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可做嗎?
你想怎麼智能?
如果你知道 你已經做了
謝邀~
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教育?培養了學霸 還培養了老師
選自 | Forbes
Garry Kasparov在最近的一次TED演講中說,「人類+機器不是未來,而是現在。」而這種「現在」正在快速地改變著教育世界。隨著孩子們越來越多地使用平板電腦,編程成為各個國家課程的一部分,科技正成為教室里如同粉筆和黑板一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已經見證了教育技術的崛起和影響,尤其是通過可汗學院和Coursera等眾多自適應學習平台,學習者增強了技能和知識。而現在,虛擬現實和人工智慧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Pearson最近的一份報告解釋了人工智慧在未來幾年將如何對教育產生積極的改變。該報告的作者們認為,「未來提供了更強大的工具和支持潛力。」想像一下,通過人工智慧驅動的終身學習夥伴可以陪伴並支持個體學習者的整個學習,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學校外,或者是新的評估學習方式,都會實時地塑造學習體驗。的確,高成本仍然是一個挑戰,但人工智慧和虛擬現實工具將像智能手機和台式電腦一樣普及,這一天也不遠了。智能機器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向學習者提供定製的相關知識,它在這一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美國的人工智慧研究和開發公司Content Technologies Inc.正在利用深度學習來提供定製書籍。該公司推出了「Cram101」和「JustFact101」,將幾十年前的教科書變成了相關的智能學習指南,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
此外,在課堂內外,學習正在變成一種真正的沉浸式體驗。作為一名會議策劃,我設計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活動,為參與者提供了難忘的體驗,讓他們有強烈的願望在第二年回歸。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相信同樣的策略也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積極性,以產生更好的學習成果。但幾十年來,體驗式學習僅限於在暑假作業與學校陳舊的實驗室中進行科學實驗。但在虛擬現實和人工智慧領域,經驗或實踐學習具有全新的意義。包括微軟的HoloLens、Oculus Rift或Google Expedition在內的各種工具正在將傳統的經驗轉化為有意義的現實體驗。想像一下,有一屋子的學生在探索泰坦尼克號的殘骸,看著恐龍在他們身邊走來走去,發現亞馬遜,或者只是作為宇航員登上月球,這是多麼巨大的教育飛躍啊!「我們正在從簡單的『學習』一門學科或話題,轉向『感受』內容。英國一個學校的創新與外聯主任Graeme Lawrie最近寫道,「這不僅僅是一種接觸工具或噱頭,它讓學生可以探索、體驗或參與某件事,就好像它們實際存在於那個環境一樣。」
學生並非是唯一的受益者。
卡內基學習與第三空間學習這樣的智能輔導系統,正在幫助教師擺脫「一種適合所有」的方法。這些一對一的輔導平台利用大數據和學習分析為導師提供實時反饋,了解學生的表現、優勢和劣勢。這些反饋可以幫助老師確定每個學生的確切學習需求和技能差距,並提供補充指導。我經常聽到專家說「科技讓糟糕的老師變得更糟。」因此,毫無疑問,我們需要繼續投資他們的培訓和職業發展。沒有一台機器可以取代人類教師,但它可以幫助老師們減輕壓力。還記得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Ashok Goel的人工智慧助教Jill Watson嗎?這正好闡釋了智能機器是如何幫助教師從講台上的角色轉變為導師和促進者。
在Christensen研究所的作者Arnett看來,「與其說科技進步是一種威脅,還不如說教師和教育領導人應該利用科技改變工作方式。」他相信自動化將有助於簡化基本教學任務,幫助學校領導應對質量指導的關鍵挑戰,即教師素質的變化、廣泛的學生需求,以及對教師期望的增加。「將教師專業知識元素商品化的創新也為提高非專家和專家教師的效率提供了工具,並使其達到新的高度,適應了21世紀勞動力與教育體系」,Arnett在機器時代的教學報告中寫道。在這份報告中,他還闡述了人工智慧有潛力認識和培養未來的潛在教師。「研究人員可以根據教師觀察、學生調查反饋和學生考試成績,精確定位出高質量的教師,但他們在識別有效教師的特徵方面遠沒有那麼成功,也沒有闡明準備和發展這些教師的清晰路徑。」最重要的是,老師除了使學生掌握內容之外,還能幫助學生培養出21世紀的非認知技能,如自信和創造力。我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願景對很多人來說似乎過於樂觀了。實際上,人工智慧和技術支持並非是應對系統性挑戰的萬能葯。人工智慧也許不會成為教育領域的下一個巨大飛躍,也難免具備劣勢,帶來一系列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其內在優勢,因為這些優勢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已經被努力填補了幾十年的教學差距與空白。說下我們公司的產品,中小學提分系統,通過作題提分。
1.首先是智能測評,每個孩子的學習成績、習慣、知識點、理解能力都不一樣,在學校一個班45學生一個老師教,老師怎麼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呢?導致有些學生跟不上進度,有些學生不懂的知識點,老師不知道,老師也沒有足夠時間,就會出現有些學生成績越來越差等等一系列問題。智能測評就是先測試學生的情況,他的水平、知識點、漏洞等等在哪?然後針對性推送。
2.知識因子,1-9年級理科有600萬道,真正核心的、高頻只要80萬道,我們要提煉出核心,學科(限數理化)都是有公式、有原理、有套路的,把這些分解成一個個知識因子,哪個題目是連接哪個知識點,推薦哪些講義、知識點之間如何連接,這些都需要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
3.就是學生用得越久,系統就越了解學生的情況,給學生規劃一條專屬於他的學生路徑,效果就越好,人工智慧時代,大數據、人工智慧比老師更了解學生、比學生自己更了解學生。
隨著AI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並被進一步運用到實際應用中,AI教育的前景將不可限量。
智能教育是一次行業改革實驗,對機構、對學生、對老師三方都具有降本提效的價值,其核心價值是把教育行業從勞動密集型的農業時代帶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工業時代。
可以預見,未來「AI+教育」會從技術切入,最大限度優化服務能力。教育機構在藉助AI技術為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內容推薦、更快速的個性化效果反饋的同時,學生也會對自己的學習路徑擁有更為深刻的認知,構建個人在各領域知識圖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教育毫無疑問是AI場景落地的「大蛋糕」,只不過,教育的獨特性讓教育智能化有自己的專屬痛點,也給所有行業玩家提出了AI應用不一樣的挑戰。回到解決「優質資源供給不足」這個根本問題上,在具體的做法層,AI以其自身的優勢可以從三個執行維度出發。
1、教師層面
教育資源不均從教師角度是一個長久存在的共性問題:個人能力差距。
AI解決「優質資源供給不足」首要地也是通過各種方式提升教師普遍能力、縮小「資源」間的差距。
以北極星Ai為例,該解決方案系統貫穿「教、學、測、練」教學全流程,在資源方面,提供覆蓋K12教育全學科的標準化教育資源,包含課件、題庫、微課等教學資源;備課方面,備課系統能實現直接選用已有課件體系;教學上,支持預習、進門考、新授課、出門考、生成學習報告和微課錄製;日常檢測方面,支持優質試題資源智能組卷、作業布置批改、生成作業報告、學情分析報告、錯題本等。
2、學生層面
對優秀教學資源的渴望,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學生學習更多依賴老師、學校等外部環境推動的場景。
如果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對優質教師、教學軟硬體的依賴就會降低。於是,減輕學習的「痛苦」過程、激發主動性就成為教育智能化的任務之一。
這方面,創業者能玩出不同「小花樣」,例如巧口英語的APP提供適合學生個人的遊戲方式進行日常英語訓練。
3、整體教學環境層面
除了教師,教學的軟硬體環境也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化的價值在於,以更高效的方式,快速地將優質的軟硬體資源推廣到更多傳統學校以及整個地區教育當中。
像騰訊雲、百度教育、科大訊飛這樣的AI大佬也都在快速布局,這樣的過程,既是大佬之間的相互競爭,另外一面也反映了智能化的強大推進能力,這種軟硬體資源提升的速度在過去是不敢想的,但智能化將其做到了。
GCCCE 2020 子會議C6 人工智慧教育應用、智慧學習環境
所有提交到GCCCE 2020各個子會議的中文論文,最終被錄取為長論文者,都將獲得議程委員會推薦把論文擴寫成期刊論文的規格,投到CSSCI索引期刊《電化教育研究》,經該刊現有的評審流程後,可優先選擇刊發。
本子會議重點研究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相關理論、模型和策略;智慧學習環境的設計、技術與評估;及人工智慧教育應用場景幾個方面。
本子會議目標是更好地理解人工智慧與教育相結合的各個層面,促進人工智慧支持的學習系統的設計和開發。人工智慧教育應用及智慧學習環境的開發源自多個學科的融合,包括學習技術、教育研究和實踐、認知和學習科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語言學以及其它相關學科。人工智慧教育應用所面臨的挑戰源自其跨學科的特質,通常需要多方面的專家合作,提供創新性的、跨學科的解決方案,以改進教學和學習。
本子會議期望彙集本領域全球的知名專家學者,並以此開放平台為基礎共同探索新的理論和實踐見解,進一步推動此領域的發展。
論文投稿主題(包含但不局限於以下主題)
1.人工智慧教育應用(AIED)的理論、模型和策略
2.智慧教學系統的構建、應用和評估
3.人工智慧教育應用(AIED)中的倫理道德和法規
4.深度神經網路技術的教育應用
5.人工智慧與自適應學習研究
6.基於大數據的學習分析研究
7.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
8.使用感測技術情境感知的學習研究
9.智能輔導系統
10.學生個性化學習特徵的自適應診斷
11.教育管理中的智能化決策
12.教育機器人與智能學伴
會議議程委員會
執行主席:
張立明澳門大學
副主席:
曹曉明 深圳大學
焦建利 華南師範大學
林育慈 台灣師範大學
吳婷婷 雲林科技大學
程序委員:
陳加 華中師範大學
陳傑 北京交通大學
陳明溥 台灣師範大學
陳士農 亞洲大學
陳志洪 台灣師範大學
陳志銘 政治大學
丁國柱 北京師範大學
董安美 香港中文大學
蔣宗哲 台灣師範大學
李冰 深圳大學
賴槿峰 成功大學
林豪鏘 台南大學
林志敏 逢甲大學
劉樂元 華中師範大學
羅家駿 中華大學
閔秋莎 華中師範大學
歐陽誾 台南大學
邱瓊慧 台灣師範大學
穆肅 華南師範大學
萬力勇 中南民族大學
王志鋒 華中師範大學
王元元 深圳大學
魏艷濤 華中師範大學
巫銘昌 雲林科技大學
吳鵬飛 北京師範大學
許庭嘉 台灣師範大學
於文浩 上海外國語大學
詹澤慧 華南師範大學
張立傑 中央大學
張生 北京師範大學
張一春 南京師範大學
張倩葦 華南師範大學
張永和 深圳大學
鄭淑真 南台科技大學
覺得還是可以的,一個老師的精力有限。人工智慧教育應該是可以精準地制定學習計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智能教育可不可做先要了解它的現狀,要對它未來發展有很好的判斷。
當前,我國已充分認識到人工智慧與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性,並進行了相關規劃布局。
2017年,中國政府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加快人工智慧高端人才培養,建設人工智慧學科,發展智能教育。
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從高等教育領域推動落實人工智慧發展。
2019年2月,《中國教育現代化20135》發布,提出加快推進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台,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這些政策的引導下,一些地區和學校已經開始了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探索。
2019年3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路安全工作要點》,明確表示,今年將啟動對2萬名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測評,並推動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還將編製《中國智能教育發展方案》。
在未來教育的變革中,人工智慧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與終身學習等方面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雖然當前人工智慧教育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影響,但整體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依然面臨諸多困境。
所以說智能教育是可以做的,國家大力的支持,但是目前還有有很多的困境,需要我們去解決。
傳統教育很大的問題就是教師資源太稀缺,一個老師教45人學生?
人工智慧可以代替老師部分職能,比如查找學生不擅長的知識點?
推薦閱讀:
※是否有支持有線輸入與立體聲的智能音箱?
※通過智能聯動完美實現客廳自動開、關燈--水哥智能家居案例(十一)
※親測89元小度智能音箱,這或許是國民級智能音箱應有的姿態
※聲智科技遠場聲紋和通話技術助力,華為智能音箱"聲"而不同
※一場耳朵引起的穿戴和家居革命!TWS耳機與智能音箱產業報告
TAG:智能音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