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兒童突然不想上學,該怎麼引導他呢?
男孩,5對多一點,現在上幼兒園中班,其老師是從他進幼兒園一直帶到現在。我感覺他有多動症,比較活潑好動,幾乎沒一會閑著的。陌生人開始會害羞,不到十分鐘就能特別熟,家裡特別多的玩具,回家就玩看電視等。
上周五回來突然給媽媽說不想去學校了,詢問得知是在學校被老師說了,怎麼勸導都不行。然後周末兩天沒上課,不定時的玩著玩著就:說媽媽我不想上學。媽媽給他說去找園長換班,也不怎麼願意換班。本周一媽媽送她去幼兒園,給老師溝通了一下,老師也安慰了孩子,對他特別好,感覺沒什麼事。但這幾天以來,還是一直突然性的,說不想上學。問為什麼不想去,答不出。問想幹嘛,說想在家裡,再問也沒有什麼答案了。父親不經常在家,在家也很少陪他玩耍。母親幾乎算是全職媽媽,偶爾需要外出辦事。他說最怕的是爸爸,怕的非常多;第二怕老師,有那麼一點;對媽媽一點都不怕。我感覺他是很聰明很懂事的,偶爾有對媽媽蠻橫的表現,媽媽都會滿足。這幾天媽媽爸爸一直開導他(沒有打罵),講道理等等,還是不行。隔一會就很委屈的低聲說:媽媽,我不想上學。為此家人都特別苦惱,當然早晨送他去學校,嘴上說著還是會去的,沒有過哭鬧。我們在想是不是他心裡有什麼陰影的,但不確定怎樣。
期間也去婦幼醫院檢查了各種,沒有問題。請各位心理大神分析一下他的心理活動到底是怎樣的?該怎麼做才能讓他願意去上學? 謝謝!
孩子的有些問題,大人有時候也要學會適當地迴避,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你不需要一直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去學校(實踐也告訴你他回答不出來)
你可以旁敲側擊和他聊這件事,5歲的年紀已經到了能和小朋友和平相處,喜歡聯合遊戲的時候了,你可以把焦點放到他和他的朋友的交往情況上去。你可以和他聊其他他曾經告訴你的在學校里很喜歡玩的遊戲見的人看得書等等,總之,你沒必要把這個問題放大,而是應該幫助孩子把問題縮小。
另外,從你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到,孩子也是抓住了你寵溺他的弱點,跟媽媽撒嬌總是可以變得容易些。這時候更是你建立規則的好時機,你會寵他愛他,但你是有原則的。孩子已經說出他的感受:第一怕爸爸,第二怕老師;你不相信。
醫生已經給出診斷:孩子沒問題;你也不相信。
你期望知乎給出什麼答案?是否想印證你的判斷--多動症?
好,就算孩子是多動症,你會怎樣做?美國有個孩子被診斷為多動症,他父親沒有使勁花錢去「矯治」,反而下大力寫了一套五本書,主角是一個患多動症的孩子,成為了拯救世界的英雄,書名叫《波西.傑克遜》。在我看來,他的出發點有兩個:一、每個性格特徵,都可以成為優點,關鍵看你怎麼用。二、如果自己的孩子跟老師、學校合不來,他永遠挺自己的孩子。你的出發點會是什麼呢?
你試試這樣溝通
「寶寶,你不想上有幼兒,對不對?」他一般會回答「對」。
然後你再問:「是不是幼兒園來了什麼恐怖的怪獸」「還是幼兒園來了只大恐龍」...(家長給一些離奇的、誇張的答案,多問孩子幾次,慢慢問出孩子的真正想法)
然後就好辦了,主要要解決孩子的安全感。5歲不是講道理的年齡,他們還區分不出現實與虛幻,可以用些魔幻的理念解決。
舉個例子:我女兒有一次晚上,跟我說害怕,不敢睡。我問為什麼,她說有怪物。我問什麼怪物,她說不知道;我就說,那我們給怪物畫個小丑的鼻子,她就咯咯笑了,然後又問了幾個問題,我都誇張地解答了。然後,她就開心地睡了。
5歲孩子表達能力有限,有的時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麼。不要說5歲的孩子,30歲的人有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為啥突然就心情不好,上班上的就突然崩潰不想再去,在家呆著就悶得要死了但出門社交又不願意。所以對五歲的孩子我們要更耐心一些,更接納一點。對大部分孩子而言,每個整歲都會發生一些跳躍,能力和情感都會有成長,當然孩子適應的過程也會很不容易。所以這個階段對於孩子和大人都是考驗。
孩子已經發出了求助,我不想去上學,可能父母認為已經幫助他解決了他說的問題,但是可能還有一些困難是他說不出來的,沒有解決,所以他不願意去,母親既然是全職的,如果可以不妨再帶孩子一段時間,慢慢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給予一些正面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來解決他的困難。
題主何不給孩子請個長假,讓他呆家裡呆一段時間?有空再好好溝通,可以試著問問他,要不要換個學校?換個老師什麼的,看看問題出在哪裡。
之前看不少新聞,小孩出現問題之前,都有徵兆,但是家長給忽視了,
例如幼兒園吃藥事件,小孩子說骨頭疼(具體忘記了),等等,家長以為是孩子偷懶。。。幼兒園又給孩子亂服藥了嗎
請問你孩子現在怎樣了,問題解決了嗎?
家庭生活到群體生活 在家中幼兒往往是中心,獨生子女更是如此,沒有群體生活的經驗和概念,對於群體生活感到陌生,這是幼兒不適應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員尤其是親子之間面對面的關係,使他們之間的互動頻率很高。這種十分密切的相互關係和相互影響是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的。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和相互影響,不僅因為血緣關係而得以加強,而且由於父母對幼兒的照顧,滿足了幼兒的需要,這種養育關係是不可取代的。而進入幼兒園後,幼兒的交往對象變得不固定了,無法延續家庭那樣一對一的相對不變的關係。他們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生活,才能與教師和同伴產生情感、建立信任。如果幼兒到一個新的環境,其注意力能夠被環境所吸引,那麼他就容易適應這個環境,反之他就會選擇拒絕並企圖逃避。許多幼兒入園時表現出的不適應與他們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有關,而在群體生活中難免會出現個別幼兒被忽視的現象,被忽視的如果是對環境比較敏感的幼兒,那麼就必然會加劇他入園的不適應。分離焦慮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親人分離形成的煩躁、憂傷、緊張、恐慌、不安等情緒,這是幼兒入園適應的最大障礙。研究表明:幼兒對親人的依戀程度越高,因分離而產生的焦慮情緒也就越嚴重。幼兒與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自信的、可以得到滿足的。離開親人,一些幼兒會感到不安,表現為情緒不穩定、茫然不知所措等。多數幼兒會抗拒或哭泣,雖然後來停止了哭泣,但他們顯得不快樂,不主動與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在這種情形下的幼兒很容易產生恐懼。他們的恐懼也許並無具體的對象,可能是對一種事物的懼怕,也可能是對一種情境的懼怕。不習慣紀律和管理的約束 有的寶寶在家裡隨心所欲,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到幼兒園後,行為也不受約束,看到什麼東西就亂拿亂扔。當老師按照一定的紀律和一日生活常規組織幼兒進行各種活動時,便受到限制和約束,開始有了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感覺。於是,便產生了不願來幼兒園的情緒。即使來了也會哭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唯我獨尊,不講道理 許多孩子在家裡被嬌寵慣了,遇到困難和麻煩,家長會無條件的給予解決和照顧,他們也習慣了家長一味的讚賞和無原則的表揚。入園後,他們不習慣也不理解老師在小朋友真正做好時,才會給予肯定和表揚的那種平等態度和氛圍,有的孩子在得不到滿足時便用吵鬧來達到目的,這又自然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小朋友的冷淡。於是,又使她產生了不願入園的情緒。綜上所述,教師在對幼兒入園不適應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時,要注意克服二元對立的思維(不哭鬧的是好孩子,哭鬧的是適應能力差的),要用一種生態意識進行分析,要以寬容的人文關懷的心態接納幼兒、引導幼。使其儘快喜愛幼兒園的生活。幫助幼兒儘快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增強一些兒社會經驗家長要為幼兒入園做好一定的精神和物質上的準備工作首先在幼兒入園前夕,家長應經常帶幼兒到將要入讀的幼兒園參觀,觀察幼兒園小朋友一日活動,並及時鼓勵、激發幼兒,如:「哥哥姐姐在幼兒園讀書真有趣,寶寶以後也來幼兒園讀書好嗎?」這樣孩子入園時,就會減少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和不適應感。切不可嚇唬孩子,說什麼「不聽話就送幼兒園去關起來」、「讓幼兒園的老師來收拾你」。孩子還沒來得及接觸幼兒園,這些話無形之中在幼兒內心產生了對上幼兒園的恐懼心理,從而害怕上幼兒園。其次,家長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記得我以前所帶班級的一個孩子,開學一周後發現他不會獨立進餐,喂進去的飯菜他會嘔吐出來,他不會咀嚼,小便不會請老師幫忙,一天兩三條褲子也不夠換。後來和家長溝通才了解孩子從小便由爺爺奶奶專職照顧,捧在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可謂是無微不至,到了幼兒園,失去了爺爺奶奶的幫助,產生了失敗感,生活上的這些困難嚴重的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家長從小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會孩子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這些簡單的事情有助於孩子自我服務能力的提高,更能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另外在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方面也應為孩子做好準備,讓孩子學會有困難求助於旁人,願意和老師小朋友交往。最後,家長要按時接送,對教師要充分信任。重視老師的家訪。有些父母把孩子送來以後,戀戀不捨,留下來陪孩子說話,不僅自己的孩子不能擺脫對親人的依戀,還會讓情緒波動不大的孩子觸景生情,老師又不好意思下逐客令。家長要剋制自己的情感,要按時接送孩子。孩子回到家後,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回憶幼兒園一天的快樂。如:「你認識哪個小夥伴了?老師帶你們做了哪些好玩的遊戲……」成人以平靜略帶羨慕的態度與孩子分享快樂,有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緒體驗,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給幼兒無微不至的愛,讓幼兒在園體驗到「家」的溫暖幼兒的情緒具有易受感染和相互影響、不穩定、容易外露等特點。做為在這一環境氛圍中佔主導地位的教師,言談舉止要更多的體現母愛的溫柔、親切、耐心,表達愛意要更主動、外顯,使幼兒儘快親近老師。除了對每個幼兒多用鼓勵、讚揚的語言刺激外,教師還應多抱抱、親親、摸摸幼兒,撫摸他們的身體。通過教師與幼兒的身體接觸與愛撫,讓幼兒感到教師像媽媽般的關懷,讓幼兒逐漸將對家人的感情轉移到對教師的依戀。當幼兒發生哭吵時,老師絕不能用尖利的、甚至惡狠狠的語言去恐嚇孩子。如:「再哭,就把你拉到隔壁班上去。」「再哭,就不要你爸爸媽媽來接你回家了。」這樣做或許能奏效一時,但會造成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的不良後果,使孩子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對老師抱有畏懼感和不信任感。另外孩子早上入園時往往會很緊張和害怕。此時的我們親切友好的態度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特別是叫他們的小名(事先向家長打聽),「醜醜早上好!」、「甜甜」「今天的聲音真響亮」、「依依今天能跟媽媽再見了,你真能幹」、「圓圓今天笑得真開心,老師喜歡你」、「涵涵讓老師抱抱」……親切的笑容、柔和的聲音,熱情的接待,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感到老師的愛和細心,從而是他們能逐漸平靜下來。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避免讓幼兒感到寂寞教師要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多開展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玩」是幼兒的天性,滑滑梯、騎木馬、唱歌,跳舞、畫畫是幼兒最喜歡的,因此教師可多帶幼兒去玩滑滑梯、騎木馬,教一些孩子喜歡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詩歌、故事、舞蹈,這樣既可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又可以利用這些遊戲活動轉移幼兒想家想父母的情緒,讓幼兒在寬鬆、自由的氛圍中愉快地生活、學習。加強常規培養,教給幼兒一些生活技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新入園的幼兒不習慣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喝水、吃飯、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象家裡一樣隨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規矩。老師不能遷就孩子不正當的要求,要適當地進行教育,教給他們一些生活技能,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和遊戲,讓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下學到本領。這其中家長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老師還可以通過各種形象生動的方法,讓孩子學會自己感到不舒服時告訴成人,不到危險地方玩等等。同時,老師也要設身處地的去關心、理解、愛護孩子。如對不肯午睡,一個勁兒要找媽媽的幼兒可讓其父母早點下班來幼兒園陪孩子熟悉幼兒園環境等。使孩子感到幼兒園和家裡一樣,也處處有成人的關心和愛護,讓孩子有安全感。一件小禮物,對孩子加以行為激勵為了建立與幼兒之間的感情,當幼兒入園後,教師可以延續一段時間天天送他們一件,小禮物。小禮物可以是老師的手工作品,也可以是貼畫。送小禮物的同時,教師還應以肯定的語氣讚揚幼兒,如:「今天你來幼兒園真好!」「今天你一點也沒哭!」等。讓幼兒每天都有驚喜,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在濃厚的人文環境中,幼兒有一種歸屬感。尤其是教師親切友善的媽媽般的關愛是對幼兒的一種接納,也是建立彼此信任、適應陌生環境的基礎。針對孩子的不同特點,對孩子進行個別教育我們在給予孩子關心和愛的同時,對不同幼兒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對那些撒潑和耍橫的孩子,老師的教育愛撫起不了多大作用,不妨冷處理一下。等他們略為安靜時,再去親近他。利用孩子注意力易轉移的特點,用他喜歡的玩具或感興趣的事吸引他,增進師生間的感情。允許幼兒保留原有的生活習慣,如抱著毛巾、銜著奶瓶、吃飯時要喂、拉大小便要陪等等,尊重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對個別有不良習慣的孩子,不要急於去糾正、指責,循序漸進,逐步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新生入園幼兒哭鬧、情緒不穩定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我們用愛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和關心愛護幼兒、教育幼兒、幫助他們,相信孩子們是會很快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張張活潑可愛、天真爛漫的笑臉。
感覺沒什麼大不了的問題,不過為了確認一下可以讓孩子完完整整地說一下和老師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是多大。我五六歲的時候也不想去幼兒園,其實一直不想去,只是五六歲的時候更甚。表現為保姆送我去幼兒園,我說你別領著我了,我自己走。然後一下子飛奔到最高的那個滑梯上,由於結構之複雜她不知道怎麼上去,就說你下來我帶你回家。於是我就下去,她就把我帶回家了。後來似乎就不再怎麼去幼兒園了。
而我在幼兒園的情況是,和小朋友玩的不錯,表演大大小小的節目,老師非常喜歡我。我那時候有一件披風,披風上有兩個毛球,我的衣服上毛球壞了,另一個小朋友也有一件同樣的披風。老師讓她脫下來給我穿。還有諸如此類誇獎什麼的。去的時候其實也就是路上不開心,到了就玩起來了。但是,每天還是非常不想去。在幼兒園也屬於很聽話的。其實家長逼迫一下也就去了。不過當時家裡有老人看孩子,還有保姆,所以不去也就不去了。然後就上小學,中學,留學。也沒什麼差別,現在想想小時候不去上幾個月小學都沒什麼差別,但是小學的時候感覺發燒請兩天假就是很久了。
總的來說,如果當時發生的不是大事,就ok。可以讓他在家待兩天,帶他出去玩玩,買些他喜歡的東西給他。我不想上幼兒園,但是卻很喜歡上小學,因為所有的好朋友都在學校里,每天去得很開心。並且家長是屬於如果我不想去,他們就會說,那給你請假說你病了。我就覺得這不是一件大事,我有了安全感。這個東西因人而異,比如我,我從小想要什麼東西,家人幾乎成災地就想買給我,其實我就知道我想要隨時都會有,也就沒那麼想要了。但是如果家人說你如果怎樣怎樣表現好,我就給你買一個。我就很討厭。不會特別期待。到了初中都會周末家人突然決定想短途出遊,於是得下周請兩天假。所以啊,完全不是事。他就算現在不去幼兒園了也沒什麼大不了。要是過幾天想去了就再去。
當然我要是任性地說,我明天不想去上學了啊啊啊。我媽也會說,我明天也不想上班了。別過了啊之類的。分情況討論。推薦閱讀:
※國家勵志獎學金會以後找工作有幫助嗎?
※怎麼利用生活小細節提升孩子的記憶力?
※為什麼1+1等於2還需要論證?
※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一個「沒病」的孩子