩國的制度是根本對立的,但從某些方面來說兩國又是相似的,政治,外交被孤立,且對戰後的凡爾賽體系都有強烈的不滿,最重要的,他們對波蘭都有共同利益。
波蘭獲得了一戰後德國被迫割讓的大片領土,如但澤地區,擁有了出海口,一刀割斷了德國本土和東普魯士的陸地聯繫,此外,波蘭也是西歐(尤其是法國)在東歐最信任的盟友。
蘇聯和波蘭則是在兩年前爆發了一場大戰,戰後被迫割讓了西白俄羅斯,紅軍傷亡了約50萬人
一切的一切導致了1922年四月《拉巴羅條約》的簽訂,開啟了十餘年的蘇德合作關係。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元首,法西斯政權正式建立,直接影響了蘇德關係走向。
阿道夫·希特勒作為一個狂熱法西斯份子,他直接的在《我的奮鬥》中表示了對蘇聯的敵意,自然,他將驅逐布爾什維克主義作為了自己的目標,在後來的一些戰時宣傳中,斯大林被描述成了一個猶太人的傀儡,斯大林和他的蘇聯,正是不能與希特勒的德國並同存在的。
誣陷共產黨製造國會縱火案,非法審訊共產國際成員。希特勒為了謀求德國權益,在與西歐的對話中往往用蘇聯當做牌來討價還價,迫使他們讓步,蘇聯也逐漸被希特勒當做槍使。因此,蘇聯開始了和法國、波蘭等國的接近,並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功結束導致了一定在蘇的德國技術人員地位下降,蘇軍和德軍的合作也全面取消,聯合軍事設施全部關閉,到1933年下旬,所有德國軍官離開了蘇聯。
由於德國的侵略擴張意圖逐漸顯現和反共政策的突出,已經對蘇聯的安全利益構成威脅,蘇共中央在後來的會議中通過了一項「反對法西斯國家侵略,確保歐洲集體安全」的決議。1934年9月,蘇聯加入了國際聯盟,到了1935年,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明確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代表蘇聯對德政策出現巨大轉變。
1936年3月,希特勒重新武裝萊茵蘭非軍事區,察覺到危險的蘇聯迅速表示抗議,當然,這並不能把萊茵蘭重新變為非軍事區,一年後的1937年1月,德意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是對蘇聯明目張胆的挑釁,隨後,蘇聯便宣布在西班牙內戰中支持原本的共和國,這也是和德意日站到了對立面。
在1938年的蘇台德問題上,蘇聯堅決支持捷克斯洛伐克,表明了對德國擴張行為的不滿,隨後又敦促英法等國維護捷克的利益。
但蘇聯還是被英法擺了一道,因為西方世界對共產主義國家的不信任和他們領導層推行的綏靖政策。
隨著《法德宣言》,《英德宣言》的發表,蘇聯高層認為英法只是為了謀求一己私利,用蘇台德來換取希特勒口頭上的一聲和平,並無信用可言,蘇聯現在要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
慕尼黑會議之後,德國便向波蘭提出了索要但澤的要求,被波蘭拒絕,因此,德國必須孤立、限制波蘭,蘇聯的態度在此時變的至關重要,蘇德的外交活動重新活躍起來
1939年3月,德國吞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西方要求聯盟蘇聯對抗德國的呼聲日益高漲,蘇聯建議召開一次歐洲主要國家會議,確保對於遭到德國入侵國家的軍事援助,合理的請求遭到了無理的拒絕,英法仍希望依靠綏靖政策換取和平,同時將蘇聯推向與德國的戰爭,這使蘇聯徹底對英法失望了。
蘇聯重新改變了自己的外交政策,在1939年中下旬的長期談判中,蘇德恢復了大部分貿易交易,在重新確立了經濟友好後,便在政治問題上展開了談判,談判進展順利,1939年8月末,《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正式簽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蘇德最終關係正式確立,一個月後,死神鐮刀揮向了波蘭。
德國拚命的想忽悠住蘇聯向蘇聯示好,避免打法國的時候蘇聯從背後來一刀,讓德國又像一戰一樣輸掉。等平定了英國沒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就可以一心的打蘇聯了。其實希特勒對於蘇聯的態度還有有所轉變的,在沒正式成為德國元首之前,也就是希特勒在剛出獄那段時間那對蘇聯的態度就如同對待猶太人一樣欲除之而後快,但是他掌權之後也許是迫於現實需要(德國是個十分缺乏石油的國家因此與蘇聯保持和平石油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才同蘇聯簽訂了和平條約,希特勒決定跟蘇聯撕破臉皮開戰是在1940年11月12日,蘇聯外交委員莫洛托夫抵達柏林。目的是因為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普建議希特勒拉蘇聯進入軸心國,正是這次的會談希特勒才下定決心不再奢求和蘇聯可憐的和平,而是付諸戰爭。導致希特勒不顧一切打破和平的正是莫洛托夫提出的一系列讓希特勒難堪又觸及第三帝國根本利益的要求。眾所周知蘇聯於1939年11月30日入侵芬蘭直到1940年3月才迫使芬蘭割地求和,而芬蘭是處在德國的影響之下,德國需要芬蘭的鎳和木材進行戰爭。在會談中莫洛托夫對芬蘭境內有德軍的存在提出了抗議並指出德國違背了蘇德和平條約(蘇德和平條約的本質就是蘇德約定對彼此的擴張不進行干涉)而希特勒也同樣對蘇聯欲對羅馬尼亞的入侵提出不滿因為希特勒曾要羅馬尼亞保證其邊界不受外國侵略。德國為蘇聯設定的擴張方向是向印度,而莫洛托夫則明確的指出蘇聯想要的是歐洲和達達尼爾海峽(又稱黑海海峽,是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咽喉,蘇聯的黑海艦隊要向發揮作用必須取得黑海海峽的絕對控制權,直到今天黑海海峽仍然是俄羅斯最為看中的極富戰略意義的重要海峽)要求還有:瑞典中立,控制波羅的海掌握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命運(此時的蘇聯已經佔有了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國)當希特勒讀到關於莫洛托夫的書面彙報時惱羞成怒決定開戰。下面一段話是引自美國約翰托蘭所著的《希特勒傳》中希特勒讀到書面彙報時的一番原話「斯大林遲早會拋棄我們,投靠敵人。作為歐洲的守衛者和保護者的第三帝國,絕不會讓這些友邦白白犧牲在共產主義的祭壇上。這種行徑是無恥的,若這樣做,我們必將遭到懲罰。無論在道義上還是戰略上,這都是一招臭棋。不管做了什麼與俄國交戰勢在必行。拖延開戰的時間,便意味著不利的多的條件下作戰。因此,我決定,莫洛托夫一走,我便開始向俄國算賬――只要天氣許可」。過了兩個星期斯大林同意了參加軸心國,並提出了幾個不過分的條件比如德國從芬蘭撤軍。但希特勒已經不決定和蘇聯討價還價也沒有回復甦聯,並在當月進行了對蘇戰爭的模擬進攻。與此行成鮮明對比的是蘇聯斯大林的態度。由於對蘇戰爭的準備一直在進行,且德國在攻佔蘇聯之前還以大鎚砸蚊的攻勢平定了南斯拉夫和希臘。所以德國要對蘇進行戰爭的消息傳聞也通過美國國務院,美國大使,蘇聯清白機關等途徑告知了斯大林,但斯大林偏執的不相信。他認為德國在沒有解決完英國的問題之前不會愚蠢的進攻蘇聯,在捷克的特工發來的報告上斯大林甚至還批道「這情報是英國的挑釁。務必查清其出處並懲罰罪魁禍首」
總結:由於希特勒一直以來對布爾什維克的仇恨與蔑視,且兩國利益的衝突。德國對蘇戰爭只是時間問題,但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以及能從蘇聯獲得德國進行戰爭必需的石油和物資,只能假裝和平。而蘇聯由於蘇維埃政權尚未穩固,且軍隊戰鬥力和裝備訓練水平有很大的不足,所以必須避免與德國的作戰。蘇聯體量龐大時間永遠於蘇聯而非德國所以和德國保持和平是最好的緩兵之計。蘇聯與德國保持聯繫而非英國等西方國家另一個原因是德國是一戰戰敗國是凡爾賽條約的板上魚肉,同樣蘇聯由於和西方意識形態的不同也同樣被排斥在凡爾賽合約之外所以在這一層面上來說也是兩國「聯盟」的政治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蘇都十分重視發展兩國間關係。
一、蘇聯
1923年10月,德國漢堡起義失敗後,蘇聯放棄了力促德國爆發革命的目標,日益傾向於在《拉巴洛條約》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外交上爭取德國,以阻止德國被拉入西方反蘇陣營,加強蘇德多方面的合作。
二、德國
德國為了掙脫凡爾賽體系的束縛,重整經濟實力以恢復昔日大國地位,也需要與蘇聯加強合作。當德國在萊茵問題上對英法不滿時,它又進一步加強了與蘇聯的聯繫。
1.在洛迦諾會議期間的10月2日,德蘇簽訂了經濟條約,調整了兩國間一系列重大的經濟與法律關係。此後,德國又不顧英美的竭力反對,兩次對蘇聯提供1.06億和3億馬克貸款
2.德蘇雙方最終於1926年4月24日正式締結了中立條約,條約聲明:在第三國或第三國際集團進攻締約一方時,另一方應保持中立。
3.斯特萊斯曼時期的德國還積極支持蘇聯參加國際裁軍會議,希望利用蘇聯來爭取德國的軍備平等權。1928年,德國從抗衡法國出發,極力主張蘇聯加入《非戰公約》,還一度成為美蘇就蘇聯加入非戰公約進行交涉的中間人。
4.1928年12月和1929年1月,德國又先後與蘇聯達成了《莫斯科經濟議定書》和調解協定,進一步暢通了兩國經貿渠道並保證兩國合作的正常運行。
三、蘇德關係友好對雙方的影響
1.對德國的好處
在政治上,德國不斷保持並加強了對西方戰勝國的抗衡地位,有利於德國實現重返歐洲大國地位的總體戰略目標。 經濟上,德蘇合作使德國在蘇聯對外貿易中一直保持著優勢地位。從1926年起直至1932年,德國在蘇聯外貿中始終居第一位。
2.對蘇聯的好處
德國是蘇聯在資本主義世界中贏得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它在政治上加強了蘇聯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力量,德 蘇的經濟合作同樣使聯受益匪淺,蘇聯從德國獲得了先進的大工業技術、各種機器設備和科技人員的支持,有益於蘇聯的工業化建設。
魏瑪時代有一個影響很深遠的洛迦諾公約,了解不深,就不亂說了
元首掌權後蘇聯一直就對德國很警惕,並屢次試圖聯合其它歐洲國家一起制衡德國。
1934年蘇聯牽頭想與法國、德國、波蘭和幾個東歐國家簽一個東方洛迦諾公約,內容是簽約國中一個遭受他國攻擊,則其它簽約國有義務提供援助。其實是防範德國的。但是英國反對這個協約,法國波蘭也對蘇聯懷有疑慮,最後不了了之。
接下來德軍進駐萊茵蘭,蘇聯想與法國波蘭一起進攻德國,但還是沒如願。
蘇台德事件,蘇聯再次想聯合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一起攻打德國。結果都知道英法把蘇聯排除在外和德國決定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命沄。
德國入侵波蘭前局面已經非常緊張了,蘇聯仍然希望與英法聯合解決事件(或者說解決德國),英法都派人去莫斯科開會研究了,但還是沒能達成一份協議。蘇聯最後一次提出「蘇軍從波蘭和羅馬尼亞過境」去打德國,其實這個過境就很耐人尋味了,也側面暗示了蘇聯為什麼最後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接下來1940年蘇聯從羅馬尼亞割走一塊地
總的來說蘇聯在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前,一直極力避免與德國單獨開戰,是想拉上法國、英國一起行動。相對的德國也極力避免兩線作戰,所以就算1935年蘇聯就挑明了要建立反法西斯戰線,但一直和德國維持對峙但不決裂的關係,有時還會互惠互利。
自我欺騙和欺騙對方的國家友誼
右手放身前握手,左手握刀放身後。
你想想老虎和黑熊住鄰居,天天得招呼,就明白了
在戰爭前關係友好
- 簽署互不侵犯條約
- 瓜分波蘭
蘇聯當時是典型的利己主義。斯大林當時還想著等希特勒在歐洲衰落了,趁機進攻德國。德國當時想拉攏蘇聯加入軸心國,但是蘇聯獅子大開口要加太高。再者而言,歐洲物資匱乏,而蘇聯地大物博物資豐富。德國缺少資源再加上蘇聯剛好經歷過大清洗,國力還沒緩和,想趁機突破佔領蘇聯。但是最後被蘇聯紅軍打回了老家。
雙方互不侵犯,蘇聯還給德國提供的很多補給,尤其是石油。因為雙方已經通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好了各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有一點很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希特勒都已經準備進攻蘇聯了,但斯大林還是認為德國不可能會進攻蘇聯,結果德國打蘇聯打了個措手不及。
※【JMedia】沒有它的一炮,就沒有日後能與美國對抗的蘇聯※為蘇聯間諜阿貝爾辯護※據說蘇聯的黑科技坦克可以抵禦核爆炸 真的假的?※蘇聯南下印度洋要通過阿富汗,為何不通過伊朗和印度?※蘇聯解體時,美國為什麼不對中國下手?非要等到2018?
TAG:德國 | 蘇聯 | 納粹德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蘇德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