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教育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
你好,謝邀!
首先,你簡單的描述並沒有說清以下幾點:
1,孩子年齡?性別?
2,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判斷依據是?
3,你和孩子的關係?是父母其中之一,還是祖輩?
廣義而言,孩子可指任何年齡段的人,有的七八十歲的成人,還沒有安全感;
性別也很重要,男孩子和女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在某種範圍內,是不一樣的;
男孩子大多將憤怒指向外界,粗暴、好動,易激惹;女孩子與之相反,內化在自己內心深處,比如,會用物質層面的簡單滿足來替代缺失的安全感;
另外,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如果是非獨生子女,出生順序也很重要,孩子與其他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質量,常常影響他們與其他孩子之間的關係,比如同學或玩伴;
在兒童早中期,通常而言,非獨生子女要比獨生子女更容易與幼兒園或小學的夥伴們相處,由於前階段的「國策」,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所以在本回答中不闡述其中的邏輯關係;
你描述中的「對待」,估計是「怎麼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意思;
另外假設幾點:孩子是男性,年齡六歲,題主是孩子的母親,就按照這幾點假設簡單聊聊;
一,如何判斷孩子缺失安全感:
1,對你和其他家庭成員不信任,表現為對抗違立,不順從,不按照你們的意志行事;
或相反,特別黏人,尤其是對那些帶他長大的重要他人;
2,孩子雖然有著與同齡人無異的好奇心,但一般不表露出來,在跟小夥伴們玩耍時,行為很正常,一旦回到熟悉的家中就蠻橫無理;
3,在他三歲左右時,你要是離開他短暫外出,他會很不情願,甚至可能會哭泣,但當你回來時,他又不願意跟你過度親密,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態度;
4,害怕黑暗,睡覺時開燈,在熟睡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輕微抽搐,會做噩夢,但記不起夢中情境;
5,與家庭成員有著冷漠的態度,無論誰短暫離開,都無明顯的焦慮,回來後也是一樣,既不親密也不熱情,這是因為孩子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鏈接不良造成;
6,睡覺時喜歡抱著枕頭之類的物品,不抱著柔軟的東西就睡不踏實;
7,特別喜歡家中寵物,恨不得形影不離,在被控制型家長管家下長大的孩子,會將這種控制模式用在寵物身上,他們一般不會善待寵物;
8,喜歡模仿成年人的行為,有的兒童還會學著成年人抽煙喝酒,雖然很少見,但表明在他的內心世界,很渴望迅速長大;
9,與家人不怎麼聊自己的心事,而與外人,或者完全陌生的人,會聊得很投機;
10,眼神捉摸不定,東張西望,尤其關注自己的身後;有的孩子會察言觀色;
另外專註力不高,很難集中注意力做一件被動注意的事情,比如化五分鐘時間做作業;
如果你六歲的孩子有以上一些行為的話,就需要注意了,需要著手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二,正確看待安全感:
1,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那麼在他長大後,會對這世界慢慢失去基本的信任,大多數沒有安全感的成人會用負面的「知、情、意」來對待他人、他事,以及周圍環境和外部世界;
我們都知道,外部世界是公平的,你怎麼對待它,它也怎麼對待你,你對報以善意,它對你也會溫柔以待;
如果是惡意呢?受傷的也僅僅是自己,所以,安全感對任何人都很重要;
2,不要假想「我給孩子安全感,孩子就有安全感了」,或者「船到橋頭自然直,孩子長大了就會有安全感了」,這些想法既是幼稚的,也是不正確的認知;
你不給土地種下種子,不給種子陽光、水分、除草等,土地永遠也不會長出你期待的莊稼;
安全感雖然是自我意識的一部分,是自發性的,但孩子安全感的培養,離不開家長的耐心關注與細心呵護;
4,培養孩子安全感時,首先自己要成為擁有安全感的人,如果自己的生活都處在慌里又慌張的狀態中,無論任何都不會給孩子以安全感;
我們也知道,認知決定自己的情緒感受,情緒感受又決定了我們的意志行為,所以,要想成為有安全感的個體,首先自己需要建立正確的認知:
(1),不做完美主義者,你不用對生活負全責,因為這世上就沒有萬能的、可負全責的個體;
有了清晰客觀的自知力,才能不焦慮,否則會讓自己處於「欲求不得」的焦慮狀態中;
(2),輕裝上陣,冷靜看待「得到與失去」,否則精神負擔越重,焦慮程度就越重,這世上沒有什麼是必須得到的,也沒什麼是一定不能失去的;
(3),安全感不是別人給予的,他人也給予不了自己安全感,就像我們成人無法給予孩子安全感一樣,這需要發自自己內心的體悟;
如果已經有了以上幾點認識的話,接下來,聊聊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三,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1,物質層面:
物質的匱乏必然會導致任何人安全感的缺失,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在物質層面上,需要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讓孩子為生存而擔憂;
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要將物質供給按個體需要均攤,不要全力傾向孩子,舉個例子,家裡如果只剩下一斤大米,不要全部留給孩子,可以這樣均分,孩子二兩,其餘兩個成人各四兩;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在享受家庭溫暖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公平的重要性,正義與公平意識,是安全感強必不可少的基礎特性之一;
有些窮家富養的現象,其實是在害孩子,在大學裡,常常可見到裸貸的孩子們,大多是來自待富家庭,這些是不當教養造成的後遺症之一;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物質層面對孩子的供給,需要延時滿足,當然,在此同時,也需要自己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否則會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導致孩子更缺失安全感;
延時滿足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在等待的同時,通過自我管理的能力,來獲得現實利益的回報;
這樣長大的孩子,遇到挫折時,不會急躁,也不會退縮不前,這當然也能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2,精神層面:
安全感,跟其它所有的「感覺」一樣,比如認同感、存在感等等,都屬於精神層面的感受,這要比物質層面的簡單滿足更為隱蔽而複雜且重要;
孩子還小的時候,比如新生兒到六歲這個階段,需要仔細地陪伴孩子,給孩子以思考的空間,在確保身體安全的情況下,鼓勵孩子嘗試對他而言的「新生事物」;
孩子在探索的同時,會逐步消除「不確定性」,一旦有了確定性,不要說是孩子,就是成人,也會獲得極大的安全感;
在鼓勵或肯定過程中,最好一句否定的語言或行為都不要跟孩子說,比如,寶寶,不要碰這個那個;寶寶,狗狗會咬人,不要接觸狗狗等;
可以換種方法,比如寶寶想要「抓」火,那麼可以陪孩子一起試探溫度不高的焰心部位,比如打火機,再請寶寶取一根你的頭髮,放在火機上燃燒,這樣做了後,寶寶對「火」就有了比較正確的認知;
比如,寶寶喜歡狗,試圖撫摸一下,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並非不可以,可以嘗試讓寶寶靠近並撫摸狗狗,有條件的話,也可給寶寶領養一條溫順的狗狗,等到寶寶大一點的時候,可以告訴寶寶,有的狗狗會傷人,這樣的視頻不難找;
還有,不要嚇唬寶寶,在孩子未進入到成年期之前,都不要嚇唬孩子,網路上那句「心理陰影面積」,說的其實就是安全感的缺失「面積」;
另外,對孩子的懲罰要有度,需要注意的是,只能懲罰孩子的不良行為和習慣,而不能懲罰孩子的各種不足的能力,比如不能因為孩子成績不佳而懲罰孩子;
獎勵也是如此,只能獎勵孩子的行為,不能企圖用獎勵來提高孩子的能力,能力是慢慢培養出來的,而不是通過獎勵的方式一蹴而就的;
再說了,孩子的能力是與家庭管教方式息息相關的,應該「懲罰」自己,而不是孩子;
在幫助孩子逐步建立安全感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幾件事:
(1),給孩子有限的選擇空間,比如,按照約定,今天去肯德基還是麥當勞,而不是在手機上搜出一大堆附近的飯店讓孩子來選擇;
如果這樣做,孩子會不知所措,不知道選擇哪家既能滿足自己還能滿足你們,當然會陷入到惶恐之中,內心一旦有了衝突,安全感隨之消散;
(2),給孩子有限的自由空間,過度的自由就是不自由,比如,很多小孩子到了三四歲,對成人的身體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要求觀察爸爸媽媽的裸體;
這種自由是不能給予孩子的,因為直接觀察並不能真正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成人的裸體也不能解釋什麼;
相反,會有糟糕的後遺症,比如孩子可能會覺得這種觀察很有意思,他們也會感覺到興奮(竊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會產生與社會常規要求不相符的性態度;
我們成人可以這樣滿足孩子類似的好奇心,比如,可以就著人體解剖圖來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宜粗不宜細;
(3),鼓勵孩子提問題,任何問題;也要經常提問孩子,簡單問題與相對複雜問題穿插其間;
與物質層面的延遲滿足相反的是,對於孩子精神或意識層面的問題,需要在第一時間給予清晰明了的回答;
3,社會層面:
對於成人,這個層面,可討論的內容較多,比如:職場關係、家庭關係、親子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等;
由於假設的是六歲男孩,他目前還遇不到這些跟安全感有關的內容,所以在本回答中不作闡述;
安全感雖然很重要,但對孩子來說,這還是不夠的,如果我沒能表達清楚的話,可在暇時,評閱我發在知乎上的《讀懂孩子》系列,請不吝指教;
想說的大致就以上這些了,祝新年快樂![微笑]
我個人的建議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儘可能的給孩子創造相對和諧的成長環境,在家庭的氛圍中讓孩子感受到愛,這樣可以提升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方式來鍛煉孩子的自信,自強,自立的能力,不要怕孩子吃苦,要讓孩子在相對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下去體驗,這種環境是可控的,多體驗體驗,孩子自然就會對安全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知道懂得珍惜來自不易的親情環境。
總之,沒有安全感是大部分孩子都存在的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還是要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畢竟每個孩子所處環境以及其經歷是不同的,是有差異的,所以要注意其一定的靈活性!
家長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前提其實是你自己得有足夠的安全感,你得嘗試去建立自己的安全感。那麼這種方式大概是在社會上,去獲得自己足夠的身份,比如說你的工作,你的職業,把它盡自己的最大的可能性做好。發揮你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也得不斷的去反思自己在哪方面是容易勾起自己的不安全感。
那孩子他很多時候是傳承了父親還有母親給到他的一些感覺,你有的這些感覺也是你孩子會有的感覺。
然後不斷地去調整自己的狀態也在人際關係中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換言之這裡的安全感就是需要你去足夠的建立自己確定性,自己對自己價值感的肯定,發現自己的優點,更加恰當的愛自己,不讓自己處在一些困境等等。
在平常人際關係相處之間,你也得足夠的去體會自己。看看自己在哪方面容易觸發自己的不安全感?不自信是在身材外貌,學歷內涵還是什麼方面?那麼相應的你的孩子在這方面也會有一些相應的,如,如果你的孩子在某方面在你看來比你優秀,那麼就向他學習,如果個困難,你也有那你就修困難,你也有那麼你就去復自己身上的困難。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其實才是最重要的幫助孩子的方式。也就是說,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你就需要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找出令他感到不安全或者讓他焦慮的事情,探明他的邏輯或者他的推斷,然後給出反例。打破他原有的令他不安的邏輯,建立積極正向的新邏輯。
用小小孩打比方,他覺得媽媽離開房間就不見了,這是他的邏輯,所以他很害怕,會大哭。給小小孩給出反例,就是媽媽離開房間又出現,反覆好幾次,他會建立新的邏輯。然後進一步,媽媽離開房間,爸爸帶著孩子去看看媽媽在別的房間幹什麼。小小孩會明白,哦,媽媽不是消失了,是在這裡。他也許還會擔心,媽媽在別的房間,不能知道他的需要,經過幾次寶寶哭媽媽就來,他就放心了。
1.讓他時刻感受到愛。不說"你再怎麼做,我就不愛你了"這種威脅性話語。
2.培養自信,表揚性話語掛嘴邊。
3.平等交流,做到聆聽
無條件積極關注
大愛都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做到很難
推薦閱讀:
※【積木寶貝分享】為了不讓孩子被別人欺負,家長能做哪些努力?
※為什麼孩子音都認識了,還是練不好琴?
※面對侵犯,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守護自己的身體
※醫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師的孩子不學習
※假期里,這位媽媽給孩子定的「手機使用家規」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